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羽北伐与刘备复仇 -- 萨苏
虽然有“水淹七军”的辉煌,“大意失荆州”使关羽北伐的辉煌蒙上了一层阴影,对于三国中这次著名的北伐,就其意义和真正意图,兄弟不揣冒昧,试图作一点粗浅的分析。
所谓关羽失荆州,在下认为实际上蜀汉尚未发动隆中对提出的"以向宛洛"的战略进攻.曹操迁都,也只是惊慌失措之下的极端之言.
对于刘备集团,西川乃战略后方,汉中北向,道路崎岖,实在不是好的用兵所在,对于发展期中需要寻找安全栖息之地来说,西川得天独厚,一旦蜀汉羽翼丰满,和曹魏决战的战场某以为则应该是宛洛 ?C 荆州“用武之地”.从隆中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复兴汉室思想,在宛洛方面是北伐正面,军事主战场,关中方面是政治主战场.
一旦曹军东调和荆州北上军队胶着,刘备就可以乘虚占领汉的故都长安,取得战略的主动权,并震动天下.那时,只要孙权保持旁观,汉朝的复兴就很有可能了.
所谓用兵奇正相间,察看地图,上庸诸郡是北伐曹魏之宛洛-长安两大战线的结合部,恐怕在诸葛亮的全盘战略中,这将是暗藏的刺向洛阳许昌的奇兵.
能够将军事,政治通盘考虑,所谓诸葛亮不仅是兵家,也是大政治家,可见一斑.
但是这有个前提,就是要实力发展的足够雄厚.当时蜀汉的实力尚不足以北伐,从实战来看,于禁的偏师就可以挡住关羽的荆州军团,只是由于关羽的谋略和天气原因才将其击败,但是曹操派出第二支等同于荆州军团的部队不费吹灰之力.关羽的作战,实际上是一次局部战役,并非战略进攻,这从蜀汉全盘的松弛状态也可以看出.
那么,关羽为何要北伐呢?
其根本原因是东吴的挤压和夺取未来蜀军东移所需的战略纵深。当时刘备屈于孙氏压力和军事失利,被迫割让湘水以东的全部荆州土地与东吴.这就造成了荆州北部,面向曹魏的战略纵深过浅的问题,如果曹操南下,关羽军团几乎没有回旋余地.(其实对于东吴也同样出现了纵深浅化的问题,东吴出兵袭击荆州,能够迅速切断出入川道路也是因为其进攻发起地点前移了200-300公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关羽想方设法向荆州北部发展,那里的曹仁军团力量较为薄弱,而且内部不稳.水淹七军前一年,关羽曾经提兵北上,试图接应侯音在宛城发动的叛乱 -- 那一次东吴没有出兵,大概也使关羽产生了麻痹.虽然没有成功,但把北部战线推进到章陵南阳襄阳应该是关羽北伐的主要企图,而不是威胁许昌.这正是隆中对要求的保留荆楚战线和主要战场所需战线宽度所符合的.
当时刘备集团掉以轻心的主要原因是已经割让了湘水以东给孙权,认为这样一次战术性的行动不会受到东吴的干涉.其实骨子里还是把孙权摆在了希图偏安的诸侯王的地位上.实际上碧眼儿也是有志图王者!所以他当然也看到了荆州的战略价值,有机会如何能放手?
当然,孙权的战略眼光比较差劲,石头城摆在长江边上,要随时防备曹魏的攻击,是他战略上的大包袱.虽然占领了荆州,却无法利用这个优势,使孙权越看越象一个铲球的后卫 -- 以破坏他人的精彩为自己的成功.但是这也合理,因为孙权是不会屈居刘备之下,面对蜀汉的兴起,孙刘越来越象对手而非盟友,能够破坏对手的战略,即便自己没有便宜,又何乐而不为也?.
顺便说一个看法,后来刘备的东进复仇,我的理解诸葛亮是持一定支持态度的.因为这不只是复仇,而且是恢复荆州军事基地的作战,没有了荆州,他的隆中对就无法实现.他的想法大概是把孙权打一下,至少恢复荆州的地盘,如同抗战中的摩擦,有理,有利,有节,再一起对付曹操.兵力优势,荆州民心还可用,又是顺江击下游,胜算还是不小的.可惜这个机会一直没有到来,小说中孙权答应归还荆州,实战中孙权虽然有失利,但从来没有屈服,他毕竟也是一代英雄,怎能如此没骨头.
诸葛亮后来套话以后,评价说假如法孝直尚在,或可阻先主之败.假如把它单单理解成法正活着,或者可以阻止刘备东征.这可能是一个错误.法孝直何许人也?蜀汉第一军事家!诸葛亮也佩服得不得了,诸葛亮是希望他活着劝谏吗?我的理解是诸葛亮希望他和刘备一起东征,刘备就不会犯联营的错误,还能依靠他的军事才能打败东吴!诸葛亮是主张连吴的,但作为政治家,所谓"刚不可久,柔不可守",相信他也不会无原则的和稀泥.
蜀汉失去了荆州,也就失去了实现隆中对的咽喉.阴平小道,降幡石头,呜呼,荆州易手时已前定否?
[完]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您说,那是不是有点儿象辛亥群雄?我可没影射孙中山对袁世凯,也没影射蒋中正对毛泽东。呵呵。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你说的这个观点对,武侯绝对不甘心
失去荆州。刘备灭吴,诸葛亮是支持的,他最后说的话,关于对法正的感慨,我以为重点在后面,就是“不至倾覆”那句。
配角。不好意思,这是关公战秦琼的比较。楚汉之所以精彩,太史公的功劳最大。
孙权尚且舍不得,诸葛亮对军政认识之深,怎能舍得放手?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隆中对战略的成功实现必须有一个前提:孙家愿意联刘,至少不能反对。
它的最好情况:孙刘抗曹,在赤壁实现了。
但那以后,孙家自我评估的结果是严重怀疑让刘家关二哥守荆州大门的可靠性。既怀疑他的能力,更怀疑他的动机。消灭这个疑虑的试探举动:联姻,被二哥草率且粗暴地拒绝了。经过一系列边境冲突和soul searching,孙家恢复了既定方针:跨江击刘!夺回自家大门的看门权。
就此,隆中对战略没有描述的最坏情况,孙曹反刘终于出现了。
经过夷陵大战,双方虽然最终修好,显然隆中对战略的基础却已经彻底丧失了。
(对比主席一生用兵周密谨慎,包括偶而被迫行险,事先都考虑了最坏情况并作出相应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