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 -- 陈郢客

共:💬671 🌺9534 🌵10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5
下页 末页
家园 您真是有魏晋名士之风啊

使子修史,万卷未已也。

家园 简单说也可以很简单

最简单的说法就是四个字:

力有不逮。

只是这样一来,别人就看不懂了。

所以无论如何也要详细一点。

上一篇太复杂了,这一篇似乎又太短,那就扩展一下下,写个简略点的。

三句话:

南橘北枳,蛇吞象,有疾而终。

似乎还是很简单,那就解释一下这三句话:

1.南橘北枳。

隆中对战略属于对他人战略的移植,但是囿于刘备集团自身实力、策划人自身实力,抓住了地盘这一要点,但却缺乏配套设计。

移植不成功。

2.蛇吞象。

刘备实力弱,不具备同时并吞荆益二州的能力,步子太大容易扯着蛋。吞并荆州需要时间,而曹操孙权都不会坐视;即便的手,按照隆中对,荆益二州要分兵两路,益州当雍凉二州,荆州当豫扬二州,全都要以弱克强。隆中对的问题就是太过宏大,上手就是千里的规划,自己太弱而敌人太多。

刘备后来吃了那么多亏,就是步子太大扯着蛋了。

3.有疾而终。

荆州丢失以后,诸葛亮自己实际上也放弃了隆中对。因为这个巨大的“钳形攻势”已经被掰断了一个钳子,因此只能改弦易辙,以攻略关中为重点,谋求突破秦岭。然而诸葛亮以“倾国之力”艰难奋击,连隆中对的益州一翼都不能实现,甚至是连突破秦岭都不能做到,更遑论以益州兵决战关中的设计。由此进一步可以看出以刘备荆益两州之力两路进兵的困难。

最终隆中对实际上被蜀汉彻底放弃,蜀汉至少从刘备死后就再也未曾谋求荆益两路进兵,再也不曾谋求荆州。放弃隆中对,这是诸葛亮亲自做出的战略抉择。

解释之后,似乎又写复杂了。

那就化繁为简,再总结两句话:

言过其实,力有不逮。

其实写这么多,还是毛主席说得最精炼,我之前引用了,这句话就是:

他尚未计算到他的实力和他的企图之间的不相称。

家园 谢长廷就是调查局在民进里安插的抓耙子。。。
家园 是啊,双方想到一块去了

李登辉,前日本殖民地顺民,在国民党治理时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竟然加入了中共,然后在关键时刻出卖中共地下党,用党员的血染红了自己的顶子,混入了国民党,后来发展成为小蒋的心腹。然后在境内外势力共同阻止蒋家第三代上台的背景下荣登大宝,做了阳明山总瓢把子。

然而这货实际上是个日杂。

事实证明谢长廷级别还是太低,没玩过李登辉。

家园 毛泽东对所谓“关公大意失荆州”的看法

大意在什么地方了?大意在对孙刘联盟过于迷信上面。某种意义上,孙刘矛盾激化时隆中对必然落空,这也符合逻辑。

家园 首尾不能相顾,实际上是因为力量不足而顾不了

大意,实际上就是精力投入不足,兵力投入不足,财力投入不足,心力投入不足,说白了,就是实力不足。

刘备当时应该先确定一个根据地。这个根据地应该具备这样的条件:

1.当前实力可以控制;

2.具备发展空间;

3.不近强敌(距情敌较远),或者退一步讲,至少只有一个方向有强敌。

隆中对的问题是荆益每个州都要同时面对两个敌人,实力与目的不相称。

益州还好一点,不出击敌人打不进来。荆州就是两面受敌了,而且益州援兵难以进入。即便益州想提供援兵也需要较长时间反应,缓不济急。而且在历史上益州自己也有困难。

益州环境复杂,关系生疏,显然需要时间经营。在历史上,刘备入主益州之后花了很大精力去经营益州,对荆州是有所疏忽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荆州丢失了。所谓大意失荆州,本质上是蜀汉集团主要精力集中于益州攻略上,不得不放松了多荆州的控制。平时看不出问题来,到了关键时刻,压力一大,内部缺陷就暴露出来,这才是关羽与曹操作战时荆州出现较大漏洞的原因。这正好符合“备多而力分”的基本道理。

流俗常说的虎女犬子的典故,大多指责关羽应对失当。其实,这件事固然有关羽应对失当的问题,但是也反应出了荆益不能相顾的问题:如此重大的外交事件,成都竟然不能施加影响。有人大概会说,如果关羽不报告,那么成都是不会知道的。这就幼稚了。下级不报告而上级知道的事情很多,因为上级有很多信息渠道。对于关羽方面的事情,益州方面岂能毫无情报来源。所以这样的事情成都一定是会知道的。这样一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及时知道信息,能不能及时参与到决策中去,特别是,能不能及时纠正下级的错误决策。及时的意思就是说,在错误决策做出之后、发生作用之前,遮盖错误决策,使之不发生恶劣影响。就具体这件事来说,就是如果关羽做出了错误决策,在回复发出之前,刘备是否有机会果断阻止,并召开会议进行讨论,选择最有利的政治策略。以当时的通讯条件,这很难。而这个困难,出自于战略布局。所以这只能是战略布局的问题。

批评一个战略布局存在缺陷,不是说一定要有完美的布局。布局很难是完美的,所有的好处都想要,这是理想,乃至于空想,是很难发生、以至于我们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隆中对问题现在的情况是无法正常进行批评,经常有人带歪节奏。这里的气氛还算是好的,要是在完全开放被拿钱党攻击得千疮百孔的大众化的论坛上,光我引用毛泽东批希特勒的话来批评隆中对,就会有人给我扣上“将诸葛亮比喻成法西斯”的帽子。

至于说对孙刘联盟过于迷信,这就是“将胜利的希望寄托在敌人的愚蠢上”了。实际上,当时荆州是一州三分,刘备控制的是相对贫瘠的区域,荆州刘备控制区与荆州曹操控制区以及荆州孙权控制区勉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但是曹操区域有巩固的豫州冀州做后背,有不算巩固的青州兖州雍州凉州徐州做备用;孙权区域有扬州做后背,有交州徐州做备用。而刘备当时只有一个不算稳固、且交通极为不便的益州可以做后备。以一隅敌两州(这还是直接接壤的两州),当时荆州蜀汉控制区已经完全不具备出击的条件。最合理的设计就是荆州堡垒化,能做到独立同时顶住曹孙两方的大举进攻,荆州蜀汉控制区才能稳固。但是当时刘备集团似乎并未深刻认识到这个问题。这体现在水淹七军的战役前后,关羽集团对曹魏作战明显超出了自身控制范畴,因此关羽在作战中急切要求益州支援,但是益州一直没有能够坚决给与支援。别说一直以来广受诟病的刘封孟达部,就连张飞部都没有及时采取行动。而且,刘封部的行动主要是从西北敌后进入襄阳战场,并非用于改善关羽部后方空虚的绝大问题,对于荆州刘备控制区的致命问题压根就不是对症下药。所以当时刘备集团的窘境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

这个困难被孙吴看到了。水淹七军的胜利只能用来称赞孙吴集团抓住了在战役上坐山观虎斗的较好时机:曹魏重创,蜀汉力竭,出现了孙吴一战定荆州的绝好时机。有人也许会说,孙吴夺取荆州破坏了孙刘联盟。我想引用最近比较火的一句话来解释:我们应该先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挣一个亿。孙吴就是先定了一个小目标,比如先拿下整个荆州。而这个小目标的绝佳时机,在水淹七军的同时就已经出现了,所以孙吴出兵了。

但是孙吴的算盘没有打响。因为刘备对此的反应,是尽起倾国之兵,猛攻孙吴。此举打碎了孙吴因关羽之势全取荆州的算盘。结果是刘备东征虽然失败,但是孙吴也没赢。荆州从三足鼎立变成了南北对峙,曹魏凭借襄阳等地的控制,依然保持了对孙吴的战略优势。最终,形成了曹魏一家独大的问题。

刘备东征,有人说是因为兄弟情义,有人说是因为对东吴背叛的惩罚,也有人说是因为要恢复隆中对的战略布局。第一个大多认为是评书历史观,庸俗的街头政治想法,和第二个一起,都被认为是刘备意气用事的产物。但是对于恢复隆中对布局的想法,就不好解释了。因为东征如果取得阶段性胜利,恢复隆中对是很容易实现的目标。而我们看到,历史上说,诸葛亮反对东征。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就连隆中对的提出者自己,都不打算在这个时期恢复隆中对,也就是说,即便是诸葛亮自己,在这个时期内,实际上的主张也是放弃隆中对的。当然,也许他打算在将来看有利时机再恢复。不过,如果诸葛亮坚持主张孙刘联盟,那么恢复隆中对恐怕遥遥无期。

我认为,尽管隆中对提出了很多战略要求,但是诸葛亮实际上只坚持了隆中对里的两个战略要求,第一个是:“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第二个是:“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简单说,就是:1.不与孙吴相图;2.不与曹魏争锋。

不与孙吴相图,诸葛亮很坚持,这一点已经很明了了。不与曹魏争锋,这一点比较隐蔽。不相图就是不打,是有没有打的问题,是有没有的问题,一般人都可以理解。不争锋,则是打而不决,是程度问题,很多人分不清程度,会混淆。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时候,从未有直接攻击曹魏腹地的打算。比如第一次集中主力突袭,以绝对优势的兵力,绝对有利的时机,突然出兵,其目的地却是较为偏远的陇西,而不是直接攻击关中腹地。此后,诸葛亮出击的范围更加狭小。在与司马懿作战时,司马懿指出诸葛亮如果东向就要高度警惕,如果西向就无忧,结果诸葛亮选择的还是避开曹魏的锋芒。

如果是对军事战略有一些见地的朋友,应该看出来诸葛亮在对敌人的态度上存在很隐蔽的缺陷。

我知道一个故事。大象可以被很细的小链子锁住。因为当地人在大象很小的时候就用小链子锁住他,小象挣不开,就形成了这样的认识。等小象长成大象了,能够挣开了,他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不去挣扎了。

这个故事,就是我对诸葛亮对敌态度的委婉批评。

当然,我也可以写得很激烈,用哗众取宠的词汇说什么畏敌如虎。然而我不觉得诸葛亮是畏敌如虎。诸葛亮对曹魏孙吴的力量判断很准确,其战略要求也很准确。唯一的问题是,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尝试“出格”,去试探一下“边界”在哪里。墨子说“别囿”,诸葛亮的问题其实就出在这上面。诸葛亮的要求本来是正确的,但是他一直在正确的范围里活动,在边界悄然扩展的时候,他没有敏锐发现。而且,由于严守边界,他反而一步一步内敛,距离边界更远,遑论突破。这也就是用正确的要求给自己设下了一个“囿”,自己不能区别这个“囿”,不能从中跳出来,最后束缚了自己。诸葛亮在一些关键节点表现的有些拘泥了。

这当然不是畏敌如虎,而是被思维定势限制了视野。一般人可能会在无意中使用激烈的词汇刺激别人,其重心不在于刺激别人,而在于这样的词汇接近于其本意,只是在刚发现这个思路的时候还不完备,所以“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不刺激的词汇;而带节奏的人会故意用偏激的话来刺激大众,制造焦点,带歪话题。

所以,以我的视角来看,诸葛亮的思维受到了一定限制,拘泥了。

思维受限,这符合诸葛亮的知识背景。诸葛亮主要是一个读书郎,和刘备这样的老油条不一样。读书郎最大的问题是受理论限制大,总结出来的话他们能懂,让他们直接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去总结规律,较慢;老油条的问题是理论不扎实,缺少理论思路,经常说不过别人,但是在实战中,花招一个比一个多,追随形势变化追随得很紧密。刘备之所以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其实就是老油条对读书郎弱点的批判,是实战派对学院派的批评。我们现在的军事教育,一般是实践一段时间,军校学习一段时间,然后再实践一段时间,再进军校学习一段时间,就是尝试将实战派和学院派结合起来。诸葛亮那个时候还早,对此并没有制度上的尝试。战国时代说:“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当时因为历史教材不够,而战争激烈,对实战派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学院派。东汉时代学阀林立,对学院派的重视超越了实战派。但是显然并未充分认识到学院派的弊端。特别是诸葛亮本身的经历明显是属于学院派的,他甚至缺乏正常的州部任职经历。因此,千变万化的形势面前,刘备可以迅速做出变化,虽然因为理论水准不够,可能会有显得手段不够高级,但是诸葛亮则会表现得较为拘泥。

诸葛亮就是拘泥在了自己的思维定式里面。

我觉得,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最合适的战略,也就是后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但是这样的根据地不好找。在当时的背景下,益州是力量薄弱的刘备唯一的选择。益州为实,荆州为虚,才是最佳设计。用荆州作为伪装意图的掩饰,掩盖对益州的疯狂扩张,这才是刘备真正有利的策略。

我之所以说隆中对是错的,就是因为我发现这个设计水土不服。这个设计实际上是抄袭的鲁肃的对策,关键战略设计也全盘移植,不符合实际。比如说鲁肃的设计是西进,但是其主要针对对象是向北。因为什么呢?因为孙吴在东,其主要战略方向就是西和北。其中北方敌人强大,要始终针对北方,西方敌人弱,要侵略西方。但是隆中对的战略,也是向西,向北。其对东方则是以联合为主,好像外交手段一用那个,就可以无视东方的威胁,就可以将荆州这样一个直接位于北、东两个强大敌人威胁之下的区域作为针对北方进攻的根据地了。可是蜀汉在西啊。孙吴不必防御东面的敌人,蜀汉极其需要防御东面的敌人。在防御压力大于进攻需要的时候,荆州已经完全不适合作为出击的根据地了。

益州为实,荆州为虚,这才是当时刘备集团最合适的战略设计。关羽集团当时的定位就有问题。当时刘备集团在荆州区域需要的只是虚张声势,或者适当收缩,根本不必要去做主角,甚至于可以间断性的不安排关羽这样极高级别的将领镇守。而一旦这样做,曹魏集团在东面就要在靠近大海的淮南地区防御东吴,在西面却要在西北高地投入巨大力量防御蜀汉主力,东西拉扯之下,又要谨防荆州地区突出奇兵、小卒翻盘,战略设计将会极度困难。如果刘备亲自带领关羽张飞集团鏖战关中,孙权亲征寿春,曹魏就必须要选择战略方向进行放弃。以当时而论,曹魏丢失贫瘠的关中几乎是必然的后果。

但是这一切都因为对荆州的错误定位而化为乌有。

就是拘泥了那么一点点。

通宝推:铁手,空格,
家园 在前人的肩膀上再看一层

也是看您的文章偶然想到的.千里之遥二分兵力,以现代观点看,通讯与战略协作确实非常困难.不过更成问题的是权限的问题.说白了,就是荆州军事集团到底发挥什么样作用的问题.如果荆州军事集团被授予一定的权限,在刘备定川后开始积极的动作,扩充实力,甚至联吴伐曹,会怎么样?诸葛入川前似乎并无嘱咐荆州积极向北的战略,背后除了大军入川实力下降以稳为底线原因外,从选择关羽镇守前后看,似乎有隐含的控制荆州军独立发展的意图.

隆中对的原意,就是两路兵,荆州一路,益州一路,"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觉得诸葛并不是没有战略,而是从自己的战略退缩了.原因只能有一个,对内部军事集团作大的担心.其实以荆州的地方,发展武装,条件还是可以的.可能还是没有积极的动作.而没有积极动作的原因,除了曹孙实力外,因为内部原因采防御态势而放弃了原本的进攻战略是根本原因.所以我觉得隆中对的设计基于那个时代是非常了不起的,设计上并无大的问题.

补充一点看法,古代战争通讯条件低下,精密的战术协同在千里范围内是不可能的.但是两个军事集团在千里战线上做战略协同其实并无问题.因为这种协同可能不是以两路同时举行战略性质的决战的形式出现的.比方说,两路同时对曹方施加压力,在同一个时间段内,而且如果最理想的状态是刘备定益州以后荆州军能壮大的态势.而原本荆州集团的统帅,如果仍为诸葛,相信他有充分的信心完成隆中对的策略.

家园 还是得计算实力

当时的情况是,要实现隆中对,全取荆州,刘备需要在自己只有新野这个小小的根据地以及相应军事实力的情况下,以小吞大,吃掉荆州。同时,还要以小拒大,阻止强大的曹魏干预,同时,还要以小拒大,阻止相对强大的孙吴干预。

这很难。

历史上的发展也是按照实力来的。刘备实力弱,于是只控制了荆州西部的一小部分。荆州西部是很贫瘠的。曹操大败之后,又和周瑜多次血战,最后也是不得不后退,但是控制了南下的要点。孙吴取得了较大的战果,但是周瑜的战死导致短期内需要重整旗鼓,所以只能停步。这样一个荆州就三分了。

以三分之一的荆州,对抗其他两部分荆州已经很吃力了,更何况对手是有稳定的后援的。要知道曹魏和孙吴的后援是可以打赤壁之战这样的大会战的后援。

所以历史上蜀汉凭借实际获得的荆州根本不具备独立出击的能力,强行出兵就是翻盘。而之所以获得这么小的荆州就是因为刘备实力不足。战略上不能充分考虑自己的不足,那么战略一开始就是错的。

至于说当时除了隆中对就没有别的好的战略设计了……其实意思也就等于说隆中对是当时最完美的设计,那就还是要放在神坛上。

我不觉得当时的古人不能比现在的人更聪明。

家园 有道理

如果是1/3荆州那么这个战略确实不可行.实际取得的和战略规划的不一致.至于说到隆中对的地位,这个么,我觉得还是在全盘估计后诸葛对自己的一种自信.统帅荆州军团的大将位置诸葛规划里肯定是只留给自己的.刘入川诸葛没有随行似乎可以成为侧证.对曹,吴实力的估计诸葛不会有轻视,不过有可能是其对自身统帅能力的自信.自信他在那个位置上能够腾挪出空间.而其它将领是没有这种统帅能力的.隆中对不仅仅是一种战略规划,其实也是诸葛个人抱负.是为他自己实现抱负量身打造的.可能只是没有明说"我领荆州军". 不过确实不能神化隆中对,这一点您说的对.

荆州损失对刘集团是非常可惜的.诸葛也许应把必要时荆州军转移入川作为选项留给关羽.尤其是关羽能力不及而实力有限的情况下.能够保存有生力量比什么都强.而且会避免与吴交恶.空间似乎更大.

回头看看自己的观点,似乎跑题了.哈哈.我原来说的还是权限,但是后面一看怎么和能力干上了.应该还是两者混杂吧.隆中对设想的是荆州军被赋予相当的自主权,同时还要有匹配能力的统帅.就是诸葛自己.关于隆中对,因为对那段史实也就是浮光掠影的了解,个人很疏漏的看法,不算很深入的观点.

家园 激烈否定前任领导层的基本上都会出点大乱子
家园 外人的评价相对来说不是很重要

他们对大部分事实都不是很了解,又怎么可能做出客观的评价?

PS,这些人与我们不同,我们这些人在工作之外,都已经是政经专业户了。

家园 加入世贸前呢?

家园 说明学生时代是个吸收多消化少的时代

研究生时开始受到米国的影响,一方面民主和科学成为我的信条(现在也是)

虽然学得多,表现的效果也好——张口就来,但是,因为没有真正消化,所以就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潜意识、信仰。

家园 没有了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正在去人民化;

从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向republic of China 狂飙。

前车之鉴:republic of China = 中华民国

正在台湾苟延残喘。

家园 这个我不同意

虽然献花尊重你的意见,但是不同意你的观点。神有一系列的特殊性,比如永远光明正确,不(能)犯错误等等。毛泽东本人是反感被称作神,或者是被过度个人崇拜的。换句话说,这正是他的敌人堵住他嘴巴的办法。

马克思主义,讲究实事求是。无产阶级翻身解放,是历史的必然,虽然现在还没有发生。但是我们已经看到,几个螺旋几个波浪所带来的趋势。英雄的作用是正向推动这个趋势,历史证明,毛是这样的英雄。在很多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他尽了自己最大努力,包括文革的进,包括庐山的退,从他的人生时间尺度上,他的大趋势是尽力推进这个历史潮流的。即使从最终结果上说,他是个失败的人。但是历史正是失败者推动的。

往神坛推他的人,无论是刘邓,还是林彪,甚至华国锋,都或多或少,或发心或无意地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用“错误的武器做正确的事”,往往要么做不成事要么做成了错的事,都是失败。

通宝推:乌有用户名,柴门夜归,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