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南京!南京》·时代症候群 -- 陈郢客
个人所写的,不是困惑。更像一种发泄。
你所推荐的,在我看来,虽然没看过这个片子,但是杨德昌,无疑把这个问题符号化了。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尤其在台北这样一个并不是浸透了儒的传统的城市里头,讲述这样一个概念,对吗?其实倒觉得他那个视角是试图用批判性异化的西方视角解释一些问题。这样没法成功的。
无意指斥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只是针对色戒等一大批三个劳力士闪耀下的光辉作品发表我8成功8不成功的一些个人意见而已。
在谈论大陆电影如何如何的时候,不少人忽略了一点,就是那个阶层能看得起电影?
而这个看得起电影的阶层,基本上左右了网络对影片的评价。
礼失求诸野的意义,应该是从这点出发的。
但问题是,电影和小说,诗歌不同,是一个文化工业的商品。
野的话,连电影都看不起,(当然,这里还应该提到具有中国特色的D版事业),而且在评论上基本没有话语权。能在多大程度上,对中国电影工业形成影响,值得存疑。
从世界范围上看,好莱坞的文化霸权,虽然令人不快,但所谓名无幸致。人家那么多年的底蕴在那儿呢。大陆电影现在还有几天滋润日子,那也是没放开市场,就这已经是狼狈不堪了。
台湾电影的黄金时代,事实上和传统文化底蕴,宽松的发布环境。关系不大。比如说发布环境,台湾当时的电检部门严着呢,条条框框多得是。台湾电影新浪潮直接受益于起源欧洲的新郎潮运动。但89年之后,就是强弩之末了。(89年还真是个好年份)
说到底,形势比人强,还是慢慢积蓄实力吧,还没到看不起这个,看不起那个的时候。
看得起或看不起电影这个问题不重要,因为天朝的盗版事业做得还是不错的,如今只需两块钱就能看一小时。内部的可能会迟一些,但也不过就是几天的事情,外部的嘛,看字幕组的速度了。所以这个阶层,是很“野”的。这是受众的话。
评论权的事情,似乎在文化工业商品的概念下,不是那么的重要,这是媒体的事情,观众们用脚投票就行了。而在大的文化范畴中,脱离群众意志的必然会受到反弹(比如《无极》的票房与口碑,今有《南京》)而在撕裂里进行文化的重建,文化的反馈以社会建设的形式进行。这是反馈的话。
总的来说,中国的电影如果要走到好莱坞今天的程度,可预见的是其过程与好莱坞走的路必然是大不一样的。我想,中国的电影是不是必然在电影院发扬光大(也就是好莱坞赚钱模式),这个都不好说的。往前看,上美厂的动画片是怎么弄得好口碑和坏票房的……
形势比人强,这话我爱听。
就是一点,电影一定也必须是在电影院里发扬光大.
说到电影工业,说导演,说演员什么的,还真在其次。
什么时候让老百姓像逛超市那样逛电影院,再谈中国电影工业的希望,才比较切合实际一点。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不过至少到目前为止,贾樟柯也好,王小帅也罢,大陆电影至今没有让人感觉到挖掘的有多深刻,至少缺少“震撼”的感觉。曾经看过不少大陆的“独立”电影,只有盲井让我感受到了些许震撼。
一直没觉得香港电影能和“深刻”、“震撼”这些字眼联系起来,可能和港人过早沦为殖民地有关,他们在中华文化底蕴的继承层面上出现了断层。所以香港电影只能追求银河系的杜琪峰、韦家辉、游达志、游乃海以及后起之秀刘伟强所走的技术路线,在剧情构思上下功夫,全无内容可言。
如果一定要谈香港电影的艺术性,陈果的作品大概还要比陈可辛和尔冬升棋高一着。
值得欣慰的是星爷在完成功夫后达到了一个高度,只是想要再次超越自己的高度则太难太难。
西方电影的底蕴在欧洲。谈好莱坞大片的底蕴,就和谈无极的底蕴一样可笑。
台湾太小了
小到承载不下中国文化的深厚.
中国电影类型很多,多到台湾根本看不过来.
电影是文化的载体,难道在文化上也要把两岸物理相隔么?
一个博学有道的人都可以承受中国文化的深厚,为什么台湾不可以?
中华的文化精髓之一就是博大和融合,如果连尊重别人的成就这点胸襟都没有,还谈什么博大。也许现在更多的人从来需要的都不是融合,而是统治。
被《变形金刚2》挤掉了……
我看到大家都在讨论,中国取代美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了。。。。
才斗胆提出看场电影。。。。
一点儿渣儿都不给我们留
还谈什么 承载
嘿嘿
既然知道融合和博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嘛. 嗯 别人说你两句 你就觉得别人需要"统治"了,把包容什么的都丢掉不要. 是这么融合和博大的法子不成?
知道自己话错在哪儿了
不?
受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