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我是协警 第八十七章 先辈遗事(三) -- 巅峰背影

共:💬50 🌺23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我是协警 第八十七章 先辈遗事(三)

张丁卯把“天”捅漏的事,纪程听外公简单说过,而和伯父、父亲聊天后,并前面说的那些资料后,则知道这位传奇人物更详细的故事。这故事,很惊奇,也让人扼腕。

1942年夏,杨支队长带着张丁卯从军分区开会回来,半道上,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也就是这时,刚好到了杨支队长的家。

本来呢,他们想天黑前返回山区根据地,传达柴泽民同志指示的。现在遇到这样的天气,而杨支队长因为淋雨患病(杨支队长的身体非常不好,1945年10月因病治疗无效去世,年仅27岁),不得不决定在家住一晚。

这一住就出了问题。不知道是哪个汉奸发现了他们的踪迹,跑去向敌人告密。

第二天,天还没明呢,县城日、伪、顽四、五百人就把村子包围了,把杨支队长家更是包围的水泄不通,村外是兵,巷里还是兵。

也难怪敌人这样大动干戈,十支队虽说只是游击队,可在周边地区影响不小,作为一把手的杨支队长这条“鱼”也不算小。

杨支队长因为病了,自然警觉性有所降低。而张丁卯因为照顾支队长,自然也困得厉害,警惕性也有所降低。

也许中国的老天爷有意眷顾打小鬼子的将士吧,就在这危急时刻,风停了,雨住了。如果够细心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大雨过后,尤其是夜里暴雨过后,四周都特别静,有人走路,稍一用心很远就能听到,更不用提这些久经沙场、连睡觉都睁一只眼的游击队员了。

可即便如此,杨支队长他们发觉的时候,情势已经非常危急。有多危急呢,鬼子已经在院门口架了两挺轻机枪,冲进院子的也有十几个,就这还不算,房子上也有人爬了上去“压顶”!

满院子手电光满院晃,让张丁卯大吃一惊,不由分说就要背着病没好的支队长冲出去。

杨支队长坚决不肯,急切说:“你别管我了!自己赶紧冲出去,能活一个是一个!现在最重要的,是把柴泽民同志的指示传达到!”

这时候,杨支队长是准备自杀的,他首先想到的是,把上级的指示传达到,而后是如何不拖累自己的警卫员,不能不佩服那时侯的共产党人。

张丁卯呢,他对警卫员的责任看得很重:“俅,怕啥的!要死咱俩一块死,要活咱俩一块活,你把我脖子搂住!”

说时迟,那时快,杨支队长刚抱住张丁卯脖子,而敌人准备冲进屋里时,张丁卯踢开房门,就朝院里扔了两颗手榴弹,趁着爆炸后的浓烟弥漫,抄着两把“盒子炮”(纪程看到过1942年腊月初三,杨支队长和张丁卯、杨占魁两名警卫员的合影,杨支队长用的是正经八百的“快慢机”,张丁卯他们用的是普通的“盒子炮”)左右开弓。

猛然的爆炸、弹雨把敌人被打晕了,看不清谁是谁,子弹、手榴弹加上院门口的机枪顿时打成一锅粥,可谁也不知道谁打谁,被打倒的哭爹叫娘,正在打的高喊:“交枪不杀!”实在没有比这更热闹的了。

可张丁卯呢,门儿清,还有比这更有利的突围时机吗?他背着杨支队长在院子里打倒五六个敌人后,冲到院门口又往外扔了两颗手榴弹,而后又是左右开弓,敌人的机枪立刻就哑巴了。紧追在后面的鬼子、伪军叫嚣着:“抓活的,别让他跑了!”

刚冲出门口,张丁卯又扔了两颗手榴弹(纪程判断,这两颗手榴弹是扔向身后、断后用的),跳下一条高土堰,不顾在脚下打出泥花、从头顶呼啸、耳边擦过的子弹,顺着山沟就往山上跑。等他们跑出二里多地了,有的鬼子、伪军还在村子里用枪弹较劲,他们没想到人早跑了。

这次日、伪、顽四五百人追捕俩人,人没抓着不说,反而被打死13个、打伤4个,真可谓“乘兴而来、死伤而归”!

后来,纪程没事看电视连续剧《亮剑》(他不大有时间看电视剧,这是他为数不多看完的),看到扫荡时‘魏和尚’背着病中的李云龙突围的情节时,不禁赞叹:“这张丁卯,比‘魏和尚’还牛!”

要不是赵刚救援,“魏和尚”、李云龙只能死守,最后可能会牺牲啊。而张丁卯呢,对付的敌人比他们多不说,还背着支队长冲出来了!

当然,“魏和尚”救李云龙是在大白天,就这一点来说,张丁卯在黑夜里突围,是占了很大便宜的。但就冲着这战斗过程,可以看出张丁卯是何等勇猛果敢!

之所以评价张丁卯和“魏和尚”差不多,不止是因为他俩对自己的责任看得很重、对领导都很忠诚、突围战斗惊人的相似外,还因为他俩的牺牲,同样是“阴沟里翻船”,令人扼腕。

张丁卯这样的好身手,自然许多人眼馋。暗地里和日伪勾肩搭背的国民党八支队队长解宝胜多次要他过去,说是要啥给啥。

张丁卯呢,懒得理他。也是,他如果是在乎荣华富贵的人,就不会有拼死救支队长的事了。

既然“招安”不成,解宝胜就动了杀机,这样的狠角色、硬对手,少一个是一个啊!

可八支队的人都是一群怂包(“软蛋”的意思)。

1944年春,已经成为中队长的张丁卯、其他两个和他一样角色的刘中队长、杨中队长去侦察八支队的的情况,刚下姚暹渠河堤,就发现四五十个八支队解匪正往河堤下的Z村走。

这三位中队长,都是长、短双家伙,且是有名的英雄虎胆,一声呐喊,就冲下去了,吓得解匪扭头就往西逃。三位中队长就追在屁股后面,连续击毙七、八土匪还不过瘾,一直追到了二、三里之外的P镇Q村西。

看到只有区区三个人,把他们追地屁滚尿流。解匪就很恼火,“这不是欺负人嘛,我们这么多人呢”,于是开始开枪还击。

可就这三个人,却都是身经百战、枪法绝伦的狠角啊,每人趴在一个坟墓后,就把四五十个匪徒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最后连头都不敢露出来。

不过,因为是侦察任务,带出来的子弹有限,没一会儿,刘、杨两位中队长枪弹用尽,便商量:“没子弹了,咱们回吧!”

可张丁卯,视那几十号匪徒如无物:“你们走吧,我非把他们赶进老鼠洞不可!”

然后呢?他还就真一个人,把八支队的人全部撵了五、六里地外的P镇L村!

四五十个兵被三个人追着打不说,被打死打伤十几个也不说,最后竟然又被一个张丁卯追了五、六里地!这面子丢得可大发了!

问题是,这样的追击还不止一次。

纪程还听过十支队追击八支队的事儿,这次是在外公他们村,据说,被追的包括八支队支队长解宝胜在内。

好多目睹过程的群众,多少年以后,谈到这次追击,依然很兴奋:“哎呀,你不知道,十支队的人拿着枪,追在后面‘嗷嗷’叫着要抓解宝胜的俘虏,村里也有许多人挥着锄头啥的助威。把个解宝胜吓坏了,帽子掉了不说,连手下人都不管了,骑着马死顾着逃命!”

被这么追几次,本来八支队和小鬼子眉来眼去后,就和共产党领导的十支队成了死对头,这下仇结的更深了。

消灭十支队做不到,十支队的几员大将,就成为解宝胜的“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自然,一个人就把八支队几十号兵追得屁滚尿流的张丁卯,成为首选目标。

而张丁卯呢,却大意了。

没几天,张丁卯独自一人去P镇Q村一带执行任务(和“魏和尚”独自一人送信相似),被八支队密探发现后报告。

八支队支队长解宝胜得到消息后,亲自带两个营的兵力,将张丁卯包围在一户农民家(有的人说,是在一大块玉米地,可对照时间,显然有误)。

为抓一个人,调集两个营的兵力,可以想见张丁卯之威名!

铁定张丁卯是跑掉了,八支队的人就在外面乱喊:“张丁卯,投降吧,缴枪不杀!”

张丁卯呢,则很不屑:“去你妈个屌!有种的都进来,你爷爷就把枪给你!”

解宝胜下令抓活的(他现在还想着把张丁卯拉过来),谁敢进去就赏大洋一百块!

匪徒们呢,大眼铜铃,小眼鸡蛋,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是没人敢应声。

也是,一个人就把几十号人给打成那样,进去不找死吗?

解宝胜气得火冒三丈,大骂起来:“妈的!看你们一个个的熊样子,见丁卯就吓死了!老子‘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没想到就养了你们这一群窝囊废!”

其实呢,解宝胜自己也不敢进去。可他得带头啊,不然手下人不会给他卖命。

于是,他爬在一处矮墙根,慢慢站起身来,想看里面情况,可头刚露出墙,张丁卯在藏身的门缝里抬手就是一枪,只听“啪”地一声,解宝胜的帽子被打飞了!

刚露头,子弹就从头皮上擦过,解宝胜当时就瘫坐在墙根,好大一会儿才清醒过来,脸色煞白不说,满身的汗连衣服都湿透了(说起张丁卯牺牲过程,都有这个细节)。

解宝胜不敢逞强了,继续使出“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高招”:“谁敢进去赏大洋一千块!”进一个人藏身的院子,就赏大洋一千块,这赏格空前绝后啊!

可有命拿,没命花啊!嗯,就冲刚才张丁卯那一枪,有没有命拿,也是个问题呢。

解宝胜没招了,点谁谁进!谁不挨张丁卯的枪子儿,就挨他的!

被点到名的只能硬着头皮,结果嘛,不用说,进去一个被撩倒一个,一连八九个,没一个站着的。

解宝胜想,这也不是法子,就下令墙头、门口同时进。张丁卯用的是盒子炮不假,可不是能连发的“快慢机”呀。这些家伙很快就涌到屋门口了,他们准备涌进屋里时,飞出来颗手榴弹,这群匪徒就死的死、伤的伤、爬的爬、滚的滚,哭爹叫娘,没一个好。

看到情势不妙,后面的赶忙往外跑,张丁卯一枪一个,那可真叫“百发百中”。

然而,这“百发百中”也是张丁卯一生传奇的最后时刻,他的子弹打光了,唯一的一颗手榴弹也扔了。

在这最后时刻,他依然不失豪气:“老子的子弹完了,你们进来吧!”

解宝胜呢,心有余悸,或者说胆都被吓破了,不敢相信:“是好汉的,就把枪扔出来!”

据说,张丁卯此时腿部已被子弹打断,而八支队两营之众依然如此忌惮,这可就不是“传奇”二字可以形容的了。

而传奇,依然在继续着……

打光子弹的张丁卯,如果用“弹尽援绝”形容,一点都不过分。

然而,这时的他的更显英雄本色,他哈哈大笑着,猛一开门,把枪扔在当院,大摇大摆的走出来。

而匪徒们害怕张丁卯再发虎威,蜂拥而上把他抓住。

张丁卯一脸坦然:“老子今天算是过了瘾!这二十多年没有白活,哈哈哈……再过二十年,老子还是一条好汉!”

解宝胜呢,依然贼心不死:“你现在就是一条好汉!跟我干吧,你想要啥,我都给你!”

张丁卯,那看得上汉奸啊,戏谑道:“我啥都不要,就要你脖子的七斤半(头),给吗?”

多次劝降不成后,考虑到十支队必然营救,而张丁卯的本事了得,被救走无异于放虎归山,尤其是张丁卯给自己的耻辱太大,解宝胜就把张拉到P镇L村杀害了。

谈到张丁卯的牺牲,无论何人,都唏嘘不已,纪程的外公、伯父、父亲的评价是:“张丁卯本事太大了,所以成为主要目标!古往今来,凡是个人本事了得、冲锋在基层一线的战将,很多都看不到最后的胜利……”

家园 【原创】第八十八章 先辈遗事(四)

前面说,张丁卯把“天”捅漏了,解宝胜招降不成,便痛下毒手。

不过,让人比较解气的是,杀害张丁卯的解宝胜,下场更惨,因为干掉他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一心卖命的国民党。解放战争时期,解宝胜的部队被我军包围,几乎全军覆没,仅逃出百余人。他和参谋长商量后,和手下把精锐枪支全部藏于一个砖墓内,做好日后东山的准备后,投奔了阎锡山的十四专署,被编为独立营。

没想到,两个月后,当了副营长的参谋长告发他私藏枪支的事,十四专署立即把他和手下的两个连长诱捕后枪毙。

聊天的时候,伯父还说到十支队五中队一名战士死里逃生的传奇。

1942年春,五中队十七名战士和一名群众,下山准备打游击时,撞上一名姓宋、冒充我方二大队副大队长的叛徒,结果被引进包围圈(和《烈火金刚》里面一样)。当时他们手里,步枪不过两条、手枪不过两支,外加一挺破机枪。虽然极力反抗,但由于敌众我寡,全部被敌人捆住,拉到一处万丈悬崖边,一个一个被刀砍死,推下悬崖。唯有一名年仅十五岁姓乔的小战士,绳子可能捆得不紧,被拉到悬崖边时,他两臂一挣,绳脱了,纵身跳下悬崖,而敌人打了几枪后,无人敢下去查看情况。

而这名小战士呢,跳下悬崖后,腿部受伤,我方得知情况后,将他抬回根据地治疗,幸免遇难。

说到这里,伯父很是语重心长:“你总在报纸上发文章的,有一天,你应该把他们的事迹写出来!”

纪程很庄重的点头答应,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江山、这红旗真的是先辈们用血染红的,那些老电视剧、老小说里面的故事,都是英雄们最真实的生活写照啊!

当然,传奇人物不止是共产党的游击队里有,国民党也有。其中能为XX县人记得的,是一名叫冉少云的国民党军官。

十支队的前辈们对他的了解,仅限于知道他大约是国民党的团级军官,在河南战败后,带着全部使短枪的三四十名排级以上情报军官,北渡黄河,流窜于P县一带,先对四支队(这支部队主要领导都是共产党员,但支队长吴仲六先生是爱国民主人士)进行袭击,并把支队长吴仲六的女儿绑架了!

四支队哪能容他,到处追剿,把他赶出P县。冉少云又带着部队流窜到XX县境内。千不该,万不该,他又袭击了十支队!

不打鬼子,打友军!这下可把十支队和四支队的领导们气坏了,进行联合围剿。这时,就显示出武器优劣了,冉少云的部队只有短枪,而十支队、四支队呢,机枪、步枪啥都有,火力占绝对优势,冉少云抓走几名游击队员的家属后慌忙逃窜,可游击队把他的藏身的村子来个大包围。

看到共产党游击队大军压境,这冉少云呢,也识时务,眼看着要被消灭,他赶忙把抓走的人全部放回来,并提出谈判,要签定互不侵犯条约。

当时是“国共合作、一致对外”啊,为了最大限度的建立抗日统一战线,十支队对冉少云所部是既打又拉,争取他积极抗日。

1943年秋天,十支队杨支队长、副官处张主任(这位是纪程他们村的)和冉少云谈判,达成三项协议:划定两个村的范围为冉部活动范围,商定冉部在老百姓吃饭打白条、由十支队统一结账、不准其抢劫百姓,统一时间、联合攻打日伪(其中十支队攻打B村警备队、冉部负责抓捕N村日伪维持会会长)。

别说,这两支分别由国、共领导的游击队,配合的还挺密切,十支队四名队员假扮成警备队员(张丁卯带的头,和《敌后武工队》里的情节相似,也是撤离时,有人喊他们是游击队)大大方方的在鬼子炮楼里缴获八只步枪、一把大刀。冉少云呢,没抓到日伪维持会长,却把人家的女儿抓来了。

第二天,十支队接到情报说,那维持会长已经报告日本人了,小鬼子可能来“扫荡”。十支队立即将情况通报给冉少云,让他迅速转移。十支队当晚就走了,可冉少云不走,为什么呢?因为那汉奸的女儿只有十七、八岁。

“女人十八一朵花”呀,冉少云就起歪心了,把十支队的警告当成“耳旁风”,抱着人家姑娘睡大觉。

纪程看到讲这件事的资料,不禁摇头:“难怪国民党总打败仗啊。命都不要了,就想着和女人睡觉!不打败仗,天理不容啊!”

结果可想而知,冉少云就被日伪包围了。这时,他怎么办呢?他把那姑娘绑住,嘴里塞上毛巾捂在被子里,自己藏身屋里的席筒里。

像他这样的,如果说成“鸵鸟”,也不为过吧?

就冲他这点,他就不如张丁卯了,国、共差距在哪儿?就差在这儿了。共产党,是坦然面对,拼死相搏;国民党呢,能躲就躲!

鬼子对他毕竟还是忌惮的,就喊话。可喊了一会儿,没人出来,就准备进去。

可鬼子怕死,就踢着一个伪军进去。

瞧瞧,汉奸不好当吧!《敌后武工队》里的鬼子说刘魁胜这个汉奸呢,“狗的不如”,就现实看,还真是这样!

那伪军呢,进去后,发现被子乱动,就发现那汉奸的女儿了。接着呢,看到了里面没人打枪,鬼子、伪军都冲了进来。想想啊,如果冉少云当时不躲,他们进得来吗?

有个鬼子看见席子动了一下,就用枪去挑,席筒里射出一排子弹,好几个鬼子倒地。

这就是侵略者的下场,千躲万躲,永远躲不过。

从那“射出一排子弹”看,这冉少云使的是“快慢机”,如果张丁卯被八支队包围的时候,有这家伙,也许就能冲出去呢。

然后,冉少云就被鬼子抓到县城,严刑拷问,让他交出十支队的情报,可冉少云呢,宁死不屈。

冉少云带着部队,撞着四支队、十支队,不问青红皂白就乱打一气,而后共产党放了他一马不说、还帮他解决了一些问题,他二话不说就和共产党联合打鬼子,被抓到后又宁死不屈。从这些情况看,这冉少云,大约是“绿林”里被国民党招安的,因为“不出卖朋友”是“绿林”的信条啊。

鬼子恼羞成怒,决定对冉少云执行“极刑”。为了“杀一儆百”,他们用大盖钉子把冉少云直接钉在城门上,让出入县城的人都看看“抗日分子”的下场。为防止游击队来救,他们还专门派出鬼子部队来日夜看守。

其时,正当三暑,骄阳似火,冉少云的双手、双脚、双肩被六颗大盖钉子钉着。可他呢,不但毫无屈服之意,且大骂不止:“再过二十年老子还是一条好汉”,“打倒日本鬼子、汉奸!”“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

被钉在城门上三天三夜,冉少云骂了整整三天三夜,最后口干舌燥,精疲力竭,后来他用后脑壳撞城门而死。

鬼子们以为这样,就能把游击队和群众都吓唬住,可所有都良心的中国人,都暗暗伸大拇指:“冉少云有种!是条中国汉子!”最后呢,群众抗日情绪反而更高了,这样的结局,恐怕让他们始料未及。

冉少云是干了不少坏事,可他的行动证明自己长的是中国心,是个中国人。

多少年后,XX县的老城门早已消失,可冉少云的传说依然还在流传,因为就冲他维护民族利益这一点,他比解宝胜强多了,算是位爱国者。

相对于那些传奇人物,更多的是平凡的人们,据老人讲,纪程他们村当时年轻人们几乎都打过鬼子,除了一名参加国民党八支队以外,全部被编入十支队的游击小组,在抗日战争中先后牺牲4人。

有一位老人,参加抗日战争比较早,他在赫赫有名的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亲身经历过“卢沟桥事变”。他的话依然在村里人中间口耳相传:“那时候,鬼子最怕的事,就是冲到阵地前,咱们这边突然枪不响了,一群提着大刀的汉子们猛然冲出来,一挥下去,鬼子们不是胳膊、就是腿,要么就是脑袋,总要留一件!”

从小就照顾纪程的邻居几位老爷爷,都是参加过十支队的队,无一不满腹故事,可惜他那时小,而老人们也不愿多谈:“当时,可是提着脑袋干呀!你们想象不到有多危险!都过去了,不提了……”

但纪程呢,最想知道的是爷爷的事。据他所知,在周边村里人的传说中,他也是那种“姿貌甚伟、面目冷峻但豪爽仗义”的人呐。

于是,他就问父亲一些家里的老事儿,因为母亲嫁过来前,爷爷就去世了啊,只能问伯父、父亲,可他们也说不清楚。伯父只这样评价自己的亲生父亲:“我们兄弟三个,也抵不住他老人家一个!”而父亲呢,说爷爷从不说家里的事儿,只知道整个大家族的事,他说了算的。

好在不乏知情人,虽然这知情人,也不甚了了。但时间长了,纪程理出一些头绪。

可以知道的是,纪程他们家革命史是没有外公家那么辉煌的。

亲戚里,最早参加抗日的是,爷爷的舅舅,就是纪程的舅爷。这位老人家,将独生女儿送给亲戚后,投身十支队抗日。

爷爷的第一位妻子英年早逝,没有后人,但她的弟弟,也就是纪程的老舅,1944年初参加十支队,在党的情报组工作,后来被保送根据地学校,在一直本县工作,担任过一些领导职务。

他的爷爷呢,最早是被编入游击小组的,后来也曾在十支队呆了一段时间,但不知为什么,又回到了家中,他具体干什么工作,就连纪程的四爷爷也不知道,更别说邻居们了。

这种情况不奇怪,直到XX县这地方解放了,村里组织修路,老姨夫他们驻扎在附近,他的草帽破了,刚好远远看到外婆,便喊外婆过去,帮他用针线缝一下。邻居们都很惊奇:“他怎么认识你呀?”

外婆说:“是我姐夫啊!”

邻居们惊讶的嘴都合不拢了,这位挎着盒子炮、戴着破草帽、却鼎鼎大名的游击队领导人是你姐夫?

老姨夫他们从1942年春拉队伍开始,不知道在外公家隐蔽了多少次了,可隔着一道墙,邻居们硬是不知道。

根据老人们、大爷爷在世时和四爷爷的只言片语中,纪程得到了一些线索。

纪程的爷爷表面是离开了十支队,而暗里地可能是负责筹集粮草经费的。这不奇怪,因为负责后勤工作的副官处张主任就是纪程他们村的。而且,他的父亲被日本人打死,以他的脾气,是不会忍气吞声的,更不用提村里的年轻人都在游击小组呢……

家园 【原创】第八十九章 先辈遗事(五)

前面说,纪程判断自己的爷爷离开十支队,纪程的判断是可能为部队负责筹集经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有原因的!

因为,四爷爷说,没多长时间,家里竟然突然养了五、六匹骡马!

虽然纪程的爷爷当家,开始做生意,全家干劲很大,可当时就他和大爷爷干活啊,弟弟们也就是帮衬一下,兵荒马乱的,能有多少收入?这也可以理解,说不定他俩发了笔横财呀!

紧跟着,问题又来了,纪程爷爷和大爷爷赶着骡马干嘛呢?在根据地所在的T村一带驮运木炭贩卖到山外!而十支队为解决供应问题,是专门组织人烧木炭的。

还有呢,有位本家爷爷说,纪程的爷爷在山里驮运木炭总是背着枪的!那时候,土匪被扫光,山里除了鬼子伪军扫荡之类的,背枪的也就只有游击队了。

“枪”,不止游击队员们在意,鬼子也在意……

前面说过“枪”,不止游击队员们注意,鬼子也在心。

因为“枪”的问题,四爷爷说,家里是全村遭鬼子祸害最多的。因为密探报告,鬼子、伪军先后五六次到家里找枪,用锄头、铁锹啥的把家里翻了一遍又一遍。

有次,鬼子把纪程的爷爷绑在后园上,用鞭子、棒子什么的往死里打,打得是遍体鳞伤,可他硬是一个字都没说。

什么也得不到的鬼子刚走,纪程的爷爷走了两步路,刚一坐椅子上,头就立刻耷拉了下来,幸亏抢救及时,否则可能遇难。

但大爷爷遭的难更大,鬼子又一次把家里用锄头、铁锹啥的把家里翻了一遍后还是没找到枪,气急败坏之余,便把纪程的姥姥和大爷爷抓走了,一起被抓走的,还有刚好来送木犁的他们一位本家弟兄。

在B村炮楼附近的砖窑里,受不了“老虎凳”之类酷刑的那位本家,开始招认并满嘴胡说:“自己参加过游击队什么的”,结果立刻就被鬼子拉出去杀了。

而纪程的姥姥呢,怎么打都不吐一个字。大爷爷更硬,鬼子什么酷刑都施尽了,最后把他绑在长凳,死命灌凉水,也硬是扛着啥都不说。实在没办法的鬼子,把他拉到县城监狱,准备第二天杀掉。

有倒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人”,老人们说,鬼子从来不拿中国人当人,想什么时候杀就什么时候杀,想杀谁就杀谁,想怎么杀就怎么杀。何况,他们多次得到密报,纪程他们家有枪。

后来,纪程的爷爷通过关系用钱买通鬼子翻译官,才把大爷爷救出来。

村里所有人看到纪程爷爷公开扛枪的时候,已经是解放战争时期了,他当时就在周边地区和当地土顽作战。战果怎么样,谁也说不清。但用一位本家爷爷的话说:“那些土顽一进咱村,就是顺着窑洞顶下到咱们家的房顶上‘压顶’,见到人就开枪!”

抗日战争胜利后,三爷爷被纪程的爷爷和大爷爷,用绳子吊在大梁上,挨了一顿臭揍后,继续上学,最早在根据地,后来这块地方解放后,转到地区的师范学校,很快就入了党。

四爷爷呢,则到了公安部队。他的参军很有戏剧性。部队当时要求家里有一个人参军,刚从高小上学回来的四爷爷听说可能要到大西北,就有点不愿意。

没想到,过两天他到县城里瞎晃悠,正好就撞上了杨支队长原来的警卫员、也是传奇英雄之一的杨占魁。他这时,已经是公安队的中队长了。

因为和四奶奶的婆家离得不远,他认识四爷爷,就问:“你干啥去?”

四爷爷就想:“到哪当兵不是当啊,在附近当还能照顾家里呢!”就赶忙问杨中队长:“你那公安队要人不?”

杨中队长有点奇怪:“要啊!谁要来?”

四爷爷说:“我自己!”

杨中队长说:“那你就来吧!”

就这样,四爷爷就成了公安队员了。

更没想到的是,造化弄人,虽然杨中队长很照顾,可四爷爷被送到省城学校培训后,七拐八拐,他当时转业竟然还是到了千里之外的省城。

走得最远的,则是大爷爷,作为担架队员,随十八兵团转战大西北、大西南,最后到达的地方,是四川一带。在成都,大爷爷见到了纪程的舅爷、老姨夫以及只要在十八兵团、所有有时间来看老乡的本县人。随后,一些人被抽调赶赴重庆,上船北上参加抗美援朝。

成都见面后,舅爷以后也只来过一封信。

“我那时小呢,没事乱翻东西,翻到了那张已经发黄的信皮,你爷爷有也只淡淡说了句,是你舅爷的信,再没有多说!也许,他牺牲在朝鲜,也许,早在剿匪的时候,就已经不在了吧!”父亲如是说。

没有战争后,除了三爷爷一辈子教书,大部分人都回家种地了,一些在外面工作的,除非级别比较高的,其余也在三年困难时期,响应国家号召回家种地。

在纪程看来,无论后人如何了解,可就像隔着一层迷雾,怎么也了解不到他们全部的故事。

那位在二十九军亲身经历“卢沟桥事变”的老人,在“文革”期间,不但没有因为身份问题受到批斗,还能在村里说话算数。

纪程爷爷呢,一直没有入党,而党员们却都听他的话。一次,村里党支部开会研究入党问题,可提名俩人,都有人反对。看到这种的情况,不是党员的纪程爷爷出来说话:“让我的大儿子入了吧!”而党员们竟然是一致通过。

“就这样富有戏剧性的,于是,我入党了!”伯父笑着说。

那位参加抗美援朝后,已经担任甘肃天水电厂的老人(老人几天前刚去世),在三年困难时期响应国家号召回家种地,后来国家落实政策,他不但没提任何要求,而且说:“儿孙们他有本事了、顿顿吃干,没本事了、天天喝稀,找国家干嘛?”他说有些连队在朝鲜打得只剩一两个人,许多战士连名字也没有留下。

对于音信全无的舅爷,爷爷他们并没有寻找他的下落,只是将三爷爷的小儿子过继给老人家的女儿。按纪程父亲的说法“没有!那年月,牺牲的人很多,有许多人都没有留下名字!再说,你爷爷他们把你三爷的儿子过继给他的女儿,就是最好的纪念方式!”

纪程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位叔叔举行婚礼的时候,全家族的人都参加了,无一例外。当时,他才6岁,跟着母亲和9岁的哥哥屁股后面,步行二十里上山,实在没那么累过,于是泼皮耍赖,说自己不去了。母亲呢,则哄着骗着他爬山,最后则训斥:“咱们家的人可是都必须去的!”

老舅呢,一直把伯父他们视为己出。而纪程,和他真正熟悉,则是参加工作以后,他当时担任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纪程曾帮他看过自传。在七十多岁的时候,终于主持编写完《XX革命老区》,向人们讲述自己的前辈、领导和战友们的那段辉煌历史后,主动辞去会长职务。后来,有人编写《抗日十支队英雄谱》,他提供了相当一部分故事。《英雄谱》里除了杨支队长、张丁卯等十支队一些传奇人物外,还专门把冉少云这位国民党军官列入。

纪程的外公,一直也很平淡,在说说家里的故事后,总要说一句:“我这辈子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下也有余,活得很自在!”

这传统,传承到下一代人。纪程的父亲和纪程的大舅是同学,父亲17岁就出点彩头了(和纪程到公安机关的年龄一般大)。而大舅呢,更牛,16岁就在当时的公社里领导负责后勤工作,而后部队呀、县里呀什么的领导都很看重他。可哥俩最后还是归于平淡,回家“修地球”。

据说,对于嫁给纪程的父亲,纪程母亲不愿意,那时讲成分,外公家是正经八百的“贫农”,可纪程家里是“上中农”成分。

纪程的大舅替外公拍了板:“‘上中农’成分怎么啦?他是我同学就不说了,他三爸是我老师,党员!他大哥,也是党员!有几家人像他们家那样的?”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啊!

在延续到纪程他们这一代的时候,纪程伯父、父亲、大舅他们,总教训纪程,和他的表哥、表妹们:“你们不要想着靠老一辈人!如果你们能凭自己的本事, 能干公家的事,那更好!如果干不成,那就学门手艺!实在不成,咱们家还有两亩地呢!总之,家里没有关系给你们用,也不会给你们用!”

至于,看着纪程长大的那些老战士们,也都是平静生活的生活着,虽然都为自己自豪,但要说到向国家伸手,不要说他们自己,就是有人提一下这样这想法,他们也很反感……

如果说,有特殊要求的,也就是那些南下的老干部们,他们大部分想百年之后,能魂归故里。另一位南下到四川的老姨夫算是代表。他在临终前写信给纪程的外公,希望帮他买一副棺材,说自己不想火葬,想土葬,想回到祖坟里。可他是从工业厅厅长的位子上离休的,算是领导干部吧,最后是他的骨灰被送回老家(无独有偶,XX县的许多南下干部都想魂归故里,哪怕是骨灰也好。最近,一位在空军总医院工作多年的老同志,临终前交待子女,在他病危但清醒的时候,运出北京城送回老家土葬,但没有遂愿,也是骨灰送回老家。他们在骨子里,对老家还是很怀念的吧)。

“他们就是一群很普通的农民,随时代潮流做了一些事而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代,都应该为这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只是受能力、地域、眼光、文化程度等的影响,有的人做得多些,有的人做得少些。他们,不过是紧随时代潮流罢了……!”纪程的父亲这么评价那些前辈们……

家园 【原创】第九十章 先辈遗事(六)

那些老战士们随时代潮流为国家民族做了一些事,就他们自己的感觉,似乎很普通的、自然而然的,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因而对待名利大多很是淡薄。但有人认为,他们不值得,后来,有一部电影,名叫《集结号》,讲述的是连长谷子地为牺牲的战友讨回“烈士”荣誉的故事。

纪程看过那战争场面,还真有点大片的味道,但不过几分钟,他就有点恶心,他怀疑那是否说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场面。说不是吧,里面言之凿凿,可看着那些人的美军战斗手势、美式装备、美式持枪方式,如果不说话,让人还以为是韩国大兵呢。

后来看后记,一位导演说,拍这部电影时,说剧组里懂点战争的,是一批韩国来的战争特效专家。难怪呢,原来是一帮子韩国人指挥着一群穿着“国军”衣服、拿着美军装备、学习了美军战斗手势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蓝军部队”呀。

但还有更让人恶心的,那里面言之凿凿的说,“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伤亡了13万人,在淮海战役纪念馆查到有名有姓的烈士却只有3万多,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这动机,就有点让人怀疑了,一般来说,战争中伤亡比例是3:1,也就是说至少有8万人只是受伤,那让这些没有牺牲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在淮海战役纪念馆里留什么?留住院记录啊……

总之,这让纪程很是腹诽:“要么,这位自称拍了很多战争电影的导演,实在不懂战争常识,要么,就是有意为之……”

电影里说,主题是对那场战争的“人性追索”。

追索?追索什么?

在观看完电影后,对于这种所谓“追索”,纪程很不以为然,甚至于腹诽,虽然电影里面标榜“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的”。但他认为,这“反思”还是少些好,因为这“反思”里面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还不如美国大兵呢。

在模仿《兄弟连》桥段里,那些为民族奋战的老战士,想的是什么时候能够撤退。而《兄弟连》里呢,当溃退的士兵说“再往前走,你们会被包围的”,迪克温斯特的回答是“我们是伞兵,就应该被包围”……

他们说,想学习《拯救大兵瑞恩》。

他们学了,他们学到了对战争中人性的刻画及悲壮之情的描写,他们也学到了“人道”精神,但他们忘记了正义。

后记里面还说,导演似乎想问观众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你是一名士兵,你在面临必死的命运时会作何想?”

《拯救大兵瑞恩》瑞恩的回答是,选择战场,选择和战友们一起战斗;而和谷子地同样是连长、带领的人比谷子地还少的米勒上尉,在最后时刻用手枪和虎式坦克对抗……

即便是负责训练演员们的前海军陆战队上尉,这个在许多人眼中最重视生命的美国军队前成员,也说:“我相信在为国家而战斗的军人们心中都有着一种为国献身的热血豪情……”

而谷子地们呢,悲天悯人……

《集结号》,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往那时的人民解放军战士身上抹黑……

因为“如果你是一名士兵、你在面临必死的命运时会作何想”这个问题,英勇的人民解放军战士,已经用生命回答过了。

早年间,纪程就问过一位抗日战争期间参军,后来参加过解放战争中三打运城、攻克临汾、太原攻坚战老战士一些战况。

这些话题,让这位老战士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激昂:“咱们这里的部队组建的晚,不如晋东南过来的二十三旅能打,他们厉害多了!攻城的时候,咱们炮少,刚开始只能爬梯子登城。我们的机枪被抽调到那里负责掩护,天气冷得那么厉害,主攻的二十三旅战士们把衣服一脱,提个装满手榴弹的小篮子。上面呢,国民党的那兵,就躲在城垛后面,拿着刺刀捅咱们的人,上去一个被捅下来一个,上去一个被捅下来一个,可没一个后退的!后来部队首长看这样不成,才组织的爆破。不过,那时,我已经不在爆破口这边,又回到咱们那边的部队了!”

说到这里的时,老人似乎很遗憾,但又意犹未尽:“二十三旅能打呀!后来又在临汾立功了,被授了个“临汾旅”的称号!”那神情,似乎恨自己当时为何不到二十三旅。

很自然的,纪程就问:“你不怕呀!”

“怕!”老人回答的很痛快,“怎么不怕!我是机枪手,敌人的迫击炮,就是专门对付咱们的轻重机枪,正儿八经打仗,哪像电影里面放的,机枪在一个地方子弹打个没完,打几梭子,就要赶紧转移,就这紧赶慢赶还都经常挨炸,把人炸得灰头土脸的。和我一起的一个机枪组,正打着呢,迫击炮砸过来,气浪把机枪冲掉下来了,打伤了弹药手!”

“不过,怕归怕,冲锋号一响,大家都是拼命往前冲!”沉寂在往事里的老人眼睛里闪烁着光芒,“看过《董存瑞》吧?”

纪程赶忙点头,这可是看过好十几遍的呀。

“冲锋的时候,和那部电影里一样。敌人的机枪前面扫,咱们在弹雨中冲,前面倒下了,后面接着上,就这样!冲锋号一响,全军有进无退!”老人的表情,那是前所未有的自豪。

“听说国民党那边有督战队,咱们这边没有吧?”当时,有文章这么说,纪程自然而然想问这位亲身经历的老战士。

“要什么督战队?打仗前,开个诉苦会,那口号喊得震天响,都是穷人啊,谁没有个血泪史!都抢着要当尖刀,抢到任务的,那都是立军令状,拿自己脑袋保证完成任务,都说完不成任务就不回来!后面抢不上任务的,也都是嗷嗷叫的往上冲,为自己打仗嘛!”

“诉苦会”、“口号喊得震天响”、“都是穷人”、“血泪史” “为自己打仗”,这些离我们很远的词语,告诉我们,那些打仗的都是什么人,为什么人而打……

是的,他们不一样,他们是有理想的,他们是为自己,他们没有《集结号》中说的那样,普通士兵在残酷战争面前的无奈——他们无法为自己的命运做出选择。

是的,他们害怕战争,他们害怕死亡,但他们没有所谓《集结号》里面说的所谓战争中的“人性的扭曲与挣扎”,他们没有“普通士兵在残酷战争面前的无奈“,他们愿意为自己的事业付出生命……

在这些老战士中长大的纪程,无论这些老战士是野战部队的、还是地方部队的,甚至于民兵,虽然都说战争惨烈,往事不堪回首,可无一不为自己能够亲身参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而自豪。

而《集结号》里呢,说“毕竟讲的是国共内战,因此特意避开其正义、邪恶之名的争论。”难道说,穷人就应该受穷,不应该为自己的翻身而去打仗……

后来和朋友聊天的时候,纪程谈起,说这部电影的编剧写剧本是呕心沥血,导演说“从来没有这么累过”,演员说“导演的脸上几乎没有血色,头上多了很多白发,似乎是一夜间老了很多”。

“嗯,的确是这样,造假是需要呕心沥血、也是非常累人的活儿……”朋友开玩笑说。

这玩笑是有些恶毒,纪程承认。

但纪程,也赞同朋友的评价,更赞同后记里那位导演对自己的评价。

那位导演说,当他走近那些淮海战役的老兵,按现代人的思维来讲,的确让他有些失望。那些老兵们本来就是那样,还真的就是人格高、大、全,不是被人们简单树起来做典型的。他觉得追问下去,觉得自己有些动机不纯,有意把现代人的观念强加给这些过去的人……

他说,当他带着《集结号》式的西方视角和现代眼光,去寻找现实中的老谷时,遭遇到一连串的失望……

纪程就很幸灾乐祸:“抓瞎了吧?胡编乱造,那些老前辈不像你们坐在家里想啥样,就是啥样的!” 他很遗憾,说直到最后,在淮海战役的老兵里,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像老谷一样认真的人……

他还说,《集结号》的故事完全来自于艺术家的想像,原著小说《官司》也没这么个原型,或许老谷那个人本来就只存在于艺术家的想象中……

可他,还是参与了《集结号》的拍摄。

知错就改是一回事,知道错了还一错再错,这是不可原谅的……

直到仔细品味一件事,就是导演访问抓获黄维的老兵时,那位老兵说,死的人是多,但自己打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他们当时是站在解放全人类的立场去做的。可导演不断追问了半天,直至最后真的明白老汉就是个单纯到极点的人。

老兵告诉他们: 1948年的冬天发生在华东腹地的真事,确切时间是12月15日,被包围的不是老谷们的解放军,而是国民党军的第十二兵团!

纪程彻底明白了,这压根不是不负责任的问题,其实他们就是存心的……

当年,朝鲜战争中,李奇微说,“美国陆军的老祖宗要是知道第八集团军这副样子,准会气得在坟墓里打滚儿!”

现在,终于轮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陆军老祖宗们生气了,如果那些躺在烈士陵园的人民解放军烈士,知道有人把他们拍成那样,怕也会气得在棺材里翻过身来。因为,有人把他们说成一群“无法为自己的命运做出选择”、“在被动情况下把命都搭进去”的,准确的说,是一群被上级哄骗、出卖、遗忘的“炮灰”……

不过,纪程还是很庆幸的:“还不错,他们还没有反思“抗日战争”(台湾例外,他们开始大讲特讲,现在倒有讲那时的爱情故事了)啊”。如果那样,气翻过来的烈士,恐怕会更多。

随着时光流逝,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时候,纪程他们村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能领到纪念章的,只有两位老人(其中一位,按家里的辈分,纪程得称呼“曾祖父”。不过,参加过解放战争的老人,健在的还不少,但身体状况都不大好,但他们看到了建国六十周年……)。

在纪程看来,后辈们永远不会了解到先辈们那个时代,永远不会了解到先辈们的苦难,永远不会了解到先辈们完整的故事,更不用提先辈们当时满腔的热血、对理想的追求、对名利的淡薄……

后辈们要做的,就是尽可能的照顾好他们的晚年,尽可能的记载下他们真实的故事,告诉后来人,有这样一群人曾经为国家和民族奋斗过,后来人要继承先辈们的遗志,继续为这个国家和民族奋斗……

家园 花千千万万归于平淡的英雄,这才是民族的脊梁
家园 花,这个怎么不发英雄呢?
家园 因为这些只是小说的一部分呀

无论是那些老战士,还是警察,他们是英雄吗?

也许是吧,也许不是……

至少,在我眼里,都只是履行职责,如此而已……

家园 评得好!
家园 花,豪杰
家园 张丁卯才是真正的英雄。写得好,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家园 小道理服从大道理

“每一个牺牲都是不朽的”,这是小道理。

“为谁而战”,这是大道理。

不管是不是有意为之,《集结号》之类的作品是在用小道理混淆大道理,或者说,是在把观众从小道理引向另外的大道理(谁的大道理就不好说了)。

小康社会,“大道既 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人们更愿意买小道理的账,这是时代的特征。

高兴地看到,纪程已经能看到那群人在银幕背后想要表达的道理,并能掂量轻重,作出取舍。希望纪程能守住自己心中的大道理。

家园 谨受教,他会守住的!
家园 冯小刚还要给台湾给日本人看,所以拍成这样。

按照那句话,每个牺牲的都是不朽。日本鬼子也能不朽。冯算个什么东东。

家园 【原创】第九十一章 在你身边

前辈们做了前辈们的事,后辈们也有后辈们的事。就公安机关来说,无论外人如何看待,大多数民警还是把“人民”实实在在的放在心里的。

如果说“破大案、搞防范”,这让许多群众看起来有些遥远。但有一句简单的承诺,,却让群众感觉到:“民警就在身边”。

这承诺不多,只有十六个字:“有警必接、有难必帮、有险必救、有求必应”。在民警们的生活和工作中,这不是口号那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

2007年5月31日上午,天空下着倾盆大雨,让人感到有些许凉意,Y镇N村的七旬老人李某带领全家,冒雨向治安大队敬赠了一面绣有“人民好警察”的锦旗。是什么样的事儿,值得老人一家冒雨前来呢?

其实,这件事,是民警们看来非常普通的事儿。这事,要从2007年2月20日说起,为儿女劳累一生、终于可以享受生活的老人,那天独自一人到司马温公祠观光,准备领略千年祠堂的神韵。不料由于行动不便,躲避不及,在路口被一辆疾驶的摩托车撞倒在地,当场昏迷不醒,头部流血不止,腿骨也严重骨折。而附近的路人或视而不见,或围观议论,反正没一个人动手,没一个人过问。

刚好路经此地的治安大队协警员姚帅,看到老人情势危急,二话没说,一边查看老人伤势,一边紧急拨打122、120电话,与交警、急救中心等单位联系,将老人护送到了XX县人民医院进行救治,在老人的亲人赶来后,他悄然离开。

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在这一百天里,老人时时念叨着挺身而出抢救自己性命而又不留姓名的好心人,说没有他,自己还不知道怎么样呢。在他的要求下,儿女们多方打听,得知救命恩人系治安大队协警员姚帅。

老人痊愈出院那天,天气阴冷,下雨路滑,可他坚持要儿女们陪着立马就要给治安大队敬赠锦旗,老人家说:“人民警察爱人民,人民警察是亲人,我是深切的感受到了,我要去谢谢他们!”而民警们呢,从这位倔强老人的身上知道了什么叫“人民的警察,人民爱”。

和七十岁李某老人相比,64岁老人秦某说出的话,也许更让民警感慨些。

2007年6月18日上午8时许,指挥中心接报称:一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躺倒在P镇L村村口。这里是P派出所的辖区,而M派出所则距离近些,指挥中心命令两家联合处置。

其时,已持续一天两夜的雨又淅淅沥沥下起来。接到指令后,两个派出所民警风驰电掣地赶到现场,看到老人蜷缩在寒气逼人的路边,全身湿透,脸色苍白,昏迷不醒,嘴唇嗫嚅着喊饿。

听到老人喊饿,民警们立即将其带回M派出所,为其洗脸擦手,清洗身上的污垢,准备热菜和热汤喂其吃饭,想尽办法烘干其衣服。老人清醒后,经询问其名叫秦某,是M镇T村人,由于神智不大清楚,昨天犯病离家出走后竟然迷路,又累又饿的他终于支撑不住,最后倒在了离家三十余里的L村村口。

刚才还躺在满是冰冷雨水的地面上,累饿交加,旋即又坐在热乎乎的饭菜前,老人觉得恍如梦中一般。而民警们呢,在老人衣暖饭饱之后,又专门驱车将老人送回家。

在民警们转身离开时,脑子有点不清楚的老人,在儿女扶持下准备进门的那一刻,突然又转身回来抓住民警们的手,眼含热泪、嘴里含糊不清的嚅嗫着:“你们都是好人……好人……”

回顾挣扎在生死线的刹那,老人肯定是真切地感受到了民警们给予的温暖,而民警们,也对这一句“好人”的评价感慨万千。

也许有人说,“有困难,找民警”,是公安机关的承诺,是应该做的啊。可许多人并不知道,更多的承诺,是人民警察主动找上门去兑现的。

2007年6月7日下午17时左右,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突然降临到Q乡U村现年38岁的村民杨某家,五间砖瓦房及所有生活用品化为灰烬。在地里收麦忙活一天、精疲力尽的杨某夫妇,面对余烟未尽的家,顿时嚎啕大哭。

“家”,对中国人来说,都具有着不同非同一般的意义,最起码它是赖以生存的地方……

而这一切,都化为灰烬了,对杨某夫妇的打击,可想而知……

刚出警归来的Q派出所王所长,闻讯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到五公里外的杨某家,组织群众消灭余火,彻底消除隐患。

回到所里后,想到杨某一家五口生活突然全无着落,王所长怎么也平静不下来,立即召开全体民警和协警员会议,要大家想想办法,怎么帮杨家。说是全体民警和协警员,其实也就王所长、大兵俩正式民警和2、3名协警员。

其实,也没什么可想的。怎么帮?一句话:“有钱出钱、有物捐物!”

可问题是,他们也没多少钱啊!

协警员,每月工资也不过200多,养家糊口都不够啊,没事就回家里种地赚钱的。

正式民警呢,工资要高些,可养家糊口之外,还存在为所里垫支经费的问题。

一句话,是一群脸比口袋还干净的人,想着帮连口袋都没有了的人……

就这么几个人,谁不知道谁啊,就把口袋里掏的钱往一块凑。协警员们的工资低,能拿出来的钱少,很是过意不去,可他们都是本地的,赶忙从家里拿来衣服。

就这么东拼西凑,数来数去,现金也不过630元,大人小孩的衣服21件。

这是派出所民警们当时所仅能提供的帮助了,实在穷啊,没办法……

“好歹是一片心意吧”,这是他们无奈之余而唯一能聊以自慰的。

次日凌晨7点钟,王所长就赶到了Q村,和村委主任一起将这些可怜的心意转交给杨某,并询问他目前急需什么,派出所将尽全力帮他解决。张某一家拉着王所长的手,想说点什么,可还没张口,眼泪就留下来了。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山区的群众都并不富裕,可听说派出所民警的献爱心了,Q村全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也都不甘落后,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三天时间捐款3526元,衣物59件套。

这点钱和衣服,如果要放在一掷千金的大款面前,恐怕会被一脚踢到一边吧……

可就这么点东西,让Q村广大群众感受到什么是“警民鱼水情”……

毛主席那个时代的许多话,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其中有句话放在这里再合适不过:“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

当然,其实我们的群众非常好,他们本来也是商量如何帮衬杨家的,只是派出所民警们的动作快,而且民警们的举动,让他们更积极了……

“民心可用”,这句话是千古不变的道路,关键的问题是,怎么发动,让他们更加积极主动起来……

人们相应公安民警的号召,紧随民警的步伐,那公安民警无论何时,想到的也是如何更好的服务人民。

7月份的时候,全县普降暴雨,有多大呢,县城东面水库超过警戒线1.5米后,不得不开闸泄洪,下游7个村庄3000余亩的农作物被淹不说,连东大桥的桥墩都差点被冲垮,政法委张书记坐镇指挥,组织200余名公安民警疏散交通,配合驻军武警部队1000余名官兵奋战3个多小时,才保住大桥。

而J镇、Q乡等山区呢,则遭受百年不遇的洪灾,公路路基几乎被冲垮,电力通讯中断,沿途山上掉下来的许多石头足足有三间房那么大。但更严重的是,许多群众的房屋或裂口、或坍塌,损失最为惨重的J镇MJ自然村,几乎被泥石流彻底摧毁,全村只剩下一间房子。

灾害之后,最重要的救援安置问题。这是政府、民政部门的事,可民警们,也记挂着群众,没有把自己置身事外。J派出所张所长踏遍辖区的大小角落,勘察群众生产生活情况。面对惨重的损失,群众的艰难,心急如焚的他,立即向局党委汇报。

而张局长接到报告后,根据县委指示组织民警捐款捐物后,又和孙政委、李主任赶到山区,帮助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在救灾物资到位后,挨家挨户对住在帐篷里的群众讲解安全防范措施,全力以赴帮助群众渡过难关。

这行动,如果用一个时髦的词,大约就是“互动”吧。

当然,既然是救援,有时是很令人紧张的。

2007年7月1日上午8时许,指挥中心接警称:一名老妪掉进P镇L村边水井中。

接警后,指挥中心两个机动队刚好要交接班,全体队员都在,于是在通知P派出所进行处置的同时,指挥长小刘、机动一队队长三哥、机动二队队长老胡也带领全部队员风驰电掣般地赶赴现场,并拨打120请求人民医院急救中心进行支援。

到达现场后,民警们得知掉进井里的老人已年近七旬,患有精神病,自6月30日晚离家出走后,一直寻无踪影,不知怎么掉进井内的。有群众早上到地里,听到里面有声音,这才发现的。

这口井呢,深达二十余米,淤泥极厚,可更让人揪心的是,下面不断传来老人痛苦的呻吟声。

在民警们赶到的时候,已经有一名群众坐着筐子下到井内,将绳子绑在老人腰部,可人手不够,没有能力将其救出来,都在挠头呢。

这能有二话嘛,民警们跳下车,就接手了救援工作。

可在看到老人头部的一刹那,民警们发现,本来绑在腰部的绳子已经脱到老人到了老人的胸部不说,而且斜跨在一只胳膊上,快要脱落。

更令人头皮直发麻的是,那绳子还在慢慢一点点脱呢。

老人经不住再摔一次,那是没有任何疑问的,问题是掉下去,井内那名群众被砸一下,那后果就更严重了。

千钧一发,大约说的就是这吧。

于是,民警们立刻趴在地上抓住老人,想将她慢慢拉出来。

这过程也不那么容易,因为老人满身是淤泥啊,滑溜滑溜的。还有井边比较高,倒趴着没几秒钟,闹部充血,那滋味说多难受有多难受。

好在,终于将老人救出来了,120急救车就在旁边待命,立即进行现场急救,发现老人头部碰伤,腿部骨折,又在水温极低的井内泡了一夜,因救援及时,幸免遇难。

三哥他们回来后,纪程开他们的玩笑:“你们110的党员还真合格,记得今天给党的生日献礼!”

三哥自然也不甘示弱,笑着回应:“哪是,哪是!咱是党员嘛,怎么着也得在这天为党做点啥,表示一下心意嘛!”

在一个阴雨天后的凌晨两点多,在夜市上喝得醉醺醺的纪程,在回住处途中,恍恍惚惚中,看到一名七十多岁的老奶奶,在县政府大院门口几个巷口,孤独而迷茫的徘徊。

为什么确定老人是“徘徊”呢,因为那街道长啊,他从二三百十字路口外就看到那老人转来转去。

说来也怪,纪程本来稀里糊涂的脑袋,猛然清醒起来,不假思索的走过去,问老人是不是迷路了。

老人说连说遇到了好人,她说自己傍晚到县城来找一位军政干部学校时期的老同学,却怎么也找不到。

纪程问清住址后,扶着老人打听了好久,却也一无所获。

看到老人很疲惫,也实在找不到,纪程决定送老人回家。

看到这个满嘴酒气,说话粗声粗气,却小心翼翼照顾老人的家伙,出租车司机很是惊奇:“这家伙是干啥的啊?”

在纪程问老人的住址后,司机更惊奇了:“我还以为这老人是你的奶奶呢?原来不是!”

在二十多里长的路上,老人不断说:“我今天撞上了好人了!你是共产党的好干部,你是胡锦涛总书记的好学生!”

脑子昏沉的纪程满嘴胡咧咧:“我不是什么共产党的好干部,更不是胡锦涛总书记的好学生!为人民服务,是我应尽的职责而已!”

看到司机的怀疑神色,纪程不得不忽悠一把:“我在公安局干的!”

可司机还是将信将疑,纪程不得不拨打110报警服务台、辖区派出所所长,通过这些熟悉的老同事,来确认一下自己的身份。

司机很是感慨:“现在像你这样的好警察,不多见了!”

和以往一样,纪程本能的反驳:“公安局里的人,像我这样的非常多!只是今天你撞上了我而已!我们做事,仅是尽职嘛,并不一定要人知道!不过,今天如果让公安局其他的同志们做,他们做得会比我更好!”

把老人送回家后,在回来的路上,司机问纪程的姓名,说要让局里表扬他一下。纪程一笑了之:“我只是公安局的一名普通人员,尽职而已!”

其实,他已经离开公安局一年多了,如果说和公安局有什么瓜葛的话,那就是有重要材料,他帮忙把关而已……

新闻媒体的连犊负面报道、坊间广泛的流言蜚语、社会各界普遍贬低,受到帮助群众的“你们都是好人”的评价,差距之大,天壤之别,哪个是真,哪个是假呢?

也许都是真的,也许都是假的,但民警们虽然在乎评价,更多的,却是做好手里的事,用实际行动努力“为人民服务”,这是没错的,就像《离开雷锋的日子》主题歌《对待》:

你说我跟不上时代

  付出的对待该不该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不管别人怎么看待

  也许你忘了怎么对待

  刻骨的对待难以更改

  对待生活要有火一般的热情

  在对待中寻找答案

  ……

面对这火红的对待

  我感觉你不曾离开

  春天的对待汇成永远的大海

  年年月月一代又一代

  面对着火红的对待

  我感觉你不曾离开

  春天的对待汇成永远的大海

  年年月月一代又一代

……

家园 花您这句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