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人物】【文摘】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 -- AleaJactaEst

共:💬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人物】【文摘】德国空军历任总参谋长小传

顾剑

其实在下对二战空军的题材本是一知半解,查阅资料和写文章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前一段时间完成了空军元帅里希特霍芬的文章之后,发现手边还有多余的资料可以加以运用,同时,有两篇旧作“德国陆军总参谋长的军衔和权力来源”,和“德国总参谋部制度的奠基人毛奇元帅”(那是我的欧洲近古名将传系列的最后一篇),基本上把普鲁士-德意志陆军总参谋部的渊源作了个交代,这次就起意写个空军总参谋长的科普小文,也算给以前的文章作个侧面补充吧。好在德国空军1933年才成为独立军种,历任总参谋长一共只有7位,比之陆军总参谋部从沙恩霍斯特数起,不知要容易多少倍。

众所周知,一次大战德国战败以后,凡尔塞和约禁止德国拥有空军。战后魏玛共和国十万人陆军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西克特将军,却仍然秘密地在军官团中保留了一部分飞行骨干,作为将来有朝一日德国空中力量东山再起的种子。在二十年代,德国空军的军官在苏联和意大利秘密训练。1933年希特勒上台,戈林出任帝国航空部长,汉莎航空公司总裁米尔希(Milch)出任航空部国务秘书,空军开始全面重振军备,但是此时德国空军的存在还是秘密的。米尔希在德文里是牛奶milk的意思,有些文章说在纳粹里面有犹太人元帅,就是指的他了。作为德国空军二号人物,米尔希虽然不是总参谋长,但也不能不在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说米尔希是犹太人,可以说此事可真可假:他的父亲是犹太人,母亲不是,按照犹太教传统,犹太人是从母亲那边算的;可是根据纳粹的标准,只要有八分之一犹太血统就算犹太人。可是米尔希的工作能力太强了,空军建设少不了此人,在戈林授意下,德国政府搞了份调查报告,宣称米尔希不是他父亲的亲生儿子,而是他母亲与一位纯雅利安人,男爵贝尔(Hermann Von Bier)的婚外私生子。这样,犹太人的米尔希就成了纯种雅利安人。

“荣誉非犹太人”米尔希的确是一位管理天才。他在一次大战时也是飞行员出身,升至上尉。战后脱下军装,先在警察部队干了一段时间,1921年加入容克航空公司,8年以后,当容克航空公司和另一家劳埃德公司合并组成德国的国家航空公司,汉莎航空公司的时候,米尔希已经是汉莎航空公司的总裁了。1933年,米尔希出任航空部国务秘书。在议会内阁制的欧洲国家,各部的部长是执政党的政客,他可能不懂部里的业务,如果选举失败,也可能很快换人,所以各部的国务秘书才是真正主管部里事务的业务骨干,也就是常务副部长。80年代末或者90年代初,国内播出过一个英国政治讽刺系列喜剧,叫作“是,大臣”,就是讲那些公务员国务秘书们是怎么上下其手,糊弄那些政客大臣们的。米尔希作为戈林的副手,可以说是帝国航空部真正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但是他强悍揽权的作风,使得历任空军总参谋长都很难工作。在戈林和米尔希要求下,时任国防部长步兵将军勃洛姆堡(后来的元帅)把军队中保留的航空骨干,外加一大批相当优秀的陆军总参谋部军官,都转入航空部。威弗尔上校就是这样进入空军的。

第一任空军总参谋长威弗尔 (Walter Wever,1933年9月到1936年6月3日)

严格地说,1933年德国空军虽然成立了,但是对外仍旧保密,名称上也不存在总参谋部和总参谋长头衔。但是帝国航空部下设空军指挥部(Air Command Office)实质上已经是空军总参谋部,而从陆军总参谋部转入空军的威弗尔上校,是第一任事实上的空军总参谋长。在三年之内,他很快晋升到中将军衔。

瓦尔特。威弗尔在进入空军之前,就已经在陆军总参谋军官中声誉鹊起。他1887年生于波森(Posen,现在属於波兰),1905年参军做陆军见习军官,一次大战中1914年在西线服役,1915年成为总参谋部军官,上尉,1917年当鲁登道夫的副官。战后留在军队,1926年晋升少校,1930年晋升中校,担任陆军总参训练部长。1933年转入空军当总参谋长时晋升一级成为上校,但是他算半路出家,并没有航空经验,也不会飞行。

所谓能者无所不能,威弗尔尽管1933年进入空军才学会的飞行,可是凭借他的组织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成了历任空军总参谋长里唯一被方方面面赞扬有加的人物,更主要的是,他是唯一主张发展战略空军的早期领导人。因为威弗尔是铁杆亲纳粹的军官,熟读希特勒著作“我的奋斗”,他相信,苏联才是德国真正和最大的敌人,与苏联的战争不可避免。按照这种思想,一旦和苏联的战争爆发,为了能够轰炸苏联后方直至乌拉尔山脉的广阔腹地,德国必须大力发展四引擎重型远程轰炸机,组成战略空军。不管他的战略预见是否正确,至少战后英美的历史著作都认为,缺乏战略空军而过分强调战场支援,是德国空军发展战略的重大失误。(但是笔者本人不同意这个观点,我的详细评论请见拙作里希特霍芬小传的结尾部分)。那么按照这个观点,威弗尔是当时德国空军唯一具有战略远见的领导人。

威弗尔出任总参谋长的三年,是德国空军草创,各项组织制度开始建立的时期。空军总参谋部隶属于帝国航空部,直到威弗尔死后的1937年凯塞林当总参谋长的时期才独立出来。威弗尔必须向戈林和米尔希报告,而他不但能力出众,而且人际关系处得非常之好,跟戈林,米尔希,各部队和空军军区指挥官象施佩勒等人都能合作融洽。这在空军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一般来说,三十年代的戈林是个容易相处的老板,因为胖子戈林个性懒散而幽默,喜欢跟部下吹牛,在希特勒那里又一言九鼎,一般不过问空军的具体事务,下级碰到什么财政困难,给戈林打个招呼,戈林上希特勒那里一说,钱就来了。这样一个给钱大方又不管事的老板,下级不爱戴才怪。更何况,戈林本人是一战的王牌飞行员,击落过22架敌机,被手下飞行员出身的军官看作是“自己人” 。难说话的是二老板米尔希。首先,米尔希不是战斗机飞行员,是从民航过来的,他自己也知道这一点,所以比较敏感,揽权也更严重。而且米尔希是个能力很强的行政官员,事无巨细都想过问,这样一来,后面历任空军总参谋长跟米尔希的关系都非常紧张。只有威弗尔例外,他在空军草创的阶段,与‘米尔希通力合作,德国空军的建制和作战原则,以及后来著名的几个成功机型,象梅塞施米特Me109,“斯图卡”容克Ju87,都是这个时代发展成形的。威弗尔还创建了培养空军高级指挥参谋军官的空军战争学院Air War Academy。1935年3月,希特勒正式对外宣布废除凡尔塞条约,并承认德国空军的存在。

威弗尔作为总参谋长,被后来的所有人交口称赞。他只有一个缺点,他加入空军以后才学会飞行,不是熟练的飞行员,而就是这个缺点要了他的命:1936年6月3日他自己驾驶飞机去空军军官学校作讲演,然后又急着赶回柏林参加一战英雄利茨曼(Karl Litzman)将军的葬礼,匆忙之中,威弗尔忘了起飞前对飞机作例行检查,未发现飞机副翼锁住(Aileron lock is engaged) ,结果他驾驶的亨克尔He70飞机刚刚起飞,就在跑道尽头不远处带着满载的油箱坠毁爆炸了。听到威弗尔坠机身亡的消息,据说戈林当场象个小孩一样哭出来。就这样,德国空军失去了最有远见的战略家,可能也是最称职的一任总参谋长。他失事后仅仅几周,1936年8月1日,空军指挥部正式改成空军总参谋部,第一任不仅有实而且有名的总参谋长是凯塞林。

第二任总参谋长凯塞林(Albert Kesselring,1936年6月5日到1937年5月31日)

凯塞林后来在第二航空队司令和南线总司令的任上,在波兰,法国,东线,和意大利战场都是战功赫赫,不但晋升为元帅,而且获得最高战功勋章,佩钻石双剑橡树叶的骑士十字勋章。我打算以后有机会专门写凯塞林的传记文章,在这里,只是简略讲他在战前担任空军总参谋长一年内的事情。凯塞林从陆军转入空军的时候并不情愿。他是巴伐利亚人,生于1885年,父亲是教师,并非贵族,父母还是近亲通婚。1904年凯塞林加入巴伐利亚第2炮兵团,之后接受过炮兵校射气球观察员的训练。一战当中1915年成为总参谋部军官,是德军第6集团军司令巴伐利亚王太子鲁普雷希特的炮兵参谋,然后在巴伐利亚第2军和第3军分别担任过军需主任和情报处长。一战以后,凯塞林上尉一直留在巴伐利亚炮兵团和陆军总参谋部,晋升到中校,期间还去苏联接受过秘密航空训练。1932年,凯塞林上校担任第4炮兵团团长,有了独立指挥一个团的位置,凯塞林心满意足,所以1933年接到转入空军出任空军后勤建设办公室主任的调令时,非常不情愿。但是在急剧扩张的空军中,凯塞林晋升机会却更快,所管辖的范围也更大:他以上校军衔主管整个空军的预算,基建,后勤供应,一年以后1934年10月晋升为少将,1936年4月晋升中将,两个月后,出任总参谋长。

新任空军总参谋长凯塞林中将个性强悍,并不特别善於与人相处,尤其不买米尔希的帐。米尔希虽然非常能干,而且同时拥有航空部国务秘书,空军副总司令,和空军总监头衔,还有航空兵将军军衔,但是在凯塞林看来,米尔希不是真正的军人出身,只是等因奉此的文员而已,应该管好自己那一摊行政工作,不要干涉军队事务。1936年,米尔希因为空军第3训练大队辖下训练事故太高,准备军法审判大队长耶舒恩内克少校,被总参谋长凯塞林一口拒绝。凯塞林甚至敢当面教训米尔希“管你自己的民航去” 。后来英国高级军事代表团访德,凯塞林指责米尔希有叛国言行,理由是米尔希告诉英国人的东西太多了。米尔希那方面姿态倒是比较高,至少后来在人事安排方面,没有给凯塞林来个秋后算帐。戈林呢?他把米尔希看作对自己总司令地位潜在的竞争者,乐得米尔希与凯塞林不和,装做看不见,来个撒手不管。

在凯塞林的一年总参谋长任期内,德国空军有三件大事。他上任三个星期,西班牙内战爆发,德国空军组建兀鹰军团开赴西班牙,在战争当中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另一个成就,是在凯塞林任期内空军创建伞兵部队,后来成为战争中的精锐。其他空军地面部队,象高炮,探照灯部队也急速发展。凯塞林作为空军参谋长办的第三件大事影响深远,他停止了威弗尔任期内上马的容克89,道尼尔19两项四引擎远程战略轰炸机项目。也许是凯塞林一开始在空军主管预算和后勤的背景关系,他对所谓“乌拉尔轰炸机工程”所需要耗费的巨额原料,燃料,和人力有相当清醒的认识,上任伊始就强烈主张Ju89和Do19两个项目下马。这次,米尔希与凯塞林难得地观点一致,一拍即和,从此直至二战初期,德国空军再也没有认真发展过战略轰炸机。可以说,德国空军向单纯战术空军转变的进程,由凯塞林始。还是在1937年,空军总参谋部直接向戈林汇报。米尔希则作为航空部国务秘书主管民航和一切空军的行政事务,因为他还保有空军副总司令和空军总监职务。这样至少从隶属关系上讲,凯塞林作为空军总参谋长,取得了和米尔希平行的地位。与凯塞林和米尔希地位平行的,还有乌德特主管的空军装备研制采购部,也直接向戈林负责。

凯塞林是个比较单纯的军人,他很快就厌恶了和米尔希在空军内部针锋相对的权力斗争,一年以后主动辞职。卸任之后,凯塞林晋升航空兵将军军衔,出任空军第3军区司令。在波兰战役中,凯塞林担任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的第1航空队司令,法国战役,不列颠战役和巴巴罗萨行动中,凯塞林作为第2航空队司令均担任主攻,而且是各航空队司令中表现最为优异者,于法国战役之后越过上将军衔,直接晋升陆军元帅。随着他的第2航空队从东线中央被抽调至地中海战场,凯塞林出任南线最高司令官,在意大利战场以绝对劣势的陆空兵力节节抗击英美盟军,建立了极大声誉。凯塞林的作战经历,我以后会写专文。这里就不赘述了。凯塞林在第三帝国的最后日子里被希特勒任命指挥整个西线,战后被判处枪决,后来改判无期徒刑,1952年因病出狱,1960年死于心脏病。他著有回忆录“战士的记录”(A Soldier’s Record) 。

第三任总参谋长施通普夫(Hans-Jurgen Stumpff,1937年6月1日到1939年1月31日)

凯塞林辞职以后,戈林考虑的空军总参谋长继任人选,首先是陆军中将哈尔德(后来二战初期的陆军总参谋长) ,其次陆军上校约德尔(后来的最高统帅部作战部长) ,但是两位陆军军官都知道空军机构复杂权力斗争严重,一口拒绝来趟这浑水。於是空军人事部长施通普夫少将出任第三任总参谋长,并于两个月后晋升中将军衔。当时,空军人事部跟总参谋部一样也是直属戈林的独立部门。施通普夫算是平行调动。施通普夫生于1889年,1907年入伍当步兵军官,一战以后一直留在陆军。与前两任总参谋长威弗尔和凯塞林一样,施通普夫也是1933年以上校军衔从陆军转入空军的,一开始就担任空军人事部长。他也知道米尔希不好相处,最初也不愿意当这个总参谋长。而在戈林心目中,施通普夫本来也是个过渡人物,主要原因是两个:一,戈林内心对凯塞林,施通普夫,施佩勒这样精通空军业务资历又深的下属,潜意识上也存有一份自卑心理,因为他很少过问空军具体事务,在技术层面已经落伍了,因此怕这些资深下属不好控制。戈林真正希望的,是一位年轻资历浅能力强的总参谋长,比较听话。第二个原因,戈林已经开始感觉到精力充沛的米尔希对他的宝座构成威胁,想方设法分去一部分米尔希的权力。所以空军总参谋长跟副总司令米尔希越敌对越好。而施通普夫呢,老好人一个,虽然对米尔希的强势作风不满,但是仍然努力与其合作,这方面很难合乎戈林的理想。

施通普夫任内,德国空军又经过几次改组。空军总参谋部正式从帝国航空部独立出来,取得跟米尔希平行的地位。乌德特的装备研制采购部也平行于航空部和总参谋部。1937年后半年和1938年,有一度空军人事,训练,通讯三个部门也独立出来,直接向戈林汇报。这都是戈林采取的逐步削弱米尔希权力的步骤。不过战前1939年的改组,这三个部门仍旧还是划归米尔希的航空部管辖。

施通普夫当总参谋长的这几年比较平稳,在任上于1938年11月1日晋升航空兵将军。他也试图尽量跟米尔希合作,把德国空军内部这些林立的山头理出头绪,但是并不十分成功,空军的军政军令仍然不统一,而且有越来越乱的趋势。

1939年1月施通普夫卸任,还感到轻松愉快。他卸任以后去当了米尔希手下的空军防空部部长,在这个位置上呆到战争爆发并渡过了波兰战役期间。1940年法国战役之前,因为西线第2航空队的两名少校搭乘飞机误降在比利时境内,泄露了德军西线进攻计划,希特勒大发雷霆,撤了第2航空队司令Felmy将军的职,从波兰占领区调来第1航空队司令凯塞林将军继任第2航空队司令。施通普夫调往波兰接替凯塞林任第1航空队司令。就在法国战役开始之前,希特勒决定入侵北欧丹麦和挪威,进攻挪威的部队,是由陆军第21军升级而来的第21集群,后来改称挪威集团军,司令官是法尔肯霍斯特将军(Falkenhorst) ,负责支援的空军是盖斯勒(Geisler)的第10航空军,直属最高统帅部。挪威战役一开始德军进展顺利,直到4月份英国派出强大舰队,护送陆军在挪威登陆,并重创德国海军,夺回战役主动权,包围了北部城市纳尔维克(Narvik) ,德军第3山地师师长迪特尔(Dietl)死守纳尔维克,一度形势十分危急。为了更有效地指挥在挪威的行动,德国空军新组建第5航空队,施通普夫出任航空队司令,直接统一指挥挪威的德国空军,并负责从空中补给迪特尔的被围部队。随着西线法国战役全面展开,英国已经顾不上挪威作战,6月从僵持的挪威战场撤军。6月8日,挪威战役以德军的胜利正式告终。

法国战役胜利之后,7月19日第5航空队司令施通普夫晋升为四星上将。在随后进行的不列颠空战中,施通普夫的第5航空队担任助攻。他手下只有一个盖斯勒的第10航空军,总共4个联队,其中还有一个Me109战斗机联队,因为航程太短飞不到英国,无法参与进攻。施通普夫其余3个联队总共有138架He111和Ju88轰炸机,由37架双发动机的Me110战斗机提供护航,轰炸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不列颠战役的主战场在英格兰东南,主角是西欧的凯塞林第2航空队和施佩勒第3航空队。而施通普夫的第5航空队只在8月15日进行过一次大规模出击,结果笨重的Me110根本无法有效护卫轰炸机,一下子损失了7架Me110,16架He111和6架Ju88轰炸机,占出动总数的16%。此后第5航空队再也没有参加不列颠战役。

随后东线德军进攻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驻挪威的第5航空队只是部分参与:施通普夫的参谋长尼尔森上校(Nielsen)兼任空军Kirkenes指挥部司令,负责支援挪威集团军(后改称第20山地集团军)出兵攻击苏联北海港口。1941年6月,整个第5航空队只有10架轰炸机,30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10架Me109战斗机和20架侦察机,总共70架作战飞机,处於非常次要的地位。在1942年的战争中,施通普夫第5航空队的主要任务,是从挪威出发,拦截由英国与苏联北海港口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之间往来的护航运输船队。为此,施通普夫拥有一个大队福克沃尔夫FW200“兀鹰”式远程侦察轰炸机,主要基地在挪威中部的特隆赫姆(Trondheim) ,整个战争期间,这种飞机也只生产了276架。另外,施通普夫还拥有60架Ju88反舰轰炸机,30架斯图卡,30架Me109战斗机。

北海航线绞杀战的高潮在1942年。2月份,盟军PQ12护航队得以毫发无伤地抵达苏联。之后PQ13护航队过早地分散,结果被容克88击沉2艘运输船,潜艇和驱逐舰击沉3艘,后来在苏联港内,德军轰炸机又击沉2艘商船。PQ14护航队运气不佳,撞入北海浮冰群,16艘商船受损返回英国,德国潜艇击沉1艘。PQ15出发时德军早已侦知,可是正好大部分容克88飞机飞返德国整修,仅用鱼雷机击沉3艘商船。1942年5月的PQ16船队损失惨重,7艘商船沉没。真正的灾难是7月份著名的PQ17船队,当35艘商船在冰岛编组护航队时,第5航空队仅容克88已经拥有103架,正虎视眈眈严阵以待。7月4日在德军飞机的轰炸之下,伦敦命令PQ17护航队分散,结果8艘货轮被空军击沉,9艘被潜艇击沉,7艘由潜艇和飞机联合击沉,33艘商船仅11艘到达目的地,外加两艘医院船。总共击沉吨位达到14万4千吨,送到海底的物资中包括259架飞机和430辆坦克。这个重大损失使北海运输线停顿3个月之久。当护航队恢复的时候,盟军充分吸取教训,派遣护航航空母舰提供空中掩护。PQ18船队的40艘商船损失了13艘,但是第5航空队也被击落40架飞机。此后,第5航空队大量飞机被抽调去地中海战场,实力急剧下降,盟军加强了护航兵力和航母空中掩护,挪威的德国空军渐渐无所作为。

施通普夫在平静的次要战场挪威呆到1943年秋,夜间战斗机司令卡姆胡贝尔(Kammhuber,战后西德空军司令)中将前来接替他的职务。施通普夫出任新成立的“帝国航空队”司令,担负德国本土防空重任,主力是施密特(Schimd)的第1战斗机军(原第12航空军) ,有第1,2,3,7四个战斗机师。当时帝国航空队在施魏因富特(Schweinfut)和柏林等地曾经重创英美重型轰炸机群,但是从1944年2月,美军投入新式野马P51战斗机,这种战斗机的航程足够为轰炸机群提供全程护航,德军战斗机必须同时面临轰炸机编队强大的自卫火力和性能更优异,数量占优势的护航战斗机,损失开始直线上升,直至消耗殆尽。

战争最后阶段,1945年4月,德国空军作战序列再次大改组,东线格莱姆上将(Greim,最后一位德军元帅和空军总司令)的第6航空队合并了由原第4航空队缩编而来的空军第4指挥部,原第3航空队缩编的西线指挥部,和第7航空军。而施通普夫的帝国航空队合并了空军东北指挥部(原第2航空军) ,第14航空师,第1第2战斗机师。基本上,德国空军全军由施通普夫和格莱姆分别指挥,格莱姆负责对付东线,施通普夫面对西线。1945年5月德国投降,施通普夫作为空军代表,跟海军代表弗赖堡上将,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元帅一起,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施通普夫战后在盟军战俘营里呆到1947年10月,释放之后活到1968年病逝。他没有著述存世。

第四任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Hans Jeschonnek,1939年2月1日到1943年8月19日)

耶舒恩内克是7任总参谋长里面任期最长也最重要的一位。在耶舒恩内克时期,德国空军经历了波兰,法国,巴尔干,东线的辉煌顶峰,最终衰落也始于这个时期。对德国空军的崛起和衰落,耶舒恩内克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前文说过,自从凯塞林辞职,戈林就一直想任命一个年轻好驾驭的总参谋长,最好还要跟米尔希为敌,牵制米尔希的野心。所以施通普夫不过是一个临时人选,耶舒恩内克才是最合适的。首先,耶舒恩内克的确年轻资历浅,他生于1899年,任总参谋长时才40岁,之前是上校军衔,上任后才升为少将。其次,耶舒恩内克是个狂热的纳粹份子,发自内心地信仰希特勒的一些主张。第3,耶舒恩内克尽管年轻,已经在空军参谋部内部享有能力出众,智力过人的美誉了,他的工作能力极强,首任总参谋长威弗尔将军曾经把他当作未来总参谋长的苗子培养。只是威弗尔当时没有预料到自己会早死,这个“苗子”这么快就要正式接班了。最后,也是对戈林来说最微妙的一点,是耶舒恩内克与米尔希曾经是好朋友,但是反目成仇。凯塞林当总参谋长的时代,米尔希就曾经借口训练事故居高不下,要军法审判当时还是大队长的耶舒恩内克少校,被凯塞林一口回绝。我并不清楚这两个好友之间为了什么反目成仇,但是这一点对戈林来说,绝对是任命总参谋长时考虑的因素。

耶舒恩内克是东普鲁士人,父亲是一所中学的副校长,哥哥在一次大战以后的秘密空军里面很有名气,1929年死于飞行事故。耶舒恩内克15岁半就参军学习飞行,1917年当上战斗机飞行员,打下过两架敌机。战后1923年在陆军军械部工作,1928年成为总参谋部军官。1933年转入空军的时候,威弗尔,凯塞林,施通普夫等人都是上校了,耶舒恩内克还是中尉,给米尔希当副官。1934年升上尉。从少尉到上尉的这两级,耶舒恩内克花了17年时间。但此后8年之内,耶舒恩内克从上尉晋升至四星上将。他在指挥参谋业务上的才华,在空军参谋部里是公认的,1938年任总参谋部作战部长。但是耶舒恩内克的资历太浅,作为“坐直升飞机提拔上来”的总参谋长,根本镇不住象凯塞林,施佩勒这些前线的统兵大将,不好开展工作,而在与自己资历相仿的下级当中,耶舒恩内克的个性也不善交际,他又升得太快,没有什么朋友,这种孤独的个性为他后来自杀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重要的空军将领之中,只有里希特霍芬和耶舒恩内克有比较好的私人关系,可能因为里希特霍芬和耶舒恩内克的资历差不多(1938年都是上校,1939年晋升少将) ,而且里希特霍芬拥有在西班牙兀鹰军团作战的英雄经历吧,耶舒恩内克几乎对里希特霍芬言听计从。在拙作里希特霍芬传记里提到过,里原先是战略空军派,自从西班牙内战以后,成了近战航空兵最权威的专家和最坚定的鼓吹者。他的观点,直接通过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影响整个空军的作战思想和战术体系。

作为一位总参谋长,应该对战略问题有自己独到而精深的见解。我认为耶舒恩内克在这方面并不合格:他过於盲从元首的战略见解,元首说战争将是短期的,可以速胜,好,空军就不做任何长期战争的打算。公平地说,当时不但空军,整个德军的战争思想就是建立在速胜的闪电战基础之上的,这个不应单单去指责耶舒恩内克。而且就德国的资源情况来说,除了根本不战,速胜是唯一合理的军事思想。但是作为总参谋部来说,你至少要对万一战争拖延有个应急准备啊,这是参谋部的职责,至少在后备飞行员训练,新机型的研制生产这些方面做些长远计划吧,在名将毛奇手里成型的普鲁士总参谋部制度,一直以来就是干这个战争计划工作的。可是当德军入侵波兰的时候,耶舒恩内克从一开始就把各个飞行训练学校划归各空军军区和航空队管辖,让航空队司令们可以自由从训练学校抽调学员和教官补充前线,完全是一个“今天全力以赴,明天不过日子了”的姿态。德国陆军就没有在这么早的时间就开始竭泽而渔。

波兰战役和法国战役以德军的辉煌胜利而告终,德军在敦克尔克的停顿,空军方面戈林可以说是唯一的责任者,因为米尔希,耶舒恩内克,和前线的凯塞林都强烈反对这个决定。里希特霍芬把电话直接打给耶舒恩内克抗议,但是所有这些人都无法改变元首和戈林的决心。整个法国战役虽然是一场出乎所有人意外的大捷,但是后备力量薄弱的德国空军已经开始有捉襟见肘之感:法国战役空军损失1389架作战飞机。盟军一方的损失估计在3千架以上,包括英国远征军的854架飞机,占皇家空军实力的40%,所有派往欧洲的英国空军中队都起码损失了一半以上的兵力,很多中队完全损失了。法国人呢,损失虽多,但是按照百分比并没有什么狼狈:整个战役期间,法国空军接收的新飞机,比损失的还多,实际上法国空军在投降的时候所拥有的飞机比开战时还稍微多一点,在法国南部还有4200架飞机。法国人是被打掉了胜利的信心,打掉了胆气。在一片喜庆气氛中,希特勒大赏诸将,耶舒恩内克跳过中将军衔,直接晋升航空兵将军。当时的空军,只有米尔希元帅一个人对英国有清醒的预测。在敦克尔克的海滩上他对空军作战部长冯。瓦尔道(Waldau,后来的北非空军指挥官)私下里说,只要给英国人3到4周的时间,他们还能恢复过来,重新成为劲敌。

之后的不列颠战役证实了米尔希的预见,空军总参谋部调集凯塞林第2,施佩勒第3,和施通普夫第5航空队参战。除了施通普夫以外,主力在西欧的两个航空队总共有1232架轰炸机,406架斯图卡,由282架Me110和813架Me109护航。战幕于8月13日拉开。具体的进程有很多专著描述,在下就不赘述。一般认为,此战真正的转折点在於9月初希特勒命令空军把主攻目标从皇家空军,转移到对伦敦的轰炸,给了英国喘息的机会。当时作出这项决定的时候,耶舒恩内克坚决支持希特勒,反而是戈林比较清醒。戈林曾经问耶舒恩内克“如果英国空军集中轰炸柏林,你认为我们会投降吗?如果不会,你又凭什么认为英国会因为轰炸伦敦而投降呢?” 耶舒恩内克只好答以“英国人软弱,没有跟我们一样的战斗意志”。由此可以看出,耶舒恩内克对希特勒的教条是真正从骨子里相信的。

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9月17日正式取消,但是9月14日大家都已经知道不列颠之战取胜无望,戈林和耶舒恩内克离开前线开始休假。1941年德国全力以赴准备进攻苏联,耶舒恩内克还是元首的忠实支持者,他在日记中写到“总算有一场正义的战争了” 。与首任总参谋长威弗尔一样,耶舒恩内克坚信德国真正的敌人是布尔什维克,与英法作战都是不得已的战争。戈林和米尔希却不那么高兴。戈林主张德国应该把战略重点放在地中海地区,而米尔希则忧心忡忡于德国可能会被拖入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米尔希作为空军总监,曾经提醒耶舒恩内克要准备冬装,耶舒恩内克衷心地相信希特勒那个在冬天到来之前战而胜之的许诺,对冬季装备根本听不进去。还好米尔希知道未雨绸缪,亲自过问为空军准备了80万套冬衣和绒毛皮靴。后来德国陆军将领的回忆录中,多有对德军在1941年冬天冬装准备不足啧有烦言者,有些回忆录认为空军有充足的冬季装备是希特勒偏心优先供应空军的结果。其实空军能够渡过那难熬的第一个冬天,全仗米尔希个人的远见和安排。

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德国空军在东线以凯勒上将(Keller)的第一航空队支援北方集团军群,凯塞林元帅的第2航空队支援中央集团军群,勒尔上将的第4航空队支援南方集团军群,总共2840架飞机,其中作战飞机1910架,占空军总兵力的59%。其他战场上,西线施佩勒元帅的第3航空队有660架飞机,负责对付英国,挪威施通普夫的第5航空队120架飞机(作战飞机70架),地中海战区第10航空军和北非的空军非洲指挥部总共合计370架飞机,本土只留190架作战飞机。1941年的东线作战获得巨大成功,有些战果连德国人自己都难以置信。据说凯塞林的第2航空队在第一个月就获得击毁苏军飞机1千架以上的战果,空军总部不相信,命令重新核查,凯塞林本人也不相信,特别嘱咐核查战果要严格,结果重新统计出来的击落数,比第一次还要多。

总体来说,东线空中是由各战场司令官在前线指挥的,耶舒恩内克的总参谋部作用不大。这种情况直到1941年底42年初苏军冬季大反攻起了变化。在著名的德米扬斯(Demyansk)防御战中,德国第2步兵军被苏军合围,希特勒下达著名的不准后退一步的命令,责成空军总参谋部为包围圈里的10万部队空中补给所需的至少每天30吨的各种物资。为了实施空运,耶舒恩内克指派Fritz Morzik上校去第1航空队全权指挥16个运输机大队,以每小时10至15架次的速度,全天候日夜不断地穿梭运输。这次空运相当成功,从2月底发动空运,到4月20日解围,日均运输量302吨,但是空军也损失了271架宝贵的容克52运输机。这大大削弱了8个月后斯大林格勒空运可以动用的运输机力量。

1942年德军夏季攻势前,东线空军总共有2750架飞机,占整个空军4262架飞机的64%,战线中段凯塞林的第2航空队调往地中海,凯塞林也升任南线总司令,不单单指挥空军。东线中段则代之以格莱姆的空军东方指挥部。斯大林格勒被合围后,一开始耶舒恩内克支持希特勒以空运支撑包围圈内第6集团军死守的决定,但是前线新任第4航空队司令里希特霍芬打来电话,明白无误地告知肯定没有成功希望。耶舒恩内克一直对里希特霍芬言听计从,因之也改变了立场,但是希特勒的决定不可动摇。事实上,不但里希特霍芬没有做到用空运来充分补给被围德军,后来希特勒派米尔希亲自去前线坐镇,统一协调空运,米尔希也真卖力,他的座车与火车相撞,自己脑振荡加上数根肋骨骨折的情况下,还上半身打着石膏固定,躺在司令部的床上指挥空运。就连这样超人的努力,也归于失败。斯大林格勒德军投降以后,戈林要为自己落空的保证找一个替罪羊,找上了耶舒恩内克,准备对总参谋长进行军法审判。希特勒制止了戈林,宣称自己承担失败的一切责任。私下里,希特勒指责戈林应该为此负责。

1942年和1943年,作为统辖全军的空军总参谋长,除了在斯大林格勒空运期间,耶舒恩内克一般不用过问东线作战具体部署,这些由前线指挥官负责。耶舒恩内克真正的大麻烦在于越来越严重的本土防空作战形势。1942年3月28日至29日夜间,皇家空军第一次对德国城市进行大规模轰炸(此前的轰炸规模不大,主要是骚扰性的士气轰炸) ,打击海港城市吕贝克(Luebeck) ,然后是罗斯托克(Rostock) ,5月间以1千架轰炸机的规模打击科隆,6月再次发动千机大轰炸,打击不莱梅。8月17日,18架美国空军B17空中堡垒在白天空袭Rouen市,规模虽然微不足道,但却标志着美军强大的物力开始投入欧洲天空争夺战。在1942年,德国空军总参谋部对本土防空形势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耶舒恩内克觉得投入360架战斗机保卫帝国领空太多了,因为东线和地中海都需要这些飞机。1942年后半年和1943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德国本土防空由韦斯上校(Weise)的空军中央指挥所,高炮部队,和卡姆胡贝尔第12航空军的夜间战斗机共同负责。时至1943年,美国战略空军全面投入空袭德国,跟英国皇家空军形成了一个专门在白天进行大编队精确轰炸,一个专门在夜间对城市大面积目标进行恐怖轰炸的分工。耶舒恩内克终於转变看法,开始把本土防空放到优先地位来。最恐怖的空袭发生在从7月24日开始的9天里,英美空军出动数千架次重型轰炸机连续空袭汉堡市,造成平民5万人死亡,4万受伤,1百万居民逃离城市无家可归,其规模直追后来的广岛长崎原子弹。在欧洲战场,要到1945年空袭德累斯顿才能再次见到对一个人口中心如此大规模地毁灭。经此一役,本土防空应该居于最高优先的地位,成了空军高层将领的共识。但是希特勒一方面坚决否认防御优先的原则,命令生产更多的轰炸机报复性空袭英国,一方面公开指责整个空军领导层,大骂空军无能,完全不值得元首的信赖。在这一个多月里,希特勒几次召见戈林大发雷霆,而戈林每次都试图把责任推给耶舒恩内克。希特勒呢,其实心里知道戈林这些年生活腐化,没有负起领导空军的职责,耶舒恩内克至少是个任劳任怨在实干的人物,因此越来越多地越过戈林直接与耶舒恩内克交流。而戈林对耶舒恩内克恶意渐起,往往通过身边的一个亲信小圈子,来向耶舒恩内克的下属直接发号施令。惨烈的本土空战形势和与戈林的紧张关系,是把耶舒恩内克的神经逼到崩溃的两个重要因素。

另外一个导致耶舒恩内克自杀的重要原因,是对希特勒信仰的崩溃。耶舒恩内克一直是狂热的纳粹,希特勒的信仰者。1943年希特勒拒绝把战斗机放到优先地位来保护德国城市的百姓,反而要更多的轰炸机去空袭英国,使得耶舒恩内克心中对元首的信仰,和对国家人民的忠诚发生严重抵触。而希特勒在一次次大本营作战会议中指责空军不值得信赖,让耶舒恩内克心里更加难受。希特勒的这些火气,往往是无法自制,也未必就是针对耶舒恩内克来的。事实上不止一次,希特勒在大骂整个空军无能之后,会对耶舒恩内克说一句“当然,这并不包括你在内” 。但是作为空军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又怎么能没有巨大的压力呢?

作为空军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另一个重大的心理压力来自他意识到从战争开始就犯了一个无可挽回的战略错误。处於对元首一再作出速胜保证的信赖,耶舒恩内克从波兰战役开始,就不遗余力地将一切可用的训练部队派上前线,让一线作战兵力达到最大。甚至有一度,各个飞行学校归航空队管辖,这就等於听任前线指挥官随意调用后备力量。到1942年战争明显不可能短期结束,而德军飞行员的后备力量也开始见底了。1943年德军新飞行员补充到部队之前,只经过160小时飞行,而英国皇家空军的新飞行员必须飞满360小时,美军更达到400小时。这些德军新飞行员上战场的时候,根本不能全天候飞行,不会夜间飞行,不会仪表飞行,很多训练科目根本没有学过。随着战争消耗,飞行员后备力量短缺,又逼得耶舒恩内克不得不饮鸠止渴,搜罗更多的飞行学员,尤其是宝贵的飞行教官上前线。现在我们看到二战期间德军那些超级王牌们令人目眩的辉煌战绩,大概无人不知王中之王哈特曼击落352架敌机,也无人不知鲁德尔击毁过5百多辆苏军坦克,但在这些数字后面,还有一个统计:大约四分之一的德军新飞行员,活不过头四次战斗飞行。从整体上说,德国空军的平均素质从1943年就已经落后于英美空军,战争后期德军完全是靠着那些勇敢无畏,技艺娴熟,经验老道的超级王牌们在撑场面。

从战绩上看,那些集中了飞行教官和超级王牌的部队,的确令人感到恐怖:1944年5月,第52战斗机联队庆贺首先打下第8千架敌机,3个月以后,第54战斗机联队的总战绩也到达8千架,到9月份,第52联队击落数达到1万架。但是我却总想起小时候从评书里听来的两句话“瓦罐不离井台破,大将难免阵前亡” 。到1943年,英美苏空军不但对德国空军占有绝对的数量优势,而且德军主力战斗机Me109也已经在性能上落伍。即便是德军超级王牌也渐渐地被消耗:共击落敌机258架的诺沃特尼(Nowotny,第一个击落数超250的飞行员,最高战功勋章钻石双剑橡叶十字章获得者)于1944年11月被美军击落身亡,目击者描述他坠机的时候“后面象猎狗一样追了一群野马式” 。击落168架敌机的Admeit在东线被苏军地面火力杀死。另一位钻石双剑章获得者,以110架战绩排夜间战斗机第2号王牌的兰特(Helmut Lent)于44年10月坠毁。同月204架战绩的海夫纳(Anton Hafner)阵亡,一天之内击落18架敌机的单日战绩冠军,总成绩173架的兰格(Emil Lang)于44年9月在西线被击落。这个名单还可以拉很长。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些老牌飞行员们是被累死的。而当大批王牌飞行员渐渐寡不敌众地被消耗掉以后,德国空军离死亡的日子也不远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耶舒恩内克忽视飞行员后备力量培训的政策,绝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身体上说,耶舒恩内克一直受胃痛痉挛的折磨。他想到过离开,1943年曾请求外放担任一个航空队的司令,但是希特勒仍然认为离不开他。以上几个因素加起来,耶舒恩内克承受的心理压力,终於到了临界点。

从心理学上分析,一般的人,工作上或者情绪上有了压力,如果有宗教信仰,或者有朋友家人可以倾诉,至少可以找到一条情绪宣泄的途径。而耶舒恩内克恰好是个无神论者,没有宗教信仰可以寄托。而他的个性又不善於与人沟通,几年来以很浅的资历身居高位,潜意识中肯定有自卑意识,已经在日常工作中养成了用冷嘲热讽和拒人千里来掩饰自己,为自己筑起一道精神壁垒的习惯,因此与总参谋部的下属也处不好。这种人心理压力太大时,会钻牛角尖,其结局,不是杀人就是自杀。耶舒恩内克选择自杀,马加爵选择了滥杀,从心理学的角度,其实耶舒恩内克和马加爵,并非是不可比的。

1943年8月17日,美军空袭施魏因富特和累根斯堡,戈林与耶舒恩内克大吵一架。然后耶舒恩内克骑马去Goldat湖边看野鸭,还和副官喝了一瓶香槟。晚上回家庆祝女儿的生日。这一天,他虽然面无表情,但是举止仍然正常。第2天上午,他还听取空军作战部长迈斯特(Meister)的昨日空袭伤亡汇报,作战部长出去之后不久,耶舒恩内克举枪自杀。他留下了两个字条,一个写着“我无法与帝国元帅一起工作。元首万岁” ,另一个写着“迪辛和勃劳希契不准来参加我的葬礼” 。迪辛少将(Diesing)和勃劳希契上校(Brauchitsch,前陆军总司令的儿子)是戈林的副官。他死后埋葬在拉斯滕堡大本营附近,当局对外宣称的死因是胃病复发。

第五任总参谋长科尔滕(Gunthur Korten,1943年8月25日到1944年7月22日)

新任总参谋长科尔滕已经是航空兵将军军衔了。他跟米尔希的私人关系不错,也受到希特勒的青睐。1914年大战爆发的时候,16岁的科尔滕是工兵,战后他还接受过体育飞行训练。1934年转入空军,军衔上尉,在米尔希手下工作,同年晋升少校。1936-1937年指挥第122侦察机大队,晋升中校,1938-1940年奥地利空军指挥部参谋长。1940年到1942年,科尔滕少将先后当过第2航空军,第2航空队和第4航空队参谋长。1942年德军发动夏季攻势之时,科尔滕中将得到他的第一个高级指挥职务:空军北方指挥部司令,填补东线中央格莱姆的东方指挥部和南方勒尔上将(后里希特霍芬上将)第4航空队之间的空隙,负责支援陆军B集团军群向斯大林格勒冲锋的北翼。19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曼施泰因的哈尔科夫反击战中,科尔滕在第4航空队司令里希特霍芬手下当第1航空军军长(曾一度改称空军顿河指挥所),支援德国第1坦克集团军反攻哈尔科夫。随后升任第1航空队司令。可以说他的指挥和参谋履历相当完整。

自从首任总参谋长威弗尔之后,科尔滕是第一个支持建立战略空军的总参谋长,但是为时已晚,当时的战场形势和资源都不允许。科尔滕任职为时不到一年,这个时期空军作战的重心是本土防空,高层人事则经历了空军总监米尔希退职的大震荡。

作战方面,科尔滕上任正赶上一个比较幸运的时候,经过几次大轰炸,空军对加强本土防空的认识比较一致,希特勒也不积极反对。科尔滕从东线陆续抽调战斗机加强本土防卫,但是这样就丧失了东线对苏联的空中优势。8月24日皇家空军夜袭柏林,被击落56架,31日皇家空军再次夜袭柏林,又被击落47架,9月2日22架。这几次交战,虽然盟军的轰炸目标都被重创,但是从轰炸机损失率来看,却可以说是德军战斗机部队的胜利。这个时期,德军飞行员创造出迎头攻击战术,这样做的坏处是两架飞机以6百英里以上的相对时速接近,极易相撞,不容易瞄准,但是迎头攻击也使得盟军轰炸机的强大自卫火力无从发挥,这种战术只有非常熟练而且胆大心细的飞行员才敢运用。1943年10月,美国空军数次出动大编队进行白天精确轰炸,都损失惨重,14日更是美军的“黑色星期四” ,这天291架美军重型轰炸机空袭施魏因富特,德国战斗机选择美军护航战斗机在德国边境撤离(因为航程短的关系)的时机,全力进攻,击落60架轰炸机,重伤138架,损失率高达62%。此后好几个月,美军对德国的白日精确轰炸不得不停顿。秋季德国空军新建立帝国航空队,由前总参谋长施通普夫出任司令,集中大批战斗机护卫本土城市。但是从1944年2月开始,美军新式P51野马式战斗机的航程已经可以为轰炸机群提供全程护航。美军投入大量野马战斗机专门寻找德国空军主力决战,一大批德军所依赖的超级王牌在寡不敌众的空战中被击落阵亡,而新飞行员在薄弱的训练体制下根本顶不上来。德军战斗机部队在消耗战中渐渐流血过多而亡。

空军人事方面,副总司令米尔希元帅在空军和元首大本营的影响力,在1943年初达到顶峰,米尔希曾经两次想取戈林而代之,他劝希特勒象兼陆军总司令一样,兼任空军总司令,实质上打的是自己作空军总司令的算盘。没有证据显示希特勒是否想过自兼空军总司令,但他的确曾经认真考虑过解除戈林的职务,但因为戈林还是他的继承人,希特勒还不想公开羞辱戈林,於是作罢。43年7月戈林知道这件事,把米尔希召到自己的山间别墅,直接当面指责米尔希背叛,於是与米尔希成为死敌。早在1941年,米尔希就很有预见地正确估计本土防空将会面对的严重形势,一直建议希特勒优先生产战斗机保卫帝国。而希特勒对作为防御兵器的战斗机不感兴趣,命令以报复性空袭英国,而不是加强战斗机防御,作为德国遭受空袭的回答。1943年防空形势日益紧张,米尔希跟希特勒的分歧也益愈明显,几次激烈的争吵之后,米尔希渐渐失去希特勒的信任。最后的决裂是因新式Me262喷气式战斗机而起。本来梅塞施米特262是世界第一款用于实战的喷气式战斗机,米尔希在向希特勒报功的时候,寄托了对本土防空的厚望。希特勒想要的,是高速轰炸机,於是命令把Me262改造成战斗轰炸机。作为内行,米尔希知道改设计意味着推迟服役,结果是时间和资源的浪费,但是又不敢明顶希特勒,於是采取拖延的办法。1944年5月在元首大本营的会议上,希特勒明确问起制造了多少架Me262喷气轰炸机,米尔希不得不告知一架也没有,结果希特勒指责整个空军都在背叛和欺骗他。6月,米尔希元帅被要求辞去空军军备主管和航空部国务秘书的职务,但是仍然保留空军总监职务,处於半退休状态。年底,戈林解除了米尔希最后一个职务,退入后备役。这样,科尔滕的空军总参谋部总算摆脱了一位非常能干却处处揽权的婆婆。

总参谋长科尔滕死于1944年7月20日的谋杀希特勒事件。当时科尔滕正在作战会议上,距离施陶芬堡上校所放置的定时炸弹不过两米,被会议桌上炸下来的木片打进腹部,在医院抢救5天之后死亡。

第六任总参谋长克莱佩(Warner Kreipe,1944年8月1日到1944年10月)

科尔滕死后,希特勒其实想要任命实权人物,东线第6航空队司令格莱姆上将出任总参谋长,以便日后接替戈林的总司令职务。但是戈林看出了这一点,抢先提出自己的人选,又一位年轻资历浅的克莱佩少将。随着总参谋长的任命,克莱佩晋升中将军衔,一个月以后,9月1日晋升航空兵将军。

克莱佩1904年生于汉诺威,出任总参谋长时刚满40岁,跟耶舒恩内克一样。一次大战爆发之时他只有10岁,当然没有打过仗。1922年参军,1923年参加了希特勒在慕尼黑的啤酒馆政变。1925年成为军官。1928年学习飞行,1934年以上尉军衔转入空军,当米尔希的参谋。从1937年到开战前,都是少校侦察机大队长。1940年的法国战役和不列颠空战第一阶段,克莱佩是第2轰炸机联队长,此后调任施佩勒的第3航空队参谋,航空部军备办公室主任,第3航空队作战处长。1941年11月调往东线到1943年,是科尔滕在第1航空军和顿河指挥所的参谋长。出任总参谋长之前,克莱佩少将是柏林的空军训练局局长。

克莱佩在总参谋长位子上只呆了两个月,这次总参谋长呆不下去的原因,不是米尔希,他已经下台了,而是希特勒本人。在米尔希下台,戈林平时又不管事的情况下,空军总参谋长更多是直接与希特勒一起工作,而希特勒在这个阶段也越来越多直接插手空军部署的具体事务,象干涉陆军一样。西线总司令伦斯德元帅曾经说,就连调动一个门口的卫兵也要希特勒批准,无独有偶,帝国航空队司令施通普夫也说过,他想调动大本营门口的一门高射炮也要向希特勒申请。克莱佩一上任,拾起米尔希的观点,要求希特勒批准Me262喷气机作为战斗机尽快投入战斗,几乎马上就与希特勒开始激烈争吵,1944年9月美军空袭达姆施塔特(Darmstadt) ,克莱佩与希特勒最后大吵一架,希特勒勃然大怒,明令禁止新任空军总参谋长走进元首大本营,再也不想看见克莱佩了。9月18日元首要求空军总参谋长辞职,克莱佩又临时代理几周事务,等待后任到职。

克莱佩卸任以后,倒没有受到进一步处罚,于12月被任命为空军战争学院院长。战后克莱佩在西德交通部工作。他没有完整的回忆录,但是有一个短篇回忆“不列颠战役” ,收入William Richardson和Seymour Freidin 编著的The Fatal Decisions一书中。

第七任总参谋长科勒尔(Karl Koller,1944年11月12日到1945年5月8日)

科勒尔是帝国空军第7任也是末任参谋长。他1898年生于巴伐利亚,1914年16岁的时候加入陆军,1917年当上飞行员。战争结束后1919年退役当了16年警察,直到1936年才以少校军衔加入空军,先在空军战争学院接受两年培训,毕业后和战争初期在空军第3军区(后来第3航空队)当作战参谋,1941年升任第3航空队参谋长。后来调往东线一段时间。1943年从东线调回柏林晋升少将,在总参谋长科尔滕手下当作战部长。7月20日谋杀希特勒事件科尔滕被炸死,科勒尔少将也暂时调离柏林,三个月以后被希特勒任命为空军总参谋长,越过中将军衔,直接晋升航空兵将军。科勒尔的履历中没有显赫的战功,而1944年底和1945年东西两线盟国空军的数量质量优势越来越明显,德国已经无力挑战盟军的空中优势。科勒尔即使想有所作为也不可能。科勒尔在柏林战役的最后时刻留在希特勒的总理府地堡中,希特勒自杀以后,科勒尔是大本营人员里少数成功突围出来的幸运者之一。5月13日他在伯希特斯加登被俘,关押在英国,1947年释放,1951年病死。科勒尔有一本“科勒尔战争日记” ,有英文版。

家园 党卫军上将迪特里希

顾剑

党卫队是一个犯罪集团,党卫军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份,在战争中犯下了许多暴行。本文只是给对这段军事历史作为参考之用,决不意味着笔者对党卫军持有任何政治上同情或者赞扬的态度

首先说明一下,德国党卫队Schutzstaffel(简称SS) 本身是个很庞杂的组织,内部还有数个独立单位,包括海德里希的权力很大的保安总局(其中4处就是缪勒的盖世太保,6处就是舒伦堡的国外情报机关);管理集中营的 "骷髅部队";还有武

装党卫队等。本文的党卫队指一般党卫队,而党卫军则特指武装党卫队。

迪特里希是德国党卫军最重要的将领之一,而且与希特勒本人有特殊的关系,在纳粹运动早期就是希特勒的私人保镖。

迪特里希的本名叫约瑟夫.迪特里希,大多数军史爱好者更熟悉他的绰号泽普.迪特里希 (Sepp Dietrich) 。此人1892年5月2日生于德国南部士瓦本的一个小村里 。士瓦本是南德意志的一个小邦,但当时已经是巴伐利亚王国的省份。德意志帝国

二十多年前才由普鲁士统一,一般来说,"德国人"还是个新生概念,德国人内部的地域观念也很重,大致有南德的巴伐利亚人,西部的莱茵兰人,中东部的普鲁士人那么叁大块。迪特里希家里很穷,只上过8年学,然后就离家外出游历,去 北意大

利,曾在一家旅馆作过几年听差,然后一边打工一边流浪经过奥地利和瑞士,在1911年19岁时回到家乡。

很多二战史书都提到迪特里希在1911-1914年间作过屠夫,那是根据迪特里希本人 战后给审问他的美军的说法,但实际上迪特里希那时对他早年的生活回忆很多都不可靠, 此 为 一 例 (另外两个例子后边会提到)。他的传记作者Messenger查了

当地的纪录,显示迪特里希这叁年实际上是在一家面包房工作,大概迪特里希希望屠夫的职业给人们留下tough的印象吧。

1914年一战爆发,迪特里希应征入伍,在巴伐利亚王太子指挥的德国第6集团军里 当一名炮手,曾经在西线两次负伤,并得过二级铁十字勋章。一战是以堑壕机枪为主的静态战争,交战双方都为怎么突破堑壕防御体系伤透了脑筋。后来英国发明了新式武器坦克,但德国一方则侧重依靠组合传统的兵种,编组精锐的突击队"Sturmtrup"以求得突破。一个典型的突击队营编有步兵,战斗工兵,伴随步兵炮 ,堑壕迫击炮等等,当时每个西线的德国集团军都至少编有一个营的突击队。迪特里希

在战争后期加入了突击队当炮手。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又加入德军中很少的坦克兵,成为坦克炮手。迪特里希后来对他的美军审问者吹嘘说他一战时是德国骑兵。其实他一战当坦克兵的经历很可以让他自豪的--德国在一战中坦克部队规模非常小,想

想后来二战中德国的着名坦克兵将军,有几个在一战中就在一线坦克部队服役了呢?就连德国闪电战的鼻祖古德里安,一战时也就是通讯军官而已。

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以后,迪特里希复员回家,加入了右翼民兵组织"自由军"(Freikorp), 而他的正式职业是警察。与纳粹党后来的宣传相反,迪特里希其实并没有在希特勒身边参加1923年的慕尼黑"啤酒馆政变",因为直到1927到1928年间,迪

特里希才加入纳粹党和党卫队。从他的党徽号是89015号,党卫队编号1177号也 可以看出来,迪特里希其实不能算第一批的纳粹党员或党卫队成员。但是迪特里希一加入纳粹党,就被希特勒看重,当了他的司机兼私人保镖。其中的原因很多,迪特

里希本人贫穷的出身,直率而不失幽默的性格,以及当兵和参加右翼民兵的经历,都决定他对纳粹党的意识形态有朴素的认同,而且迪特里希没受过多少教育,智力也不出众,希特勒反而对这种人更容易信任。

1933年纳粹党上台以后,作为帝国总理府官方警卫队的那部份党卫队扩充了规模,编组成"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以迪特里希为首。这支警卫旗队挑选标准十分严格:所有士兵必须身高180公分以上,后来标准又提高到184公分,必须对"元

首"绝对忠诚,士兵必须证明家庭上溯到1800年没有非雅利安血统,军官必须证明到1750年。1934年,党卫队里的武装部队继续扩充,编组成4个旗队,称为"希特勒警卫旗队","德意志","日尔曼"和"元首"。但因为兵源有限,"元首"旗队稍后 才成立。这4个旗队统称为SS-VT,VT是德文verfugungstruppe,大概可以译为特别目的部队,SS-VT就是党卫军的前身,后来才正式改称党卫军 Waffen-SS. 这一 时期SS-VT的组织编制和训练都急剧向正规军靠拢,一批国防军军官加入党卫军 ,带来

了党卫军所缺乏的军事经验。有两个人特别值得一提。一个是保罗。豪泽尔,退役的德军中将,加入党卫队以后先开办党卫队军官学校,不久就被任命为SS-VT总监,此后一直是党卫军第一人。他是党卫军第一个师长,军长和集团军司 令,后来在西

线当G集团军群司令,是党卫军将领中职务最高的。另一个是斯坦因 纳,加入党卫军以前是总参谋部的教育总监,后来在二战中当过第3装甲集团军司 令。在党卫军职务最高的3个人中,迪特里希是唯一一个没有当过德军总参谋部军 官的人,但是作为希特勒的"近卫军统领"却最受到信任。迪特里希和党卫队总首脑希姆莱的关系也很有意思。迪特里希本人头脑简单,并不是个"政治动物",再加上他一战老兵的经历,他更愿意把党卫军更多的看作是国防军的一员,而不是普通党卫队的一员。再加上平时直接听命于希特勒,不免有点恃宠而骄,这就不免跟希姆莱发生矛盾。好在希姆莱眼见迪特里希在希特勒身边的地位,也还退让叁分。迪特里希跟第叁帝国其它的核心人物的关系大致都不错,象施佩勒,鲍曼,戈培尔。没有具体的资料

显示迪特里希跟戈林打过很多交道。

党卫军的旗队相当于团。德国并吞奥地利的进军过程中,迪特里希的"希特勒警卫 旗队"直属于古德里安的16装甲军。1939年二战爆发,在波兰战役中,德军分博克 的北方集团军群(下辖库希勒第3集团军和克鲁格第4集团军),伦斯德的南方集团军群(下辖莱歇瑙第10集团军,布拉斯科维茨第8集团军,李斯特第14集团军)夹击波兰。迪特里希的警卫旗队团一开始隶属于第8集团军的第13军,军长魏克斯后来也晋升为德军元帅,后来又转隶给南方集团军群的机械化主力第10集团军。在波兰

战役中党卫军暴露出了作战经验不足,训练不足,指挥参谋业务人员缺乏的弱点。警卫旗队尽管装备精良,官兵士气也高,但开战之后却一再地落后于上级指定的时间表,甚至有短时间被波兰军包围,不得不靠国防军友邻部队接应出来的窘境。另

外党卫军士兵过于trigger happy, 见到什么都先开枪后说话,浪费大量 弹药,这是新兵经验不足的典型表现。所幸波兰战役总体上德军是摧枯拉朽,很快就取得了压倒的胜利,所以党卫军总算没有出太多的洋相。还有一点幸运的是,迪特里希虽

然没有指挥一个团必须的参谋工作经验,但他有一个从国防军转过来的优秀参谋长比特里希。比特里希后来在二战后期接替豪泽尔当党卫军第2装甲 军军长,在应对英军蒙哥马利的市场-花园作战中表现出色,着实让英国空降兵吃 了苦头,那就是

电影"遥远的桥"讲的那一战。

在波兰战役中,警卫旗队犯下了虐待俘虏和残杀平民的暴行,这将是大战中好几次类似暴行中的第一次。不过公允一点讲,党卫军部队所犯下的暴行虽然远多于国防军,但跟普通党卫队中的特别行动队(负责消灭占领区犹太人)和骷髅部队(管

理集中营)那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屠杀比起来,远不可同日而语。德军毕竟是正规军队,讲究军纪严明的,波兰战役以后,对党卫军战争暴行的内部调查已经展开,担任占领军总司令的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茨下令要逮捕迪特里希,并交付军 事

法庭。但在希特勒的干预下,此事当然不了了之。布拉斯科维茨因为此事得罪了希特勒,从此失宠。看一下德军元帅名录就知道,波兰战役的所有集团军群和集团军司令,都是后来1940年晋升的首批元帅,只有布拉斯科维茨除外。而且布拉斯科维

茨后来再也没有晋升为元帅的机会,他后来在西线指挥G集团军群,和盟军作战。

1940年的法国战局中,迪特里希的警卫旗队团编在博克的B集团军群,先征服荷兰 ,然后从北部进攻法军主力。在法国战局中,警卫旗队的表现不错,开始显露出后来成为德军王牌部队的苗头,但也并非无懈可击。进攻荷兰首都鹿特丹时警卫旗

队出过一次大洋相。当时德军向鹿特丹下达最后通牒,荷兰军队同意投降,但由于通讯联络中断,已经来不及通知德国空军,因此鹿特丹仍被轰炸。此后德军空降兵将军施图登特进城与荷兰军队安排投降事宜,本来一切顺利,却不料被在一片混乱中冲进城来的党卫军警卫旗队开枪打成重伤!施图登特后来官至上将,在西线指挥伞兵集团军,并曾短时间担任G集团军群司令。

事故归事故,但法国战局中迪特里希和他的警卫旗队的表现总体还算是出色,尤其当迪特里希在敦克尔克接到希特勒暂停前进的命令以后,竟然可以自作主张主动继续进攻,连军长古德里安也吃惊不小(当时AB两集团军群会合,警卫旗队暂时

转隶A集团军群的古德里安19装甲军指挥)。直到战后,迪特里希和古德里安的私人关系都很好,尤其是战后古德里安当了新西德国防军的主要战略理论家,对受审的迪特里希有所帮助。

法国战局结束后,党卫军大规模扩充,原先的德意志,元首,日尔曼3个旗队合编 成第一个党卫军师--党卫军第2"帝国"师,豪泽尔当师长。另外和党卫军平行的另 一个党卫队独立单位,管理集中营的骷髅部队,也抽调人员组成一个师加入党卫军,番号党卫军第3"骷髅"师,师长是骷髅部队的首脑艾克(此人1943年在东线飞机失事身亡,也有说是被苏军击落的)。骷髅师因为从师长到士兵原先都没有作战 经验,在战斗中的表现比警卫旗队和帝国师都差,要到1942年底才算成熟。另外德国国内的警察也由党卫队控制,从警察中抽调人员编组了党卫军第4"警察"师。 注意,党卫军第1师的番号空缺,这当然是留给警卫旗队的。但当时警卫旗队只是 由团扩编成一个机械化旅,旅长仍是迪特里希。

1941年,德军发动东线战事前,先进攻巴尔干半岛,迪特里希指挥警卫旗队旅在李斯特元帅12集团军编成内闪击南斯拉夫和希腊。这一战才真正标志警卫旗队的成熟,可以称为德军的精锐王牌了。尤其是警卫旗队作为德军的装甲矛头,大胆穿

越地形极为复杂的希腊中部品都斯山脉,突破易守难攻的各个隘口,猛穿猛插,一举切断了希腊西部在阿尔巴尼亚边境与意大利军对峙的希腊军主力,和希腊东部威尔逊指挥的英国远征军之间的联系。希腊军队主力被合围,迪特里希代表德国接受

希腊军司令官曹拉克格洛将军的投降。然后直取温泉关,迫使英国远征军从海上撤离希腊。此后,警卫旗队升编为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 甲步兵师,简称LAH师 Liebstandarte Adolf Hitler.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LAH师在伦斯德元帅的南方集团军群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 群编成内,又一次充当先锋角色,并参加了乌曼合围战。但随后迪特里希却没有机会参加东线最大规模的基辅合围战,而是隶属舒贝特的11集团军向东越过基辅,进攻罗斯托夫。这时候的LAH师已经是德军精锐王牌了,不过注意,这时候LAH师还不是装甲师,而是装甲步兵师。1941年7月,迪特里希获得骑士级铁十字勋章 ,成为德军第40名获此勋章的军官。半年后由于罗斯托夫的胜利,迪特里希在骑士十字勋章上添上了橡树叶,是德军的第41人。

在渡过了俄国严酷的冬天以后,党卫军第1LAH师,第2帝国师,第3骷髅师撤出战场,运往法国,1942年7月,合编为第一个党卫军装甲军,由于是唯一的党卫装甲 军,没有数字番号,军长又是豪泽尔。同时,LAH师由装甲步兵师改编为装甲掷弹

兵师。曾经有网友问过我德军装甲掷弹兵师的编制,这里附上LAH师由装步师改编 为掷弹兵师时所添加的单位。计有:师坦克营扩编为含2个坦克营的装甲团,每个 坦克营3个普通坦克连,一个虎式重坦克连,一个装甲工兵连。另外师还有两个掷

弹兵团,每个团是3个装备装甲运输车的装甲步兵营。另有一个炮兵团,含4个营,2个装备105毫米大炮,1个150毫米大炮,另一个两种炮兼有。当然,LAH师是德军重点装备师,比一般的陆军掷弹兵师装备要好,不过从此也可以看出,掷弹兵师和装甲师的主要区别是在坦克团和步兵团的数量上。(附言,LAH师最终于1944年3月改编为装甲师,但那时迪特里希已经不担任师长了)。

党卫装甲军回到东线战场时,已经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曼施泰因元帅奇迹般地避免了德军南翼的总崩溃,正在慢慢地向后撤退,引诱苏军拉长战线。党卫装甲军因为是新锐力量,以主力身份参加了哈尔科夫反击战,重新占领哈尔科夫。在这里,迪特里希的LAH师又制造了一场屠杀苏军野战医院伤员的暴行。因为哈尔 科夫战役的胜利,迪特里希于1943年2月在骑士十字勋章上又获得了双剑,是德军第26名获此荣誉的军官。

1943年苏德战场的重头戏是库尔斯克战役,LAH师是其中的主角,打了那场二战中 最大规模的坦克战,普罗夫霍夫卡战斗。但迪特里希本人却没有参与其间。因为希特勒决定要编组第二个党卫装甲军,由迪特里希任军长,番号是第1党卫装甲军 ,而豪泽尔指挥的装甲军则被赋予第2党卫装甲军的番号。所以迪特里希返回法国 ,任务有两个,一是由LAH师抽调干部,组建新的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 二是组建他的军部。从苏德战争爆发,一直到战争结束,迪特里希的参谋长一直是克莱默,此人1941年以前一直是国防军的参谋部军官,拥有丰富的司令部工作经验,正好可以补迪特里希军事专业知识缺乏的弱点。

1943年7月,迪特里希的党卫第1装甲军正式在柏林成立。当时意大利投降,希特勒命令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在前线和盟军作战,让隆美尔的B集团军群司令部坐 阵北意大利,弹压后方局势,迪特里希的军司令部也被派去隶属于隆美尔。但迪特里希只是坐阵德意边境阿尔卑斯山的勃伦纳山口,手下也没有可用的兵力, 是 个 光 杆 司令 。 (LAH师这时已经从俄国调到意大利,但不归迪特里希指挥,而归豪泽尔的第2党卫装甲军)。意大利局势平静以后,隆美尔和迪特里希都去了法国,准

备反击预料中的盟军登陆作战。迪特里希的第1党卫装甲军隶属西线装甲 集群,下辖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第17"伯利钦根"师,和陆军第2装甲师 。

看一下迪特里希对隆美尔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迪特里希这几年远离希特勒身边,又亲身经历盟军压倒性的兵力,火力,和空中优势,所以完全同情隆美尔,伦斯德和其它陆军将领同盟军媾和的想法。隆美尔有没有参加反希特勒的密谋集团,这史学界尚没有定论,隆美尔是被希特勒逼死的,他的参谋长斯派达尔是密谋集团成员,战后坚持隆美尔是反希特勒的,这种说法最初被几乎所有史学家采纳,但戴维。欧文在他的隆美尔传记中却提出了质疑。但隆美尔主张与西方媾和确实是肯定无疑的。而有证据显示迪特里希也持相同看法。在诺曼底,迪特里希和隆美尔配合得不错,但迪特里希战后对审问他的美军谈起隆美尔时,说"隆美 尔是个报纸上的英雄,他根本不懂得坦克战,因为他没有在东线打过仗!他会做的,就是从坦克炮塔探出上半身,挥舞手中的元帅权仗,高喊我是非洲之王! "。这评价显然有失公允,但反映德军中从东线打出来的指挥官瞧不起没在东线作 过战的同事的情绪。

1944年诺曼底登陆战,迪特里希的军下辖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团师,国防军装甲教练师(师长是前非洲装甲军参谋长拜尔莱因),国防军21装甲师。后来迪特里希的老部队LAH师也调归他指挥。当时德军装甲部队的主力全部集中在北方英军的地段 ,

包括迪特里希的第1,豪泽尔的第2(有SS第9霍亨施陶芬师,SS第10弗隆德斯堡师),两个党卫装甲军,和陆军第47装甲军。当防守诺曼底地区的陆军第7集团军司令多尔曼因心脏病突发死亡时,豪泽尔升任集团军司令,由迪特里希的前参谋长比特里希

继任第2党卫装甲军军长。德军的损失虽然惨重,但依靠着娴熟的战斗 技巧和诺曼底地区灌木围田的有利地形,还是长时间地阻挡了英军蒙哥马利的所有突破企图。LAH师的魏特曼曾经创造过一辆坦克击溃英军一个坦克营的战例,而 这个英军坦克

营还是属于在北非号称"沙漠之鼠"的精锐第7装甲师的部队。迪特里 希因为成功的防御战而获得骑士十字勋章上的钻石饰,成为第26名获得德军最高军功奖赏"带橡树叶,双剑,钻石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的军官。获得这一奖赏的二战德国军官共有2

7人,其中元帅有隆美尔,凯塞林,莫德尔和舍尔纳,上将和二级上将有迪特里希,曼陀菲尔,胡贝,巴尔克,绍肯,毛斯。其实在此之上,还有"带金橡树叶,双剑,钻石的骑士级铁十字勋章",不过一共只颁赠了一枚,给空军的俯冲 轰炸机飞行员鲁德尔上校。据说此人在二战中曾击毁五百多辆苏军坦克和自行火炮,几乎相当于一个苏军近卫坦克集团军的实力。他尽管只剩下一条腿却还在继续升空作战,而且居然在战争中幸存了下来。这是题外话了。

在这其间,7月20日谋杀希特勒未遂事件似乎对迪特里希的影响不大,迪特里希的 司令部里显然有一条直通希特勒大本营的联络热线,第一时间就获悉希特勒还活着。但是随后美军在南方"眼镜蛇"行动获得突破,却彻底改变了西线的态势,美军

新投入巴顿的第3集团军,从阿弗朗什向德军防线纵深突进,德军南方的薄弱兵 力再也无法维持一条像样的防线。在这一片混乱中,迪特里希俨然成了个救火队长。迪特里希于8月代理指挥整个德军第5装甲集团军(原西线装甲集群),在法莱兹试图

拖住加拿大军的合围攻势,结果法莱兹比南面的阿尔让唐多守了5天,让大 批陷入法莱兹-阿尔让唐口袋的德军钻了出来。之后,迪特里希又临时代理负伤的 豪泽尔,指挥第7集团军,8月31日终于把第7集团军交代给埃贝尔巴赫将军,但埃 贝尔巴赫

第2天就不幸被英军俘虏,迪特里希又不得不回来代理,直到9月份把第7集团军交给陆军的曼陀菲尔将军。

当西线的混乱局势于9月份告一段落,迪特里希被希特勒召回,组建第一个党卫军 装甲集团军,番号是SS第6装甲集团军。在这其间,迪特里希利用他跟希特勒的特 殊关系,试图为他的私人朋友,因为参加谋杀希特勒集团而被捕的,隆美尔的前参谋长斯派达尔中将说情。尽管没有成功,但斯派达尔在盖世太保狱中的待遇改善了不少。战后已经称为西德军队要员的斯派达尔也投桃报李,替迪特里希申请假释出过力。

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组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预定担任阿登攻势的主力。为此,集 团军下属第1党卫装甲军,军长普里斯Priess,编有SS第1警卫旗队LAH师,师长蒙克Mohnke,第12希特勒青年团师,师长克莱默Kraemer。第2党卫装甲军,军长是比

特里希,下属SS第2帝国师,师长拉麦丁Lammerding,第9霍亨施陶芬师,师长施塔德勒Stadler,和国防军装甲教练师,师长拜尔莱因。另外还临时借调来了陆 军第15集团军的67步兵军。除了正规部队以外,还配备有斯科尔兹内的党卫军特种部队,

和海德上校的陆军空降兵。

迪特里希和他的党卫装甲集团军在阿登战役中的表现相当糟糕,这部份是因为阿登的地形,整个装甲集团军只有5条进军道路,很快就被堵塞,空投到敌后的海德 上校的伞兵旅无论如何等不来预定的主力接应,被迫投降。整个集团军只有LAH师

的派普尔团级战斗队有过突破性的进展,这还是因为派普尔在进攻中缴获了一个美军补给站的燃料才得以继续前进的。但派普尔的部队和LAH师,党卫第1装甲军军部,迪特里希的集团军司令部的联络却无法沟通,进展情况根本不为上级所知,所以集团军根本没有发展这个突破口。阿登战役的明星由预定的党卫装甲集团军,变成了曼陀菲尔的陆军第5装甲集团军。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客观条件,但迪特 里希及其集团军司令部对战役细节的组织安排能力应该批评,象进军路线,通讯联络,燃料配

给这些困难,事先都要考虑到。当海德上校战前因为担心联络不畅,而向迪特里希要信鸽作备用联络手段是,迪特里希居然说"你以为我是谁?开动 物园的吗?"。迪特里希战后曾抱怨说天气也是一个困难,其实他应该感谢糟糕的 天气帮助德军避免

了盟军在战役头几天的空中轰炸才对。派普尔特遣队因为孤军突进过远,不得不撤回来,但此前制造了一起屠杀美军战俘的事件。迪特里希,派普尔等人将在战后因为此事而受到审判。

阿登战役失败之后,党卫第6装甲集团军被运到匈牙利,隶属沃勒尔的南方集团军 群,在巴拉顿湖附近发动对苏军乌克兰第3方面军的反攻,为此,吉勒Gille的党卫军第4装甲军也归迪特里希指挥,包括党卫军第3骷髅师和第5北欧海盗师(又译维

京师)。但是迪特里希的反攻和苏军向布达佩斯的总攻迎面相撞,在优势苏军的 进攻下不得不撤退。为此希特勒大发雷霆,下令取消党卫军警卫旗队师,帝国师,骷髅师,霍亨施陶芬师的臂章。这对在前线苦战的迪特里希是一个沉重的心理打击,

当迪特里希获悉这一消息时,整整精神恍惚了一天,嘴里念叨"在所有这一 切之后,这就是感谢。"他当即下令禁止向下传达取消臂章的命令,但此事还是通 过其它渠道传下去了。有传说迪特里希曾气得把他获得的全部勋章仍到了一个尿壶里,又有说迪特里希把全部勋章都摘下来退回给希特勒。尿壶的事无从查证,但迪特里希的确没有退回勋章。他的佩橡树叶,双剑,钻石的骑士十字章至今还保存在他的长子家里。

匈牙利反攻失败以后,迪特里希的党卫装甲集团军且战且退进入奥地利,在那里向背后的西线美军投降。迪特里希本人向美国第7集团军第36步兵师投降,随即被拘禁。

因为阿登战役中党卫军屠杀美军战俘事件,迪特里希和下属的军,师,团指挥官都受到审判,结果迪特里希被判处终生监禁,派普尔被判处死刑(但没有执行),参谋长克莱默判了10年,军长普里斯判了20年。这些人都被关在Landsberg城堡服

刑,这个城堡监狱就是1923-1924年间希特勒因为啤酒馆政变失败而被监禁9个月,在狱中写"我的奋斗"一书的同一所监狱。德军战犯都没有服满刑期,陆续假释出狱。迪特里希和派普尔两人是这个监狱的最后两名战犯,于1955年被假释。但1958年,

迪特里希又面临西德政府的审判,这次是因为在1934年希特勒清洗罗姆的纳粹冲锋队的 "长刀之夜"当中所扮演的角色。这次迪特里希被判刑18个月,但 因为健康问题,只坐了半年牢就出来了。1966年迪特里希在家中死于心脏病。因为西德政府的

纵容,他的隆重的葬礼上聚集了大批前党卫军成员,造成很恶劣的社会影响。

如何看迪特里希的军事才能?因为出身的关系,迪特里希对党卫军普通士兵的福利很关心,非常容易和士兵沟通,甚至通常在士兵食堂进餐,他在LAH师里的绰号 是"老爹",这在等级分明的德国军队里是不常见的。迪特里希有很好的军事上的c

ommon sense,但缺乏指挥参谋专业训练,而且智力无论如何不是他的特长。老资格的德军元帅伦斯德说迪特里希"是个值得尊敬但愚蠢的家伙",迪特里希本人的战时第1任参谋长比特里希说,为了向迪特里希解释清楚一个大战术问题往往要 花很长

时间。不过按照德军的军事传统,主官能力不足倒未必是一个太大的问题,只要有一个能力极强而且受到信赖的参谋长即可。象一战时兴登堡就是一个威望崇高的摆设,实际主事的是他的参谋长鲁登道夫。迪特里希战时的参谋长都是能力很强的前国防军参谋部军官,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其不足。诺曼底时期,迪特里希的上司西线装甲集群司令施韦彭堡就观察到"迪特里希在军事上非常依赖他的 参谋长克莱默"。事实证明,迪特里希还是一个相当称职的团长和师长。但迪特里 希的确不适合担任军以上的指挥官,尤其是军以上司令部规模更大,党卫军中没有那么多专业人员充实司令部来辅佐迪特里希,他本人的能力就显得相当不够用。迪特里希能够升到集团军司令的高位,主要还是因为他和希特勒的特殊关系。

另外许多德军高级将领的回忆录中都认为党卫军缺乏参谋人员和士官,作战伤亡率太高,作战能力值得怀疑,却优先得到人员装备补充,这是资源的浪费。笔者认为这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党卫军确实缺乏军事经验,比起国防军部队,初上

战场时表现笨拙。即使是警卫旗队这样的超级王牌,也是经过波兰,法国战役之后才成熟的。但另一方面,党卫军的王牌部队成熟之后,战斗力是不容置疑的,极高的伤亡率主要因为党卫军师作为主力部队担负的都是最艰巨的任务。国防军将领们

写回忆录的时候,不免有点酸葡萄的心理在作祟。不过党卫军后来扩充到40多个师的规模,后来编成的师团都是杂凑而成,那就谈不上什么精锐了。

附录:一般来讲,党卫军前12个师都被认为是战斗力很强的单位。这12个师的番号如下:SS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SS第2帝国装甲师,第3骷髅装甲师,第 4警察装甲掷弹兵师,第5北欧海盗(又译维京或维金)装甲师,第6北方山

地师,第 7欧根亲王山地师,第8弗洛里安。盖尔骑兵师,第9霍亨施陶芬装甲师,第10弗隆 德斯堡装甲师,第11北地装甲掷弹兵师,第12希特勒青年团装甲师。

家园 德国空军元帅里希特霍芬小传

1。引子

提起德国空军的里希特霍芬这个名字,恐怕绝大多数人脑子里首先反应出来的,还是鼎鼎大名的红男爵,那位以击落80架敌机雄踞一次大战各国王牌飞行员榜首的空中英雄。而他的堂弟沃尔夫冈,尽管在二次大战中贵为空军元帅,了解其详细生平的,相信不是太多。这是件很奇怪的事情:在二次大战中,德国空军在闪电战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而空军元帅里希特霍芬,其实可以说是德国空军的第一战将。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无论是在西班牙,法国,巴尔干,地中海,还是东线,哪里是德军的关键战场,里希特霍芬就在哪里扮演主角。在空军中,他的角色跟陆军的曼施泰因和隆美尔相比也不遑多让。奇怪的是,这样一位“关键先生”,现在竟然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一本专著。即便用当今号称最全的First Search数据库里的Worldcat书目,输入Richthofen作为关键字,得到的结果,全是有关中队长红男爵的专著。而象“纳粹元帅列传”这类书籍,对里希特霍芬的记载又语焉不详。这是我动笔写这篇小传的动机。

2。高智商的飞行王牌和技术专家

沃尔夫冈-冯-里希特霍芬(Wolfgang von Richthofen) ,男爵,1895年生于德国西里西亚,在一次大战中本来不是飞行员,而是骑兵,在东线服役一直到1917年9月为止。他的堂兄,是击落80架敌机的传奇飞行员,红男爵曼弗雷德-冯-里希特霍芬上尉(红男爵本人原本也是骑兵,1915年改行当飞行员的)。很可能是这个原因,沃尔夫冈最终从骑兵转入空军也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经过几个月的训练,小里希特霍芬于1918年3月正式加入他堂兄指挥的战斗机联队。可惜仅仅一个月之后,红男爵就在一次战斗中被击落阵亡。沃尔夫冈本人在战争余下的几个月时间也击落了8架协约国飞机,成为空战王牌(按照西方通常的定义,击落5架敌机即为王牌战斗机飞行员)。

值得一提的是,二次大战中德国空军有6位元帅(包括戈林) ,其中三位在一战的时候是空战王牌:里希特霍芬击落8架,空军最后一任司令格莱姆(Greim)元帅一战中曾击落28架敌机,并因此被德皇授予蓝色马克斯勋章,并被巴伐利亚国王封为骑士。戈林本人也不是象后来那么草包,他曾经击落22架敌机,并且是战争结束时里希特霍芬联队的最后一任联队长。德国投降的时候,空军根据条约,命令戈林和他的联队负责保护装备完整,并移交给协约国。戈林和他手下的飞行员们(也包括里希特霍芬)集体抗命,将所有飞机砸毁也不交给敌人。

一次大战之后,里希特霍芬属於比较幸运能够留在魏玛共和国10万人陆军中的少数。尽管1920年他曾经退役,去汉诺威工程大学读学位,但是1923年毕业之后,仍旧回到陆军现役,加入老本行骑兵。1925年加入秘密成立的德国空军,名义上他仍然是骑兵军官,实际身份是空军和总参谋部军官。而在这整个过程中,里希特霍芬仍然在业余攻读更高的学位,并于1929年获得工程学博士学位。拿到学位之后,里希特霍芬又一次“暂时退役” ,赴意大利游学。其实这次是烟幕弹:1920年代,德国在凡尔塞条约的束缚下,只能秘密地恢复军备,尤其是空军和装甲兵无法在本国发展,於是跟苏联和意大利发展秘密的大规模军事合作,很多二战中著名的德军和苏军统帅级人物,当时都在对方国家受过秘密训练或者军事交流。里希特霍芬去意大利,就是学习意大利的空军理论和大编队作战指挥实践。4年的留学,里希特霍芬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而且锻炼出相当圆熟的交际能力。他跟意大利空军元帅巴尔博的关系非常友好(Balbo,意大利航空先驱,也就是1940年在北非托卜鲁克被意大利自己的高炮击落的那位) 。1932年回到德国,里希特霍芬又去陆军学习机械化部队作战的理论。1933年希特勒上台,里希特霍芬上尉正式脱离骑兵,进入空军参谋部任职,主管飞机设计和试飞处。

综观里希特霍芬在1920年到西班牙战争之间的经历,有一个很鲜明的印象:此人智商极高,而且似乎“能者无所不能” ,机械工程博士学位使他成为空军高级指挥官中的技术专家,学习陆军机械化作战的理论和实践,又使他对空地协同作战中陆军的需要理解更为深刻。此人有语言天分,在意大利任职和后来去西班牙作战,都是刚到当地不久就能讲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在意大利锻炼出来的社交技巧,不但对他未来的仕途有益,而且也方便他战争后期在意大利任职。

现在,一切的准备已经就绪,战争的舞台已经搭起:1936年纳粹德国全面干涉西班牙内战,37年1月,41岁的空军中校里希特霍芬奉命出任兀鹰军团参谋长,先于大多数二战德军将星两年多的时间,站在战争舞台的聚光灯下。

3。西班牙:兀鹰展翅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的时候,弗朗哥的叛军主力驻于北非西属摩洛哥,而西班牙的海军和空军都忠於政府,因此德意干涉军在战争最初阶段的介入,并非陆军,而是海空支援。在战争的最初阶段,德国和意大利用海空军向西班牙本土运渡弗朗哥部队主力,可以说,这是世界军事史上第一次战略规模的成功空运行动。1936年10月,德国空军正式组建“兀鹰军团” ,由空军第五军区司令施佩勒少将出任司令(Sperrle,二战期间晋升为元帅,西线空军总司令),参谋长是霍勒中校(Holle,后晋升为上将,1944年出任第4航空队司令) ,最初仅包括轰炸机,战斗机,海军航空兵各1个中队,总共33架飞机。1937年1月以后逐渐增兵,最终发展到相当于一个加强航空联队的规模,最多时近5500人,包括1个轰炸机大队(4中队) ,1个战斗机大队(4中队) ,1个侦察机中队,1个海军航空兵中队,和1个高炮营(9个连)。陆军也派出由冯-托马少校(von Thoma)指挥的一支小型装甲部队参战。陆军干涉以意大利为主,德国陆军仅仅是加强营的规模,这支装甲部队最多的时候也不过4个坦克连的实力。托马将军后来在隆美尔手下任德国非洲军军长,阿拉曼战役时被英军俘虏。

兀鹰军团组建仅仅两个月时间,就被迫撤换参谋长,因为霍勒与军团司令施佩勒常有冲突无法配合。1937年1月,里希特霍芬中校接替霍勒出任参谋长,一个优秀的军事人才,有时候也必须在人际关系上左右逢源,才能获得战场上出人头地的机会,这种人际关系技巧,在意大利任职4年的里希特霍芬无疑并不缺乏,他不仅跟施佩勒相处愉快,而且很快熟练掌握了西班牙语,跟弗朗哥和他手下的军官们也能够合作无间。西班牙战争初期,德军所用的亨克尔51战斗机(He51)性能不如对手所装备的苏制I15,I16战斗机,直到1937年开始装备著名的梅塞施米特109(Me109)才获得全面的技术优势。但即便在He51主导期间,兀鹰军团也在积极试验各种不同的编队,空战,轰炸,空地配合的很多战术都是在那个时候确立的。按照一般的说法,西班牙内战是二次大战各种新兵器,新战术思想的试验场。对未来的空军元帅来说,这场战争的确获益匪浅:也许最重要的一点,是里希特霍芬从俯冲轰炸的怀疑论者,变成最热情的积极分子。原本他在负责空军装备的乌德特将军(Udet)手下工作的时候,根本不相信俯冲轰炸机的威力,曾经建议空军停止容克87的研制和装备立项,被乌德特否决。到达西班牙之后,里希特霍芬却不仅掌握俯冲轰炸机与地面部队近距离配合的战术,而且不断发展,成为运用“飞行炮兵”的大师。里希特霍芬上任不久,即主持制订兀鹰军团从马德里周围区域转向西班牙北方扫荡的计划,1937年4月26日,兀鹰军团轰炸巴斯克省的格尔尼卡市,1654名平民死亡,889人受伤,开二次大战恐怖轰炸之先声。这次行动,因为毕加索的印象派传世名画“格尔尼卡” 而被世人永远记住。

但是里希特霍芬在西班牙并没有一直任职,倒不是跟老板施佩勒施佩勒不和,而是施佩勒又和别人吵架了:施佩勒跟德国驻弗朗哥政府代表法佩尔(Faupel)发生严重冲突,结果柏林为了居中调和,各打50大板,施佩勒和法佩尔先后调职回国,参谋长里希特霍芬也跟着施佩勒回国。此时施佩勒已经晋升为空军中将军衔,回国不久即晋升为航空兵将军(三颗星的二级上将)。1937年8月福克曼少将(Volkmann)和布洛克少校(Plocher)正式出任兀鹰军团司令和参谋长。但是里希特霍芬在西班牙一直呆到1937年底,不仅办理交接事宜,也为新任指挥官当一阵顾问。回到德国以后,里希特霍芬担任第257轰炸机联队联队长。在里希特霍芬回国任职的1938年,西班牙兀鹰军团的轰炸机大队开始全面换装容克87(就是后来著名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而战斗机大队更是人才济济,其中第3中队前后两任中队长,是后来二战期间德国著名的王牌加兰德(Galland)和默尔德斯(Moelders) ,还创造出2机编队和4机指形编队战术 。当时空军规定飞行员打下5架敌机成为王牌以后就要调回国,有可能是为了轮训飞行员,和保护王牌让他们回国传授战斗经验。但是默尔德斯为了能留在战场上而故意隐瞒自己的战绩,最后总共在西班牙击落14架敌机。

1938年11月1日,里希特霍芬再次赴西班牙,这次是作为兀鹰军团司令官,从上校晋升少将。1939年2月,他指挥兀鹰军团奇袭并一举击毁西班牙中北部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共和政府空军主力,掩护陆军掐断了政府军通向法国的北部交通线,仅一个月以后,西班牙内战结束,里希特霍芬作为英雄凯旋回国获得巨大的声誉。根据德国人的记录,将近3年的西班牙内战期间,兀鹰军团总共被击落72架飞机,阵亡420人。此时距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还有半年的时间,里希特霍芬尽管军衔不高,但他却是战争明星:拥有战斗经验,而且是空军中出名的技术专家和空地协同作战专家,再加上英雄的盛名,使他对空军的组织,战术,装备,乃至发展思想,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一名普通的少将军官。而里希特霍芬也非常乐于运用这种影响力,不遗余力地鼓吹“飞行炮兵”的威力和重要地位。德国空军自第二任总参谋长凯塞林之后,就有重视战术航空兵,忽视战略轰炸机部队的苗头,而里希特霍芬为这个趋势,加上了一个重重的砝码。

4。波兰与西线

里希特霍芬回国不久,1939年4月空军整编为4个航空队,分别由凯塞林(Kesserling,后来任南线总司令,希特勒自杀后任陆军总司令),法尔梅(Felmy),施佩勒,和勒尔(Leohr,原奥地利空军总司令,后来任德军东南战线总司令在巴尔干作战,战后1947年在南斯拉夫被处决)指挥,另外还有7个独立空军师,和航空兵将军施图登特的伞兵部队(Student,一战的王牌,伞兵部队创始人,后来晋升上将并在战争最后阶段出任西线H集团军群司令)。

1939年9月的波兰战役,德国空军出动了凯塞林的第1航空队,支援包克的北方集团军群,勒尔的第4航空队支援伦斯德的南方集团军群。其余第3航空队驻守德国南部,第2航空队在德国北部,并负责警戒西线。里希特霍芬少将指挥第4航空队的“特别飞行司令部” ,其任务,是集中俯冲轰炸机部队来支援莱歇瑙(Reichenau)将军的第10集团军。炮兵将军莱歇瑙所指挥的德军第10集团军,集中了伦斯德上将南方集团军群的快速装甲部队主力,是主要的打击力量。(莱歇瑙本人,也是希特勒最信任的纳粹将领,后来在法国战役中指挥第6集团军占领巴黎,也是1940年授予的第一批陆军元帅之一,1942年初在东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任上,心脏病发作去世)。由此可见,直到1944年为止,里希特霍芬一直承担德国空军最关键的战场支援任务,波兰战役是他一系列中央舞台演出的第一场,他任务的重要性,远超过他本人少将的军衔。

里希特霍芬在波兰战役中很快证明出,他不仅是个学者,而且是个冷血的斗士。他将机场建立在离前线很近的地方,按照西班牙的经验,在前线部队中派出很多地面联络员,根据情况随时召唤空中支援。他本人每天都在司令部和前线之间多次往返,在Wielun附近,他的30架斯图卡单独攻击并击溃了一个波兰骑兵旅。因为波兰战役一开始德军就掌握了完全的空中优势,根本不用考虑波兰战斗机的威胁,因此里希特霍芬索性命令手下的战斗机也加入到对地支援的任务中去。

当南方集团军群的布拉斯科维茨第8集团军突然受到来自侧翼的波军波兹南军团进攻的时候,里希特霍芬的斯图卡先是应邀紧急帮助陆军稳定战线,而后德军将领们意识到这是一个包抄歼灭波军主力的有利时机,於是调整部署,让第8集团军吸引波军,而其他几个集团军向波军背后大迂回,最终合围聚歼波兹南军团12个步兵师3个骑兵旅于布楚拉河一线,这就是布楚拉河会战。随着会战的进程,北方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逐渐靠拢,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的第1航空队指挥机构逐渐退出战役,把部队移交给第4航空队,而在第4航空队唱主角的又是里希特霍芬。因此到布楚拉河会战结束,德军开始向华沙进军的时候,里希特霍芬少将实际上几乎指挥所有在波兰作战的德国空军。

华沙城下,里希特霍芬显现出他冷酷的一面:他命令第77轰炸机联队联队长西博德上校(Seybold)不加区别地轰炸华沙城内的民用和军事目标,9月11日第一次轰炸的时候,西博德上校抗命,仅轰炸华沙的军事目标,结果立即被里希特霍芬解职。9月22日,里希特霍芬用1150架飞机轰炸华沙,其中有百分之11是燃烧弹,装在容克52运输机上,投弹的时候打开机门,由两个人用铁锹向外铲。对华沙的恐怖轰炸总共投下560吨炸弹和72吨燃烧弹,华沙市区成片地被炸成废墟,德军损失两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1架容克52运输机。负责围攻华沙的德军第8集团军司令布拉斯科维茨,是一位比较有良心的将领,要求空军取消对华沙进一步的空袭,并因此和里希特霍芬大吵一架。最后戈林出来调解,命令空军仅仅在得到第8集团军的要求之时,才可以发动对华沙的空袭。里希特霍芬心里明白布拉斯科维茨不可能发出这样的请求,转而以450架飞机轰炸了波兰的另一个抵抗据点莫德林市(Modlin)。布拉斯科维茨这次不仅与空军交恶,而且波兰战役之后担任占领军司令期间,公开反对党卫队和警察屠杀平民的政策,甚至逮捕负有罪责的刽子手,因此失宠于希特勒。他是波兰和法国战役期间各个主力集团军司令里,唯一从未获得陆军元帅军衔的,后来在西线担任H和G集团军群司令。

波兰战役之后,空军作战序列和指挥官发生一些变化:我们知道,因为两名空军少校迷航误入比利时,将德军原先以“施利芬”计划为蓝本制订的主攻北翼的西线行动计划,全盘泄露给了盟军,於是德国最高统帅部被迫转而采取曼施泰因计划,主攻中线,从阿登突破,反而收到出敌不意的奇效。曾看到有文章揣测此次泄密事件实为故意,其实这种猜测并没有根据。这个事件发生在第2航空队,事后,这两位倒酶的少校被缺席判处死刑。实际上这两位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呆在加拿大的战俘营里,倒也悠哉游哉。第2航空队司令法尔梅(Falmy)也被追究责任,结果被迫退休。法尔梅后来又重新被召回,任陆军第68军军长和34军军长,在巴尔干作战。所遗第2航空队司令一职,由凯塞林接替,凯塞林的驻波兰第1航空队司令职务,先由施通普夫(Stumpff)接替,后来施通普夫去挪威任新组建的第5航空队司令,凯勒(Keller)任第1航空队司令。(施通普夫曾经是德国空军第3任总参谋长,后来是德国投降签字仪式上的空军代表。凯勒将军后来于1943年7月28日退休,并一直活到了战后) 。

在西线战役中,里希特霍芬少将又一次担任关键角色,第8航空军军长。他的航空军集中了空军绝大部分俯冲轰炸机,先是配属支援包克B集团军群的凯塞林第2航空队,开战3天之后,又改隶施佩勒的第3航空队,专门负责支援伦斯德A集团军群编成中,由古德里安率领的装甲矛头,进行中央突破。读过古德里安回忆录“闪击英雄”的朋友,可能对西线战役中德国空军常常误炸自己装甲先头部队的描述印象很深。这种恼人的细节,其实掩盖不了战役战略规模上,德国空军近战航空兵的成功。毕竟,在整个战役中,俯冲轰炸机的支援,是闪电战不可或缺的一个成功因素。里希特霍芬在配合古德里安突破的整个过程中,并不刻意发动大规模的空袭,而是让空军持续不断地进行小规模出击,始终对法军保持压力,从不让法军的炮兵和坦克有自由机动的机会,同时故意不破坏铁路和桥梁,为古德里安迅速推进留出一条通道。尤其在这后一点上,应该说里希特霍芬和古德里安配合相当默契。当然,第一次在这么广阔的战场作战,装甲部队推进又常常出乎意料地迅速,限於战场通讯条件,时常出现误炸也是很难避免的事情。当德军最高统帅部在敦克尔克叫停的时候,不仅古德里安等前线陆军将领强烈反对,空军从航空总监米尔希(Milch,1940年的元帅) ,空军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到航空队司令凯塞林和前线的里希特霍芬也是错愕不已。戈林吹牛说仅凭空军就可以把英国远征军消灭在滩头,其实并不代表前线将领的意见。里希特霍芬一听到命令就马上打电话给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以近战航空兵专家的身份,强烈怀疑这个命令的可行性,因为他很清楚,斯图卡在俯冲轰炸的时候其实很脆弱,不可能防范敌方战斗机的袭击。但是戈林的命令一定要执行,而执行的结果,也证实了里希特霍芬的怀疑:空袭未能有效地打击英军,30余万英法军队撤回英国本土。

不过敦克尔克的挫折,并未掩盖整个法国战局的巨大成功,希特勒论功行赏,一气晋封了一打元帅,包括空军的米尔希,凯塞林,和施佩勒。里希特霍芬少将虽然限於资历,不可能封帅,但是这位波兰和法国的空军明星,也获得应有的奖赏:不仅获得骑士级铁十字勋章,而且越过中将军衔,直接晋升三颗星的航空兵将军。

随后就是不列颠大空战。在这场对英国命运攸关的空中决战当中,里希特霍芬的第8航空军也参与其中,他此时仍在施佩勒元帅的第3航空队编成中,指挥3个容克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联队,和1个梅塞施米特109战斗机联队。这场德国空军的大败仗,却没有影响里希特霍芬的声誉,因为他只参加了战役第一阶段,斯图卡俯冲轰炸机本身是优秀的前线支援飞机,但并不适合这种大规模的战略空袭,也不适合突破敌方战斗机防线,因此8月下旬,第8航空军就从不列颠空战中撤下来了,专心准备东线作战。

5。巴尔干和1941年东线作战

1940年8月下旬,里希特霍芬奉命率第8航空军撤出不列颠空战,改隶第4航空队,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集结。勒尔上将麾下除了第8航空军,还有盖斯勒将军的第10航空军。里希特霍芬的主要任务,首先是支援德军魏赫斯(Weichs,后来晋升元帅)上将的第2集团军入侵南斯拉夫,其次还必须支援李斯特元帅(List)的第12集团军占领希腊。在主要方向南斯拉夫,1941年4月6日发动入侵的时候,里希特霍芬拥有600余架作战飞机,战争第一天就击落20架敌机,在地面击毁44架,己方损失2架飞机,获得绝对制空权。而后饱和轰炸贝尔格莱德,瘫痪南斯拉夫的全班通讯系统。再下一步,集中全力支援第2集团军的攻势,仅用12天就完成征服南斯拉夫的任务。

在次要进攻方向希腊,英国空军少将迪阿比亚克(D’Albiac)拥有一支80架作战飞机的小型力量,最终在4月20日雅典上空的空战中被德军消耗殆尽。从4月21日开始,里希特霍芬的航空军开始把重点改为轰炸英国海军,尽量阻止英军从希腊半岛撤退。4月26日,里希特霍芬指挥了生平第一次空降战斗,用400架容克52运输机和滑翔机在科林斯地峡(Corinth)成功地空投两个伞兵营,切断了2千5百多名英军和希腊军队的退路。

希腊战役之后,里希特霍芬转而负责支援施图登特将军第11空降军的克里特岛作战。为此任务,第8航空军拥有2个轰炸机联队(各有3个装备道尼尔17轰炸机的大队) ,1个教导联队(2个容克88大队和1个亨克尔111大队) ,2个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联队,第27战斗机联队(3个大队梅109) ,和第26驱逐机联队(2个大队梅110) ,共650架作战飞机,其中包括280架轰炸机,180架斯图卡俯冲轰炸机,90架梅塞施米特109和90架梅塞施米特110战斗机,外加40架侦察机。与此相对应的,英军只有24架战斗机来防卫克里特岛。所以里希特霍芬完成第一步夺取制空权就显得颇为轻松,虽然这次战役德军伞兵在地面作战中损失惨重,但是里希特霍芬所提供的空中支援,却进行得相当顺利,所有用来运兵的第1波493架容克52运输机,只损失了7架。空军俯冲轰炸机的掩护,为德军伞兵提供了急需的重型火力支援,是后来慢慢夺取登陆场周围各个高地的关键因素。当德军地面部队渐渐在岛上占据优势之后,里希特霍芬开始动用后备兵力,压制参战的英国海军,击沉英军朱诺号驱逐舰(Juno),伤阿贾克斯号轻巡洋舰(Ajax) 。5月22日,英国海军少将金(King)率领C编队出海截击德国向岛上运送重型武器的运输船队,又遭到德国空军打击,被击伤Naiad号和Carlisle号巡洋舰。同一天下午,德军飞机击伤战列舰“厌战”号(Warspite) ,并击沉灰狗号驱逐舰和格洛斯特号(Gloucester)巡洋舰。下午5点45分,英国巡洋舰斐济号被携带500磅炸弹的Me109战斗机击沉。这天夜里,英国驱逐舰凯利号(Kelly)和克什米尔号(Kashmir)炮击德军占领的岛上机场,清晨撤离的时候,却被24架斯图卡发现击沉。5月26日,英国航空母舰可畏号(Formidable)又被两枚炸弹命中,撤出战区。面对德国空军可怕的空中优势,即便是象英国地中海舰队司令坎宁安上将这样无畏的斗士,也不得不暂避锋芒,他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是不能把宝贵的舰艇,在毫无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开出去送死。於是,英国海军解除对克里特岛附近海面的封锁,德军增援部队和装备得以通过海运源源不断地登岛。6月1日,英军撤离克里特。此战,德军一共损失350架飞机,但是其中271架是属於施图登特的伞兵运输机。里希特霍芬获得骑士级铁十字勋章上的橡树叶。

克里特岛战役结束之后3周,1941年6月22日,东线苏德战争爆发,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整的里希特霍芬和他的第8航空军,又被配属到关键方向,隶属凯塞林元帅的第2航空队,在战线中段,支援包克元帅中央集团军群向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总方向的突击。第8航空军的具体任务,是支持霍特(Hoth)的第3装甲集群和施特劳斯(Strauss)的第9集团军。为此,里希特霍芬拥有第26和27两个战斗机联队(分别装备Me110和Me109两种战斗机) ,和4个轰炸机联队,是整个东线兵力最强的航空军。里希特霍芬也遇到一些困难,主要是德军计划在拂晓前开战,而大多数德军轰炸机飞行员都不会夜间编队飞行。德军的解决办法是,集中抽调那些能够夜间飞行和作战的机组,每3架一个小组,专门负责轰炸一个停有苏军战斗机的机场。开战的第一周,仅里希特霍芬的航空军就击毁了1千架以上的敌机,大部分是在地面击毁的。6月24日至26日,德军确立制空权,将重点转向里希特霍芬的拿手好戏:近距离支援地面战斗。6月24日,里希特霍芬出动整个航空军主力打击德国第9集团军当面的苏军,一天之内击毁105辆苏联坦克。二次大战中德国空军最大的斯图卡王牌汉斯-鲁德尔(Hans Rudel)就是从此时开始崭露头角的。鲁德尔在克里特岛战役期间就加入到里希特霍芬麾下,但是没有出过任务。从苏德战争开始,到1945年战争结束,鲁德尔一个人总共击毁了519辆苏军坦克和近千辆其他车辆,相当于一个苏联坦克集团军的实力,外加击沉击伤各一艘苏军战列舰,击沉2艘巡洋舰和1艘驱逐舰,成为斯图卡飞行员中的传奇英雄,也是整个德国唯一获得钻石双剑金质橡树叶骑士十字勋章的人。即便1944年11月因伤截肢之后,他装上假肢照样上天作战。鲁德尔战争中的最后军衔是上校联队长,战后活到1982年才去世。

但是1941年6月下旬的鲁德尔,还刚刚开斋,里希特霍芬这时肯定不知道手下会出这样一个外星来客式的王牌飞行员,他现在有别的事担心:苏德战争从一开始就是复杂而残酷的,6月26日,苏军地面部队对第8军的主要机场发动袭击,在地面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斯图卡反复对地攻击尽量遏制苏军的推进,直至德国第5军的地面部队赶到。在里希特霍芬的支援下,施特劳斯的第9集团军按计划与克鲁格元帅的第4集团军在比亚利斯托克(Bialystok)完成第一个合围。於是第8航空军马上转而全力支援霍特向明斯克进击,为了不让苏军因为侦察机的出现得到警觉而避开随后的空袭,里希特霍芬命令空袭之前不作侦察,派出许多由3至6架轰炸机组成的游猎编队,自行侦察,即时发现苏军即时打击。6月27日,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和古德里安的第2装甲集群在明斯克会师,封闭了第2个大合围圈,因为步兵跟不上装甲部队的推进速度,而装甲部队又无法严密封锁合围圈,里希特霍芬的空军也承担了很大一部分防止苏军被合围的部队进行有组织突围的任务。当然,苏军零星小股的渗透突围,是空军和装甲部队无法阻止的。德军装甲部队马不停蹄地向斯摩棱斯克挺进,8月5日,斯摩棱斯克沦陷。此时,希特勒命令中央集团军群过於突出的部队停下来,分兵向南北两翼的基辅和列宁格勒方向突击。这一次,里希特霍芬和他的第8航空军没有分配到向西南方向支援基辅大会战的任务,而是调到战线北方的第1航空队,支援霍普纳上将的第4装甲集群进攻列宁格勒。在这里,德军俯冲轰炸机突击停泊在喀琅施塔德港湾,由高炮火力严密保卫的苏军波罗的海舰队主力。9月16日和23日,鲁德尔两次突破密集防空火网,驾驶斯图卡飞机从9千英尺一下子猛冲到水面才改平,把分别重1千磅和2千磅的炸弹投到马拉号战列舰上,第二次炸弹在舰体内爆炸,前炮塔和舰桥全毁,马拉号下沉坐底,后来被苏军打捞起来作浮动炮台用。第8航空军还重创了基洛夫号重巡洋舰。

1941年底,里希特霍芬的第8航空军回到莫斯科战线,此时,战线中央的凯塞林第2航空队司令部和第2航空军都被抽调到地中海战场与英军作战,只剩下里希特霍芬和他的第8军接管整个中央集团军群前线,苏军发动冬季大反攻的时候,德国空军无法集中兵力应付一处的威胁,必须在广阔的战线处处分兵,颇感捉襟见肘。不过德军付出惨重代价还是挺了过来,在某些地段空军对地面部队的空运补给,是颇为成功的。

6。1942年东线作战:克里米亚和斯大林格勒

1942年德军春夏季节的战略攻势,以曼施泰因在克里米亚的行动为先声。曼施泰因的克里米亚战役,成为德军战史上又一个成功范例,这次,里希特霍芬又被派往克里米亚担任“关键先生” 。里希特霍芬原本一直在中央战线作战,1942年3月1日,他被晋升为上将,成为当时德军唯一的四星级军长。最高统帅部特意将里希特霍芬与格赖姆的第5航空军对调防御地段,配属到克里米亚,然后为第8航空军集中了前所未见的庞大兵力,交给里希特霍芬11个轰炸机联队,3个斯图卡俯冲轰炸机联队,7个战斗机联队。里希特霍芬和曼施泰因都是德军中的少壮派名将,精力充沛,指挥风格积极勇猛,所以互相之间配合得非常默契,堪称黄金搭档。里希特霍芬在克里米亚战役发起的一周之内,连续不停地突击刻赤半岛和塞瓦斯托波尔的一切苏军野战机场和港口,为曼施泰因的11集团军撑起一张巨大的空中保护伞,更集中俯冲轰炸机,用空中火力辅助德军在狭窄的苏军科赤半岛防线正面撕开突破口,最后曼施泰因硬是用一个集团军的主力,吃掉了苏联外高加索方面军。然后,德军回头对付背后的堡垒城市塞瓦斯托波尔。这一次,第8航空军采取新的“传送带战术”,编组较小规模的轰炸机群,24小时连续不断地轰炸苏军各个支撑点,一个机群返航,另一个机群已经出发,象传送带那样不断向要塞投放炸弹。这种不间歇的轰炸,可以严重打击守军的士气,但是德国空军自己也疲惫不堪,第8航空军总共723架飞机,平均每天要出击2千架次,里希特霍芬亲自在要塞外围的观察塔台上日夜督战,只要一看到要塞内苏军机场起飞时扬起的烟尘,就立即导引空中待机的战斗机予以猎杀。战役最后阶段,几乎所有塞瓦斯托波尔市区范围内的火力点,都是用斯图卡飞机摧毁的。

德军克里米亚战役胜利结束以后,曼施泰因被调往北部组织进攻列宁格勒,而里希特霍芬依然留在东线南段最关键的地区,支援德军向顿河河曲和高加索发动的夏季攻势。7月14日,第4航空队司令勒尔上将调任东南战线总司令,47岁的里希特霍芬上将升任航空队司令,指挥东线南段所有德国空军,他手下有菲贝格将军(Fiebig)的第8航空军,负责支援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保卢斯第6集团军向顿河河曲方向进攻,还有普鲁贝尔将军(Pflugbeil)的第4航空军,负责支援克莱斯特上将第1装甲集团军(属於李斯特元帅的A集团军群)向高加索突进。另外,里希特霍芬手下还有德斯洛赫(Dessloch)将军的第1高射炮兵军。里希特霍芬所指挥的第4航空队,拥有整个德国空军54%的兵力,而要掩护的战场区域却更加广阔,在斯大林格勒战区,实际只是第8航空军。作为一个善於在战场上作出决断的斗士,里希特霍芬的性格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非常不同,据说里希特霍芬本人从来就不喜欢保卢斯,到任不久就向总参谋部建议撤换保卢斯的职务,但是未被接纳。

9月3日,德军首次空袭斯大林格勒市区,然后把作战重点,转向支援德军前线地面部队。10月份,里希特霍芬的侦察机发现苏军后方重兵集团集结的迹象,第4航空队起飞进行了空中打击,但是当时大部分德军轰炸机都忙於前线支援,和对付越来越强大的苏联空军。这令里希特霍芬相当担忧,象其他几位德军前线将领一样,他也预计到苏军可能用强大的预备队进行反攻,甚至还猜测到可能的突破口,10月底11月初,里希特霍芬命令第8航空军时刻准备转向支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但是德军侧翼的兵力过於单薄,而最高统帅部又不愿意停止在斯大林格勒的攻势,於是仅凭第8航空军,根本无法遏制苏军排山倒海般的大反攻,11月25日,斯大林格勒的德军被合围。希特勒命令将斯大林格勒变成要塞死守,从东线北段调来曼施泰因元帅,组建顿河集团军群为保卢斯解围,而为包围圈里德军空运补给的任务,就落到第4航空队身上。

当时总的形势,德国空军如果集中力量,还能对苏军占有某些装备和人员素质上的优势,但是苏联空军的装备越来越先进,数量更越来越多,飞行员的素质也在提高,德国军工生产和数量上的劣势已严重影响到了前线重点地段的制空权。在发动空运之前,里希特霍芬就已经坦白地告诉曼施泰因,戈林,和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说靠空运来补给包围圈里的德军,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空军总参谋长耶舒恩内克,最初支持希特勒和戈林空运的决定,但是被里希特霍芬说服,也转而反对。可是希特勒和戈林决心已定,最高统帅部下达命令,里希特霍芬也只能不得已而为之。12月初,里希特霍芬拥有500多架运输机,其中很多并非容克52,而是由He111等各种类型轰炸机改装的。里希特霍芬以其一贯的务实态度,打乱原指挥系统,命令第8航空军军长菲贝格(Fiebig)集中精力全权负责指挥空运,不再指挥任何空战行动,又从高加索把普鲁贝尔(Pflugbeil)的第4航空军撤回来,最大限度地集中兵力,只让第1高射炮兵军军部指挥少数战斗机来掩护高加索A集团军群的撤退(当时集团军群司令已经是克莱斯特元帅) 。同时指定曼克(Mahnke)中将新建“顿涅茨”航空师,接手所有第8航空军的作战飞机,支援曼施泰因元帅顿河集团军群的解围攻势。12月底,里希特霍芬给希特勒直接打电话,替好友曼施泰因元帅请求,允许第6集团军突围,但仍然未获希特勒批准。

合围的最初几天,由於天气恶劣,德军被迫推迟空运。11月29日,斯大林格勒空运正式开始,那一天出动了38架容克52和21架亨克尔111,仅有12架容克和13架亨克尔到达包围圈里的德军机场。整个12月份,德军运输机必须突破苏军战斗机和地面火力网的封锁进行空运,本来就数量不足的运输机队损失惨重,12月日平均运输量90吨物资,最多的1天空运了300吨,而原先计算需要的最低供应量是日均500吨。12月24日,苏军坦克部队突击空运重要基地塔钦斯卡娅机场(Tatsinskaya) ,又击毁停放在地面的72架容克52运输机,给空运行动沉重一击。其实此前两天菲贝格将军曾要求里希特霍芬批准撤出这个已经遭受苏军地面部队严重威胁的机场,但里希特霍芬以整个战役形势严重,必须冒最大风险,拒绝批准撤退,致使有此一错。1月14日,德国空军的第2号人物,一直负责行政事务的空军总监米尔希元帅被希特勒任命为特派员,统一指挥空运行动,此时大势已去,里希特霍芬明白无误地告诉米尔希,这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米尔希准备亲自飞进围城来估价形势,结果在去机场的路上座车与火车相撞,肋骨骨折加脑震荡,但是仍然坚持上半身用石膏固定着,在第4航空队司令部里指挥空运。即便这样的个人努力也无济于事。1943年1月21日,包围圈内最后的机场古姆拉克(Gumrak)被苏军占领,1月22日中午,随后一架德军飞机飞出斯大林格勒围城。整个斯大林格勒空运行动,共运进6951吨物资(另一个数字是8350吨),撤出24910人。德军损失488架运输机,其中整个空军一半以上的容克52运输机都在这次战役中损失了。

1943年2月16日,为感谢里希特霍芬的战功和为斯大林格勒空运所做出的超人努力,希特勒授予里希特霍芬陆军元帅军衔。1943年春季的战局中,里希特霍芬指挥第1、4、8三个航空军,其中第8军支援库班半岛的第17集团军(属A集团军群) ,集中第1、4两个军(第1航空军军长是科尔滕Kurten,后来的空军总参谋长)与曼施泰因元帅的顿河集团军群配合,实施哈尔科夫反攻战役。尽管刚刚经过斯大林格勒的挫败,里希特霍芬还是用容克87和88俯冲轰炸机重创了苏军第1近卫集团军,有力地支援曼施泰因的回马枪作战。毕竟,苏联空军在这个时候从指挥的协调,集中兵力的艺术,和飞行员素质上,仍然和德军有一段差距,德国空军如果集中足够兵力的话,是可以保证关键地段战场制空权的。

7。地中海战场和最后的日子

1943年德军东线战场的重头戏,是7月份开始的“城堡”作战,也就是库尔斯克战役。不过这次里希特霍芬没有参加。6月12日,德斯洛赫(Dessloch)接替里希特霍芬出任第4航空队司令,里希特霍芬则被调到意大利,出任第2航空队司令。曼施泰因尽力挽留他的黄金搭档,但是归于无效。这个职务调动并不意味着里希特霍芬失去了希特勒的信任,实际上,直到里希特霍芬到达之前,第2航空队司令职务,一直由南线总司令凯塞林元帅兼任。而且当时英美盟军已经在北非取得最后的胜利,敌对双方都知道,盟军下一步大规模入侵行动已经迫在眉睫。这就是里希特霍芬调动的背景。从1939年起,里希特霍芬无论出现在哪里,哪里就会成为德国空军的重点战场。第2航空队下辖布洛维斯(Buelowius)的第2航空军和曼克(Mahnke)的西西里战术指挥部。战斗机由原先里希特霍芬到任之前的190架迅速上升到450架,另有380架单发轻型轰炸机和100架双发轰炸机。7月份盟军西西里登陆的时候,第2航空队总共拥有975架作战飞机,但是要负责防御整个地中海战场,因此准确判断盟军进攻方向,并相应集中兵力,就成为德军防御的关键。偏偏在这一点上,里希特霍芬被盟军情报机构所欺骗,误以为盟军下一步将要进攻意大利的撒丁岛,於是将兵力集中于撒丁岛,西西里战术指挥部的飞机,由415架抽调减少到175架。登陆前夕的双方空战中,西西里德军又损失了100架飞机,到7月16日,西西里岛上德军只有40架可用的飞机。而且当7月10日盟军登陆开始以后,空军对西西里岛的增援也来得太晚,头3天的关键时期,德军出击300架次,而盟军出动1500架次,是德军的五倍。里希特霍芬前后在西西里投入了635架飞机,被击毁600架,而撒丁岛上的德国空军集结地,也遭到盟军空袭。鉴于盟国空军优势过於明显,而德军损失已经超出了能够承受的范围,必须保留实力保卫意大利本土。7月22日,德军决定从西西里撤出空军,陆军也渐渐向墨西拿海峡收缩,最后放弃西西里。整个西西里战役期间,德国空军共损失1850架飞机,盟军的损失只有400余架。

9月9日,盟军在意大利半岛顶端的萨莱诺登陆,里希特霍芬又打了一仗,这次是用300架飞机对盟军的4千架飞机,实力过於悬殊,已经不可能挑战盟军的空中优势了。但是德国空军还是取得了一些战绩,尤其是用飞机装备火箭来攻击盟军登陆舰船,收到一些效果,而且首创用无线电遥控滑翔炸弹,击沉了投降盟军的意大利舰队旗舰,罗马号战列舰。这可以算是世界军事史上首次用空对舰导弹击沉敌方舰艇的战例。但是萨莱诺战役以后,德国空军已经没有实力对抗盟国空军了,此后意大利战场的卡西诺战役和安齐奥登陆战,德国空军都没有参与。到1944年中,整个第2航空队还剩下125架作战飞机。

尽管地中海作战失败,里希特霍芬并没有失去希特勒的信任,准备调往西线对付即将到来的盟军登陆。整个战争期间,希特勒最为看重的空军将领有3个:凯塞林,里希特霍芬,和格赖姆。凯塞林元帅是南线总司令,意大利战场离不开他,格赖姆在1943年里希特霍芬调走之后就是东线空军的顶梁柱,直到战争最后阶段,而且在45年4月底成为德军最后一位陆军元帅,接替戈林的空军总司令职务。在1944年,显然东线离不开他。而里希特霍芬呢?从西班牙内战时期开始就是德国空军几乎所有关键战场的指挥官,现在在意大利无兵可用的状况下,已经赋闲。而1944年德军最高统帅部最关注的事件,是盟军将在何时何地登陆西欧。於是,驻意大利第2航空队的主力,第2航空军被抽调到法国,希特勒准备把里希特霍芬也调往西线,再次充当“关键先生” 。

但是里希特霍芬从此再也没能走上战场。在一次健康检查中,医生发现他已经得了脑癌,而且不可能通过手术治疗,这是不治之症,已经到了晚期,只有几个月的生命。体检结果出来之后,很明显里希特霍芬已经无法胜任任何繁重的军事指挥工作,於是最高统帅部把他留在意大利继续担任第2航空队司令的闲职。1944年10月28日,鉴于驻意大利德国空军已经没有什么事情可做,第2航空队被降格为空军南方司令部,司令官是波尔将军(Pohl) 。里希特霍芬正式退入后备役,回家休养,其实也就是等死而已。他活到了战争结束,但是没有上法庭审判席。1945年7月12日,陆军元帅里希特霍芬在奥地利去世。

8。后记

大多数二战时期的德军名将和战斗英雄,都有回忆录和关于他们的研究专著出版,哪怕米尔希这样不上战场的元帅,也有戴维-欧文给他作传。里希特霍芬却没有。其实他在德国空军中的战绩和地位,绝不亚于陆军的曼施泰因或隆美尔。所以我写这篇小传时所依据的材料,都是从各种有关德国空军的一般著作中寻找一鳞半爪的有关信息,然后集夜(月旁) 成裘,一片片拼凑起来的。以下是我个人的一些评论。

从个人来说,里希特霍芬是比较少有的名将和学者的混合体,他不墨守成规,而是会在战役中琢磨很多新的作战方法,也鼓励部下在战术上创新。基本上,里希特霍芬对待战争的态度是实用主义的,体现在作战指挥上,就是善於革新,但是体现在对平民轰炸的态度上,就是冷酷。如果城市巷战有可能阻挡军队推进的速度,增加伤亡,或者拖延战役进程的话,里希特霍芬可以冷酷地下令炸平这个城市,由此带来的无辜平民伤亡,未必会给他良心上带来多少不安。幸亏他在战争刚结束的时候就死了,否则以里希特霍芬在格尔尼卡,华沙和贝尔格莱德的作为,很难逃脱纽伦堡国际法庭的追究。

从对空军作战理论的贡献上来说,里希特霍芬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对空军战术,组织,后勤等方方面面所作的革新性探索,是后来二次大战中德军闪电战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德国空军战场支援的理论和实践一直在各国处於领先地位。如果考虑到从杜黑开始,二三十年代几乎所有早期空军制胜论的鼓吹者,强调的都是战略轰炸,经济轰炸,甚至士气轰炸,主张空军可以单独打赢一场战争,那么德国空军为代表的强调空地配合,战场近距离支援的思想,是空军建设理论的一个重要发展,即便是现代美军空地一体作战的理论,也要从中吸取经验。

现在,几乎所有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空军史的专著,一致同意德国空军的发展战略是一个“瘸腿”的战略,即过於强调“飞行炮兵”的战场支援作用,而忽视了战略空军的发展,体现在装备上,就是有很好的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甚至能第一个将喷气式飞机运用于空战,但是却始终没有一款性能可靠的四引擎远程战略轰炸机。不列颠战役因此而失败,后来也始终未能打击苏联纵深的工业能力。无论战时还是现在,都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战略失误。如果这是个错误的话,无疑里希特霍芬作为战术空军的权威和热烈鼓吹者,对铸成这个错误是要负一份责任的。

但是我再问一句:“这真的是德国空军发展思想的失误吗?”答“是”太快的朋友,恐怕多少有点受战后战略空军派论著的影响,人云亦云吧。想想这个问题:一个军种的发展战略,首先要符合军队整体的战略思想。而德国国防军的主导思想是闪电战,即以快速迅猛的进攻,在最短的时间打垮对手。德国军队从来不想打持久战。而战略轰炸呢?二次大战战略轰炸的实践已经证实了,与大空军派的观点相反,仅靠空军战略轰炸,是不可能打垮敌国的,战略轰炸是有重要作用,但是其作用是长期的,间接的,大规模地轰炸敌方交通,石油,军事工业,再加上恐怖轰炸,可能要持续两年到四年的时间才能压垮敌人,而这还是假定在敌方战斗机无力保护其领空的前提下。德军的闪电战思想,根本没有计划打那么长时间的战争。其实德国空军创建的时候,事实上的第一任总参谋长威弗尔(Wever,名义上叫作战办公室主任)还是积极支持建立发展一支战略空军的。但是威弗尔飞机失事身亡之后,到第二任总参谋长凯塞林手里,就停止了四引擎战略轰炸机计划,凯塞林我们都知道,在二战中是德军首屈一指的战略家,他让战略空军下马是有道理的:研制和装备会耗费太多的物资和金钱,而作用又是长期的,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而是效费比不合算。所以我的观点是,德国重点发展战术空军而忽视战略空军的建设思想,符合军队整体战略,后来战术空军也的确有力地支持了闪电战的成功。不可否认,忽视战略空军的确给德军造成巨大缺陷和损害,我觉得症结所在,不是空军本身的建设思想出了问题,而是以德军闪电战的战法,根本不该陷入与苏联和美国的持久战,更无法取胜。换句话说,真正的问题不在空军,而在军事战略和更高层次的国家政治战略要求脱节。希特勒同时与苏联和美国开战,就已经注定了失败,德国军队各个军种就那么些资源,能够获得战争初期那么多胜利,已经很不容易了。

家园 顾剑 瓦德西小传

大多数历史爱好者都知道瓦德西(waldersee)是上个世纪初侵华的八国联军的统帅,

可能还知道传说中瓦德西和清末名妓赛金花有一段交往。不过知道瓦德西担任八国联军

统帅之前生平事迹的可能就少一些。其实这个人物在德意志军事史上都是有份量的。我

想从外国军事史的角度作些介绍和评价,也给前些时候关于义和团的议论提供点补充资

料。

  瓦德西早在当八国联军统帅之前就在欧洲军界有很高的地位了。他是德国总参谋部

的第二任参谋长。自从1871年普法战争胜利以后,普鲁士国王建立德意志帝国成为德皇

威廉一世,到1945年二战结束,德军总参谋部一共只有过13位总参谋长。其中第一次世

界大战前3位:毛奇(Moltke),瓦德西(1888年接任),施利芬(Schlieffen,1891年起),

这3位都是伯爵元帅。第一位毛奇是欧洲名将,1857年以少将军衔出任普鲁士总参谋长,

是对丹麦、奥地利、法国战争的胜利者,在普鲁士统一德意志的过程当中和铁血首相俾

斯麦一文一武,堪称珠联璧合的黄金搭档。瓦德西是毛奇选定的接班人。第三位施利芬

就是后来非常著名的施利芬作战计划的制订者,是位很有份量的军事思想家。

  瓦德西,全名阿尔弗雷德,海因里希,卡尔,路德维希,冯,瓦德西,1832年生,

他的家庭是德意志一个小邦的亲王,父亲和外公都是将军。瓦德西本人当然也秉承家庭

传统从军,不过他加入普鲁士总参谋部的时间却比较晚,35岁才成为总参军官。瓦德西

在普法战争之前被派驻巴黎当大使馆武官,在这个职务上搜集了非常详尽的法国军事、

政治情报,正是因此而引起总参谋长毛奇的注意和欣赏。不过普法战争期间,瓦德西回

到德国却没有上战场,而是担任国王的副官,虽然没有战功,但是给国王和宫廷留下很

深的印象。

  战后,瓦德西当过精锐的第13乌尔兰(Uhlan)团团长和第10军参谋长。他娶了一个美

国富孀,因此在贵族上层讲究排场的交际圈很受欢迎。到1882年,毛奇物色自己的接班

人,因为对瓦德西才华的欣赏和他的家世背景而选中了50岁的瓦德西,任命他当军需总

监(first quartermaster) ,实际就是副总长。而且因为毛奇当时已经八十多岁,又对

瓦德西完全信任,所以瓦德西可以全权处理所有的总参谋部事务。因此,虽然瓦德西只

当过3年正职的总参谋长,但实际上掌握总参的时间却要长得多。后来瓦德西于1888年正

式接替毛奇出任陆军总参谋长。

  瓦德西掌握总参谋部的时期是和平时期,没有仗打。瓦德西的工作作风和毛奇不同

。毛奇基本上是个没有什么政治企图的纯军人。帝国的政治事务一般由俾斯麦说了算,

再加上当时老毛奇在皇帝面前的威望已经是一言九鼎的人物,真想发表什么意见一句话

就足够了,也没有运用政治权术的必要。但瓦德西本质上是个政治将军,对权术很有手

腕,再加上他的个人魅力和毛奇的完全信任,因此总参谋部开始在国家内政外交中有了

越来越大的发言权。

  瓦德西的第一个任务是提高总参谋部的地位,尤其要摆脱陆军部(war ministry)的

管辖,争取向皇帝直接负责。瓦德西当上副总长不久就实现了这一点,通过权力运作,

使陆军部长Kameke将军去职,由承认总参独立地位的Schellendorf将军接任。从此总参

谋部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并且再也不用向帝国议会报告了(此前毛奇以其崇高的个人地

位是可以随时见到皇帝的,但那不是制度,理论上总参谋长要通过陆军部长向皇帝汇报

)。后来瓦德西当上总长以后,又策划由Vernois将军担任陆军部长。这两位陆军部长本

身都是总参谋部的将军,立场一个比一个同情总参谋部。当时德国还有一个战争内阁(w

ar cabinet),实际上是皇帝的私人军事顾问机构,一般由一名少将领导。瓦德西也成功

地让Hahnke将军接替Albedyll将军当上战争内阁首脑。通过这一系列权力运作,瓦德西

成功地提高了总参谋部的地位和影响力。进而在总参谋部的主导下,德国实现了3年义务

兵役制。

  此后瓦德西和总参谋部开始干预帝国的外交政策,这次瓦德西的对手是铁血首相俾

斯麦。毛奇时代,毛奇和俾斯麦的分工很默契,毛奇基本不干预外交政策。俾斯麦是一

个熟练的外交高手,擅长的是在欧洲列强间制造不信任和利益冲突,德国则保持暧昧的

立场,对谁也不太接近,从列强的猜疑中获利。最著名的例子是普奥战争胜利以后却不

让普军乘胜追击打下维也纳,为的是给奥地利留一条后路。但是瓦德西则是一个相当强

烈的军国主义者,相信德国和俄国早晚有一战,甚至鼓吹先发制人地攻击俄国或者法国

中的一个,因此着手和奥地利总参谋部进行合作。这样一来对俾斯麦的等距离外交政策

干扰不小。这一次权力斗争获胜的又是瓦德西,因为德国新皇上台,解除了俾斯麦的帝

国首相职务。

  但是随后瓦德西和新皇帝威廉二世也发生了歧见:威廉二世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瓦德西对此强烈反对。一方面,建立海军花费太大,第二,海军建立以后陆军总参谋

部的地位和权力势必要向联合军种的参谋部移交,第三,海军和海外殖民地的扩张势必

和英国发生冲突。本来瓦德西视俄国为最大的敌人,英俄世相矛盾,德国还可以指望英

国的支持。和英国冲突使德国在大陆传统的对手俄法之外又树一个敌人。但是渴望海外

扩张和大海军带来的荣耀的威廉二世不听,因此1891年就解除了瓦德西的总参谋长职务

。但瓦德西没有完全失宠,被任命为第九军军长。

  将近十年以后,1900年中国发生义和团运动,在北京的骚乱中德国公使被打死。列

强组织联军,德皇提出由瓦德西担任联军总司令,被各国接受,於是瓦德西被德皇授予

元帅军衔。关于各国接受德国人出任总司令的原因,瓦德西自己的日记中有记载:奥地

利和意大利出动的军力很少,不可能担任总司令,英国和俄国谁也不会同意让对方当总

司令,况且当时英国在布尔战争中出丑,让各国对英国人的军事水平不敢相信。由美国

或日本人出任总司令则是不可想象的,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不象欧洲列强受的损害那么大

,从一开始就不怎么积极,而日本人毕竟在欧洲老牌帝国眼里还是被瞧不起的。很奇怪

的,法国并不反对瓦德西的任命,而且法国人本身也从来没有积极寻求过这个职位。

  就这样,瓦德西于1900年8月被任命为八国联军总司令。但是对这位军国主义者来说

,比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毕竟还是捞不到仗打,还在他从欧洲出发之前,北京就已经

被占领,只有中国东北还有和俄军的零星战斗,而占领北京的,仅仅是列强在华本来不

大的驻军兵力。瓦德西从欧洲坐邮轮出发,经过两个月的航行才到达天津,与此同时,

列强也在增兵巩固在华占领区的形势。瓦德西日记中对在华的活动,并没有提到赛金花

,比较有意思的是是两个部分,一是作为联军总司令对签和约赔款的叙述,二是对八国

联军在华抢劫行为的记述。

  瓦德西在日记中表达了对李鸿章的不信任,他认为列强应该一起对华交涉,不能单

独谈判,以取得最大的利益,而李鸿章则尽量想与各国单独接触,以利用列强互不信任

的心理,减少中国的赔偿,事实上李鸿章已经成功地和俄国开始了谈判。由此看来,李

鸿章并不是象后来被指责的那样是个卖国贼。

  但是后来事态的发展还是没能如李鸿章所愿,谈判是在以庆亲王和李鸿章为首的中

国使团和列强联合使团之间进行的。据瓦德西的日记讲,清廷最初提出赔款最高的承受

能力是1billiard帝国马克,而瓦德西的态度相当强硬,要价在1.5到2billiard马克之间

。我不知道billiard是多大的单位,也不清楚马克和银子当时怎么换算,但是瓦德西后

来的记载,最终达成的赔款额4 亿5 千万两白银是1.2billiard马克。

  关于八国联军在华的抢劫掠夺行为,瓦德西在日记里有毫不隐晦的记叙。部分原因

是抢劫是在北京刚被占领,瓦德西还没有到的时候进行的。以下引自10月22日瓦德西给

德皇的报告:

  “最近的战斗使北京许多街区毁灭。北京被占领之后头3 天公开允许的抢劫造成不

可估量的破坏。英军的抢劫是相当有制度的,强抢来的东西必须集中放在外交使团的一

个地方,以便日后拍卖。拍卖的收入再按照计划 在军官中间分配。而且英国军官告诉我

,印度士兵( 英军几乎完全由印度士兵组成) 根本不能理解没有劫掠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日本军的战利品必须上交国家,国家肯定收获了可观的数目。在美军,抢劫是被官方

禁止的, 但是美国官兵都是些冒险家,禁令被最彻底地 置之不理。俄军的抢劫以最原

始的方式进行,东西被扔得乱七八糟。法国在抢劫方面也不落人后。”

  “颐和园的珍品曾经被在俄占领后被作为官方的战利品运走,普鲁士王室送给清帝

的礼品被发现在运往旅顺港( 原文是阿瑟港) 的途中,在霍普纳少将的抗议之下这件礼

品被转交给我们。”

  在1900年1月20日的日记里,瓦德西记载: “很遗憾那么多珍贵物品被以最粗鲁的

方式对待,都被毁掉了……很幸运德军没有参与官方的抢劫行为。因为在天津之战中我

们只有300人参加,而且事后根本没有进城。而北京,德军是在抢劫结束之后很久才到达

的……在国内如果人们想象这场战争是为传播基督教文明和生活方式的话,他们肯定要

感到幻灭了。自从三十年战争和路易 十四时代的劫掠以来,还没有象这样的。”

  曾看到有人写文章说很多对宫廷的抢劫是看守者监守自盗或周围的中国暴民所为,

瓦德西日记里就否定过。

  “冬宫( 书中的夏宫指颐和园,紫禁城指皇宫大内,这谁都知道。但冬宫指那里我

开始也不清楚,从后文提到瓦德西的司令部和住所在冬宫,那里有曾经囚禁光绪皇帝的

瀛台,那么显然书中冬宫指中南海) 曾被两个连俄军占领。有可能皇室出逃到俄军占领

的这几天里,有些珍贵物品被贼偷走,但不可能很多。但现在发现绝大部分有价值的东

西都没有了,只留下那些非常难以移动的物品 。”

  还有夏宫-- 颐和园也曾经被俄军占领:

  “俄军撤出英军和意大利军进驻时,发现虽然宫殿内外没有冬宫破坏得那么厉害,

但所有贵重物品都不见了。这不可能是中国人自己干的,因为周围没有多少中国人,而

且俄军撤出和英军进驻的间隔极短。我向英国军官指出如果他们把剩下那点东西也运走

的话,肯定是俄国人最希望的,他看来相当同意 。”

  和约签订以后,瓦德西在中国的占领军总司令职责结束,于1901年6月3日离开北京

,回德国之前应日本天皇邀请访问日本。回国后退役,1904年病逝。

  怎么评价瓦德西?我觉得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讽刺性的人。他是德意志总参谋部鼎

盛时期的总参谋长,为毛奇所赏识,应该说肯定其才华不仅是政治权术和交际能力。记

得十几年前小时候看过一个喜剧译制片,叫“科佩尼克上尉”,漫画式地描述了德意志

军国主义的社会状况。其实至少一战前的总参谋长里,毛奇和施利芬就本人而言,都没

有那么浓的军国主义色彩。倒是瓦德西的政治观点最象人们想象的好战的军国主义者。

但是瓦德西生不逢时,始终没有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来证明自己的军事能力。杜普伊的评

价,瓦德西没有毛奇和施利芬那样出众的智力,但是他的强项在于个人魅力。也因此他

在德国军事史上的地位主要在于他通过权力运作,大大提高了军部在政治外交这些国家

事务中的发言权。但是一次又一次权力斗争的胜利,终于把他自己摆到和德皇之间冲突

的地位,并因此去职。

  后来瓦德西在中国的任职,细想起来也挺有讽刺意味:作为老派保守的德国军官,

瓦德西本人是强调纪律的。但是他的名字却与从事掠夺纪律败坏的八国联军联系在一起

而被中国人民记住。作为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晚年总算圆了一个带兵打仗的梦,并且

在列强各国获得极高的声誉,但这个战争实际上在他出发去战场之前就结束了,就连这

场战争,对比于当时欧洲军事学所习惯的水平,也只不过是一场警察行动而已,但他却

因这场警察行动而获得了德意志最高军衔。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