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运动与科研:前言 -- 打造顶顶

共:💬519 🌺817 🌵1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家园 胡扯是有限度的

60,70年代受教育的科技带头人,往往都是在80年代出国进行过再次深造的

  之所以他们都是进行过再次深造的,是因为如果没有洋学历,即使他们才能高也不能当带头人。

家园 又胡扯,你去看看顾秉林的简历

很多人都是留校当老师后,再去深造的。别老在这臆想。

家园 这个解释基本解惑了。不过,怎么看待学员水平问题?

你认为关键是80年后工农兵大学生没有得到机会培训和提供上升空间。但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绝大部分的文字都提到了工农兵大学生由于基础太差难以跟上课程的回忆,这个会导致对这批学员水平的质疑。不知道这个你能不能更多的谈谈?

此外,google到一个有趣的东西。“习近平,清华大学化学系大学普通班毕业;王岐山,西北大学历史系毕业,大学普通班学历;张德江,延边大学朝语系,大学学历”。

家园 钱宁的《留学美国》对此有所披露

以下为原文摘引:

美国第一任驻中国大使伍德科克先生(Leonard Woodcock)当年作为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参加了那次中美会谈。1991年冬天,这位80多岁的老人曾向我清晰地回忆起当时双方谈判的情景。

他说,中国同意向美国派遣留学生对美方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事前,美方是准备在会谈中向中方要求将互派留学生作为双方科技合作的一部分,但在这一点上,他们不抱太大的希望,原来只是作为谈判的“筹码”之一。美方没有料到中方会如此积极迅速地作出反应。在一天上午的会谈中,美方代表先发言,提出双方可以互派留学生。下午,中方代表发言,说,可以。并马上反过来问,你们能接纳多少人?

“这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伍德科克先生回忆说,“大家都很兴奋。可那时,我们在这个问题上只有一个设想,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案。

美方代表立即在场下举行“紧急磋商”。来自美国航空、教育、农业、商业、卫生各界的代表团成员开始估计在各自领域里能够接纳多少中国学生。“紧急磋商”之后,美方代表又把问题提了回去:你们计划派出多少?

中方立即答复:500人怎么样?

原密歇根大学教授奥克森伯格教授(Michael Oksenberg)也从另一方面证实了伍德科克先生关于当时美国代表团对中国愿意向美国派遣留学生颇感意外的说法。他当年作为卡特总统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顾问,也是美国科技代表团的成员之一。他还在密歇根大学任教时,有一次对我说起,在那次正式会谈前,他在宴会上和一位中国官员用中文交谈,曾试探性地询问有关互派留学生之事。那位中国官员明快他说:“我们同意。”他听懂了。当他把这一消息告诉自己的同事时,其他美国人却都表示不相信,让他再去问。于是,他又找到那位中国官员,问:“您刚才是不是说…”对方回答:“是呀!”

由以上引文可见当时的主政者向外派遣留学生的迫切心情。而选拔的留学生的质量,钱宁也作了介绍:

最早被派出国的留学生都是被“挑选”出来的。他们几乎都是公费生,绝大部分是访问学者,少部分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对许多访问学者来说,出国留学,如同是一项组织安排。为此,他们即使不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至少也得感谢命运的关照。对研究生和本科生来说,他们大多必须经过考场上的竞争。不少人之所以能被选中,往往是因为他们的高考或研究生考试的成绩优异,特别是外语成绩好。

当时的主政者之所以如此急切的选拔优秀的青年学者出国留学,原因在1979年的第一次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决议中可以找到。这个决议说出了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以培养高校师资力量为主。”

由此可见,当时的主政者的打算,就是通过派遣留学生赴发达国家学习,学成后回国接老一代学者的班,从而跳过60到70年代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那代人。

至于8×8绿卡导致这些人有多少留在了美国,河里在美国的人不少,你不妨问问他们。

家园 “大学普通班”就是“工农兵学员”在文革后的官方称谓

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绝大部分的文字都提到了工农兵大学生由于基础太差难以跟上课程的回忆

我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属于80年代时出于政治目的而对工农兵学员的妖魔化宣传的一部分。我的母亲就是一个工农兵学员,按照她的说法,当时选拔工农兵学员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看学历,一般是在文革爆发时(1966年)的高中在校生才有可能入选。所谓“小学文化的人也上了大学”,不排除有这种极端情况,但这绝不是普遍现象。

家园 79年开始,大量已经进入研究岗位的年轻人出国深造

他们大概是60年代,70年代初毕业,直接留校或者留在研究所。这些人通过在国外做博士或者是访问学者,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回国的人成为了整个中国80,90年代的领军人。

家园 没错,他们就属于我说的“老一代人”

具体的说,他们作为文革前考入大学的大学生,属于“老一代人”的年龄下限。按照当时的主政者的设想,1977年以后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年轻人就应该跳过70年代的工农兵学员,直接接他们的班。

家园 其实,这一批人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的

现在新起来的这一批40岁左右的青年骨干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

家园 基本明白了你的整个思考了

由于主政者放弃文革期间培训的人,导致80年代青黄不接,而8平方事件为标志的混乱时期进一步加剧了困境,导致整个困境一直延续到90年代中后期。

政治问题不做评述,仅从技术人才培训角度来看,这个政策赌性太大,结果摊上了坏运气。

家园 确实是这样的

你的这段话:“现在新起来的这一批40岁左右的青年骨干都是他们的徒子徒孙”,证明了我在前面说的:“当时的主政者是期望1977年后考入大学的年轻人直接接他们的班”不误。因为现在40岁左右的中青年骨干,就是80年代的大学生。至于工农兵学员的作用不如他们,是因为历史根本没有给工农兵学员证明自己的机会——很多学校和科研机构在文革后找各种理由把工农兵学员赶走了。比如中国科大,他们在文革后以“清除十年动乱不良影响”的名义,把工农兵学员全部赶了出去,一个都没有留下。

家园 这个真知灼见一定要顶!

“文革”虽然乱,但是该干的事情一直在干;改革后,春天来了,项目纷纷下马,人没事情干,也就荒废了,一直到1999炸馆。

家园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请问lz是否有科研经历,是否从事科研工作呢?如果对科研这件事情缺少了解,有如何可以在这里大言不惭地指点江山呢?

当然我一直觉得lz的目的不是讨论科研问题,最终的想法是要借着科研的话题给文革翻案,这些长篇大论放到乌有之乡倒是合适,那能得到更多的支持。

家园 没错,那一批的院士都是国家派出去的

80年代的公派,还是有很多人回来的。

家园 真正的科研源自科学家个人兴趣

靠责任推动的那都是工程技术。

其实印度也不是失败,他们的卫星就不赖。人家就喜欢那种活法。非要让大家都认可西德瑞士那种生活方式才是最好的,也不现实。

家园 兄台还真有时间, 这种文章看个标题就够了

点击作者, 然后在右上角找到“屏蔽”点一下, 整个世界清静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