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浴血凤凰――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的东亚(前言) -- 沉睡的天空

共:💬54 🌺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任兄所言甚是

其实关于这点我也考虑过,小国要战胜大国,指望大国内乱是最佳的办法,明清虽然有民族之别,但是大体上还是一致的,便是上中下各利益集团是分裂的,无法纠集在一起,更无法和国家或者当时的政权同进退,所以闯王来了降闯王,清人来了降清人,要是没有那“剃发令”和满族特权,那基本上明清就感觉不到什么区别,也不会多出来民族矛盾了。

利益集团的问题任兄说的极是,这人都是有私心的,开创基业时固然是万众一心,但是要分配蛋糕时就要抢抢了,毕竟这还没到共产主义按需分配的时候,为了解决这问题只有两种办法,要不自己内部分配,当然有人多有人少,少就要愤怒,愤怒就要造反,要不对外扩张,去分更大的蛋糕,比如日本,只是这蛋糕毕竟有限,总有抢完的一天。到时还是要分蛋糕,谁都想要最大的一块,谁都会觉得别人的比我多。利益集团永远不会满足,而且最有权势的利益集团永远想着要最多的,不然付出这么大的代价干吗,于是穷者越穷,富者越富,各朝各代不是没有有识之士,制度的改正也是为了如此,但是修修补补只是暂时限制,而每几年来次运动那更不可行,只有勉力维持,直到最后的一天了。到时来次革命,一切又从头开始。

至于三百年,我到是没注意,不过一般来说,初建的一批人对此看的比较清楚,利益分配也比较合理,等到扩张时期,新一代朝气蓬勃,希望从战场上拿到自己的利益,只要给他们机会,到是不在乎抢国内的蛋糕。等到扩张受阻,对外获得的利益不如自己在国内保证自己的利益,这时就是收缩时期,这段时期便是利益分配的加剧时刻了。太过于内向,就容易导致各集团对内部蛋糕的争夺,就容易分裂,罗马帝国,大英帝国的兴起,都是依靠对外的战争,衰落开始也就是对外受阻的时刻。

美国我看还可以坚持一段时间,毕竟他本国资源丰富,即便对外受阻,对内资源还可以支撑,不象英日那样。

家园 “真正给予中国致命打击的还是日本的崛起。”- 深表赞同。

最近看了些书,越看这个感觉越强烈。

家园 可这妥协性的根源就在于这满清统治者一直坚持的“满汉之分”。

这点,钱穆老先生在他的“国史大纲”里有精辟的论述。

如果上下同欲,完全可以迁都和日本打持久战,日本的后勤补给能力绝对支持不了一场长期战争。虽有甲午之败,也不至于签下马关这样屈辱的条约。

事实上,当时民间已经开始自觉组织力量对抗日本兵。当局如能善加组织,完全可以大大有助于抗日。可满族统治者害怕进一步发动汉人的武装力量,没有采用这个办法。

明,清6百年以降,中国一直在走下坡路。令人叹息。

家园 现在最令人担心的也是掌握国家政权的买办势力

现在最令人担心的也是掌握国家政权的买办势力

一个大的国家,本身科技不是很发达,占了这么好的底盘,没有

独立自主可以基本自成一体的战略产业,是极其危险的.

所以原子弹和航天技术,还有芯片,大飞机,轮船等大关键的家伙,

赔了钱也得自己搞出来.搞出来了,即使买外国的,也有一个要讨价

还价的筹码,否则就惨了.

家园 沉睡兄对於美国无心日本是臆测还是有史料根据的?

能评论那段历史的都是猛人,因为太难说清,也太容易说清了。

明治维新在鸦片战争之后,连上海都已经成了美国的靠岸点,不知中国那段时间干啥去了。

沉睡兄的角度新颖,令人有眼界顿开之感,晓生恭恭敬敬献上一个MP。

家园 沉舟,任兄,天空说的精彩。前几天关自己禁闭的时候还正好想到这300年的问题

这个利益的冲突的确很有道理。

我有些想法很粗糙,望能有所解惑:

“大”角度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真正的根源是什么?有没有人曾经重视过作为人口大多数的社会底层人物的脑袋里想什么?士大夫阶层似乎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权力的正统性”上。

开国的皇帝会和他的协从者有共同的利益,良好的关系。后来的皇帝呢?固然皇帝父辈会有一定的责任心来要求皇帝子辈,并教他们治国之册。但是这个治国之策又是什么?“权术”?

因为先天的缺陷,一个继任的皇帝和他的辅助者们也不会有良好的连接关系。那么,当小集团利益冲突的时候,作为皇帝又怎么能够摆平?

久而久之,一个王朝不灭也怪。

只是,为什么会再而三的用同样的制度方式来取代?

也许是因为人人明白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观”让人用一种说法来掩盖的事实,逃避了对问题的追究?

家园 同感,所以这样的文章我只能看,只能顶,一句话也插不上,想抬扛都找不着地方.

随便问一个白痴问题,阿部广宏,阿部信行,阿部规秀,是一家的吗?

家园 .......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汗一个
家园 其实站在清政府的立场上也能理解

皇帝维持这个政府的基础便是自己族群的支持,下一个才是一般的官僚,不坚持的话自己的位置也做不长,所以之后的百日维新,慈僖是一定会反对的,因为里面的一些内容做下去满族特权就消失了,维新派只有靠政变解决之,问题是维新派都是书生,把所有的利益集团一次性得罪,不败才怪。

家园 美国对日本无意是有缘故的

那个时期美国正在开拓西部,而且内部正好因为奴隶制度分化,正好是南北战争之前那段时期,北美还待消化,此外还要把南美作成自己的后院,根本无暇东顾,你看19世纪90年代前他对东亚做了什么吗?最多是跟着英法他们屁股后面走,当然也是实力不足的关系,等到把美洲的篱笆扎好了,跑来一看,都满了,对西班牙这样的没落贵族可以打打,其他的地方就不好办了,只好提出一个“利益均沾”。至于日本,要不是美国那段时间抹香鲸业红火,需要一个地方给水手落脚,也方便中国的航线。(后来李鸿章回国还要到日本换呢)才去日本的,要不然,谁理那疙瘩啊,英俄这么好战都不动手。

而且佩里本来是准备用武力的,但是一来日本态度不错,二来美国总统换选,新上来那位不太好战,表示开战要由国会决定,你海军没有对外开战的权力,意思就是不万不得已就不打。所以就没动刀,就连佩里提议的把琉球作为战略要地的意见也没注意。(二战后到是决定了。)

说实在的,日本那地方,以前传说还是黄金之国,欧洲人开始还去看看,后来一看这资源贫乏的穷地方,就不搭理了,后来英国想要日本的几个地方驻军也是为了遏制俄国。(日本还是和英法美打过的,不过是以地方藩为主力,不能算是全国性作战。)

至于上海,在明治维新前作为通商口岸呢,尤其是太平天国一闹,外国就把上海保护起来了,这一来形成租界,二来嘛,江浙一带富商看这里安全都往这里跑,这上海就发达起来了:)

家园 有人恶毒攻击国家领导人

家园 我觉得根本就没有什么中兴

满清这个时期无论是社会思想还是社会结构都没有什么变化,所值得称道的不过是剿灭了太平天国和捻军以及兴办了一些近代企业,离国家中兴的距离还很远。

太平天国在后期已经是苟延残喘,捻军不过是流寇,消灭它们不过是时间问题。湘军、淮军虽然在不同程度上装备了西式枪炮,部队的训练、指挥和战术却还是中国旧式的,这个弱点在镇压内部更加落后的反叛势力上还不明显,但是一旦对抗真正的西式军队就暴露无遗了。左宗棠的胜利是对浩汗这样的中世纪国家所取得的,如果面对的是英国军队,结果难说。镇南关的胜利是在特殊地形和气候下依靠将士奋战取得的,不具有普遍意义,否则马赫迪的战术胜利意义就更大了。

这个时期洋务运动所建立的近代企业基本都是官办或者官督商办,内部还是官场那一套,成本很高而效率很低,马尾造船厂的维持可为佐证。这些企业多数属于官商,红顶商人是这个时期的特色,代表人物就是盛宣怀。因此这类企业和真正的西式企业没有多少关系,正所谓“习相近,性相远”。

满清这个时期的主要成就其实也就是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和成熟,使得国家政权结构朝现代国家前进了一步。

满清的这些改革以及“中兴”多数都是表面上的,内部文化和制度上的封建落后并没有任何实际的改变,因此只是一个纸老虎,缺的只是由哪个西式国家来戳破它。中国很不幸,戳破这个纸老虎的居然是日本,这个中国一向看不起而实际上却在努力自强和真正改革的东亚国家。

任何改革和中兴都必须从实际做起,不改变落后的制度和文化,任何成就都只是空中楼阁,虽然可以使人陶醉一时,但最终结果只能是梦醒后的痛苦。孙文的运动即产生于此。前些日子看《走向共和》,满朝君臣都是那么好,以至于孙文的运动成了乱党,实在是有趣。

吾皇万岁!

家园 谁叫他们“同治中兴”这样叫呢,镜花水月而已
家园 【原创】维新的背后(19世纪中叶至20年代初的日本)二

????明治维新,最大的贡献在何处呢?假若说是开国西化,这并非是幕府不能做的,实际上,当后来的维新志士们还在刺杀那些洋人攘夷时,幕府的大员就开始动了开国之心,佐久间象山,胜海舟这些幕府重臣提倡开国,学习西方军事技术的时候,攘夷派们还在用大刀砍杀那些他们认为的洋夷奸党。佐久间象山便是被刺杀而死的,而胜海舟也曾被坂本龙马所行刺,(幸运的是坂本龙马是当世一杰,在听了胜海舟的见解后不但不刺杀,并且拜胜海舟为老师,学习西方军事技术。)而攘夷派们就算到了明治维新之后还对明治政府实行的西化政策不满而喋喋不休呢。(明治政府对这些昔日的同志很多是进行诬告判刑甚至处死的。)

假若说是民权运动,那也未必,虽然在长州一系如桂小五郎的支持下明治政府开始制宪,保障民权,但是明治政府的民权离真正的民权还有相当的距离,天皇的权力比之前的幕府将军不虞多让,要说真想实现民权,和幕府达成协议,成为一个权力均衡的各藩联合政府会更好吧。(阪本龙马提议和平解决,但是被刺杀,而刺杀者既有佐佐木只三郎之说,又有西乡隆盛背后指使之说,而后者更为可能,毕竟坂本是西乡隆盛武力倒幕的反对者。)假如真的是要为了实现民权,那宪法就根本不必要给天皇政府如此大的权力,以至于议会就是傀儡一般。

那明治维新最大的贡献在哪呢?我看应该是中央集权,日本自古代天皇失去权威以来近千年一直处于地方割据状态,中央强大时,如幕府将军一般便可以强力指挥地方,但是中央衰弱时,地方就征战不止,如战国一般,直至有一强藩上洛,以武力统一天下。而且与中国统一分裂最大的不同,日本的地方各藩拥有极强的权力,即便是名义上统一天下的将军也不能取消那些地方藩镇,这使得日本一直就不能保证强大的中央凝聚力,更不能一致对外。所以明治政府建立后所做的头几件事便是“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将权力集中于中央。(这和秦始皇的郡县制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了加强中央权力,自然背后的动机和支持力不同。)单单这点还不足够,千余年的藩制要一下子取消,尤其将流血降到最低,就必须要一个能驾凌于之上的名义,幕府在这点上也做不到,只有天皇这个早被人遗忘的古董才能作到,所以维新派拿出了天皇这一法宝,“王政复古”这不是说说,就是要恢复千年之前天皇独揽大权的中央集权局面。为了使这点成为现实,就要不停的对天皇进行鼓吹,所以天皇成了神,(为了塑造这点,连楠木正成这个古人也被拉出来尊称为武神。)只有将天皇尊为神,这样才能使得原先在地方藩主领导下的人民的忠心快速的转移到中央来。所以说,明治维新前的那些人对天皇的感觉和明治维新之后的人对天皇的感觉是完全不同的,(明治维新前天皇就是个傀儡,是那些志士把他尊成了神。)尤其是明治本人在位时日本对外的辉煌,使得这点更加深入,等到20世纪30年代后,已经根深蒂固了。这或许是当年维新志士没想到的。

明治维新是为了建立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以便对外,而建立明治维新的倒幕运动则是一次利益再分配,(当然也不乏热血之士,但是后来中国的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只注意热血而没有注意到真正的本质。)从这点上,我们再看那场倒幕维新就看的比较清楚了。

大道理说完,终究还是要回到具体的历史问题上来,我们来看看那场倒幕维新史吧:

应该说,自从黑船到来,攘夷派就开始活动了,当时的攘夷派极端仇视外国人,不单视之为夷,更视之为魔鬼,刺杀外国公使水兵平民事常发生之。(如1859年攘夷武士在横滨刺杀俄国士官水兵)不过,这主要是在武士和外藩中发生的行为,而作为当时的统治核心――幕府还算是持比较英明的态度,一方面被迫和各国签订条约,一方面设立讲武场,洋学所,海军传习所,改革兵制,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学用枪炮,不单是幕府自己,还下令各藩学习,(正好各藩改革推翻了幕府,这只怕也是没想到的。)这应该说是比较明智的,尤其对比冲动用刀杀人的攘夷派来说,但是也就是因为如此,攘夷派认为幕府是敌人,要推翻之,而开始酝酿“尊王攘夷”,这自然不会得到幕府的同意,于是当权大老(就等于首席执政)井伊直弼兴起“安政大狱”,斩杀了许多人,其中就有吉田松阴(长州思想家,一度想偷上美国兵船,后来在家兴办教育,鼓吹尊王禳夷,桂小五郎,伊藤博文是其学生。)这使得禳夷派和幕府势不两立。1860年井伊直弼被刺的“樱田门事件”标志着尊王攘夷派开始挑战幕府。

尊王攘夷派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政府性质的,自己组建的团体,甚至自己单独行动,刺杀外国人或井伊直弼,佐久间象山这样的幕府重臣,这类人大都肆意而为,随意斩杀,号称“天诛”,这类人也有地方政府的背景,比较长州藩便有许多人在京都破坏,这也促生了新选组。(新选组虽然在明治维新中站在了明治政府的反面,但是在日本很受欢迎,我想这和他们成员大都是平民有关,毕竟平民成为英雄的传奇总是比较受到欢迎的,何况新选组也号称尊王攘夷,只是加了一个支持幕府而已,硬要说的话可以算公武合体吧。)比如“池田屋事件”便是长州志士策划在京都放火,乘机挟持天皇的计划,被新选组知晓,一网打尽。

另一类自然是带有政府性质的,那些早就对幕府不满,又有深仇大恨的,比如毛利家的长州藩,岛津家的萨摩藩,早在德川家康开幕府时就和幕府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正好借此机会动手。但是也分两种,一种是激进倒幕派,一种是公武合体派。

激进倒幕派的最典型代表就是长州,长州的藩主毛利家本来就是德川家的对头,当年虽然没到德川取消藩土,但是也裁减的不象样子,现在幕府成了过街老鼠,还不乘机打击,于是藩主对尊王攘夷便睁只眼闭只眼,有些还带点鼓励,吉田松阴那样的鼓吹尊王攘夷宣传,也就是能在长州了。等到“安政大狱”后,长州和幕府自然是结下死仇。

不过,这一切还要先从攘夷开始,1863年,高杉晋作(此人来过中国上海,正好太平天国时期,外国军队驻防上海,他目睹上海状况,觉得只有开国造船造炮才能救日本。回国后宣传攘夷,)在1月烧毁施工中的英国公使馆,6月,幕府和天皇宣布攘夷,长州乘机向美,法,荷的船只炮击,发生战争,但是不利,于是令高杉晋作组成“奇兵队”,队伍组成不单再是武士,而且还有农民商人市民,渐渐成为长州军队主力,这支军队既带有民兵的性质,又有日本新式军队的性质,明治政府组建新式军队的时候,便是以这个为参照,尤其是西南战争旧式武士背叛的情况下。

不过此时长州的情况并不乐观,一方面,和幕府以及公武合体派的关系恶化,因为太过激进,甚至试图策划倒幕,偏偏当时的天皇孝明不支持,把计划泄露给幕府,后者于1863年发动“八?一八政变”重新掌握主动,驱逐尊攘派。(长州本来想妥协,但是被拒绝,于是开始一心倒幕。)而主张公武合体的萨摩藩也乘机打击长州,1864年,长州激进派策划京都放火,“池田屋事件”中却惨遭新选组打击,而之后8月19日的反扑也被萨摩伏击而失败,众多尊王攘夷领导人被杀或自杀,即“禁门之变”。另一方面,英美法荷四国联合舰队为了报复攻击下关,长州战败,签定“下关条约”,放弃攘夷,(上一年,萨英战争萨摩战败,放弃攘夷,这时政府的攘夷基本结束。)并优待外国船只,赔款300万(不过由幕府负责)。随之幕府征讨长州,在压力下,长州退让,逼死禁门之变的领导,高衫晋作逃亡。(总觉得是故意放走的。)

到这时候,政府的攘夷基本结束,代之的是尊王倒幕这样的内部利益分配,而此次带头的就是原来打击尊王攘夷派的公武合体派代表萨摩藩。

要说萨摩藩也是和长州一样,祖先岛津家和德川幕府有生死之仇,但是萨摩藩起初不支持尊王攘夷,叫嚷着的西乡隆盛还差点绝望自杀而死,即便到了后期,萨摩也是公武合体派的代表,主张幕府和天皇联合,(不过内部也有不同,其中大久保比较倾向公武合体,西乡比较倾向尊王攘夷甚至倒幕吧。)甚至不惜在“寺田屋事件里”刺杀自己昔日的同志尊王攘夷激进派有马新七,而且还在“禁门之变”中帮助幕府打击长州。不过形势多变,不久之后,因为幕府不放权,萨摩便倾向倒幕,(还是为了主导权问题,萨摩野心勃勃,打倒长州不会为了幕府,现在得不到权力,自然要反对幕府了,而且萨摩还留了长州一手)开始和长州联系。(说起来萨摩也是多变,1862年还发生砍杀英国人的“生麦事件”,1863年萨英战争,但是萨摩战败后马上和英国和好,并且加深关系,这点上大久保利通这个外交好手功不可没,1875年台湾那件事也是他从清政府那搞了50万白银来,这点伊藤还是李鸿章都要差了些了。)

正好此时,长州的高杉晋作夺回了藩政权,通过坂本龙马(坂本龙马总体上还是属于缓进派,尤其他那个“海援队”是做生意的,一方面希望开国维新,一方面希望不流血达到目的,而且和两藩关系都不错,他做中间人最合适了。)西乡隆盛,桂小五郎坐到一起,萨长联合。而1866年第二次幕府征长战争中,萨摩便不参与幕府,长州战胜,极大的鼓舞了讨幕派士气。幕府将军家茂病死,末代将军德川庆喜上台。因为形势不利,主动“奉还大政”,试图在背后控制。(只是这样的时机并不是很好,假如公武合体时提出,拉住萨摩,可能还会成功,现在反而有些示弱了。)

倒幕派并不罢休,要求庆喜“辞官纳地”,交出领土。(这自然也可理解,维新的目的就是要中央集权,德川拥有400万石的领地,不解决他就始终无法中央集权,而解决了他其他藩镇就好办了,天皇权力到是其次,当然,德川拥有这么大的领地,天皇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权力。)纠集人马前往京都。终于1868年1月倒幕各藩发动政变,包围皇宫,宣布“王政复古”,大权归天皇掌握,自然,年少的明治自然要委派西乡等人了。

德川庆喜自然也不甘示弱,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包围京都,但是被装备精良的倒幕各藩联军打败,便是著名的鸟羽、伏见战役了。虽然幕府人数众多,但是士气装备不足。不敌新式装备的联军(此时也可以说是新政府军了)可以说是很正常的了。此战后,原本围观的各藩纷纷支持新政府,德川大势已去,在得到保证家族安全的情况下,投降。(残余如?\本武扬率海军北上,在北海道建立虾夷共和国,说起来北海道比起日本其他诸岛,关系是远了点,而且这共和国……就连现在的日本还不是共和国呢,当时各国都承认虾夷共和国,可是不久之后就被新政府军击败,假如能一直持续下去,对于日本自然是件坏事,对于中国朝鲜等亚洲诸国倒不是什么坏事。)

倒幕成功,但是这只是一个开始,维新的开始。

随便加句废话,日本维新成功,关键在于:实利至上,为了利益不惜一切。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对于满清政府而言这个政策当然没错。

我的意思是说满清以少数民族入主关内,对中国而言是个悲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