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运动与科研:前言 -- 打造顶顶
结论是已经有了,对政府有意见请直接提,有渠道给你提的,连发个劳骚都没胆直说,反过来指则别人你倒蛮迅速的。
你的论据实在令人难以信服,如同那个青蛙聋了的笑话,你再想想别人说的。
现在中国科技的领头人,哪个不是新中国6、70年代培养的? http://www.ccthere.com/topic/2241291/17,唉,解放60年了,解放前培养的就算还健在,也有80多了吧,80岁的老人,你忍心让人再继续奋斗?80岁的一去那不是6,70年代的顶上嘛,只是正常的新陈代谢,这也能算前30年的功劳?理由太牵强了。
楼主说的不错,如果我们不搞运动http://www.ccthere.com/topic/2241291/17
而是像印度那样好好对待他们的话,我们早就追赶上印度了。没有证据证明,当年的海归水平比印度的高。
现在的社会有多和谐你也是知道的,要是说的太明显,不仅自己麻烦,西西河也麻烦。
如果只看第一篇就认为我在胡说,恐怕不太对吧,起码先浏览一篇嘛。
建国前十几年需要的人才不用民国时接受教育的,难道还能用0-17岁的娃娃?!这不是闭着眼睛胡说八道嘛。按这逻辑,民国的人才、英雄那都成了大清皇上的培养功绩不成?
楼主认为wg,也就是冬天的科技成就比春夏的科技多多了。无非是想赞扬wg。
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所以就提醒楼主,文革,也就是冬天的成就很大一部分于冬天以前,也就是民国或者外国培养出来的人才 而春夏的科技成就不多是因为文革的人才培养的不好。
我上面那个帖子想表达的观点只有一个,那就是,——文革,并没有楼主说的那么好。
但是,我的帖子里有那句话让你误以为“建国后不能用民国时接受教育的人”了??中国的历史是如此的连续,我从来不觉得建国后用民国教育出来的人才有什么不妥。我很不喜欢文革,但是文革中培养的那些上大学才开始学初中、高中知识的大学生,现在还不是当上了科技领头人了。我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我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嘛。
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太正常了。
你的讲法前提是文革中培养出了一代年轻骨干。但是以工农兵大学生为例,未必支持你的观点。而且,按照河里的许多对文革后期开放国门的消息来讲,做事情的技术骨干是双方都要用的,派系问题其实没有想象中严重。
而还有一个观点是改革时期摧毁了前30年的机构,而没有建立好的替代机制才是导致80-90年代出现问题的根源。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80年代有一个很有名的提法,叫做:“老一代人再顶半代,年轻人早出来半代”,就是让文革前的老科研人员——主体即为当年“国民党或者国外培养的人才”——继续在位置上尽量多干几年,然后——按当时的设想,应该是在90年代初——把位置直接传给1977年恢复高考后产生的新大学毕业生,从而把以工农兵大学生为代表的文革中培养的人才完全排挤出中国的科研体系。
不过,我们今天都看到了,这个计划并未能实现。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二:
第一,当年“国民党或者国外培养的人才”的数量毕竟太少,而且到80年代时,许多人已经不能再继续工作了,因此尽管并不乐意,但以工农兵大学生为代表的文革中培养的人才还是进入了科研体系——虽然他们当时在这个体系中的地位并不高;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年轻人“提前半代”接班的计划未能实现。未能实现的根本原因就是8×8。经历过对80年代的人应该都记得,当时中国政府倾尽国力选拔、培养国内的优秀大学生出国留学,其目的就有“速成人才”,然后回国接班的考虑。但8×8后,随着“8×8绿卡”的诞生,中国政府寄予厚望的这批留学生几乎全部留在了国外。这对“年轻人提前半代接班”的计划是一个釜底抽薪式的打击。直到这个时候,也就是90年代初,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那批六七十年代培养的人才才获得了重用——而这时,他们都已经被荒废了十来年了。
前不久回国,接受了一个任务。
一位科学院的院士希望能得到一张他的恩师的照片。辗转再三而不可得,最后找到我们家,希望能联系上恩师的子女。
他当年是经过恩师的大力推荐才去了北京。他的恩师就是我在清理阶级队伍文中提到的王中方医生。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WG也就是10年。
可是,从1978年到现在,也有30多年了吧。
这30多年还补偿不了10年?
是事实还是角度问题呢?
教育本身有延迟效应,文革对教育的摧残要到文革后才品尝到恶果。
现在,60,70年代受教育的科技带头人,往往都是在80年代出国进行过再次深造的,你去看看顾秉林的简历就知道了,功劳怎么能算在运动上。
非常同意。
没有积极性的科学家,贡献还不如一个农民!
坐着茅厕不拉屎的高管(理),就是绊脚石。
上面这个还是第一次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