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从战略角度看抗战中国战场的一点浅见 -- 萨苏
http://view.cchere.com/article/154272
http://view.cchere.com/article/156807
http://www.cchere.com/article/273796
http://www.cchere.com/article/274173
1941年美国对日石油禁运时日本有600万吨石油储备,而42,43,44年度共从南洋掠夺5500万吨。它不南进“邀请”盟军参战,中国确实打不到日本本土,而日本人恐怕也拖不到1945年。
我对武力装备不了解,您两位指点的很是;东北工业的重要(从四野后期的威风八面也可以想象出来),当时小米加步枪和低级军事指挥也确实是现状。
只是觉得,本来就实力弱,还在内耗上浪费大量资源,真是可惜。比如东北军被迫围攻延安时,背后督战的中央军那几个精锐师,枪口是向西而不是向东。
就此一点,也觉得即使是条件差,我们也本来应该打的更好。 不是经济弱装备差,是民族精神问题。
我同意毛泽东论持久战中对战胜日本的条件的推断,如果我阐述的不够,请你老兄好好看看毛泽东的原文。我怎么说的,也请老兄你回头好好看看,成吗?
万一日美合成一气,那么中国放弃抵抗了?你不会一看到我一谈中国需要外援了,就立刻觉得我的意思是外援绝不能少美国吗?
也就是日本人不会选择战争!
一位甲级战犯(铃木贞一还是佃俊六记不清楚了,资料不在手头)在回答“如果日本赢了战争,又会怎样”的问题时考虑了半天以后的回答是“那还是输”。
日本人对从皇姑屯事件开始到卢沟桥事变的历史各有说法,但对于卢沟桥事变以后则很一致:大错误。最右翼的西村(刚被逮起来的那位)也只能说:“那是中共的阴谋”。
东条英机在巢鸭监狱里的日记中说日本人犯了两个错误,第一是统帅权的独立,第二是不了解汉民族。
为了我的那个系列,最近看的几乎全是日本右翼的书。其实日本右翼对那场战争反省的比左翼深刻。
再加一句,中国叫做“八年抗战”,日本人可是叫“十五年战争”。这个名词上的差别是经常被日本右翼拿来说话的。
还谈什么如果
40年3月日本陆军已经决定了从中国撤军了。
结果还是没有如果的好,不用鄙视别人,问这样的问题的人,以后自己可以为自己自卑的.
今天为了争夺权力地位可以打的头破血流不共戴天,明天有外敌入侵威胁民族生存了就马上抛弃一切成见恩怨结成统一战线一致对外。当然如果后天外抗成功了,基本上马上又开始内讧分大饼了……呵呵
记得有个这个真实故事,两个人互有杀父之仇,从来不共戴天。后来都当上了军官(国民党的?)领手下一群兵,当然也互相仇视。 后来小日本入侵,其中一个人的军队在抗日中收到日军围困几乎不支,另外一人拒绝了日方利诱反而果断伸出援手帮自己不共戴天的“仇人”解了围。 于是两人抛弃家恨共对国仇。
---论持久战里可不是这么说的。
关于中国的失误,应该说有不少,
比如华北的溃败,山西守备的不坚决,国军精锐在宁沪杭的损失
四一至四二年敌后的困难估计不足和缺乏支持
后期的国军的麻痹和大意,
第一次远征军的失败
不仅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历史, 而且对将来很有意义。外国人可以讨论二站得如果,我们怎么就不可以讨论抗战的如果。这有什么自卑的?切!
至于你说的那些失误,不过是一些失败,为什么失败仅仅简单地解释为什么不坚决之类,很明显没有更理性的反思, 这样的败仗以后还会打
更是一个错误。仅仅占领中国,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战略资源,夺取的资源都消耗在太平洋上了
发信人: napolen (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英伦郡王风?,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关于凇沪会战的三个置疑
发信站: BBS 水木清华站 (Thu Apr 10 08:11:57 2003)
按照台湾和近来大陆一些史学家的观点,蒋介石之所以集结重兵进行凇沪会战的原因是要
改变日军的战略进攻方向,诱使其沿长江西进,而不是沿平汉路南下,以避免中国东部的
中国军队主力被合围的危险。
这个观点乍看起来也不是没有道理,但是细细一想,有三个重大问题无法得到解释
第一,日军沿平汉路南下就能合围中国军队吗?
由于兵力不足和机动性弱的缺点,日军在整个中日战争中都没能够对中国军队实施过一次
大的合围。徐州会战后期,几十万中国军队猬集在徐州附近的狭小地域,而日军从南北两
个方向分进合击,东面又是大海。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日军都让中国军队顺利突围。很
难想象日军有能力进行一次将整个中国一劈两半的战略大合围。即使不全打通平汉、粤汉
线(日军打通大陆交通线已经是1944年的事了),就是打到郑州,然后沿陇海线东进,或
是打到武汉,再沿长江东进,以日军的力量也非1,2年不可,华东中国军队有足够的时间和
空间作各种机动。
第二,凇沪会战的目的是保存军队实力避免被敌人合围,但其实际结果却是消耗掉了军队
实力。
蒋介石在上海的狭小地域里先后投入了70万重兵,直接面对日军军舰和舰载机的攻击,损
失极为惨重。据中国统计损失16万人,加上在从上海向南京溃退过程中和守南京损失的部
队,总共损失了20-25万人。全国的精锐部队打掉了1/3。蒋介石本来想避免的不就是这个
么?在之后的徐州会战中,蒋介石更几乎将剩下的几十万军队全送进日军的包围圈,最后
迫不得已要在花园口决堤来掩护部队撤退。日军沿平汉路南下对中国军队造成的合围危险
再大,也大不过这次徐州会战吧。
第三,凇沪会战给中国仅有的工业基地带来了很大的危险,对工业和政府的内迁造成了很
大困难。
战前,中国的政府机关都集中在南京,而工业则集中在上海和江浙地区。凇沪战火一起,
就将日军的矛头直接引向了这一地区。无数的工厂和人员都要在日军炮火下匆忙内迁,遭
受了重大损失。“河山”一片中称徐州会战的战略意义在于掩护了工业的内迁。然而,假
如日军没有被引向上海方向的话,这样匆匆忙忙的内迁更本就用不着!就更没有必要置全
国的主力部队于敌军合围的危险之下了。何况,即使日军沿平汉路南下,又有什么因素使
得中国军队主力不愿意轻易撤回平汉路以西,而跳出敌人的合围圈呢?无非就是长江三角
洲的工业基地和东南的鱼米之乡。而现在,蒋介石却主动去把日军引来,将这些工业基地
都打烂了,把鱼米之乡都占领了。
--
※ 来源:·BBS 水木清华站 smth.org·[FROM: 158.143.16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