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请教】为什么国内的房地产开发商可以捂盘 -- 高士奇
国内开发商捂盘惜售的现象比较普遍。这似乎是应该在垄断情况下出现的,但国内房地产业其实是机构林立的。开发商玩的是高杠杆,资金周转率与单笔资金运用利润的乘积是总利润。如果大家普遍捂盘,虽然平均资金周转率下降,但单笔利润(房价)上升,总利润还是可以的,因此表边上看容易理解现在的情况。但如果有人不捂盘,搭其他人捂盘的便车,即可享受较高的单笔利润,又提高了资金周转率,何乐而不为?这就是说开发商之间达成共同捂盘的默契是不太可能的,应该还是竞争的。
希望有高人指点。
del
最后真正死的,死的很惨的是老百姓,如此而已。
不卖的另一个说法可以是卖不出去,但价格是无论如何动不得的。
天量信贷下房价跌下来的后果是不可想象的,土地是最好的资金回笼方式。
一边是国有土地一边是国有银行,对于开发商来说周转资金根本不是问题。
关键是回笼对象,老百姓要争着要做炮灰政府也没办法。
价格是幻觉,买得起就买,买不起就不买,租房也不会死,何必争着do wrong thing at wrong time
第一、开发过程中开发商用自己钱的时候少得很,大量用的是银行、施工单位、材料供应单位还有购房者的钱(贷款、垫资、欠款、房款等),那些人比开发商急多了。
第二、开发商可以做假按揭,这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他手里的房子并不是没有完全的存货,只不过是想等好的下家而已,这也是用银行的钱。
利率这么低,资金成本那么低,等地价涨上去,什么钱赚不到?
而且地可以抵押。
至于卖的楼,就是通过内部认购,大概只要认购30%左右,把3年期的企业贷款变成双倍30年的购房贷款,这样现金流就有了。
所以为什么要钻第二套的空子,因为这是房地产生命线。
不搞“饥饿营销”把购买者的恐慌心理调动起来,很难卖掉。十几栋楼放在那里敞开卖,容易引起观望情绪。现在北京不太差地段的两居室(一家三口的基本要求)动辄就要200万以上,即使在北京,每年可支配收入20万的家庭也不算穷人了吧,20万的收入买200万的房子那要下很大的决心才行呢,你不把他逼得恐慌了,怎么能容易卖得掉。
下周正式开始,二套房首付4成,利率上浮10%,还有系列措施跟在后面
个人感觉还不会开跌,如果7折利率取消,周边能买房的朋友都买了,那就要开始跌了
一。楼盘开发中开发商投入的自有资金非常少,比例可能从1%到30%吧。越到后期楼盘沉淀的自有资金越少。当楼盘开始预售的时候,基本沉淀的资金都是银行和工程队的了。只有很笨的开发商这时候还有资金被套。
二。大多数开发商可能从未听说过资金周转率什么的,更不用说内部收益率这些东东。大家都算“大数”----我投入1000万,现在账上有1500万,回头再进1500万,说明我赚了2000万。
开发商的水平都差不多,大家都是一没有压力二没有动力,所以行为也都差不多。
就是预期房价涨得速度远高于资金成本
既然国内租售比完全没法看
房价本身就依赖于较高的上涨速度
买房的人指望着这个
开发商当然也认同这个
关键的问题是政府批的地少,政府在搞垄断,开发商把项目卖出去后不容易拿到新的好项目,捂盘就成了理性选择。以北京为例,说是地少,但其实有大把的地等待开发。
没办法,空子太多,银行那边控制的也不是很好。
国家大概有借这次危机回收土地的小算盘,一边用国企天价拿地稳住房价预期,一边媒体舆论不断造势房价太高了太高了没法买(以普通家庭当前收入面对如今的房价不可能形成稳定购买力,但是却可以释放一部分钱多人傻的购买力)。漏洞要一点一点的补,银行的控制力要一点一点的加强,当民营房企过不下去了自有国家队在后面虎视眈眈的等着呢
有人说,国企天价拿地,那房价不就下不来了么,否则国企不就亏了?问题是,国家的银行,国家的企业,国家的土地,地价房价其实都是幻觉,不过是个走账的问题。
反而这个产业链进入民营资本,就麻烦得多,资金不好控制,很容易流出体系之外,这是控制通胀的最大不确定因素。大概和既得利益集团博弈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吧
上海50大房地产商里最起码40家是地方政府办的,或者像绿地这样的所谓改制公司。
上海倒楼案的直接相关企业就是梅陇镇征地所办的公司。
像上海整个市从郊区到市区到远郊区,没有一个房地产死角,所有的楼盘齐刷刷的共进退,估计就连街道办事处都有相关房地产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