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关于中华文明胡说几句 -- 青瓜
不晓得这个话题该发在哪里,先扔这儿吧。
起因是大半夜跟葡萄的几句聊天,说到了全球化的进程也许会带来远比我们所能想象的更大改变,文明间将不仅仅是冲突,甚至是彼此间的侵略和吞并,最后乃至融合。葡萄说,担心几十年后,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中国是什么。
我对这样的趋势是相信的,但是不同于葡萄的悲观,我对中华文明的存活能力是十分有信心,虽然我没有啥理论基础,囧。
前二日复习复活的军团,里面谈到秦国的武器,无论是在咸阳还是在前线,无论是箭头还是剑,无论是在哪里发现的,相隔了多少年,他们的形制总是一模一样的。这样的标准化生产是一种令人畏惧的先进理念。统一,这是商鞅变法后,贯穿于秦国崛起的一个关键词汇。当时看这片子的时候就在想,原来后来的车同轨,书同文并非始皇帝的首创。这样,关于始皇帝大一统的概念便有了另外一个角度去观察。比如,以前想象的情形是,始皇帝站在长城上(背景音乐:大地在我脚下),气吞万里如虎地说,普天之下,莫非秦土。率土之滨,莫非秦臣。所以在全国推行同一标准,是始皇帝爷爷标榜自己皇权的一种手段,与他宏大的气魄和开创纪元魄力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现在再看,就是另外一番情形了:经过十年的统一战争,秦军以自己先进的统一化生产和装备,以自己先进的统一文字统一交通征服了一个有一个在管理方面相对无序的国家并在这些地方迅速推行自己的管理体系。这个景象是不是非常熟悉?其实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这样的事情,资本的合并,外资的进入,更加严格完善的制度将世界各地的不同部分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特有的企业文化。
最近我娘在忙的事情,就是帮助他们公司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分别进行资格认证和审核,也就是将国际通行的ISO管理体系引入公司,方便公司与世界上各大公司打交道的时候能够顺利地衔接。
复活的军团里提到,标准化生产保障了在世界各地生产的不同部件能够准确无误地组合在一起,保障了流水线的出现,保障了大批量生产的实现。当然,我们没有看见秦之后出现大规模生产的迹象,反倒,由于秦朝的灭亡,生产回到了小作坊式。这是由于中国文化中重文史轻工商的理念有直接联系的。
有着先进管理理念的秦国吞并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正朔的中原各国,这个过程和今天西方的各种理念通过经济的交流渗透入中国社会并且逐渐成为组织管理文化的核心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秦并六国之后并没有存在太长时间就被推翻了,有趣的是,秦的管理理念消失了,秦帝国天下大一统的中央帝国形式却保存了下来。
我一直认为始皇帝最伟大的功绩在于1,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统一化标准;2,郡县制排除了诸侯割据的局面。这两样功绩不但在秦后被汉朝所接受,甚至在四百年汉朝灭亡之后还千秋万代地流传了下去。葡萄说过罗马帝国通过和教会的结合让罗马帝国的精神永远存在下去,那么极端点说,秦帝国的大一统精神是不是也通过化身为某种制度而长存下来了呢?
相对于秦,韩,赵,魏,齐,他们才是中华文化的正朔。所以秦国的很多制度在后来被史家也好儒家也好,黄老也好,都非议为残暴无理的。但即使这样,即使秦国被推翻,踩扁无数年之后,秦文化的管理体系却渗透进了中原文化的骨子里。汉初曾经因为秦朝的失败采取了一段时间郡县制和分封制混合的制度,但是很快,到了汉武帝时代就被取消了。历史并非没有反复,但在中华文明内部,这种反击缺乏力度,并且很快就被淘汰。
中华文明有不可忽略的缺点,那就是对科技轻视和对祖先的崇拜导致这个文明缺乏自己制造新鲜血液的机制。历史上每过一段时间,中原就会因为其文化的先进而导致政治的腐败思想的混乱乃至整个社会的颓丧和沦落。而这个时侯就会有异族冒起,对这个看上去腐朽不堪老旧难继的文明进行攻击。然后,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每每这个时侯,看上去已经苟延残喘的中华文明就会因为异族的发展和壮大而获得发展的养料,进而会活力充沛地进入下一个昌盛时期。
秦相对于中原诸国是蛮荒之地。秦国的崛起将中华文明带入秦汉兴盛期。之后三国魏晋六朝虽然在文化上无比精彩纷呈,但其实在生命力上来说,中华文明是进入了一个下行阶段,每况愈下,直至北朝诸国纷争大浪淘沙似的选择出了一个足堪与中华文明衔接的鲜卑族。我们一直认为北魏孝文帝迁都是并且由此带来的胡汉交融是少数文明吸取了中原文化的养料,而实际上,换一个角度看,应该是鲜卑拓跋给中原文化带来了新鲜血液,于是才有了之后的隋唐盛世。
我们总爱谈论历史周期里一个奇妙的现象,秦与汉,隋与唐,元和明。短命的,残暴的,强势的少数民族大一统朝代之后紧接着一个中华文明的高峰。前面的少数民族王朝无一不为中华版图带来一次扩展,无一不对中原文明中老旧的势力进行一次清洗。
当然,说外族的新鲜血液激活中华文明的活力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更为决定性的因素则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开放宽容。关于这个,美国学者拉尔夫·林顿在《文化书--世界文化简史》中有过这样的论述:
有钱人的葬礼中,出殡的行列一侧常常是由佛教的和尚念经,另一边常常由道教的道士做道场,道士一面口念咒语驱魔,一面 焚烧纸钱赏鬼。据信鬼怪会参加葬礼,所以除非你驱魔赏鬼,安抚它们,否则死者的灵魂进入阴曹地府时就会遇到它们制造的麻烦。
实用主义一直高于意识形态甚至宗教信仰,这就是中华文明的一大特点。即使是历代所标榜的儒家治国,也不过是外儒内法的一个幌子。好用的东西,可以扭曲起面貌去使用。任何外来的文化进入中国后,如果要顽强地保持其本来面目都不可避免地被局限在有趣的小团体中。这一点在基督教历次进入中国的尝试中尤其明显。我们知道基督教最早传入中国是在唐代,如今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为证,碑上文字说明基督教在唐代的传播是得到了唐太宗首肯的。,最有趣的是,虽然不知道从唐代到元代这漫长时期中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但在在元朝之后,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都陆续传进中国。利玛窦在他的中国札记中记录了他发现不少犹太裔在中国居住,他们并不明目张胆地信奉犹太教,但是却会背诵大卫诗篇。利玛窦的文章里最有趣的是下面这段:
中国人对于世界各地来的人一律一视同仁。比如萨拉逊人,他们在中国可以获得完全平等的待遇,读书,考科举,无关信仰和民族。他们也遭到嘲笑,因为不吃猪肉。但是并没有他们被强迫改变信仰和习俗迹象。
再看唐朝时翻领衫的流行,汉朝张骞之后,汉人生活中突然多起来的带着胡字的词汇,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许多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后都会给当时的社会文化带来相当大的影响和冲击。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唐代。
我一直认为唐朝时中国历史朝代中的异类。这个异类主要表现在,对于外来文化的接受,它远远强于其他的朝代,无论是汉人皇朝还是少数民族皇朝。在唐朝建立起来之前,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原地带的发展壮大时间最久,异族文化的影响在帝国主体民族中夜最深入。历史上没有哪个朝代像唐朝那样全国上下以胡化为潮流,没有哪个朝代妇女会像唐朝那样毫无束缚地穿上男子服装在大街上抛头露面。胡汉之风的融合初期所爆发的生命力直接将盛唐推上了整个中国历史的顶峰。当异族的彪悍开放之风渐渐被汉化后,就演变成了中晚唐的淫靡放荡。
至少在初唐盛唐时代,并没有人想要将那些离经叛道的异族思想抹杀消除,开放宽容的态度让不同的文化毫无阻碍地畅行在帝国的部位,掀起了一波经济文化上的盛世。
与之相对比的,是满清。这个关外来的异族统治着孜孜不倦地进行着自我汉化,当他们取得中国的统治权之后,便代入到中华正统的yy中, 比汉人还要排斥外来的文化,比汉人还讲究儒孝礼法,除了他们变为民族标签的一些服饰和词汇之外,他们比汉人还要汉人。所以满清虽然历代皇帝素质平均分最高,却是中国历史上最屈辱沉闷的一个朝代。
所以你看,中华文明的活力不仅仅要看有没有外族血液的注入,还要看这个供血者相对于中华文明是否足够强势。唐代之前的百年动乱严重削弱了中原文明的强势,而外族文明此消彼长地成长起来,正确的比例直接导致了最锋利坚硬具有弹性的合金产生。而满人的文化在强势上实在不足以于中华文化相提并论,只能自我汉化,将自己溶进中华文化这锅汤里。
发展到满清,中华文明已经不是周边文明所能比拟的了,同时也就不是那些文明的血液能够供养的了。它需要更强势更刺激的血液。只是这种强势血液的来势猛烈而且渊源流派完全不同,这就导致了两种文明正是大规模接触所产生的巨大反应,战争,绵延百年的动乱,屈辱,对传统文化的鞭笞和抛弃,往复循环,半信半疑。然后开始适应,开始反思,开始又对孔老二的陈词滥调的怀念。
我对中华文明的信心就在于此,激烈的强势的外来文化总是会激发传统文化的升级。这是一个漫长的时期,也许是两代人生命的长度,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的是,对于外来文化所提供的能量,中华文明是遇强则强。
说一个有趣的事儿。
在英语里,无论是可口可乐(Coca-cola)还是百事可乐(Pepsi cola)都被简称做coca,可口。而在中国,我们对他们的统称则是可乐 cola。这实际上是一种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实用主义的表现,不管谁出现的早,谁在外国比较受欢迎,反正在中国,我把你们一视同仁,也同时与其他的饮料分隔开。我不会追着外国的风把可乐叫可口,也不会因为你祝我百事可乐就把可乐统称为百事。说到底,就是个可乐的事儿。
为我所用者善。
有人对如今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传播感到忧虑,要俺说也不用担心。俺自己就是受过洗的教徒,俺和主耶稣的关系就是考试前,主耶稣啊,你保守我通过了,俺给教会捐钱。有一年国内的教友到我家去宣传,说信基督好,生病不吃药……让我爹给轰出去了。对于中国老百姓来说,不管是基督还是菩萨,我不需要你管我死后如何,只要管我这病可以治好不,管我儿子能不能娶上媳妇儿就成。
马亲王最喜欢说的段子是,当初太平天国的时候罗马教皇听说中国出现了一个基督教政权大喜过望,立即派特使前去。结果特使在中国受到热情接待,天国的官员热情洋溢地说,你们耶稣是天主的儿子,俺们天王也是天主的儿子,是你们耶稣的弟弟……
洋为中用,这是所有外来文化能够进入中国的原因。
当然不是没有危机。
基督教在中国几次遭遇溃败,都是因为他反对祖先崇拜,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核心形成矛盾。但是在计划生育的今天,传统宗亲社会已经解体,基督教,基督教文明,西方文明,强调个人甚于集体的意识在当代中国非常有市场。
不过,我不认为这是很麻烦的问题。在中国,或许有许多年轻人爱吃西餐,有很多年轻人性观念和婚姻观念更接近西方人,即使很多年轻人重视自己而非家族,更多考虑自己的利益而非别人的(包括实际的邻里,同事以及抽象的国家,民族,这并非说他们在国家民族等问题上有问题,只是说这些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们不构成影响),即使是这样,传统的中国文化依然渗透在年轻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比如很多年轻女孩都不吃西药,喜欢看武侠的也远比喜欢看魔戒的人多,无论于丹怎么从小资女人的角度解读论语,至少她教会人们从传统文化中去汲取养分。
文化的传承在方方面面,虽然全国各个景观的山头上都要竖一个讨厌的亭子,每个景观同样不可少的是在历史上寻找到自己的立足点。中国人骨子里面对历史有着强大的嗜好,没有历史的新事物总是会想尽办法与历史挂上钩,这就是文明传承最朴实的动力。
对文明的传承,我从来不期待是原封不动的继承,我更看好的是容纳了新鲜血液的传统文明。
就是这么回事儿。
青瓜mm这里得宝无数
可从没有给作者送过宝,奇怪。
那就宝推吧,来而不往非礼也
赶紧在他看见之前改了先。
鲜卑人的汉化是建立在真心崇拜汉文化基础上,改汉姓,说汉语,写汉字,与汉族通婚,穿汉族的衣服。甚至把鲜卑人的祖宗也改成汉人的祖先黄帝。用尽一切办法使自己脱胎换骨成为汉人,彻底地融入汉文化中。
满人的汉化是为了建立在统治汉人的基础上。在接受汉文化的同时又生怕自己变成汉人。在羡慕汉族文明的强大的同时产生了深深地自卑和恐惧。所以满人千方百计地与汉人划清界限,禁止满汉通婚。甚至要求汉人剃发易服,发动文字狱。接受汉文化在满人看来,只是一种工具、手段。
在用词上也可以看出两者心态的不同。鲜卑人视自己为汉文化正统继承人,称南朝为岛夷,自己是中国。满人则念念不忘自己是胡人,一看到夷、胡、虏这样的字眼就暴跳如雷。所以西太后才会说出“保中国不保大清”的话。在满人看来,中国和大清是对立的。而在鲜卑人看来,大魏就是中国。
所以,中华文明外族血液的注入能否产生活力,不在于供血者相对于中华文明是否足够强势,而在于它是否真心汉化,愿意融入汉文化中。
什么是中华文明。这个问题我估计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的想法呢,就和我之前的一个顿悟有关——这个顿悟就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是没有底部的,套过来,意思就是中华文明其实就是不断发展的,换句话说现在就是中华文明,是之前的中华文明的升级版本,按照青瓜MM的话来说就是切入的外部势力越强势,就越好,这可能就是中华文明神秘而可怕的地方。
我唯一担心的是中国再次和世界其他部分割裂开来,就好像唐王朝中期的衰败导致了中国慢慢失去了向西的联系,这个又导致之后近千年的阴跌,最后到1840年的时候崩溃,又过了一百多年才开始反弹。然而大伙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资本的整合的后果就是你想割裂开来都不行。
【在英语里,无论是可口可乐(Coca-cola)还是百事可乐(Pepsi cola)都被简称做coca,可口。而在中国,我们对他们的统称则是可乐 cola。】
原文中这段似乎有点问题。
至少在美国可口简称coke,百事简称pepsi.
其实现在不是中国人迷茫,是全世界人都迷茫,西人在十九世纪末期陷入的迷茫期,到现在还没结束,也没看到结束的可能性,两次大战和冷战都没能撼动这个迷茫。至于哲学家和思想家,我想还得慢慢来,不过我们不是已经有毛泽东了吗?
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
我们的困惑是,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