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怀念改革前的免费午餐,但不回头 -- 听枫
半价的火车我也坐过,睡车座底下去开学,而放假要单腿站回来。免费的医疗我享受过,土霉素没吃过吧?就这玩意我吃的多。
印刷用的纸张和地方县城发的都不一样,质量要好很多,非常多。
但是要交书本费,不过国家每月有30多块(?)的伙食补助,人人有份,另外还有30多斤的粮票。
不过从比我晚一级的学生就要交费了。。。
首先要把问题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我国执行的9年制义务教育,顾名思义,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从小学到初中的学费全免,从高中开始是按当地教委政策收取一定学费.littles:90年代底以前,一直到博士都是免费的。提到的:
老爸一个月给生活费100块就绰绰有余,回家火车票,1045公里,22块钱。后来开空调车,77块。宽敞的三个座躺在上面睡觉。
印象很深的就是我们第一个学期吃饭依然是国家补贴,好的很,
六个中等大小的包子,8毛钱,好吃的很,中午下课就去抢。
菜是两勺子菜加半勺子汤。
到第二个学期就是改革了,伙食水平直线下降,包子没法吃了,
菜是一勺子菜加半勺子汤,这就是我对改革开放的最初的切身体验。
书费杂费一年两百,就这,系里的老师一再强调,这不是学费啊。
可别到教委告状。可见,那时从教委到系办都认为,学生怎么可以交
学费呢?太荒谬了。
...
到我们后两年,再入校的同学已经开始交学费了,一千二。
被我们嘲笑,那年头,没钱嘲笑有钱的,跟现在不太一样。
只能说基本属实,在高教收费改革上94年是个分水岭,胡鞍钢等人提出的高教改革首先是从收费方式下手,提出了高等教育是一种个人消费和投资行为,不应该完全让国家负担.于是京沪两地重点院校首先在93年实行试点,94年开始全国推广.而之前的义务教育,实质上延续到了大学.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你需要通过中考和高考,如果高考成绩不是特别优秀,除非你有北京,上海,天津的户口,或者是少数民族,边疆的确考生的加分政策和固定录取名额,否则你很可能没有机会享受近乎免费的大学教育.以当时国家财政的能力,绝不可能供养现在这个数量级的大学生群体.那么这样一个体系是否公平?
河里有不少人提到南巡后国民经济接近崩溃的边缘,当时推出了一系列政策,那么高教收费改革是否有减轻财政的包袱的考虑.如果再结合50-60年代的生育高峰,那一代婴儿潮所产生的下一代恰好从90年代起进入就业年龄,如果降低入学门槛,并且减少学费中国家承担的比重,这无疑可以短时间内降低就业压力,把这个问题延后.
再说下去要放毒鸟...俺就此打住.
很明确,你的观点缺乏历史看待问题的态度。
你以现在的物质享受和三十年前的物质享受做对比,这非常无知。如果按照三十年前的道路,稍加变革(不是现在的改革),那么很可能就在上个世纪末实现了周总理在四届人大上所说的初步的四个现代化国家了。哪里像现在,制定一个目标,实现不了目标。邓小平的四个现代化实现了吗?江泽民的远景目标实现了吗?到了胡锦涛了,还在说小康。目标是越来越倒退了。底气是越来越不足了。
不管怎么说,改革前的社会,也要比现在的社会要公正的多。如此一来,按照以前的路子稍加变革,则生活要比现在好的多。不会这么多房奴,剩女。
甭管什么病,一律开土霉素!
我牙疼也给开土霉素,然后说什么:“先消炎,不疼了再来!”
我心说不疼了我来干嘛呀。。。
再给您来点炮药,麝香做的...
改革开放就是好 就是好来就是好!
我顶你!
上山下乡,加上城市住房紧缺,造成了城市人口的普遍晚婚。80后的父母这一代普遍年龄较大。倒回去看一看,只怕那个时代剩男剩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