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可笑的所谓“09最牛满分作文”及批判 -- 江城孤舟
年年有高考,每次故事多。而每年都有所谓的零分作文与满分作文,大家也见怪不怪了。而今年又有所不同,首先爆出有人拿甲骨文写作文的事情,最后经古文专家鉴定,认为他文章严重偏题且词不达意,最后给了6分。这可以当作笑话看待,但网上又流传一篇所谓的湖北“最牛”满分作文,虽然现在还不知真假,可各路网友反馈之热烈,让人觉得不可等闲视之。姑且先摘抄如下吧。
该作文共1080字(含标点符号),文首是一段170多字的文言文,介绍了该诗歌的写作背景——2008年作者参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歌共51行102句,每句七言;后记约70字,也是文言文写作。
清宣统三年三月二十九日(西元一九一一年四月二十七日),广州起义暴发。起义之军百二十人持枪械攻入广州督府衙门,两广总督张鸣歧闻风而逃。然义军终因寡不敌众,数百清军围之,起义军多战死。旋革命党人潘达微见而怜之,收烈士之骸,止得七十二具,葬于白云山麓之黄花岗。九十七年之后,时值腊月,会天大雪,余滞于广州,遂至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陵。止于其门,百感并至,赋诗一首,诗曰: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
国土已破何人见,金瓯早缺有谁怜?
皇祚不复天威去,天朝迷梦化为烟。
五口通商香港失,断鸿声中夷舰现。
圆明园中尽烈火,太和殿里无君颜。
水师已覆巨舰沉,黄海之水腥且咸。
春帆楼上条约订,马关之约逆臣签。
大沽台上炮声隆,将士陈尸国门前。
新鬼啾啾旧鬼哭,京洼难日见炊烟。
宣战诏书何处寻?言说帝后西秋狝。
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
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空向长河咒逝川,不尽国愁在斯年。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民穷国敝割土地,偿银赔款年复年。
可怜越女夜夜哭,半国殖民半封建。
檀香山上聚义士,兴中会中复青天。
烈火已燃锤与镰,今将炮火灭清廷。
枪声惊破五羊城,英雄无惧挥宝剑。
提携玉泉为国死,何得英名在人间。
悲歌一曲从天落,壮士不再歌易水。
晓见江山有炊烟,烈士之魂已沉泉。
人生百年能几何,荒草斜阳土坯间。
白云片片魂悠悠,黄花遍野使人愁。
义军已覆化碧土,留得精神载史书。
黄花岗上土一抔,埋没荒烟蔓草间。
起事何知一死难,的卢青骢劳鞍鞯。
青天白日满地红,镶开碑上覆墓间。
行人往往悲旧事,含愤长忆孙逸仙。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
皇冠已覆君前落,不见人间少帝制。
百越之人总不忘,秋风秋雨湿黄花。
愁看长江东逝去,却有青史映君前。
莫悲往事愤钩沉,但看祖国焕新颜。
沧桑浮沉忆浮生,吾辈发奋应向前。
岁月如潮歌似梦,百年弹指一挥间。
红尘梦里忆壮举,烈士陵前有愧颜。
吾侪不曾历战火,无复见此漫硝烟。
和平岁月忆往事,史海沧茫不亲见。
今春南岭雪满天,雪映梅花忠魂骨。
碧血横飞四塞惊,草木含情风云悲。
只因烈士血如海,才使日月换新天。
英雄何只黄花岗,无数忠魂红旗间。
百兆国子怀先辈,万里江山动后人。
召公甘为社稷死,感君总能多奉献。
至今天下传英名,不使君没蔓草间。
今之河山多锦绣,不复沉沦如从前。
工厂遍地多铁马,信息时代在眼前。
民众康乐少悲苦,难以再见愁容颜。
吾今立于陵门口,思绪纷飞感万千。
聊诌一诗悼君魂,勿怪字拙人不见。
后记:今日之生活,皆先辈流血而成,今中国多烈士之陵,何止黄花岗耶?然吾平生只至黄花岗,愧矣。今年之秋,料黄花岗之黄花,应于秋风之中透香中华乎?
这首诗一出,就被许多网站转贴,无数网民赞不绝口。但今天我从文学角度来分析,看看这首诗就真的那么好么?
第一,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网友其实已经发现了,该诗中许多字句已经不单是一般的用典,而是大搞拿来主义,直接引用了许多名家的现成作品。比如:
“赤焰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是抄自毛泽东的诗:“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
“空向长河咒逝川”,改动自毛泽东的“别梦依稀咒逝川”。
“悲歌一曲从天落”,抄袭自毛泽东的“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才使日月换新天”,抄袭自毛泽东的“敢教日月换新天”。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换得假共和”,完全抄袭辛亥首义元勋蔡济民的《书愤》。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抄袭自“戊戌六君子”之一谭嗣同《感事诗》“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连字都不改一个。
“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抄袭李鸿章的“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秋雨湿黄花”出自黄兴为黄花岗烈士写的对联之下联“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只怕“百兆国子怀先辈”也是从这句里启发的吧。
“白云片片魂悠悠”来自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云一片去悠悠”。
“提携玉泉为国死”抄自李贺的《雁门太守行》“提携玉龙为君死”。
“新鬼啾啾旧鬼哭”抄袭杜甫的《兵车行》“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可怜越女夜夜哭”完全引自现代一位老军人的《九鼎歌》,又是字都不改一个。
“黄花岗上土一抔……”化自孙中山《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应该还有许多其他抄袭的地方,鄙人能力与时间均有限,不能一一列出,请各位补充。
但是,当人们指出这些抄袭之处时,有些网民却像是自己犯了错一样,支支吾吾,比如“的确是借鉴了一些。但这是巧于因借”,“人家引用他人诗句,那是引用典故”,有的稍有些文化的砌词辩解,说“这是集句”,还有些人像是被一脚踩在尾巴上那样跳了起来,比如“再说一次,这叫化用!不叫做抄,这是活学活用!”,另一位的反应是“你写一段试试看,不要那么长,有原创一半就可以了”,还有位更激烈,说啥“你在这里拽文有毛用,似乎就你一个人知道一样!有种你也去上回报”。
那么好吧,本人虽不敢说精通古代诗歌,好歹也写过一些,大家都见过的,而本人的古文作品也曾经上过报。那么,很惭愧,本人应该有评论的资格了吧?
我在此斩钉截铁地说,该诗的原创性不足,就是致命伤。
文学作品并不重词藻华丽,可贵的是原创。正如陆机《文赋》曰“谢朝花之已披,启夕秀于未振”,意思是别人已经写过的意境如清晨开过的花,虽然很好,但要辞谢;晚上还没开过的花,意蕴无限,才是作者要写的。
宋代的王禹偁本来是学白居易的诗的。但是在他得罪了宋太宗,被贬到商州后,写了一首诗《春日杂兴》:“两株桃杏映篱斜,装点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风容不得,和莺吹折数枝花。”他的儿子嘉佑就说了,杜甫有诗《绝句漫兴》之一中的“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和父亲的这首诗很像,还是改一改比较好。
王禹偁一惊,然后又笑着说:“我这首诗的精华,竟然能和杜子美暗合吗!”于是口占一句:“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杜甫是前身!”最后还是没改。
这件事出自宋代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
仔细分析一下,这两首诗虽然语句上相似,意境也相类,但还是有差异的。杜甫的全诗是:“手种桃花非无主,野老墙低还是家。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杜甫是漂泊流浪,客居成都,身为外人,诸事不顺。后来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著名的诗句“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表明杜甫在成都有一种受欺凌的情绪,被天欺负,被人欺负。他笔下自己种的花,却被春风欺负,吹落数枝 ,这种怅然若失的心情昭然若现。而王禹偁也在失意,也对着落花感慨,所以感情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他是被贬官,所以说即使想要桃杏装点自己家都不可以,不自觉的流露出自己的不平和谴责。杜甫就没有这样责问的语气。
但即使是这样无心的偶合,前人都很忌讳,哪还有现在整段照搬前人的道理!
古人也不是没有抄袭的例子。如叶梦得在《石林诗话》里分析五言诗和七言诗时,举了两首诗做例子。一首是唐代李嘉佑的“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莺”。另一首是王维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转黄莺”。
叶梦得评价,王维“窃取”了李嘉佑的诗,但是加了两个叠声字,整首诗就有了画意,就成了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样的好句子。这就像唐代的李光弼带领郭子仪的,一下号令,表现好了几倍。
叶梦得对诗歌意境的评价,应该说是不错的。大家自己也可以去体会。但是他对历史了解不够,就闹出了个大笑话。
后来的胡元瑞在他的《诗薮》内编里指出了这一点:“世谓摩诘好用他人诗,如‘漠漠水田飞白鹭’乃李嘉佑语,此极可笑。摩诘盛唐,嘉佑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
王维是盛唐时人,李嘉佑是中唐时后的人。也就是说:不是王维偷了李嘉佑,恰恰是李嘉佑抄袭了王维。
以上两例最初我都是从周振甫先生的《诗词例话》中看到的。不过,不才近日才从某些网民那里听说,原来在诗歌里大段大段地摘用前人诗句,反而叫做用典。那么,李嘉佑看来也是用王维的典了,可以去掉抄袭的污名,是么?
什么叫用典?如李白有“金陵美酒斗十千”、“金樽清酒斗十千”、“斗酒十千恣欢谑”等诗句,这是用了曹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典故,但李白要是把曹植几段诗句都照搬到自己的诗里,那就成抄袭了。
什么又叫化用?当作者引用前人的诗句,稍加改动,表现出不同于前人的主旨与意境时,那就叫化用。比如宋代诗人林和靖的咏梅花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可以算是中国诗史上咏梅花的最高杰作之一。只是,有多少人知道这两句实际上也是借鉴别人的词句呢?
其实,早在五代南唐之时,诗人江为已经写出了如下两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今天只剩下残句)。看起来像吧!
林逋只是易“竹” 为“疏”, 易“桂”为“暗”, 变写景为专叙梅而已。但是立即把原来立意分散平淡的句子化成了千古名句,这就是所谓的点石成金的手法。
虽说林逋的这个句子是从江为的残句中化生的,但是必定又来自他的生活,这才能写得那么贴切。这就不是模仿,而是一种创造和革新。
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里举的一个例子是郑文宝《柳枝词》:“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这首诗很像唐朝韦庄的《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是江南。’但是第三第四句那种写法,比韦庄的后半首新鲜深细得多了。”然后后世诗词多有仿效郑文宝的。
比如苏轼“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一船离恨向西州”,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还有郑娟“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这又将愁变成春色了。然后周邦彦甚至又将郑氏的整篇改写为《尉迟杯》词:“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得离恨归去”。而石孝友的《玉楼春》又把船变为马:“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
这就是作家的自尊,不能说绝无借鉴,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变化和独到之处,作品才有存在的价值。
而我们再看这作者所谓“化用”的几个句子,“六十年来伤国步”与原作者李鸿章的“三百年来伤国步”意境上有什么本质区别么?“才使日月换新天”还不如毛泽东“敢教日月换新天”气势博大。而“提携玉泉为国死”与原句“提携玉龙为君死”又有多大的差别?“玉龙”就是宝剑,典自晋初雷焕于丰城县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变为龙,与上句的“黄金台”相得益彰,而“玉泉”俗不可耐!
毛主席有言:“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该剥去。”我要是改卷老师,凭这些扣他一半分都是轻的,还满分?假使他落到认真的丁坎兄手里,分数绝对更差。批改这卷子的老师们啊,《九鼎歌》等难度固然高了点,李鸿章诗歌也不是人皆尽知,但你们不会连毛泽东的诗句都看不出来吧?在某种意义上,我也很为现代的阅卷老师们感到庆幸,这要是在古代,一份抄成这样的卷子中了进士,那考官可能判死罪,至不济也是个贬斥关外啊!
顺便再说一下集句诗,集句是指从已有的不同诗文中选出句子重新组合一首新诗或对联。例如《牡丹亭》的结尾全用唐诗集句法,如“惊梦”尾声的集句诗:
春望逍遥出画堂(张说)
间梅遮柳不胜芳(罗隐)
可知刘阮逢人处(许浑)
回首东风一断肠(韦庄)
王安石犹好集句,一生作此类诗多矣。如:
舍南舍北皆春水,(杜甫《客至》)
恰似蒲萄初酦醅。(李白《襄阳歌》)
不见秘书心若失,(杜甫《别李秘书始兴寺所居》
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我的确听说过所谓半字集句与改字集句,但是,那是贴在门上的——对联的技法啊!我从不知道集句诗可以改动原作者的字句,或者在自己的诗句中夹杂着几句“集句”。这究竟是我学识不足呢,还是某些网友胡诌呢?望各位教我。
说了那么多抄袭方面的,现在咱们来看第二个致命缺陷吧,那就是这诗完全没有规矩。
很明显的,这诗不是律诗。当然,也不是诗经体,骚体与乐府。那么,就勉强算是古体诗吧。但是古体诗也有自己的法则。从某些方面来说,该诗是完全不合格的诗歌。比如说,古体诗不讲究格律,但韵是要压准的;允许换韵,但是不允许随便换韵,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更要特别注意的是:上声和去声有时可以通韵,但是平仄不能通韵,入声字更不能与其它各声通韵。比如陆游的《醉歌》:
该诗除了一个"雹"字,一律都用药韵字。就拿"雹"字来说,它也是入声,并且是觉韵字。觉药是邻韵,本来可以跟药韵相通的。(引自王力先生《诗词格律》)
而且要注意,换韵的第一句,一般总是要押韵的。比如著名的《春江花月夜》。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看吧,该诗四句一换韵,每次换韵,第一句都是押韵的。如第一次换韵“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甸与霰就是同韵,都是去声十七霰韵。第二次换韵,尘与轮又是同韵,都是上平十一真韵。
而这“满分作文”的作者根本就不知道这些规矩,所以韵脚用的一塌糊涂。前四句就大错,“辛丑条约庚子恨,落日秋风哭宝剑。六十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剑字是去声二十九艳韵,还能和上平十四寒韵的残通用?!你要说这是换韵,那“六十年来伤国步”的步字为什么不押韵?全篇中多的是这类谬误,如狝字是上声十六铣韵,建字是去声十四愿,勉强通韵就算了,竟还能和下平一先韵的泉、天等字通用?荒唐无稽!还有骨、人等字莫名其妙地出现在句尾,根本不是韵脚,令人发指。
我要说,作者还是中学生,不知道这些也就算了,改卷老师竟然也不知道?我要问你们,你们在大学里学的那些古代汉语知识都丢到哪里去了?身为语文老师,竟连我引用的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都没有看过吗?悲哉!
关于该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正所谓“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留待各位讨论。但我还想说,诗歌天生就不适于做作文的体裁。因为诗歌可以先做好背熟后再带到考场,并且由于其随意性,可以应付许多非命题作文以及限定性弱的题目。比如这首所谓的满分诗歌,用于今年湖北高考的作文题“在……的门口”固然可以,用于重庆的“我与故事”一样可行,用于山东的“见证”还是可行。我在多年前高考时,作文要求里有“体裁除诗歌外”这项规定,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自从前几年某人作诗获得高考作文满分后,似乎这种风气也在弥漫。但是,我想说,你要作诗可以,可有两条是必须要求的。第一,请尊重前辈诗人的伟大创作,别拿他们给你当博取功名的垫脚石。第二,诗歌是人类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而各种格律限制等经过千锤百炼,为的是让作品更加简洁明快,琅琅上口。初学者要做不到严守规矩,那就不要写古诗!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觉得吧,高考作文主要考的是作文能力,不是文学水平。大哥的要求对高中生而言太高了些。
诗,或者说古体诗,就是因为有这么多规矩才能看出你的水平来。
既然要挑战高难度,就要有高风险的觉悟。
尤其是抄袭,在所有的文章里抄袭都是大忌,在其它文章里可以说引用,但在诗里面整句抄袭是无法接受的。改动一个字还可以说引用,但是全句照抄绝对有问题。
当然如果这个考生不是背下来的话,水平还是可以的,这么点时间内写这么多不容易,尤其是现在写古文,古诗的不多,阅卷老师估计是在考虑这个方面多了。
尤其是,老丁要是判卷,估计这个孩子得分不会超过30%。
抄的太多,化的又不够。
从来没有见过"之""其""于"之类副词虚词如此泛滥的文言文.
呵呵,分数也是太高了
这可以算是千金买马骨吧
虽然写的不好,但是一个九零后写成这样子,也算不错了
华文不死
总比现在很多大学生连红楼都没看过得好
况且高考作文本来就是八股
我高考的时候就是完全按照范文的模板来写的,作文大概有36分吧
好像是40的满分当时
就是把原来背过的范文修改一下,章节段落,言词造句都是四平八稳的就好。
至于说写得不好,确实写得不好
但是我十九岁的时候可是写不出来这样子的
江城十九岁的时候能写得这样也许有可能,但是在现在这样一个小孩天天说火星文看超女玩网游冲劲舞团的年代,难得出了一个能看了这么多诗词而且能背出来写出来写得还马马虎虎而且敢写在高考卷子上的孩子。
还是值得欣慰的吧
我常常和我的同学讨论现在的小孩,我总是说,不管哪个年代,都有爱看书的,爱标新立异的,喜欢踏踏实实的,和喜欢无拘无束的。
可是他们却说现在的小孩比八十年代的更加异化了
至于你说的《苕溪渔隐丛话》,《石林诗话》,《宋诗选注》,现在找一个把这些全看了的高中宇文老师来都难吧。
要一个按照二十一世纪的高考指挥棒来复习的孩子去按照清朝或者宋朝的标准来写古诗,怎么可能呢?
PS:今天看报纸,他说他很喜欢05年高考的一个孩子写的《永远的谭嗣同》。这也是当年的一篇满分作文。
录一下
(一百年前,谭嗣同为变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沧海浮生、岁月如潮,谭嗣同永在时间里轮回,吾国吾民永远铭记。)
春风无色黯河山,东航不敢望马关
神州病骨似秋草,六朝古道啼血鸟
国破方知人种贱,马关条约不忍看
连年战乱烽火寒,三军挥泪洒台湾
青山幽径横尸骨,驿路桥边闻鬼哭。
百年风雨血倒流,青山白骨无人收
金銮殿内郁苍苍,君臣相顾泪沾裳
何处犹唱后庭曲,一曲悲歌诉兴亡
亡国条约亡国恨,何堪此时亡国声
回首故国与山川,满目苍夷有谁怜?
南海举子万言书,石破天惊动地文
陈述维新与变法,雪雨纷纷绕宫门
巨风吹浪紫焰开,雷霆波涌向天拍
皇都少年与袖斗,唤得日月不沉沦
提倡西学废科举,西宫太后泪如雨
祖宗之法不能变,亡国不能亡祖先
君王一去入瀛台,风卷落花扫芳尘。
道是天公感秋色,染得晴空透碧红
嗣同今年三十余,从此不见结发妻
国之昌盛需流血,流血请从嗣同始。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刑场吟哦万人惊,三十三年化碧土
黄河呜咽向天注,抽刀一断断红尘
可怜闺妻守空房,夜闻黄梅雨敲窗。
花冠不整小窗开,疑是君郎化蝶来
但见池塘淡淡风,烟柳何处觅郎踪
小径一片残花色,不是花红是血红
却把相思入哀筝,怨曲重招断头魂
曲中有恨细细思,君在黄泉可闻知?
纤指玉手十三弦,破镜分飞幽恨传
贱妾独剪巴山雨,暮雨朝云血杜鹃
恍然湖上有归船,一帘幽梦半湖萍
闻君江上和琴声,翻作蝴蝶浇风铃
朱弦琴声九天来,风吹庭竹蒙玉尘
阴阳相隔分歧路,和妻浅唱回五声
曲终人散魂已远,画船东去橹声迟
攀折柳条题血书,随江悠悠随君王
“前尘往事不可追,一成相思一层灰
来世化作采莲人,与君相逢横塘水”
至于说分数太高,高考评分是有一个标准的,比如卷面整洁,就有五分,没有错别字,又有五分。
然后没有离题,解构明显,就能上及格线,语句通顺,立意新颖,就能得个80%了。看看其他的满分作文,再和这篇比比,其实它们都差不多。高考作文要写满分,其实不用写的很好,不犯错就可以了。
注意力全集中在诗上了。
作者确实如您所说,太喜欢用“之”等助词了。如起义之军,烈士之骸。九十七年之后,烈士之陵……
正如鲁迅先生在《热风 估<学衡>》里讽刺的那样:“于古未闻‘睹史之陀’,在今不云‘宁古之塔’,奇句如此,真可谓‘有病之呻’了。”
事实上,最后关于古体诗规则的那部分,我并没有费大力气去阐述。我真正厌恶的,是大量截取前人诗句的行为。这不是文学问题,这是人品问题。而不能纠正这种错误,还给他满分的阅卷老师,则与纵容乃至鼓励抄袭无异。这是与文学的根本精神相违的。
文言文也好,古体诗也好,本来就是您所说的马骨,在现代社会早已经没什么用途。要用千金买的,并不是马骨本身,而是诚实的品质。如果我是阅卷老师,绝不会给他满分,那样这作品就不会成为供人们讨论的话题,也不会让人觉得抄袭有理。
他们能把这首诗看懂就算不错了。
华文不死, 但是总不能如此糟蹋吧.
普通语文老师想要达到河里几位大牛的古文修养可能很难, 但是连我这种常年作文不及格的主儿都能看出这其中的问题, 作为语文老师难道还看不出问题来吗?
只能说, 这样判卷, 是对其他考生的极大不公平. 是对投机取巧者的极大纵容.
等着看吧, 三五年后, 高考作文说不定就诗歌成风了, 那时也许会有个别佼佼者脱颖而出, 可是那些才学与该诗作者相若的普通学子, 却肯定无法再获得与该作者同样的运气.
我恰恰就是看中的这一点
其实很多诗我都是没读过的
特别是太祖的诗
如“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群魔舞翩跹。”
我就是第一次看到,不过我想那改卷老师也许读过,特别是李鸿章的绝笔诗,我也是第一次读到
今天看了楚天都市报,里面还做了说明都化用了哪些诗,比江城兄列举的还多
不过仅仅你列举的诗就有十三首了,这就是说,他是看过很多诗词的,而且都背下来了,而且理解了,大概算是会用。
这样子在今天就很难得了
即使是正在读高中的孩子,就算是为了高考,把课本里要求背下来的诗词全背熟的也不算很多。课外的就很少去背了。等高考完,肯看的就很少了。现在的九零后,怕是对这有兴趣的少得很(我所接触到的大多如此)
至于说学写诗,那个不是一开始都是化用别人的语句呢?
何况把十几二十首诗写到一首长诗里,虽然他写的不算绝妙,好歹也算顺溜吧
就好像你能把老舍巴金茅盾鲁迅张恨水沈从文汪曾祺的散文里各摘几句,然后揉到一起弄成一篇散文而且读出来有散文的样子。好歹也算是有才了。
马骨就是马骨,什么马骨没所谓吧
至于你说这个是不及格的作文?
除了借用前人诗句过多以外,其他的作文上的毛病不多吧?
至于几年以后诗文成风?
其实《赤兔之死》成名后,我们老师当时还特别警告我们不要写文言文。
如果真的很多人敢把诗词写到卷子上,至少说明那些愿意在课外背《古文观止》和唐诗宋词的孩子变多了吧
至于说对其他考生不公平?为什么?
去看看其他的满分作文,其实和这篇档次差不多吧
我说了,高考的满分作文用不着多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