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浑元剑经结文·注解 -- 京城马国兴

共:💬2 🌺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浑元剑经结文·注解

剑经结文

  夫剑为兵之祖,百艺之先。即非小技,岂可轻传?可坚体以全命,当细心审以精研。若朝夕之功,鲜能奇验。非年月之功,难以身剑齐完。当瞬息存养,绵力无间,方与大有成就。

  昔欧冶之铸剑也,取金刚之阳精、铁石之阴精,火为父,炉为母,纳五行罡气入于炉内,九转以成。虽是剑形,亦通灵妙。

  神剑乃仙佛之宝器,气剑乃地仙之凭依,护法除精,形剑乃纯儒之珍重,需以斩情根、习体形,尤当习琴以化除暴气,使外无圭角之偶露,因以生事也。

  惜乎形剑之不传也亦久。夫欲习上乘之法,当先存一点救世之心,方可习也。永久学者,先具信心;而后传者,投以实在。学者固当择师而师;师亦当择弟之贤朴不恶者,始能渐为指点玄关、豁其路程诱之以造于极。尤必传者,遇明师,学者有英俊者,伴亦良善,境遇富豪,父兄乐使之学,在学者,无间隔厌故思迁之意,亦须朝夕聚首,一息铸成,更当伴侣互相对较、无忌心、无斗心、无厌心,久而能按部就班,去习不以偶惰致辍。此数者,缺一难许大成也。

  自传道者以盲印盲,而习者亦以误传误,甚至真诀日晦,尽是皮毛之学。是以仙俗日相殊阔,言语难通。欲习者无处寻真师益友,欲传者无处择忠孝之完才,两相间隔,咫尺天涯。吾山人今所乐传其详者,正以才之难觏也。个偶逢之,又安敢秘不宣泄?因不惮苦心唇力,切为讨论,分门以究其源,缕析条注,琐屑之至。虽属玩物,而其中动静作用之机、随符道脉,入手之要。得诀者永习无惰,亦足以成大乘之道,岂但天仙地仙而已。然个中精义之妙,尚有难以言宣笔记者。待尔功用充足之后,再为补遗,以资后学之取法焉。

兹者按其概略,先仅为跋,以期昭垂于不朽云。尔果能遇有志之贤弟子,当循之代吾仙人,代为传点,化施后觉。或有超出者,更吾山人之乐也。吾日望之,直待缘遇,再畅清怀可也。 南宫许立福敬抄于北平寓所

【题名解】

《浑元剑经》的阐释,终于到了尾声的阶段,进入对“剑经结文”的阐释了。剑经结文分了六个自然小段来说明《浑元剑经》著作的原因,修炼浑元剑法的方法、过程、条件、信念、态度等多方面内容,及著作者对传统手战之道修炼的价值之认识,对后人寄托的无限期望之情,并深切而真挚地期盼后人能超出,由衷地发出:更吾山人之乐也!这一传道者的心声。为详细的阐释剑经结文中一切内容,下面以分段阐释的方法,一一阐述之,可对某些内容详尽释之。

【原文】  

夫剑为兵之祖,百艺之先。即非小技,岂可轻传?可坚体以全命,当细心审以精研。若朝夕之功,鲜能奇验。非年月之功,难以身剑齐完。当瞬息存养,绵力无间,方与大有成就。

阐释:

  剑器为诸冷兵器之祖,而剑法、剑术、剑道,为诸般武艺之先。明朝时代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之说。而此说“百艺”,即百般武艺,百字形容武艺内容之丰富。同时又有“百拳”一说,与此类同。皆用“百”字形容众多之意尔。这里,“十八般武艺”要和“十八般兵器”分开认识。十八般武艺是说修炼项目内容的分类,十八般兵器只是从一般兵器种类内容分类的。而“百艺”却含概了全部内容了。由此说法,可知著剑经之人对“剑器”、“剑术”的推崇之敬意。

  剑术、剑道的修炼,于己可健康长寿,光灵明而不昧。可防一身之害,资三捷之成,珍为至宝,运可神通,实亦入道之基,功成自为“文兼武全将相身”。具备经纶之才,大可赞育天地,立于其间,必足以止戈于亿万代之后。非小技也,故不可轻易传之。

  既然知道剑术、剑道的“建德体,至道用”的至德全神,坚体全命的至宝之价值。自当细心审察其练、体、用的本末根由,始终因果。精心研究“建德体”之法的条列内容及形剑的至妙变化之自出的机理、机制和神剑的含形随应致变从他力取法的玄机之奥妙。即至道用中的此两者之区别处。必须一理贯通,自能以文观法,以形鉴真,而成为明家、通家。

  然内功修炼,外形柔弱无骨的修炼,柔外刚中匹配如一,和之至的太和一气之修炼,并非朝夕片刻之功可成。必须朝练外功夕炼内功,持之以恒,方能有步步功夫之奇效证验。非积年累月之功德磨练,则精足气清,气足神灵。只有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方能身轻如羽,变化莫测,听探知人所不知,顺化能人所不能,自能先知于人,必能先机于人,功臻至此,故曰:身完天下无敌手,剑完四海少敌兵。能此二者,可超凡入圣。功得正果。正是“本末清,始终明”之功德。

  当瞬息存养,不可间断,以养为炼,方是真养、真炼。正所谓“十二时辰都是练功时”。只有这样,先天自然之力才能无间,即以先天之神为体用,太和之气本自无间,是指太和一气流行“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退藏于密,其小无内;卷放必得其时中,丝毫无差”。这一功夫艺境而言的。功臻此境,正是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是谓方与大有成就之精义。

【原文】  

昔欧冶之铸剑也,取金刚之阳精、铁石之阴精,火为父,炉为母,纳五行罡气入于炉内,九转以成。虽是剑形,亦通灵妙。

阐释:

  春秋战国时期,铜矿的开采和矿石的冶炼都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同时,总结了适合不同器类,包括不同兵器的合金比例配合。这些对保证兵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起了很大的作用。其中尤以剑器的制作引人注目。当时,在生产脊部和刃部合铸的复合剑器,脊部材料含锡较低,故性坚韧;而两刃含锡较高,该性刚而锋利。出土的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平直锋利。制作精致,是二千多年前吴越地区的代表作。秦始皇陵侧佣出土的剑,表面还进行了防腐处理,至今不锈。

  钢铁冶炼工艺在春秋晚期已开始出现,1978年长沙杨家山的一座春秋晚期墓中出土一把钢剑,据检验是含碳0.5﹪的中碳钢制品,并经过铬盐氧化处理的方法处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战事频繁,促使剑器的制造以及剑术、剑道都得到空前的发展,进入了他的鼎盛时期。

  据专家考证,吴越是剑器、剑道首行发展的地区。吴越地处南方,田梗错落。水网纵横,战车无用武之地。因此,步兵及水兵为军队之主力,剑器就成了吴越士兵的重要武器,其携带方便,杀伤力强。这样,铸剑业远远超过了中原诸国。《考工记》曰:“吴粤之剑,迂乎其地而弗能为良,地气然也”。又说:“吴、粤之金、锡,此材之美者也”。此所说的是吴、越有铸剑的良好条件。《战国策赵策三》记赵奢之言曰:“夫吴干之剑,肉试则断牛、马,金试则截盘匜;薄之柱上而击之,则折为三,质之石上而击之,则碎为百”。说明吴剑异常锋利。据《左传》、《国语》、《国策》、《荀子》、《越绝书》、《吴越春秋》所记,吴、越之名剑有鱼肠、属镂、湛卢、盘郢(一名豪曹)、钜阙、辟闾、步光、扁诸、龙渊、泰阿、工步等。以其铸剑而闻名天下后世者有欧冶子、干将、莫邪等。近年来,在考古发掘中获得的“吴王光剑”、“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越王州句剑”等皆完好如新,锋刃锋利,制工精美,反映了吴越工匠铸剑的高超之工艺水平。

  而当时名剑绝非吴越仅有,《史记苏泰列传》记载:“韩卒之剑戟皆出于冥山、棠溪、墨阳、合赙、邓师、宛冯、龙渊、太阿,皆陆断牛马,水截鹄雁,当敌则斩坚甲铁幕”。可见当时各国都很注重剑的制造。

  但铁兵器蹬上战争舞台后,铁剑的数量逐渐增多,而且长度超过一般的青铜剑。如湖南等地的楚墓和河北易县燕下都遗址出土的铁剑接近1米或超过1米的不少,最长的铁剑长度已达1.4米,这可能是双手运使的剑。

  有了好的剑器,就有善于剑术的行家里手、名剑士,为了提高士兵的战斗力,各国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聘名剑士教兵卒提高击剑水平,如越王勾践聘善剑道的越女就是其中一例。

虽是剑形,亦通灵妙。

阐释:

剑器虽然是精工所成之物,然谁使用它、珍重它、爱护它,其亦能通灵性之妙。即与运使它的人会有性情相通之妙趣的。所谓家什器械的得心应手,就指亦通灵妙而言的。过去各类工匠的器具家什,不轻易借人使用的,宁肯亲自帮忙,也不愿意将器具借人一用的。何况能够护身的剑器了。自然能与自己的攻防通灵至妙了。正所谓:光灵明而不昧,持剑随手指点一运可神通,可防一身之害,资三捷之成,故练家子皆将自使之剑珍为至宝。正应了古人一句话:“道似无情却有情”。乃是“使用铬盐氧化处理法、发明形态记忆合金”;及器与人性相同灵的意思。以此论“虽是剑形,亦通灵性”之精义,再恰当不过了。家父曾言:“练家之兵器,可视而不可触摸,视乃眼福,触摸则犯忌讳”。今日始明其义。

  神剑乃仙佛之宝器,气剑乃地仙之凭依,护法除精,形剑乃纯儒之珍重,需以斩情根、习体形,尤当习琴以化除暴气,使外无圭角之偶露,因以生事也。

阐释:

  神剑者,神明艺境,神化之功。乃含形随应致变之剑,皆从他力取法,自可时至神知,,有感而应寂感遂通的不期然而然,不期至而至的大成之剑道功夫。其以仙佛喻之,说明乃“剑、道合一”之无上艺境。相当于拳道的神拳之“拳道合一”之无上艺境。

  气剑者,巧手艺境,相当于拳术中的“暗劲”功夫阶段。即“劲形反蓄、阴阳逆从”的功夫境界。因“地仙”之说,在仙家的“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五仙的说法中居中间位置,可以借用而知之。

  形剑者,至妙变化之自出的剑法,即入门之剑法。修此剑法亦应恭敬而又珍重,崇尚一片温和儒雅之气,需断七情之根,一心清静,从习体形柔弱无骨,身若絮柔,继至势正招圆,尤当习琴化净暴烈习气,使外无棱角,内自圆融,不单剑法如是,做人亦如是,方得形剑之妙。

  此段以神剑、气剑、形剑立论,说明剑法有用形者、用气者、用神者,三个深浅不同的艺境。这同《内功经神运经》中所言的:“形、气、神”的观点是一致的。如以形意拳的“明、暗、化”三劲之说来比照,自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见历代大家之论,皆真一不二也。

  惜乎形剑之不传也亦久。夫欲习上乘之法,当先存一点救世之心,方可习也。永久学者,先具信心;而后传者,投以实在。学者固当择师而师;师亦当择弟之贤朴不恶者,始能渐为指点玄关、豁其路程诱之以造于极。尤必传者,遇明师,学者有英俊者,伴亦良善,境遇富豪,父兄乐使之学,在学者,无间隔厌故思迁之意,亦须朝夕聚首,一息铸成,更当伴侣互相对较、无忌心、无斗心、无厌心,久而能按部就班,去习不以偶惰致辍。此数者,缺一难许大成也。

阐释:

  可惜呀!至于形剑的正传之真功夫不能光大承传,时日也久远了。至于形剑者,后天之功,果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制敌而能胜的剑法。

  如欲习上乘之气剑、神剑之法。当先存一点救世之心,方可习内功法也。气剑者,神剑者何?即“极之则光闪耀而人影无踪,身飞腾而剑芒倏忽。气剑者,或一跃千里之遥,纵横随其意向;神剑者,或静息方寸之间,神威感于至诚。故习此上乘之法者,不存一点救世之心,功夫不上身尔。而私欲心盛,易入魔境也。故明师遇此私欲心盛者,无一点救世之心者,只授予形拳,形剑而已,绝不授气剑、神剑之功夫,非保守也,实为保护其人不受魔之侵害尔。乃师之善心也。

  永久学者,既从形剑、气剑、神剑,全部修炼者,应先具必成之信心。只有这样的弟子,而传道者,方能投以实实在在的传授,自然毫无虚假了。学者必然可成。

  学拳练艺,习武练功,学者固当选择明师而师之。师从明师练功习艺,是为首选。然为师者亦当择贤徒弟子朴实不恶者为传人,此亦是双向选择。师与弟子坦诚相感,师方才开始为弟子渐为指点练、体、用之玄机、关键,窍要。为弟子开悟解惑,释疑、豁其路程,弟子自然上道,真诚修炼,会渐入佳境。为师者必以理、法、术、功、诱之弟子以造于极境。

  然有尤必传者,明师所选,乃学者有英俊之才者。伴亦良善。英俊者何?英者乃英雄之才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者智也;雄者力也。英而果敢,雄而智谋,习手战之道之上才也。俊者,乃俊杰之才者,阴阳淳和平淡,谆和而知权变,聪明而知至道,亦习手战之道之上才也。此英俊之才,得明师所传所授,自修潜神熟练,时至神知,于传统手战之道,施招用手,能柔能刚,能翕能张,能英而有勇,能雄而有谋,圆而能转,环而无端,,智周乎万物而道济于天下,此曰通才。明师能遇此良才为弟子,亦为良善之伴,朝夕相处,亦为师者一生之乐事了。故明师遇此英俊之才者,尤必传之。

  如果明师能遇此英俊之才者,再有其家境富豪,即富而豪爽之家,其父兄亦乐使之学艺,而此学者,自无间隔厌故、思迁之意,唯专心志之而能潜修习练。则师徒能朝夕聚首为其指点玄关,豁其路程,使其知改正错误而择乎中庸,这样可健体筑基,一气呵成,体立则必道用,更当师徒如伴侣陪练,互相喂手、盘较。而在喂手、盘较过程中要无猜忌之心;要无斗心,即以无争之心而练,是谓无斗心。无斗心则暴烈习气自除,而道心必固。无厌烦之心。人心不死则厌烦心出。道心日明则无厌。这样,练功日久自能按部就班,去掉不良习惯,就不会以偶然之懒惰的心情推故而中断练功了。此数条成才之条件,缺一难许大成也。关键在一个“诚”字。即知:“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几于道矣”。能无猜忌之心,必能“慎终如始”,功成艺就乃必然者也。

  自传道者以盲印盲,而习者亦以误传误,甚至真诀日晦,尽是皮毛之学。是以仙俗日相殊阔,言语难通。欲习者无处寻真师益友,欲传者无处择忠孝之完才,两相间隔,咫尺天涯。吾山人今所乐传其详者,正以才之难觏也。个偶逢之,又安敢秘不宣泄?因不惮苦心唇力,切为讨论,分门以究其源,缕析条注,琐屑之至。虽属玩物,而其中动静作用之机、随符道脉,入手之要。得诀者永习无惰,亦足以成大乘之道,岂但天仙地仙而已。然个中精义之妙,尚有难以言宣笔记者。待尔功用充足之后,再为补遗,以资后学之取法焉。

阐释:

  当然,在传授传统手战之道的历史长河过程中,有的传道之人,猥知鲁莽,自己不知道“建德体、至道用”的精义,却在盲师只传套路而毒害着他人。而习练者又不辩真假,又以误传误,甚至练、体、用的真诀和真功夫日渐晦暗而失真。最典型的就是将套路的习练认为是真功夫,而不知攻防招法拆变的运用。更不知形拳的至妙变化之自出,关键在身柔若絮,灵活稳准;神拳的含形随应致变,皆从他力取法,关键在心身空灵而手自灵妙,能如此潜神熟练,自可时至神知。是以传统手战之道的行家里手之真攻防功夫和俗人的识见越发日相殊阔。言语论述难于通融了。此乃以假乱真之弊病也。

  造成欲习传统手战之道的真功夫之人无处寻得真明白的老师学艺,亦无处觅得真功夫在身的良朋益友以讨教。而欲传真功夫之人亦无处觅得选择忠孝两全之完才的人。欲习者,欲传者,两相同处人世间,却如隔世之人,互不能识,虽近在咫尺,又象各在天涯而不能相识。说明传统手战之道的传承、承传之难。

  我今日所乐意传其详细备致,以免传统手战之道失其真传,正因为英俊、忠孝之人才难得遇见呀。个别偶然有缘而逢之,又安敢秘而不全部宣其练、体、用之关要,泄其要旨?而今只能执笔立论,不怕耗精劳神、苦心唇力,全部为之讨论,分练、体、用以究其源,缕清析解,分条注疏明白,故琐碎详细之至,乃不失大观之雅。

  传统手战之道,虽属玩物,皆内实精神,外亦安仪,静如好妇,动如惧虎,布形侯气,与神俱往。而此中动静之机制,气形健顺和之至也,与道是一脉相承的,此乃练、体、用的入手之要妙。即“养精者,饱含真永之精以炼己;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

  得此真诀者,即“以先天真人呼吸法,寻得先天真人呼吸处”,而能持之以恒习练,又无懒惰之情,必能修到神明艺境,达到“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的艺境。继而达到“以柔软接坚刚,使坚刚化为乌有”的“穷神知化”的无上境界,具备“神化之功”德艺境。足以成大乘之道境。岂但天仙、地仙之品位而已。而是与道合一,方是真一不二之艺境。

然传统手战之道的练、体、用之个中精义之妙,尚有难以言宣清楚之处,笔记明白之关键所在。待尔练功至用充分明白,十足清楚之后,再为补充遗漏之内容,以资助后人修炼时有法可取呀!以完成传统手战之道之学问。得以正确的流传。造福于天下之修炼者。

【原文】 

  兹者按其概略,先仅为跋,以期昭垂于不朽云。尔果能遇有志之贤弟子,当循之代吾仙人,代为传点,化施后觉。或有超出者,更吾山人之乐也。吾日望之,直待缘遇,再畅清怀可也。

阐释:

  之所以按传统手战之道练、体、用的大概内容,简略的陈述一番,又作了此“跋”语,是为此《浑元剑经》的结束短文。以期传统手战之道的真传之正统的练、体、用内容,昭明于天下,广为人知。这样,可使传统手战之道造福于后人,成垂于不朽之功业。

  尔等如遇有志之贤良弟子,当循规蹈矩,代吾等修行之人,代为传播、点化、传授、施教后觉。

  或有后觉,天赋资质,上等悟性,功德艺境超出世人者,使传统手战之道的真传一脉广为流传,更是吾等修行之人的最大之乐趣尔。乃吾等日日期盼之,直待善缘相遇,再畅谈叙故,聊解清怀之情,也就可以知足了。

【原文】 

  南宫许立福敬抄于北平寓所

阐释:

  观此“北平”二字,可知乃民国之时,则知此《剑经结文》的抄录时间已是民国初年之时。再结合“剑髓千言”之“河北云中子立福识”之字样。可知,许立福,河北人,乃河北南宫人。

  这样,我们再根据《浑元剑经内外篇原序》的“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九月戊戌朔日,许国本敬书”的字样来推断。

  光绪二十二年是1896年,民国建立是1911年,二者相距16年。如果许立福之抄录是在民国10年,即1921年前完成的,那北京图书馆收藏时,也不会晚于1930年,这可查图书馆收藏日期便知。

  同时,我们还可考证,如果聚云山主许地云、许国本、许立福、许仲荷四人是本家的话,更进一步推断,此四人又是祖孙三代的话,此剑经之抄录出于此三代人之手。这可从抄录原件的字迹考证出是出自四个人的手笔的。

  而此四个人又各自抄录了哪些内容?

  “仙脉阐宗、续抄玉阶初步”乃“聚云山主许地云敬书”

  “戒律二十条、四宜、四忌、四勿、四权,浑元剑法内外篇原序”乃“许国本敬书”。

  “剑髓千言、浑元剑经外篇、剑经结文”乃“南宫许立福敬抄于北平寓所”。

  “剑学指要”至“使手力量”乃“南宫许仲荷敬录”。

  可见,最大的抄录量是由许立福完成的。其已是民国初期之人了。

  以上所述,皆是个谜。这对于我现在来说,确实是这样的。

“剑经结文”到此基本阐释完毕!

  《浑元剑经》之全部内容,阐释至此,基本告一段落。也就是说阐释工作到此已经基本全部完成了。

  《浑元剑经》的阐释,权当作抛砖引玉,视为导读。因本人水平所限,识浅见薄,于剑经所述之功法精髓、至用妙义真谛,难免有疏密轻重、失当不周之处,诚祈诸先生和广大武术界的朋友们海涵。

马国兴

书录于北京

2003年04月26日

家园 沙发.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