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60周年国庆的注脚 -- 一无所之
在大家都在看阅兵的时候,我坐火车回了家,探亲,因此有了下面的注脚
1、在街上逛街,遇到小学的班主任与他聊天,中间聊起现在的学校。他连说现在国家比原来要好:从小学到初中学费全免,不用出一分钱,而且学生来上学还有补贴,管伙食。当然,最后还有一句话~~就是这样,还有家长不想让孩子上学,因为上了大学,不好找工作~~~
2、国庆前,母亲住了一次院,4天,花了近3000元,其中医保报销了70%,之前我还怕因为母亲是破产国企职工,没有这待遇。后来我爸说,现在企业职工已经全部转到民政局了,比10年前好多了。我的印象是老账了~~
国庆回来,常常想,我也是自认了解国家时事的人,为什么我今天在一边拿着影帝说事的同时,却对1这样的事情连知都不知道呢?我的眼睛被感情蒙蔽了?还是~~~?要知道,这事情,连退休在家只看电视看报纸的老爸都知道。
还是我获取信息的渠道有问题?
好多信息不是没传递出来,只是大多数人在平时下意识就过滤掉了。
我倒是觉得除非您要发表意见,否则不知道就不知道了,有啥关系。您要是要发表意见,就用得上一句有名的话了: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固然这句话绝非针对一般百姓的,所谓发言权也并非老百姓发牢骚的权利。
楼主,我写这个帖子不是跟你唱反调,而是我认为应该告诉大家
过去的教育和医疗是个什么样子。
家父50年代上大学,吃喝拉撒国家全包,每月补助 17.5。
还包工作。
家父成分地主,但依然参加国家重点工厂的工作,并参加援助越南的
生产工作和洲际导弹的发射辅助工作。
家父70年代仍然可以读到西方国家的相关资料,印象很深的就是
发展速度惊人,头年还是机械控制,第二年就是电子控制了,
只好跑到兄弟厂,让他们帮忙搞电子控制,就是自己跑去,
别人也接待,一起研究。
家父一辈子学以致用,衣食无愁。
那时子女的教育,全家的医疗,到现在家父家母自己的的养老,不用他老人家掏一个子儿。
兄弟现在干的跟学的是两个专业了,干的还不错,别人总是诧异
我原来的专业,这小伙不错,问题是犯得着吗,还不是要吃饭。
兄弟一直到90年代大学毕业,没掏钱交过学费,本科生补助一个月三十块钱。
老爸一个月给生活费100块就绰绰有余,回家火车票,1045公里,22块钱。后来开空调车,77块。宽敞的三个座躺在上面睡觉。
印象很深的就是我们第一个学期吃饭依然是国家补贴,好的很,
六个中等大小的包子,8毛钱,好吃的很,中午下课就去抢。
菜是两勺子菜加半勺子汤。
到第二个学期就是改革了,伙食水平直线下降,包子没法吃了,
菜是一勺子菜加半勺子汤,这就是我对改革开放的最初的切身体验。
书费杂费一年两百,就这,系里的老师一再强调,这不是学费啊。
可别到教委告状。可见,那时从教委到系办都认为,学生怎么可以交
学费呢?太荒谬了。
就这还被师兄师姐鄙夷,俺们看电影都不要钱呢。
到我们后两年,再入校的同学已经开始交学费了,一千二。
被我们嘲笑,那年头,没钱嘲笑有钱的,跟现在不太一样。
90年代中期,研究生依然免学费。研究生一个月补助 360,博士 500左右。
到后来,
本科生学费工科生是6000往上走。
研究生三年学费是两万五吧。
博士生我就不知道了,我这时候离学校已经有些年头了。
90年代末,到北京清河部里开会,部里研究院的人勾引我去读博士,
两万五就可以了,可以让单位交这个钱。
太阳,爷这辈子没交过学费,也不准备给谁学费,爷打小就没这个习惯。
这时候的中国已经不是我打小熟悉的那个中国了。
90年代末,我母亲说,如果现在让我们家孩子全上大学,家里
必然把积蓄全部拿出来了。而那时我们家只需要操心我们的学业而已。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真羡慕这份豪迈
好像小平同志也讲过:“老子自从入了党,兜里就没装过一分钱。”
我的父母、伯父、舅父、姨夫都是五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个个名校出身,而且我父亲在北大时病休一年,医疗费用全是国家包办,对过去大学生的超然地位不会不如你知道。但我家,尤其我父族,在解放前一两代已经衰败,见识过当年底层工农的境遇,所以知道这不过是因为他们当年站在金字塔尖,不过是因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极度罕有,他们所享受到,不过是源自无数多底层工农得不到回报的付出,食堂里的免费包子,也只不过是血汗馒头罢了。
我父族也算读书人家,然而我父亲一代也不过出了两个大学生;到我这一代,女孩子里读到博士的就有两个;我侄儿辈里,到了年龄的现在个个都进了大学。类似你文中这种恋旧,在我家还真是没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这和我所说的并不矛盾。你的帖子讲述的都是在大学阶段的免费~~而标题是一直到博士,是从本科一直到博士?还是从小学一直到博士?~~至少我在看到你标题的时候,是以为从小学一直到博士,当然看到文章的内容,是我所熟知和经历过的时候也就知道,你的意思应该是从本科一直到博士。
我承认,你所讲述的都事实。
基本上你说的和我的是不同年代的部分事实。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其实事实是复杂的。怎么看待它取决于我们的视角。有时这反映在个人身上甚至是矛盾的。
以我的父亲为例,他可以在今天痛骂ZF让国企职工下岗,让一代人“献了青春献终身”。另外一方面,他又会对我说,改革开放
打破大锅饭就是好~~他90年代以40多的“高龄”加入打工大军,跑到深圳去和年轻人“抢饭吃”,对此有怨言的同时,又对于这样一个能给勤劳肯干的人以机会和回报的机制表示赞同;因为他不用在国企和别人勾心斗角,到了年底盘算着给领导送什么礼,以此来期盼获得认可和提升。甚至对留在破产企业里,宁愿拿着低保打麻将的人表示鄙夷。
社会是复杂的,现实又是残酷的。即需要我这样的赞扬,也需要您这样的批评。
当然有一点我是相信的,那就是祖国一直在这样的赞扬和批评中前进。
从小学到博士。小学中学的学费更没交过。
你这让我想起了骑自行车的特权阶层了。
前一段时间,一个美国记者为了夸大其词,说80年代的自行车
是特权阶层才有的。
我家里土改后跟一般工农有什么两样呢?
一个工厂子弟的凭自己的本事考上大学,托国家的福,
免费读完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在你的眼里居然如此不堪,
八毛钱的包子成了免费的人血馒头,称述一下社会主义国家应该
提供给他的公民的起码的福利居然也成了念旧了。
你大概是认为社会主义中国应该是今天这样子成了斗兽场才正常。
你是否认为勾心斗角和人浮于事是国企的专利?
我跟我家里人讲过,如果一个人在国外感到人际关系简单,
感觉到老外人尽其用,那时因为他的社会地位太低了。
如果你的父亲只是抱怨勾心斗角和人浮于事,那国企确实是天堂。
自行车起码是自己掏钱买的,而当年一个大学生是全国百姓出钱供的。我父族人口众多,叔伯辈中不乏和我父亲、伯父同样勤奋好学之人,才能也不相上下,却受限于教育资源太过稀缺,竞争过于激烈而不得深造。这是我们家族的视角,不会只因一两人受益便把某种制度想象成花好月圆。
在同一个人身上对于社会现象的看法都会有彼此矛盾的情况存在,仅此而已。
其他并无什么他意,如果你这么理解是你的事情~~
这回你得了。。。如我所愿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改革前,中小学是要交学杂费的,在我上学的时候(文革前),一个学期小学大约交四到六元,初中八到十元,高中要十几元,那时人平均工资大约四五十元。
大学是不用交学费的,但那时全国有多少大学生?全国一年大约招二三十万,如果没有大学交费,现在也不会有那么多大学生。
公费医疗也只有在职职工才有,农民、家属、无业人员都没有,到文革期间才有了农民人合作医疗。在职职工人家属有不同的待遇,象我父亲所在单位,因为有个附属医院,子女是统筹医疗,每月每人交一元,看病除挂号外再不交钱,可以享受到十八岁。成年人家属看病是半费。而且那时的医疗条件远不如现在,做个腹部手术总费用也就一两百元,极少有上千元人手术,最贵的常规检查也就是拍个X光片。按现在的医疗条件,全公费是哪个国家也负担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