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穷人的普世价值 -- 同人于野
可是绝大部分挨打的都成不了贝多芬。而且有贝多芬是这个世界的幸运,但是未必就是贝多芬自己的幸运。
你是说自主命题有猫腻,还是出的题目真的不适合苦读的孩子?
所谓素质教育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的。资源和机会不是平等的。即使你是莫扎特贝多芬,生在穷乡僻壤基本也就废了。
教育改革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有人说低分的北京上海孩子在大学里表现也不差时,不妨问一问其他省份的低分孩子如果有机会的话,表现就一定会比城市孩子差?这还是讨论在大学里的学业表现,以后在职业生活中呢?
从这篇帖子《冉江:刚刚参加了自主招生的面试》里看出来,似乎一些课外的东西能够给考生加分,而这些东西一些乡镇学校的孩子很难拿到
已经很久没有关心中考高考了,借问一下,高校的那些纯理科课程比如数学物理之类的系科在招生时要求这些课外加分吗?我曾经以为高校可以自主招生意味着高校可以针对不同专业采取灵活的招生形式,比如商科的面试加分多些,纯理科之类的基本上还是考试为主。
只要维持高考录取占绝对主流,给资质中等的平民子弟留个向上走的口子。
中考高考已经脱离太久了,具体细节不清楚。从帖子内容看,冉江河友应该知道的很多。
也算不上,但大家都是应试教育上来的,其实也很清楚,如果出题人可能曾是你的老师、同事、朋友,或者什么都不是但是你听过他的课,熟悉他关注的重点、研究的方向、最近的言论,那么哪怕他什么都没说,你猜题中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或者数学不是很明显,但是理综、文综、语文、英语这几门,有经验的老师再结合一些蛛丝马迹或者有意无意的暗示,成功率高的可不是一点点。而且某些出题人可能碰巧还正是某些需要购买的内部试卷、试题集的编审呢?
给资质中等的平民子弟?
怕就怕资质中等的非平民子弟通过这个口子占了更大的份额
记得大学一个笑话,某班男生发扬风格,把前两排位置让给
女生,后来有人不满,说男生也有权坐前排,于是废止,结
果第二天,男生到教室一看,所有前五排正中央的好位子全
被女生占了,女生起的早,以前男生让前三,女生总有坐边
上的,这下可好,全部到中间来了。。。
1. 杭州的省重点中学大都面向全省招生,带走一部分优秀的生源。
2. 现在农村富裕了,农民孩子通过读书跳龙门的观念也淡薄了。有些富裕地区,农村里的人还不愿意出来,即使去外地上大学也不转户口。
但这种情况往往是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家庭才能负担的起,因为在外就读的费用是很高。一个是就读学费就高,一个是生活开销更大,甚至因为担心小孩缺乏甚至管教。某些家庭出现了陪读爷爷奶奶,专门在学校附近照顾小孩。比如我表妹在镇海读书,我外公外婆就在镇海照顾了她六年。一般条件的家庭是根本负担不起的。条件稍好的家庭也是咬牙坚持。
所以,在本地读书的有些是无所谓,但更多的是没这个经济条件。
素质教育也不算是什么上当,但是没有成熟的条件。
比如素质教育,ok,老师作业留少了,课时少了。
下课了干啥?父母都还上班呢,难道敢把孩子拿去放羊?去不去网吧还其次,万一被拐卖了咋办?所以得了,上兴趣班吧,学到什么是其次,好歹把这段时间给利用起来。
小升初取消了,重点中学可一直客观存在,咋筛选?塞钱,奥数。。。
最后演变为除了孩子有天赋肯努力读书外,还得家里有钱。。。
社会公平何在?
高分低能的废物那也就是个别事例,上大学不会买苹果的正常,父母不跟着,打混几下就学会了。
当然,压抑太厉害也不好,比如小学中学都压抑着不看课外书不看电视,上大学放羊后死翘翘的也多。
刻板的教育是不值得提倡的,但是也矫枉过正了。
76年生人,3岁就被送到魔都外婆家中,老爸说因为当地读书风气不浓,对日后学习不利。
1,因为当医生收入高,可以满足物质需求;也因为当医生救死扶伤,可以满足精神需求。
2,道德和技能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事情,问哪个更重要就和问空气和食物哪个更重要一样,属于逻辑极端混乱的结果。
3,这个问题比较个人化,略。
4,请去西西河社区看看,就知道了。
5,不靠重力,因为平躺和倒立的时候人也可以吞咽,在失重环境比如太空站中人照样吃东西。
普通家庭是完全能够承担的。前提是孩子成绩要好,能考得进,否则就要交昂贵的赞助费。至于大人陪读,如果孩子住校了,本身就有校规约束,我看不一定有这个必要。
我不否认现在的教育制度对大城市的孩子有倾斜,但农村的孩子如果成绩好也是有出路的。
在冲高考的时候,我与周围的人每天的学习时间都在15个小时左右。毫不夸张,清醒着的时间除了去学校(我不是寄宿,但我加离学校也就十分钟的路程)路上、上厕所、短暂的课间休息、午饭晚饭,其余时间都在听课、做题、温习,吃饭从不超过十分钟。一周干六天,周日睡个懒觉(比如狂睡九个小时)洗个澡,剩下的时间还是学习。
楼主所提到的那种学校,他们的学习强度比之当年我们差得远了。
努力的回报是,当年我们班只有一个没上重点线,前十名基本都是名牌或是相当牛叉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