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明月与柏杨(读后感) -- 暗香疏影月黄昏
黄仁宇先生的书,就看过万历十五年的一部分,也很好看。
其实明月对明朝太乐观,而柏杨先生简直是痛恨明朝,但他对中国人还是很有信心的,至少在中国人史纲中有所体现。
按照柏杨历史研究丛书总序,《中国人史纲》大概写于1968年到1977年(没有查到确定的时间)
那时候国内正在文革,台湾在“白色恐怖”,柏杨自己在坐牢。那种时期那种境地有这样的信心真不容易。
两本视角和倾向相对的书合在一起看,就好一点了。
ps:明月也写过类似的话。
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其实大多名不副实,所谓埃及,所谓两河流域,所谓印度,在历史长河里,被人灭掉了N次,雅利安人,犹太人,阿拉伯人,莫卧尔人,你来我往,早就不是原来那套人马了,文化更是谈不上。
只有中国做到了,虽然有变化,有冲突,但我们的文化和民族主体,一直延续了下来,几千年来,无论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绝境,什么样的强敌,从没有人能真正地征服我们,历时千年,从来如此。
这是一个有着无数缺点,无数劣根性的民族,却也是一个有着无数优点,无数先进性的民族,它的潜力,统计学和经济学计算不出,也无法计算。
日本人打进来之后才惊讶地发现,仅仅一夜之间,所有的一切都变了,军阀可以团结一致,黑社会也可以洁身自好,文盲不识字,却也不做汉奸,怕死的老百姓,有时候也不怕死。
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已经牢牢地刻入了我们的骨髓——坚强、勇敢、无所畏惧。
日本人不懂得,所以他们失败了,以前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依然如此。
从来不需要想起,也绝不会忘记,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天赋。
某些方面柏杨和明月是共通的。甚至很多很多人都是共通。
伟大两字一般人当不起,明月同样当不起。虽然他现在也许不是“一般人”了。
他本人在俺看来,同样没有跳出圈子,楼主有一点做的很好,通过明月与柏杨的对比,体现出了两个人的思想体系。
明月很明显是站在中国传统士大夫这种观点上的,而柏杨是站在洋派观点上,这就很容易理解两人写出了一个“伟大”的明朝与一个“猥亵”的明朝。
俺的意思是明月根本没有写出明朝为什么会灭掉,好像那是一些偶然的因素造成的,而否认其背后的历史推手。而所谓大众对明朝的误解,不过是你的看法,因为明朝离现在比较远,一般人所知基本上也就是中学历史上的那些,远不如清朝在大众的记忆中清晰。
而本人认为,这个才是明月的最大问题所在,也是这里反复有人提出的“如果不是清朝,中国会怎样怎样的”的问题之所在:对为什么中国文化落后了的原因,还是不清楚。明月归结于偶然因素的叠加,隐含的意思把这个责任推到了清朝;而柏杨干脆怨中国文化不民主。
认识不清中国为什么现在不如西方真正原因,就无法去解决这个问题。同样,柏杨是跑到了另外一个极端。呵呵。
不了解历史,只是引用一下。
如果你觉得不对,可以追到天涯跟楼主探讨一下。顺便说一句,那个楼的楼主也并没说“十万太监”是对的。就是单纯提一下挤不挤得下这个问题。
顺便百度一下火药局胡同。
火药局不是二十四衙门中八局。但是二十四衙门八局中兵仗局附设火药局。
也就说火药局是二十四衙门的八局下属部门。
而二十四衙门十二监,四司,八局,除了浣衣局以外都在皇宫内。
但是二十四衙门的下属部门可能在皇宫之外。
目前还没有查到准确资料这些下属部门中全都是太监还是有一部分太监。至少主管是太监。
柏杨原文里并没有说十万是内监的数量。
后面也没提到这点。当然也没提到这个数字源于何方(也很好奇)。
中国传统的宫廷制度,在清政府手中获得重大改革,嫔妃宦官以及宫廷费用,都大量减少。清王朝皇族来自辽东(辽宁省)简单朴实的社会,带到宫廷中的是一种比较简单朴实的婚姻形态。皇帝除了皇后一人外,嫔妃不过十人左右,虽然仍是多妻制度,但比起从前那种三宫六院七十二御妻和数万名宫女的阵营,是一个可惊的进步,我们试就下列若干项目。加以比较
注意宫女宦官的人数,九千人和一百三十四人,十万人和五百人。再注意宫廷的每天开支,一万两和三十五两,这是太大的悬殊(明王朝如此浪费的挥霍下,我们回溯朱由检经常表演的“减膳”、“撤乐”、“避殿”小动作,会感觉到他实在是聪明得太过度了)。明王朝的宦官组织,有四十二个机构。
柏老头满嘴“宫廷”,他指的不是内监是什么?
更可笑的是在这段文字里列出的“数万宫女”和他自己表里所说的根本不符合。难道在他眼里,九千等于数万?他可真有古人遗风啊。
但是十万太监为内监认定就类似于“有罪推断”。
顺便说一下,尽管柏杨先生没有明确的列出:“内监十万”,但经过河友们的提醒,我也认为《中国人史纲》中明朝的数据有问题。
如果楼上能将《中国人史纲》中所有有悖历史的部分逐条列出,即使列不完列一部分也行,那样就更能帮助大家学习进步。同时也能避免一些历史上的误解。
我真心的期待楼上能蒸个大个包子。
还有其他出处么?要有麻烦您告我声,我孤陋寡闻。就知道这一条。有罪推定?用不着,孤证不立,就凭这条,我就先说下,柏杨扯淡。
我没工夫帮谁进步。走了。
其实俩人写的都是历史科普读物的,不过区别也是非常明显的,明月是科班出身,而柏杨是业余爱好者。虽然俺很喜欢柏杨先生的文笔,可是就算柏杨先生自己也会承认,他不是专业历史研究人员。
柏杨的历史作品有太多的个人情绪,除了他自己作的《中国人史纲》,他还翻译了《资治通鉴》。在《柏杨版白话资治通鉴》中,柏杨也是情绪满满。
一个文人有点情绪也没什么,但是,如果写历史的时候也是带着情绪,那么很可能就会被自己的情绪蒙住了双眼,很难看清历史的面目。
也许柏杨只是借历史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真正的想去看清历史面目,虽然他不同意传统史书的这种做法,但是他本人也是这么做的。
三国征战之后的户口减少十分之九可不代表人口减少十分之九。这是西晋中央政府无法有效统计纳税人口的结果,也说明庄园经济崛起导致大量农民成为佃民,不直接向政府纳税。
另外,柏杨跟tg可是天差地远。他是坚定的全盘西化派,是陈水扁时代的“总统府资政”。他其实和倪匡挺像的,看他们的书要常常跳过很多无聊的议论段落。
要是果粉们有兴趣,倒是可以按照明月写明末的方式给国民党写部史书,很多料子可用。比如爱妻模范张灵甫,黑衣校长蒋中正。。。
放心,会有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