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童年记吃1——“薄撑” -- 能饮一杯乎
------谨以此帖纪念母亲节
说到童年时印象最深的食物,那就是妈妈做的“鸡卷粄”(用客家话说),粤语叫“薄撑”。
前面说到,妈妈很小就担当煮饭重任,工作后则很忙很少下厨,偶尔星期天有空又好心情,妈妈会起个大早,把炒好的花生压碎,炒香芝麻,用糯米粉和鸡蛋调成面浆,在铁锅里摊成一张薄饼,小火少油两面煎香,在上面均匀撒上花生碎、芝麻、白糖、椰蓉,再把这薄饼卷成一条,压扁切成5cm×5cm 见方“卷饼”,又煎至里面的白糖融化,铲起上碟。
如此这般炮制足够全家人吃撑的分量,往往这天妈妈破例准许俺们睡个懒觉,俺们于是在浓浓的甜香油气中醒来,那份欢喜无法言说,那份美味至今再也没吃到过!
而俺的嗅觉相当的好,往往妈妈一开工。俺就预先闻到了“鸡卷粄”的甜香,一骨碌爬起来搬张方凳站在灶台旁观摩,妈妈往往先煎一张小薄饼给俺先吃着,那时节俺三岁,至今回忆起来特别温馨……
及至现在去酒楼吃饭,点的“咸甜薄撑”,怎么都没有妈妈当年做的好味道,也没有了当年的感觉!
------------------“照板煮糊”(依葫芦画瓢)的分割线------------------------
俺的第一次下厨
当年俺三岁,家里有伯母料理家务,没去上幼儿园,所以没什么玩的,也没什么小伙伴一起玩,只有出外活动,大多是到处跑跑走走。那时,除了吃饭,平时又没什么零食吃,饭菜的油水也不足,出去疯跑之后,一下子就感到肚子饿了,怎么是好?眼见得伯母才出去买菜,知道离中午开饭还十分遥远,反复饿了多次以后,主意来了!
曾经看过妈妈煎“鸡卷粄”,又知道如何加蜂窝煤,心里有了底,开干!
由于灶台有俺这么高,故先搬方凳放在灶台前,再放一张小凳子在方凳前,然后挑开封炉子的园铁板、打开炉门,全力张开双臂拿着硕大的铁锅、摇摇晃晃走楼梯似的从地板迈上小凳子再走上方凳,将铁锅放在炉子上加热;之后下来拿碗放面粉加水调面浆,再拿油瓶准备往锅里倒油时犹豫了:万一放面浆时油溅出来如何是好,那锅已到俺的胸口高了,这一溅岂不把俺的脸先烫了坏了!不行!这一犹豫马上想了一个办法:先放面浆再放油。拿起面浆碗往里倒下去才放油,再用锅铲拨平,于是煎成了一个奇丑的破薄饼,外加满锅的面焦。
薄饼已煎成,哪顾得了样子好难看:“不管薄饼好看不好看,能够充饥的薄饼就是好饼”。俺于是风卷残云般将这薄饼祭了俺的五脏庙,好吃!
最后把铁锅端下来洗干净,压上一块新的蜂窝煤,用铁板放在新加的蜂窝煤上,用砧板将新加的蜂窝煤上压下去,封好炉子,把水壶座在煤炉上。放好方凳、小凳子。跑到阳台看看,还没有伯母的踪影。开心呐!继续“操练”!
有了第一次下厨之后,逐渐取得了经验,手法日益熟练,胆子也大了起来,开始煎鸡蛋、炒冷饭什么的了……总之,俺充饥的食物品种不再只是煎薄饼了。
注:其时为文革前。又:经回忆当年俺只有90cm高,那铁锅要俺努力张开双臂才能拿起来。
多谢老兄捧场,
都说文革前的人厉害-果然呀。难怪你们整的出文革来
还会考虑这么多:
佩服佩服
3岁就自己做饭了!!
俺的第一次下厨其实很狼狈:“煎成了一个奇丑的破薄饼,外加满锅的面焦。”
后来因下厨、玩火等老妈把我送到幼儿园去了,印象很深的,一去就是中班了。
说到怕油溅出来,忘了说是伯母炒菜时,常常没把水沥干,一放菜下锅油花四溅,很是恐怖,所以会有此顾忌
文革是老毛他老人家发动的
记得那时铺天盖地的大字报,还有刚开始时抓坏分子游街——印象最深的是隔壁大厂的一个工人来医院看病时偷窥女厕所被抓住了,其厂里的同事将他游街来医院门诊部批斗
他老人家发动的不假。可是木有你们这拨牛人那里搞的起来呀。现在这些年轻人最多搞个三角恋爱,断个背,哪能搞革命呀 。
量是无穷的
我儿子5岁,可和您一比,他的动手年龄太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