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印度基建话题说开几句 -- 葡萄
自残给你看,然后要点好处,是这样吧?
del
del
一般来说,合则强,分则弱,是我们都知道的事情
因为一旦分了,相互之间的矛盾会相互拖累发展,对于中国人来说,诸侯内战的经验,几乎是常识。
对于这篇文的理解,我是这样的:
印度并不符合合则强分则弱这条规则,这条规则是中国的,在印度并不有效。第一,印度没有大一统传统,印度的大一统一直被外来者支配,或者殖民,主体民族由于宗教等原因没能同化他们,结果最后形成了印度不同于中国的思维方式。这是个异形的大一统。第二,英国人看穿了这点,临走故意搅屎棍,就是制造一个大而弱的国度。不仅留下印度和巴基斯坦对掐,还留下由头让印度国内的不同阵营自己对掐,巴基斯坦国内也一样。所以,对于印度来说,分成小的,反而意味着精纯有力。大,反而意味着驳杂。
那么延伸理解,之所以印度没有做到中国这样的大而博,大而强,很大程度是因为印度的主体民族没有站出来,对其它民族进行同化,或者,至少,强有力的领导。而之所以他们没有站出来,是因为以英国人为最的历代征服者使坏下绊子。今天印度的统一,印度的大,是人为操纵的结果,是一种“假”的大。中国的大,不是印度的大,至少不是现在印度的大。
理解完了,我也困惑了。
那么,我们这里已经很清楚了,印度就是大而弱,跟中国的习惯不一样。而一旦分了,指不定要出些妖蛾子,让中国麻烦。而一旦让其分开的小妖蛾子通过自由竞争,真正的强者重新统一做大,做到了真正的类似中国的大,真正的统一,而不是现在似是而非的变异统一,中国的大麻烦就来了。
那么,我们为啥要给他们有分裂势头的地方政府帮忙?我们暗藏祸心,顺水推舟添砖添瓦,最后让他们加速分化邦联,岂不是让他们不再大而弱,反而向小而强、继而相互竞争强者归一的正确路子上走了?我们又怎能保证他们如我们希望的,只是分裂到邦联就打住了,继续保持大而弱,而不会继续迈步,走向正确的强者统一之路?
我彻底困惑了,怎么看,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我喜欢这个“印度七块论”。
很简单,如果在印度“七块化”的进程中有中国的影响存在(几乎是必然的),真正的强者重新统一做大的可能性就基本为零,因为我们会支持相对较弱的部分,让他们永远无休止的内耗下去。
即使印度某部分未来在中国影响下“小而强”,对这部分区域而言比现在要强大,就国家基础而言,印度将永远失去进入最高层面竞争的可能性。
但是这个国家对世界的影响要远大于德国法国。
变为了谁能更快地获取资源发展并控制其它国家的获取和需要资源的能力.
不可否认这种策略成就了现在中国的辉煌, 打破了米国的对中国的围堵策略,但你也可以想象人家会让你两个人口大国发展起来和他们共同抢夺有限的资源吗?当人家和印度缓口气后就会有人挑说中印打起来.更何况中印本身的积怨.
总结:
你所说的那种策略已经不适用中印两国的情况, 但其他国家还暂时适用.
以为这个世界的残酷向来是可以远离的,总有不用撕破脸可以解决的办法,所以当危机来临时,即使世界到了最后一刻,必须牺牲一半的人去救另一半人的时候,平民依然是一副不相信的脸色:这样不好吧,要不,再等等?
古时候,人们总是发现走失的羊群会成片成片地死在一块,哪怕羊圈只隔了一个山头,群体似乎总是安全的,但是命运却很会和你开玩笑。蒙古人一直都不多,但是却总能砍瓜切菜般把比他们多得多的民族屠戮殆尽,大部分平民早已不知反抗为何物,却只懂得留在原地接受“命运”安排,即使最后得救,也归功于无所不在的神迹。这就是平民的逻辑。
先纯支持一下。
看了这帖再加上葡萄的原帖,现在感觉到原来印度的事情不简单啊,地方势力的离心离德不容小觑啊。
或者给几个关键词,自己好放狗搜一下,先谢过了。
我所在的实验室,两名印度人是北部的,她们交谈喜欢用印地语。而另外一个是来自南部的班加罗尔,此人就拒绝使用印地语而只说英语,并且家族长期信仰基督教(确切地说应该是圣公会)。
毛主席的斗争策略您是得多学学。。。
或许更能与威廉皮特的反法联盟相提并论. 在我看来, 其失败的教训是:
第一, 这种两败俱伤的策略很难长久的有效实行
第二, 既信重商主义, 又搞大陆封锁, 顾此必然失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