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猴年马月】蟋蟀 -- 京虎子

共:💬18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猴年马月】蟋蟀

才刚入夏,蟋蟀玩家就坐不住了,擦拳磨掌准备各种用具。北京近年养蛐蛐之风复盛,一个旧时哥们儿也重操旧业,每年由秋入冬,成专业的了。

养蟋蟀先得有蟋蟀。小时候是怀里揶着几个纸筒子,军侉里放若干酱豆腐罐子,迈上公共汽车来到郊区野地里,翻石头拍地,逮回来捡那能斗的养。这回跟专业的一聊,原来学问大了去了。

先说这蛐蛐的来源,除了野生的以外,还真有人工繁殖的。旧北京专有吃养蛐蛐这碗饭的,实验动物虎子也干过,听人家介绍养蛐蛐的程序,比养大熊猫还麻烦。看来除了祖传的能靠养蛐蛐糊口外,换上谁也就落下一个勤快。几十道工序三五个月下来,怎么著也能申请个全国劳动模范。

您说鼓掏蛐蛐的有几个有张秉贵时传祥的觉悟?所以现在都逮蛐蛐。旧京有蛐蛐之流,每年也就往西山跑一趟,全家一年半不饿。虎子小时候还真跑了几趟西山,可惜那会儿资本主义没尾巴,有好蛐蛐没地儿出手。

现在您再去西山,逮来的蛐蛐比蚂蚁大不了多少。虽说能斗的蛐蛐不分大小,实在看不清楚咱用放大镜看。可是蛐蛐们不知道是不是集体学习三个代表了,根本不掐架。不光北京这样,周围省市全一个样。也不是蛐蛐聪明了知道不打架的长命,而是一年一年农药化肥用的,淘汰后剩下的就是小个子没脾气的蟋蟀了。

农药化肥要是不用,蟋蟀准能有好的。可是农民兄弟不干,现在哪儿有不用农药化肥的?唯一不用的,是供应中南海的,别说咱不知道在哪儿,真知道了那地方能让人进去逮蛐蛐吗?

如此一来,北京能养的蛐蛐价格就坐上火箭喽,几十块也就是买个喽喽,咋咋呼呼但谁也赢不了的货。上阵抵挡一阵的家伙一不留神就上百块。哪里来的?山东泰山脚下。孔夫子家乡人民就是有文化,种下了玉米就是不用农药化肥,秋后长出的玉米七零八落,玉米棒子没结下几个。不是人家觉得一年辛辛苦苦的,刨去农药化肥后落不下几瓶醋钱。而是人家发现卖棒子面还不如卖蛐蛐。十里八乡商量好了请政府原谅高价农药化肥俺不买、优良玉米种子太贵俺也不要、随便撒些种子下去我玉米地里养蛐蛐。这样一来,还真有的是上等的蛐蛐。农民下地随便抓两只,顶二亩地的收成了。

消息传出去,一到时节,京沪两地的蛐蛐贩子全聚集在泰山了。一到地方您就瞧吧,当地人大人孩子人手十个蛐蛐,随地交易。人说北京人豪爽上海人精明,倒腾蛐蛐是倒过来。遇上上品,要价五千。北京来的说太贵了,三千?三千五?四千拿走怎么样?上海来的,五千吧?这是钞票,点一点对不对?痛快得让北京人晕菜。

蛐蛐是百日虫,花几千块买一个活不了仨月的,钱多烧的?贩蛐蛐的说真有人买,秋天跑几趟山东,怎么着也能挣几万块。现在人民口袋里钱多了,花几十块买个蛐蛐乐一乐,不算什么事儿。但真成百上千块一只的买,那就不是为了玩,纯粹是为了赌,中国人本来就好赌,何况赌蛐蛐是祖上传下来的。

蛐蛐赌场在北新桥,除了旧时的规矩,还添了一条新的,上阵的蛐蛐头天晚上交赌场统一喂养。为什么?因为给蛐蛐喂兴奋剂是普遍现象,使比赛不公平。专家研究表明,兴奋剂对蛐蛐战斗力的作用时间为六小时,所以在赌场过夜确保公正。中国人就是聪明,这办法比国际体育比赛赛完了再撒泡尿化验、几经周折过了三月愣不清楚冠军最后到底归谁好多了。要是按咱蛐蛐赌场的办法,把运动员都关在一快统一喂养,哪里用得着这些麻烦?

上好的蛐蛐虽然贵,养蛐蛐里面最贵的还是老蛐蛐罐,上好的怎么著也得几十万一个,可惜小时候没留神收集一个胡同串子家里的咸菜罐子,那里面没准就有。

蛐蛐赌局一局下来,三五千一两万的常事儿。好的蛐蛐几局下来就能给主人赢来十倍百倍的身价,所以多花一两千买个百战百胜的划得来。这便是上海贩子遇上良种不还价的原因,说起来还是上海人精明。

2004年7月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哈,我先顶,我第一!!!!!!
家园 如果斗蛐蛐的和赌场的喂蛐蛐的饲养员串通好了怎么办?

这不是又有腐败了吗?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将所有斗蛐蛐的和蛐蛐关在一起,互相监督保险。

家园 眼睛一眨

已有两位题诗在上头了

家园 材妞,恭喜你
家园 你以为赌场是中国科学界那

黑社会知道嘛四陪同志,没有腐败的,敢吗?

家园 谢谢啊,咱们同喜哈~

好久不见,你可还想着我呢吗?!

家园 当前北京蛐蛐界的“虫圣”可是中科院研究员呐

※※※ 以下引自《中国蟋蟀网》

小虫大教授

说鸣虫,就不能不提“虫圣”吴继传教授。   

印象中,但凡被称之为“圣”的人物,要么是盛气凌人,要么是拒人千里。而在传统国粹鸣虫领域树立如此地位的人,除了上述特点外,还应该是身穿长袍大褂,满嘴之乎者也的具有古典风格的人物。   

出现在眼前的吴教授彻底打破了记者的事先想象。宽宽的黑边眼镜,知识分子特有的白净肤色以及言必提科学的诚恳话语,让人感觉就像和自己的长辈在聊天。   

和虫子打了一辈子交道的吴教授说话不会绕弯子。提起“虫圣”名字的由来,你会明显感觉到他那发自内心的自信。而谈到我国鸣虫文化的没落以及今后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他的面部表情会显得很沉重。尽管有时两个话题之间没有任何的时间过渡,但吴教授的表达神态是那样的真诚,不得不让你随着他的思维去鸣虫的世界漫游。   “

虫圣”的由来   

吴继传教授之所以被称为“虫圣”,是因为他在蟋蟀文化方面独辟蹊径,把他所精通的中国1000多年传统蟋蟀文化与现代昆虫学融会贯通,提高到科学理论水平。几十年来,身兼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数职的吴教授,积极倡导特有的蟋蟀文化,锲而不舍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第一”。   

吴教授是国内第一个提出开发昆虫资源问题的专家。他向盛产蟋蟀的山东省当地政府提出建议,成功组织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蟋蟀节,在国内外引起轰动。并出版《中国宁津蟋蟀志》,让中国的蟋蟀文化走向世界;第一个把蟋蟀的形、色、神态等以逼真的彩色图像展现世人,使读者一目了然;第一个出版、也是世界上第一部中国冬虫文化中油葫芦大全《中国巨蟋油葫芦谱》,此书囊括了中华大地半个世纪所产天然、人工繁育油葫芦的名种、超品与奇虫,并对中国油葫芦的概念、历史、分类、属性、品种、形态命名、怡养、繁育等作了详细论述,堪称世界油葫芦之最;第一个出版了《中国蝈蝈谱》,书中全面论述了蝈蝈的历史、属性、品种、分类,其中100多幅精美的彩图汇集了我国各种名优奇特的蝈蝈,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它们的千姿百态;第一个在国家没有立项的情况下,几十年持之以恒,率领各昆虫所一批研究人员与爱好者,对中国鸣虫资源进行全国性的普查、采集,出版了《中华鸣虫谱》;第一个举办“蟋蟀画展”,向人们展示出虫体之美,同时出版了古代唐伯虎、近代齐白石也未能画出蟋蟀种内“虫王”雄姿与神韵的《中国蟋蟀大画谱》;第一个写出《中国秋虫诗集》,近百首诗把秋虫文化提高到诗的意境,再现了秋虫在四合院文化、胡同文化、里弄文化中的魅力与美感。   着迷蟋蟀的大将风度   蟋蟀在战斗中展现的大无畏风度和精彩各异的战斗技巧是吴继传深深着迷之处。早在西城区上小学时,每逢秋天,吴继传和同学经常拎来小瓦罐,蹲在墙根下展开蟋蟀大战。   

吴继传当时就发现,有的蟋蟀在战斗中被咬掉了两条腿后仍然奋力冲向对手,而各种不同的蟋蟀应敌时招法也各不相同,像“闪电口”―――快如闪电,一口即胜;“滚蹬”―――滚打在一起时用腿蹬出对手;“摇口”―――牢牢咬住对方用力左右摇动;“背口”―――将对手摔到背后;“抱团滚咬”―在滚打中咬对手要害等等,蟋蟀这些特点都特别像古代的大将。打那以后,吴继传就经常到位于菜市口的蟋蟀市场买战功厉害的蟋蟀,还跑遍了产蟋蟀的陶然亭和窑台。   

敢于挑战传统   上大学后,吴继传开始主动地拜访京城蟋蟀名家。将自己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和昆虫学知识应用到养斗蟋蟀中,吴继传发现一些传统的斗虫方法十分谬误,比如:看到蟋蟀精神不好,就说它是“先天缺乳”,非得挤些人奶给它喝;平时要给蟋蟀吹吹秋风,说这样身体好;喂水不能用井水,必须得是天上下的雨水;比赛前不停地让雄蟋蟀与许多三尾儿(母蟋蟀)交配,说这样才有战斗力等等。   

对上述有着明显错误的传统知识,吴继传一一提出质疑,“蟋蟀不是哺乳动物,为何要喂人奶?精神不足可能是营养不够,喂自己配制的含有维生素、钙等多种营养成分的饲料就行了”;“蟋蟀交配也消耗体力,有的雄蟋蟀比赛前过多交配,结果虚的走路直打晃,被母蟋蟀吃掉,谈何战斗力?”平时吴继传不让蟋蟀交配,只是临比赛前把“三尾儿”放入罐中刺激刺激雄蟋蟀。多次大赛的实践证明,吴教授的质疑是正确的。   

将蟋蟀大家族结集成册   多年来,吴教授积累了大量鸣虫研究资料,并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著书立说,用科学手段研究昆虫。   

“个大的蟋蟀叫声缓慢,而且有时几个小时就叫两三声。可小蟋蟀叫声频率快,叫得也勤。黑色、紫色、红色、黄色等各种颜色蟋蟀叫声都各不相同,如黄蟋蟀鸣叫声里带有金属声。”凭着这份对蟋蟀的精通,从十几年前开始,吴继传接连出版了《中国斗蟋》、《中国宁津蟋蟀志》、《中国巨蟋油葫芦谱》、《中国蝈蝈谱》,最近又刚由北京出版社出版了新著―――《中华鸣虫谱》。这些书都科学地论述了蟋蟀、蝈蝈等鸣叫昆虫的属性、品种、分类、命名、生物学特性、分布、养殖繁育等等,纠正了虫界许多流传多年的谬误。   

吴继传谈到他下一步的打算是出版一本《蟋蟀罐谱》,包括蝈蝈葫芦的内容,在对蟋蟀罐的研究方面,他提到,因为历史上传下来的罐不仅是文物,   而且往往含有高超的手工艺和科技成分。“我们对老罐进行过碳14的检测,还进行了显微切片,发现其质量确实超过现代批量生产的蟋蟀罐,透气透水程度适宜。一些老蝈蝈葫芦蒙芯用贵重的玳瑁制成,中间镂空,能随蝈蝈的叫声自然颤动,使声音更加悦耳,手工特别精细。”   

今天,吴教授仍在昆虫研究领域进行着探索,他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中国的鸣虫文化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目光都来关注和支持这项中国国粹的发展。

家园 中科院养的大蛐蛐儿?! 真是林子大了,什么虫都有。
家园 是呀,应该是农科院的事儿
家园 说起蛐蛐儿,想起儿时一件趣事儿

那时节学校暑期要求小学生们在家办小小班,每天早上一小时,通常一组五六个人,在某个住家较大或有院子的同学家,架块大洗衣板一起趴上面做假期功课什么的。您说没老师管的孩子能安生?所以大半时候就瞎玩,斗蟋蟀就是男孩子喜欢的一种玩意儿。记得那家同学有个邻居小男孩,大概三四岁的样子很可爱,一次看大哥哥们斗得兴起,他也兴奋地捧来一个蛐蛐罐,很骄傲地说,他有一个比这里谁的蛐蛐都大的红头蛐蛐王,是昨晚上他哥哥拗不过替他捉的。大孩子们不信,手快的一把掀开那小豆豆的蛐蛐罐,大男孩们立刻捧腹大笑,一边的女孩子们尖叫着跳开去。您道里面何物?一只死蟑螂!

不知道虎子弟有无吃过这种亏。

家园 【就是那只蟋蟀】 ----流沙河

【就是那只蟋蟀】

台湾Y先生说:“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

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

就是那一只蟋蟀

钢翅响拍着金风

一跳跳过了海峡

从台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里

夜夜唱歌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豳风?七月》里唱过

在《唐风?蟋蟀》里唱过

在《古诗十九首》里唱过

在花木兰的织机旁唱过

在姜夔的词里唱过

劳人听过

思妇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深山的驿道边唱过

在长城的烽台上唱过

在旅馆的天井中唱过

在战场的野草间唱过

孤客听过

伤兵听过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你的记忆里唱歌

在我的记忆里唱歌

唱童年的惊喜

唱中年的寂寞

想起雕竹做笼

想起呼灯篱落

想起月饼

想起桂花

想起满腹珍珠的石榴果

想起故园飞黄叶

想起野塘剩残荷

想起雁南飞

想起田间一堆堆的草垛

想起妈妈唤我们回去加衣裳

想起岁月偷偷流去许多许多

就是那一只蟋蟀

在海峡那边唱歌

在海峡这边唱歌

在台北的一条巷子里唱歌

在四川的一个乡村里唱歌

在每个中国人脚迹所到之处

处处唱歌

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

比最谐和的音响更谐和

凝成水

是露珠

燃成光

是萤火

变成鸟

是鹧鸪

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就是那只蟋蟀

在你的窗外唱歌

你在倾听

你在想念

我在倾听

我在吟哦

你该猜到我在吟些什么

我会猜到你在想些什么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

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

家园 和尚这是骂我哪?

兄弟我在抓蛐蛐上的能耐,别人不敢比,比萨苏强

家园 这种人蛮可爱的,对什么东西一迷就迷得晕晕乎乎的
家园 蟋蟀在堂。。。

还是看某本续红楼梦时才对这蟋蟀在堂留下了深刻印象。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