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请对已故国家领导人稍存敬意! -- 巴山夜雨

共:💬862 🌺3256 🌵9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家园 汪精卫也是已故国家领导人,需要对它存敬意吗?

拿大帽子压人是不妥当的。

官僚机构有其惯性。当老政策的既得利益集团形成后,就很难革掉了。河里有人指出,当初的民族政策是和拨乱反正强行捆绑的。盲目大修改可能会动摇改革开放和政权合法性。当局是戴着镣铐跳舞。

家园 就是这话了

一改革就会引爆少民对主体民族的疑虑。在目前社会矛盾如此尖刻的情况下,这是火上浇油,政府还嫌群体性事件不够多?要不要在内蒙、西藏继续来几起?

家园 这个要看代表团接触的是什么人,谁在哭诉

要是解放农奴,估计不会哭诉。

要是当年的奴隶主、身居高位的喇嘛们,哭诉那是理所当然的嘛

以79年那时候中央的思路,我觉得见后者的可能性大得多

当然不是说前三十年完美无缺,但是带着个挑毛病的思路去看的话,要找出问题实在太容易了。何况文革确实在经济上造成极大破坏,内地同胞要有这么个访问团来了,估计哭诉的也很多

家园 现在也是啊,经济烂到这地步,盲目大改革,不怕社会动荡?

目前打肿脸充胖子,当好维持会长就是了,还想大改特改,嫌死得不够快?

家园 你要进行【送花】操作吗

那是当然的!

尤赞这句:

否定毛泽东身上的争议性,在很大程度上等于是在否定他的伟大卓绝和独一无二。

家园 毛泽东的确是一个争议很大的人,

而且这种争议性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着他的伟大。这一点上我完全同意您的意见。

在回复您的帖子里,我加了很多限定,其原因在于我的几个看法:

1、在民族国家仍然作为短时间内不可能消失的国际关系框架基础的情况下,判定一位历史人物首先应以其对本民族、国家的贡献为标准。作为这种观点的延伸,也就应该首先看重其所属民族的民众对他的评价。网上很多人喜欢用一些外国政要或组织、个人如何推崇毛泽东来证明毛泽东的伟大,我有时也会不自觉地附和两句,但静下心想想,便很不以为然了。

2、相对知识分子圈内的臧否人物、指点江山,我通常更看重普通民众对他们亲身参与历史的评价。

如果说限于知识和资源条件,民众往往无法洞察遥远过去的真相,对于他们亲身经历的生活,他们的发言权却不应当被忽略。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往往是局部的、有限的,有时甚至是狭隘的(任何个人,甚至包括一些大知识分子又何尝不是这样?),但把这些有限的、局部的、狭隘的观点看法看作一个集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我承认,毛泽东在某些圈子里的评价是有问题的,而且,由于这些圈子往往掌握着话语权,所以看上去,各种舆论在涉及毛泽东的评价时便总是众说纷纭,的确没有哪一方占据压倒性优势。不过,毛泽东时代去今不远,毛泽东时代的很多东西仍然直接构成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内容,毛泽东本人在身后至今仍然在持续影响着中国社会,经历过毛泽东时代的人还很多,能感受到毛泽东时代遗产影响的人更多。考虑到这些方面的因素,贸然把对毛泽东时代和毛泽东本人的评价交托给专业化的精英圈子,过分看重浮在面上的声音是不适当的,不出声的大多数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应该得到平等看待。如果我们把走向现代社会看作中国发展的目标,这个道理应该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如果我们基于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价值,把那些发不出声音的人也看作平等的表达者,情况会怎样?

我一直在强调“我所能接触的有限范围”,一方面在于我不敢狂妄到代所有人立言,另一方面则在于我没有能力提供一个决定性的数据。这个决定性的数据的确不存在,因为唯一有能力获得这个数据的力量不敢、不愿或者干脆懒得去获得和提供。

不过,非决定性的、边缘的但不乏参考价值的数据始终是有的,例如某些报刊提供的有关你最崇拜的英雄的调查数据,例如被大量过滤但仍然能反映很多问题的纪念堂发言,例如群体性事件中频频出现的代表性符号,例如每年九月份、十二月份铺天盖地的纪念性帖子,例如强国论坛自创坛之日长盛不衰的话题,例如河里被议论最多、一有社会变动便被提起的历史人物的所在,例如至少在网民群体中代表性很强的曾经的百度贴吧(毛泽东吧、邓小平吧屡遭封杀,现存数据已经不多了。)所显示的数据。

当然,包括我本人在有限的接触范围内做过的一些观察在内,这一切都只能是侧面的观察。您如果一定要我提供决定性数据,我的确是无能为力的。

3、应该珍惜我们有限的现代历史和文化优势资源。

中华民族并不匮乏历史和文化资源,但这些资源经常是以扭曲的面目出现的。比如被过高评价的儒家文化,比如曾经占据道德高峰的东林党,比如被过分贬低的曹操。对于这些,由于时空的距离和对现实影响的淡化,套一句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就可以应付了,好在不会造成什么很严重的现实后果,可供我们糟蹋的属于遥远过去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也还算多。

可是,当我们的目光转向现代中国历史,情况就不是这么乐观了。我有一个观点大家未见得同意,就是中国现代历史和文化资源其实非常有限,而我们又糟蹋得很厉害,丝毫不懂得珍惜。

由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向是许继霖所说的典型的“后发外源型”转向,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中便不能不存在一个巨大的断裂带,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远远不是平滑的、顺畅的,在传统和现代之间的接续即便在今天也谈不上成功。所以,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更多的是在转型中疲于应付,真正的内生的、富于创造性的、可以对外输出的优势历史和文化资源少之又少。于是,一旦我们意识到所谓“软实力”的重要性,便只有求助于被过度高估的所谓“国学大师”和“孔子学院”。

然而,这中间所诉求的文化和历史资源便是在其生于兹、长于兹的本土上至今也无法整合为现代文化的有效组成部分,发挥现实的积极作用,又如何能指望它可以长期、持续地吸引外部世界,并最终为我们提供坚实的软实力基础?所以,我的看法始终是:改造和接续传统历史文化资源,创造和提炼现代历史文化资源,对于已经拥有的优势资源则要加倍珍惜。

那么,这些已经拥有的、具备现代属性的优势资源有哪些?我无法给出一个清单,但就局部而言,我一直坚信: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就是这有限资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得似乎是葡萄说过:毛泽东思想是现代中国对外输出、并构成重大影响的唯一思想文化成果(凭记忆,不保证确切)。我非常同意这一观点。不知煮酒兄以为如何?如果您也同意,那么我们就有了讨论的基础。

我在网上和现实生活中为毛泽东辩护很多,从本意来讲,我觉得这种辩护是多余的,因为毛泽东一生的所作所为、言论思想就摆在那里,抱着求真求实的态度,去看看就好了,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辩护。但现实总是那么吊诡,所以就总让我有痛心的感觉:就是这么一点优势资源,我们竟然还象败家子一样肆意挥霍。

我不想美化毛泽东时代,那个时代同样有荣耀、眼泪,甚至罪恶;我也不会象有些人那样想象毛泽东思想在世界上无往而不胜、放之四海而皆准。但一个事实也看在我的眼里:在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思想被成功输出了,而且至今仍然在影响着外部世界的思想、组织和个人;在毛泽东时代,我们在思想、舆论方面很大程度上是处于攻势的(当然,这里面有时代大环境的因素,可是回过头来想想,因势利导、利用大环境不正是构建实力基础的关键吗?),而今,在我们的整体实力获得很大提升的情况下,却无可挽回的陷入可进退失据、尴尬无比的守势。

我一直感到困惑,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反向的转变?所以,我只好回去看这一转变发生的三十年,最后得出一个令我自己都不太愉快的结论:我们是地地道道的败家子,说“世家子弟”、“二世而亡”有些夸张,但糟蹋优势资源的本事的确不弱;我们很无能,优势资源抛弃了,却根本没有能力拿出可以替代的东西。毛泽东之后,我们在思想文化领域有什么像点样子的玩意儿?所谓软实力就建立在这种思想和文化的贫困之上,最后不得不去故纸堆里翻寻,装点门面罢了,有多少中华文化圈外的人会对我们这些脱离现代文化基础的东西产生持续的兴趣?

西方历史上曾几度兴起“中国风”,但都是始于猎奇,止于猎奇,无论我们如何自高自重,中国文化对西方的持续影响都不是一个历史事实。而这一切发生的时代,中国社会对自己还有着充分的文化自信,中国文化在事功方面还没有全面落后西方。这一历史现象的成因很简单,就在于这些输出的文化属于另一种类型的社会,对于已经转向现代的西方社会缺乏干预的能力,最后只能停留在书桌上、博物馆中。

如果那时不能,难道我们在相对实力下降的今天仅靠重新包装一下就能输出同一拨货品?所以说,没有真正立基于现代社会基础上的历史文化创造,所谓软实力永远只能是沙滩上建造的高楼大厦。

最近一些年的汉语热、中国热很有些令人快慰之处。但观察一下世界历史就会发现,仅仅靠经济实力上升产生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很难令人信服的,当然就更难持久、全面。

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软实力最终还是要建立在富于吸引力、与时代相关联的历史文化成就之上。正面的例子可以看英、法、德,硬实力的下降已成事实,但谁能否认他们在思想文化上的地位?反面的例子就是日本了,硬实力是不弱的,但在世界文化思想领域,除了有限的消费文化领域,在真正构成社会意识基础部分的影响力与其经济实力完全不相称,没有拿得出手的思想文化成果注定日本在软实力方面不会变得多么强大。

一正一反,再对比我们自己的现实,我是不敢对我们的软实力构建抱持太乐观的态度的。也正是基于这种观察,我对那些无能创造,却极力贬抑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做法深恶痛绝。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社会难得的现代思想文化成果,他曾经被成功输出,而且至今还在影响外部的世界。对于这样一个优势资源,我一直以为,他不可能解决中国现实的一切问题,所以不必抱残守缺,更不要捧上天去。但必欲去之而后快,甚至不惜泼污水、打棍子,最终自废武功的做法却是我绝对无法理解的。

联系中国历史上一再发生,而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种种取舍、裁剪、重造事迹,我不得不对主导中国历史话语权的那个群体的内在思维逻辑产生深深的疑虑。秦始皇已经被成功毁掉了,好在今天的一点反弹意见多少还能够显示一下历史的公正性。那么,我们是不是也要继续毁掉毛泽东,并在遥远的将来做一点弥补?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最后补充一句:如果可能,我希望毛泽东成为过去时,正如孔孟老庄之于今天。可惜,短期内我不指望这会成为事实。这不,新疆出事,毛泽东还是不得不出场。

拉拉杂杂写了这些,并非完全针对煮酒兄,有感而发,勿以为意。

通宝推:薄荷糖家族,
家园 怎么没有人来反驳下?
家园 以前是“恶人”们孤独的呐喊。某些人洋洋得意挥舞“政治正确

“的大棒,现在不过是事实堵了这些人的嘴。关键还在政策到底变不变,不变的话,大棒队还会出动的。

家园 谢了,刚刚申请,请大家支持
家园 老江那时候,通过民族政策落实的许多老革命还健在

且当时动荡刚过,万事难折腾。

就比如当初开了枪,这次就手软了。

家园 可以改成按地域而不按民族

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本质上是因为他们生活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较为滞后,所以要平衡。但是如果汉族生活在那里,一样相对发达地区的人有劣势,居住在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也基本不存在这样的不利。所以,应该改成按地区而不按民族享有优惠。同时,应该根据发展程度的差异,把优惠的幅度分成几个等级。并以此作为对当地官员的考核,能够让本地区在评估中提升等级,就是优良政绩,长期停滞甚至退步就要进行考察,如果有责任,就要处罚。

这样才能体现优惠政策的实质,不是为了优惠而优惠,而是为了平等而优惠。这样也可以促进各族、各地区平等,而不是各族、各地区差异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逐渐压缩优惠乃至取消也就顺理成章。因为这种优惠幅度与本地区落后程度成正比,而与其他因素无关,享有优惠的减少反而能让该地区所有民族的人感到光荣,而不是不满。

高考可以部分保留按民族加分,那就是少数民族报考非民族学院的中文系或者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院系可以加分,汉族报考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研究的院系可以加分。

家园 大家都认为胡之民族政策弊端重重,那为何后继者不更改呢?

大家都认为胡之民族政策弊端重重,那为何后继者不更改呢?

是他们不能?不原?还是不敢呢?

且不说建国之前,

单说国朝自己的治国方针重策,

都不知道调过几次头,改了几次道了。

还会在意一个小小的民族政策的改动么?

(注:这里的“小”,是相对于“以阶级斗争为纲”、“改革开放”而言,对亿万同胞来讲,已经是很大了。)

我同意楼上部分河友的见解,

胡纵然有过,不过四分。

且胡不过是一桨手而已,

距离舵手甚远。

此时距离当初定策之日,

已有二十多年,

即便不能彻改,也可微调。

我不希望再过二十几年,

我们的子孙还要无奈的痛骂“乱邦”。

家园 这话比较中肯,大部分赞同。如果LZ也像您这样的语气

我想质疑的声音会小很多。

明明邓比胡更保守强硬,且对具体施政颇多放手,连老胡越权干涉国务院具体工作都不在乎。

如果过多强调胡代邓受过,执行错误政策,那很难服人。

至于说什么过去的合理性,那更是笑话,一开始两少一宽,三个百分之六十,就已经引爆民族矛盾了。

胡任内自己都后悔,亲口说以后要在民族问题上防右,替他贴金的人连他的见识都不如啊。

家园 其实毛和周两位大佬都是支持优待少数民族的

也认为汉族历史上对少民确实有所挤压。不少少民都喜欢引毛的讲话,周的文集来做护身符。有个偏民运的维族人在网上也坦承,是毛的民族政策使得他们各派开始产生新的国家认同,连三区革命的士兵都对国朝忠心耿耿。

胡的优待则是过头了,如果只是纠正到文革前还好,但走得如此激进,就彻底麻烦了。

家园 身后的尊敬与否,其实是对领导人的综合评价。

人们不只看一事,而是看一生。

如果主席的功劳仅限于文革,如果总理的作为仅限于洁身自好....

对于胡耀邦同志我了解的不多。我以前知道他改善了科研人员的待遇(萨苏的帖子),现在知道了他是两少一多的始作俑者。综合评价还是为负的。不过乱邦的称呼是有些过了。我觉得,对于已故的人,谥号应尽量着重品格和道德。胡耀邦同志至少是忠心为国的,所以就不用"乱"字了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