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怀念改革前的免费午餐,但不回头 -- 听枫
看到有河友说起90年代以前的教育和医疗,(littles:90年代底以前,一直到博士都是免费的。),提到:
还提到:
这看上去很美,但是也正如后面河友回复的那样(高斋见野:忍不住说两句),这基本是站在金字塔尖上的一个视角,在那个时代没有市场,站在金字塔尖上意味着资源分配的优先地位和一切的享受(当然,其实现在顶尖的享受已经不是这样了;当然大学生以及国防科研人员也已经不在塔尖了),其实有一个很容易问的问题就是:
有多少人能享受这样的待遇?就拿坐火车一项来说,littles说到:
老爸一个月给生活费100块就绰绰有余,回家火车票,1045公里,22块钱。后来开空调车,77块。宽敞的三个座躺在上面睡觉。
一个人坐三个座当然爽,现在却可以选择卧铺和飞机,而且能选择这两样的人比那个时候更多。77块,大概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了吧?现在大部分人一个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不够做一次舒适的类似的长途旅行吗?当然,现在要钱,而且要数目上多得多的钱,可能会让人感觉上不爽:任谁钱再多,总喜欢免费的东西对不对?
而且,其实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77块(这在你潜意识里面是便宜,对吧?)的火车居然能让一个人坐三个位置,现在的火车硬卧都几乎是最快卖光的(当然软卧还没有到那个层次)呢?这更加直接地说明了占大多数的人民是不流动的或者是可能流动不起的。我始终固执地相信人能够自由地流动是一项伟大的福利。
其实有一点不成熟的想法:在这两个时代,人口参与经济循环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当参与经济的人口较少,而且分配是等级化的时候,即使是相对较低层次的基础设施都可以“满足”社会各个层次的社会经济的需求,尤其是对于处于金子塔尖的精英而言,他们可能觉得还很不错。但是这种体制是认为的划分了各个层次的需求的,或者说是压抑了一些社会层次的需求以向另外的层次倾斜的。例如上面说的火车旅行,当大部分人不旅行的时候,少部分人就可以一个人占三个座;例如大学教育,当全社会只供养很低比例的大学生,以之为天之骄子、国家干部的时候,他们当然可以养尊处优。
所有的这一切平衡在市场到来的时候打破了(其实分配秩序或者方式的改变都可能打破这种平衡),虽然社会的总体供给大大地增加了,但是各个阶层其实都会感觉到相对剥夺感,尤其是以前在塔尖而现在已经不在的人群。这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底层人民也会怀念呢?因为过去低层次上一些供给(尽管这种供给可能谈不上质量、或者只占用很少的资源)现在已经不再免费了;而且确确实实在改革中也犯了一些错误,或者说改革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例如贪污腐败等等,伤害到了底层;
再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现在更多地人参与了经济循环,在市场的经济循环中,是一个交换过程,这个过程中货币地流动大大增加,意味着个体流出的钱是越来越快,中国人通常都喜欢多一些积蓄少一些支出的,对于支出的失落总比对于收入的满足感要强烈,这个过程中对于很多人是需要调整心理状态;同时更多地人参与经济循环必然会创造出更多更多的需求,比如从前的三大件和现在的三大件必然不可同日而语,同时结婚必须要有房,小孩要优质的教育资源,大病小病都需要认真治疗,等等等等,这些需求意味这有更多的支出选项,让人产生钱不够用的感觉;另外还有通货膨胀等等因素,甚至包括人情往来,有钱了,过年的红包不好意思再包一块两块了吧?一百二百变得更常见……
那么这两种生活要你选你选那样?反正我会选后者,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会对现在有抱怨,但是怎么也不愿意回到过去的原因吧?
你小孩穿嚓嚓裤
现在应该不穿了吧
不会腻永远都还是穿嚓嚓裤的小孩长不大吧。
说不定找原来那个路子比现在好的多
当然也可能比现在差
但你肯定说差 是没有道理的。
为啥很多怀念,还是也有道理的,不是想当然的,
如果现在很好,也不至于国内安全、治安、国际、人际出现了很多过去没有的问题。
--------
一句话没有任何社会是完美的
人民怀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谢谢
多谢回复。如果我说我没有认为以前路子一定比现在差,如果这个好差是以发展结果来衡量的话。原因很简单,历史没有办法假设。
或者我换个表达方式比较好,就跟萨大所说的,把它更多地变成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来讨论。
我说的核心观点其实就是一个:现在的分配不再以国家权力规定的等级标准来划分,而是市场(如我已经承认的那样,在现实中当然这不是纯粹的,很存在很多问题);市场允许了更多的人参与这个经济循环,减少了对人参与经济的束缚。
当然最后还是要加一个道德评判,我认为市场支配的分配秩序要比我们从前实行的国家权力规定的计划分配方式(请注意我的定语,或者存在更好的计划分配方式)要好。
综上,我需要强调的是:我实际上说现在好的原因不是因为现在GDP高了,也不是人民生活好了等等,我比的不是分配秩序产生的结果,而是两种分配秩序下“人”的自由度。我提这些结果的原因只是试图去解释为什么人们的绝对生活在提高的同时依然不能满足。其实比较抽象一点讲,我强调了两种比较:现在跟过去的绝对对比;现在人们之间的相互对比。而你强调的是第三种:现在与依过去道路发展的平行时空的历史对比。你可以说我是静态史观,但是我是做社会科学的,除了逻辑上的对比,我不会假设历史。
另:如果我们说人民是有道理的话,那人民当初选择改变也是有道理的。当然你也可以反驳说那是因为有人弄权,所以人民被愚弄了,问题是为啥现在人民没有再被愚弄一回?或者说为啥那个时候的人民比现在容易愚弄呢?这样的问法纯粹是为了辩论,这样问这个问题其实是无解的,所以就不辩了。
无论小学, 中学, 大学, 在80和90年代, 一直都有学费, 师范院校和一些专业技术学校除外.当然特困生可以申请减免学费.
至少我不记得我交过。。。不排除俺开始有早期老年痴呆
我们上学的时候,让大家报家庭收入(好像父母单位需要出一个证明),一级助学金是18.5,二级是14.5,三级大概是10块,俺家老爷子不让俺申请。不过一般来说,偏远农村来的学生才能拿到18.5元,勉强可以够一个月的伙食(我一个月的花销大概40-50块,不少用来买书了)。
人民助学金分四等:甲等每月19.5元,乙等14.5元,丙等10元,丁等6元。接受助学金的条件是,家平均收入低于每月30元。
从1987年后,每月每人增加副食补贴5元。
80年代科大是不交学费的,倒是有几个学期要交书本费大概十几元。
印象中,师范类的,交的钱主要是书本费,没有住宿费用,是不是还有少许杂费(比如卫生费)就记不太清楚了。
相比起来,书本费是大头
好多人都是瞎说,根本就是听来得转手了数次的所谓事实。
200一年还是一学期记不清了。
或许交过书本费吧,没印象了。不过,中学的时候肯定交过的
二年级还是没交,三年级涨到二十几块,以后很快就涨到八十多,然后就破一百,二百多,然后我就上中学去了。
我们一二年级没交钱是因为我们有村办厂。
免费的大学和研究生都读过,拿过补贴领过菜票;可那免费教育,嘿嘿入学率和教育水平和现在都不能比的。半价的火车我也坐过,睡车座底下去开学,而放假要单腿站回来。免费的医疗我享受过,土霉素没吃过吧?就这玩意我吃的多。
很简单的一个事儿,当你画出供需曲线,并在供给曲线上低于均衡价格的位置,设定补贴价格水平A,这时候的需求量所在的点B,就在A垂直上方的需求曲线上。AB两点的垂直距离,就是价格管制下的供需缺口,是社会的排队成本,是社会的痛苦成本。在免费教育中,这成本体现在广大失学者头上;在半价火车票中,这成本体现在睡地板上;在免费医疗中,这成本体现在缺医少药上。
这么简单的一个事儿,微观经济学第一章的内容,如果还不明白,直接请Y去朝鲜凉快得了,还要说个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