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屹立云霄--志愿军第50军蔡正国副军长牺牲经过 -- gaogeli
这单位让人觉得有点糊涂。最近几年国内流行说车速多少“迈”,其实是说速度多少公里/小时,跟真的英制的Mile没啥关系;前些日子又流行“70码”,这就错得更远了,一码才多远?70码那是乌龟爬的速度。
志愿军那时候会使用英制单位吗?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返回] [关闭]
用“码”,是1951年蔡正国副军长讲话稿的原文,我不敢擅自改动。我想,可能是那个时候我们国家比较落后,大家都在学西方,包括使用西方的一些概念。在此大背景下,“食洋不化”在所难免。不怕您笑话,这个“码”,我也不懂。
在坑道里面,不仅工作不方便,空气也很污浊,特别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通风设备欠缺(当时50军军部已经另外选址,坑道还没打完),而在空气含氧量比较低的洞子里要想保持清醒头脑,很难。70年代演习期间,我在坑道里住过一夜,那时条件已经很好了,但还是感觉很闷。蔡正国那个时候,敌机天天都来,如果天天都蹲在坑道里,怎么工作?上过战场的人都知道,对于个别整天窝在掩蔽部里的指挥员,大家是很看不起的。有的时候,战士都要搞点小恶作剧,让“怕死”的干部出出洋相。所以,对于蔡正国副军长的言行,不能简单地归咎于什么“个人英雄主义”问题。任何一支部队都需要一股英雄气,尤其是我军。英雄气在一支部队形成风气,需要指挥员率先垂范,而在此过程中,付出代价在所难免。
蔡正国副军长确有“麻痹大意”的问题,而且,“麻痹大意”的又不止他一位军首长,军长曾泽生、军政委徐文烈等军首长都在室外工作,但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麻痹大意”问题,其思辨其历史内涵,有一个哲学问题。“一分为二”不是“一个西瓜切两半,可以吃一半来丢一半”,“一分为二”是对立面的统一,即“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你若让他“调皮”缺点彻底消失,那么,他蕴含在“调皮”之中的聪明、探索精神、好胜等等优点,也将随之而去。在战场上,把握好“英雄气概”与“麻痹大意”在具体时间及具体事件中的“度”,很难,因为没有人是未卜先知的神仙。任何战争规则的确立,都要付出血的代价,包括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批评。这是我们后辈评说前驱所应注意的问题。我写《心路沧桑——从国民党60军到共产党50军》之初,也犯过将历史问题简单化的错误,曾在《历史的曲折应该历史地反思——<心路沧桑>创作感言》中,献了出来,供世人批之,戒之!
公制的推广是tg一项非常好的政策,刚建国一年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此以前,中国国内的单位应该是英制(因为美国影响力很大)和市制(传统上的),码是英制,大约0.9米。
后来中国把标准定在了欧洲推广的公制上,但是在50年代,不可能这么规范的。
杨迪有可能参加网文中所谓的“最高级的军事会议”并亲眼见到小毛如何年轻气盛么?
读过您”壮丁“的文章,佩服您下了大功夫,用事实把胡说八道的人批得是体无完肤。
国内后来流行的都是错的,以讹传讹。
我记得洪麻子的回忆录里面
美国空军的战斗机在夜间
可以俯冲扫射准确打中
点蜡烛看书的志愿军战士。
~
唉,原来不晓得小时候作邻居的
志愿军老战士还在不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