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由通钢想到一个企业的变迁 -- 海丰丰宁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书剑恩仇录
东方的儒家思想日益没落,西方的工业文明一统天下,儒家蹒跚没落,西方文明如日中天。如何治国,如何治家,如何发展经济,没有一条根基完整坚实的民族主线,于是,返璞归真,数据党横行,置于governor,那就是gdp,cpi.
近代城市化的直接引擎就是工业革命,时代的列车滚滚前进,百姓也就进了城,买房置地,造就一片繁荣。
之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各有不同,几经沉浮,几代人在城市化过程中上演了一幕幕的悲欢离歌。
victory所在地方,由于当地经济严重依赖oil,其他行业严重滞后,victory和地方政府在城市化过程中踏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1.一只没有眼睛
94年第一次房改,对于这片土地的职工来说,除了付出金钱外,没有任何感觉。住的还是原来的房子,福利还是原来的福利,该搬家还是搬家。这片土地上的职工,最为习惯的就是搬家了。
单位初建,分得住宅,搬家
单位划分 组合 搬家
小队居民向大队集中 搬家
新建住宅 改善居住环境 搬家
地面向空中发展(平房到楼房)搬家
当地一次房改基本完成时,大部分的职工都住上了楼房。victory所在地区,大大小小分布着上百个居民小区,大至几千户,小至几百户不等。
当victory的财力发展到极致(修路架桥,兴建工厂,办公机构)后,发现多数的职工都在乡下生活那(早期的发展思路是,哪里的oil达到一定规模,或者工厂达到一定规模,就近建立生活小区以及配套设施),市区的规模经过10几年发展后进入了一个停滞期。
怎么办?城市需要建设,而城市周边又没有企业落户或者吸引投资。
而在第一次房改后,职工的工资在几年之内翻了好几番,人人手里都有money,这些钱仅仅普通的购物是不能够消耗完的,而第一代职工的子女也大多已经完婚,并且有了房屋,近期内是不会有大宗消费意向的。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
西方早期的城市化是由于工业化,那么我们就是为了城市化而城市化。
想让职工掏钱在市区买房,这就牵扯到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
首先,指定建设上万户居民小区的规划,分批建设。
设定前几批购房者的门槛:如中高级职称,科级职务,较低廉的价格,使得政策制定者成为第一批受益者。
在一些有实际购房需要者中建立淘汰机制,使得人多房少。
提前公开预售计划,且房价一步一个台阶,房价上扬造成紧迫感。
减少各分散小区交通,教育,医疗资源,集中于市区。(如撤销一些医院,小学,减少公交车次)
购房者须将原住房上交victory(原住房按照50年使用期折减价格,如房屋价格5万,房龄10年,那么折价后仅值4万),这样,victory 在卖出一套住房后,同时又得到了一套住房和一块土地。
市场调研,根据职工存款均数,确定新建房屋面积等,实现利益最大化。(如职工家庭平均存款15万,那么新建房屋售价应位于20-25万,使得多数职工有能力购买)
曾几何时,欢欢喜喜进城去,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但人为的创建一些超大型社区,相关的绿化,文娱等设施却不到位,仅仅成为了居住社区。而职工替换下来的住房则大量闲置,有些近千户的小区已经空无一人,而有些干脆就与当地政府协商后,由当地百姓拆掉,那些砖瓦都成为了百姓的墙院。
曾经有一个医院,近20栋楼,一月之内,百姓一拆到底。
2.一只没有耳朵
许多的城市中,国有土地的卖出是当地政府的主要经济来源。但victory所在地区,地广人稀,且土地面积由于黄河淤积不断增长,手里有大把的土地,却无人问津,这在当地政府是相当头痛的事情。
east city建成后,周边的居民小区等随后逐渐完善,由于外来人口的有限,城市化一度缓慢。
一个城市的发展经常会出现跳跃式,对于我们而言,出现跳跃的原因多由于两个字-------政策。深圳的发展源于中央的开放政策,上海浦东的发展也同样。、
那么,如何才能取得政策支持?
答案是,机遇
曾经的一天,书记来到victory,一路上洒水车开道,参观了油区和景区后,欣然提笔,写下了3个大,这3个大就是:open develop business-invitation
话说,自从有了三好学生以来,三似乎成为了吉利之字,发展至三个------
现在又有了三个大。
当地政府欢欣鼓舞,咱总算也官商了,合法了。
哦不对,应该是官员招商合法了,简称官商。
根据政策,官员招商后可以拿到2%-10%的提成,一时间上下齐动员,连小小办事员都下达了10-20万不等的招商额。
施行一段时间以后就出现了问题,某些官员为了完成任务,弄虚作假,拿到了提成,但招商的资金却不到位。
这时,一个assist及时出现,筹集30万资金,从政府手中拿下了一块土地的开发任务。
面对着一片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划地为湖,种植青草绿地,后来资金短缺,不能继续绿地,干脆种植小麦,使得这片土地郁郁葱葱,大有发展前景,凭借着与政府的良好背景,招来了第一批入驻的开发商,拿到了第一桶金,凭借这第一桶金,他也成功地由甲方转变为乙方。
由于eastwest商业娱乐的不发达,新规划开发区,区内兴建工厂,娱乐设施。
这边政府关门议事,那边莺歌曼舞,休闲娱乐一体,不亦乐乎?
基地基本上每个月跑一趟,ECity还从没去过。
还记得当年老师第一次和我们说起基地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本拉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victory发展进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群体---家属
他们作为第一代职工的配偶,多来自于农村,在这片土地上种稻割麦,开良田,顶风冒雨,上孝双亲,下抚儿女。没有他们的贡献,victory不会发展到今天。
随着这一代家属的逐渐退休,victory开始采取的是一次性补偿的政策,根据家属的工龄年限补贴,几千元到一万元不等。
94年之后,国家大幅提高工人工资,由开始的不到200元的月工资,提高到千元以上,同时,这批退休家属的待遇却不见改善。
老太太们辛劳一生,养老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劳动法的适时实施使得老太太们终于抓住了victory的辫子。
按照劳动法,这些工龄15-25年不等的老太太应该享有固定的退休金以及相应的待遇。
老太太们的维权号角终于吹响,开始了带有女性特色的维权行动。
维权初期,老太太们不吵不闹,按照正常程序上访,唯一的特色就是不达目的不罢休(赖着不走),由于影响了victory日常工作,就采取了一推二脱的 对策:既然牵扯劳动法的问题,那就正常渠道解决,改走协调走协调,走不了协调就走法院。结果法院最终的裁决方式还是协调,结果嘛,可以想见----不会有结果。
老太太中颇有能者,四处串联,募集资金,想将victory告到法庭,而victory想方设法的拖延立案程序。当地的律师不敢接手这case,只得外地聘请律师,并请省级晚报记者全程跟踪报导。
社会影响的逐渐扩大,使得victory意识到这件事情未来的不可操控性,党委会议的决策是:领头的几个老太太海南旅游,加以补偿,力图大事化小。
最终的结果:几个老太太吃过玩过后,照样加紧串联,分化瓦解的工作彻底失败。
在又一次的法庭调解未果之下,老太太们携带座垫,矿泉水,雨伞等装备,有组织的来到市中心的十字路口,就地一坐,全城大堵车,斗争开始了。
victory派来的交警维持秩序,但这些老太太一不打人,二不骂人,许多老太太拉住交警的手,一口一个大兄弟,诉说着冤情。
这一幕,假如抛去事件的背景,那就是一幕极佳的军民鱼水情啊。
许多的民警也有亲属是同样情况,也盼着亲属能够得到应有待遇,所以,交通一直被阻塞,人也越聚越多。
当地政府严令victory解决,并处以30万/小时的罚款。
万般无奈,victory做出了承诺,在时限之内给与答复,于是老太太们拿起座垫,三五成群,叽叽喳喳,奔入各大商场,菜市场,各过各的日子去了。
承诺期限到后,给与每个家属的是有限的水电补贴,以及每月几十元的养老金,这最终导致了事件的扩大。
老太太们组织了更大的上访运动,发扬了工人阶级家属的优良传统,不但阻塞了市区的交通,而且进入了victory机关大楼,在楼内外静坐示威。
victory下令全城的公交停运,以免更多的家属聚集,各单位做这些家属的丈夫的思想工作,争取劝返。同时,victory的运营机构转移到hotel办公(惹不起 咱躲得起)。
总归victory内部不是铁板一块,泄露了管理层的行踪,老太太们追到了hotel。
大boss负责全局工作,不适合直接面对老太太,二boss主抓生产,同样不便面对老太太,只好派遣一名负责三产的领导出面讲话。
这名领导是从基层提拔而来,许多老太太皆认得,一见面就是无数个”老嫂子“叫出口,期间推推搡搡,叽叽喳喳,压根就没有机会宣讲政策。
眼看将近傍晚,期待着老太太们回家做饭从而散去,但这次老太太们准备的十分充足,有专人负责给发放盒饭,饮水,太阳帽等物品。老太太们的家人,丈夫子女等在牵挂之下,越来越多的聚集于机关大楼。
看这阵势,颇得持久战和政治协商的精髓,无奈之下,管理层自知已无法平息,只得上报情况,请求上级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老太太们的要求。
这是一次没有流血的群体事件,由于家属所涉及的面过于广大,所提的要求也是国企改革中的典型遗留问题,问题的部分解决在于上级政府的政策放权,允许下级国企可根据自身能力解决部分遗留问题。
老太太们今日维权静坐,明日照常上街买菜购物,些许的补偿已足令她们满足。
但是,假如没有她们的力争维权,是否就可以无视这些改革的牺牲者?
稻香村 二组团
To be continued
哪一年不记得了,应该是90年代吧。当时政策是如果在企业职位上离休的就按企业待遇算,也就工资医疗之类的事情由离休时所在企业负责,具体待遇上也比行政有不少差异。一算起来和行政上退下来的待遇就要差很多了。要知道那个时候很多企业存不存在都两说了,哪里来钱发给他们。
很多离休职工离休的时候国家什么都还是共产党的,根本没有企事业之分。有的人去企业都是离休前最后几年的事情,有点像现在退二线的味道。先是为党打了那么多年仗,解放后做了那么多年干部,好吗,现在突然就吃了党这么一计闷棍,心中愤懑可想而知了。而且这个涉及面太广了,什么级别的都有。于是就鼓噪着闹起来了。
具体闹的过程和最后因为什么给解决的就不太清楚了。我记得的版本是省里边有一个老头还颇有些余热,一帮下属找上门来,他帮着强出头,最后把事情解决了。处理方案就是所有离休工资都归地方财政管,而离休待遇则全省统一,不分地方差异。不过这样一来又给苏北已经很穷的地方经济增加了很大负担,特别是朱上台后,地方财政穷的一塌糊涂的那段时间,不扣工资就几乎不能进行像样的地方建设了。
又想到河里最近吵的很凶的抗日老兵的事情。其实tg对自己的抗日老兵都有照顾不周的时候,哪里还会有情调去管kmt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