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歼十带给印度的后遗症 -- 观望者

共:💬92 🌺637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这又不是《少妇白吉》,有多少算多少吧!
家园 那歌儿怎么唱的来着

千年等一回,等一回啊啊啊

估计央视是把它当肥皂剧播的。

家园 这还不简单

把导弹等武器系统的参数换一下,往好里说,然后把外壳略做变化或者干脆换种颜色。无关紧要的部件换种新的,比如车灯啊,烟雾发生器、空速管之类的,或者把计算机升个级,换个操作系统什么的(中国汽车企业每年上千款新车不就是这么出来的吗?)。然后就对阿三说,这是最新改进型号,作战性能提高了30%,就是贵了50%,不过还是值得的。你们不要就卖中国了,你要要的话多出点钱我们只供应你们。

阿三要不买才怪?

楼下送花啊,鼓励下新人,谢谢。

家园 在tg眼里三哥还真不算看的上眼的敌人

在挑选敌人这方面,tg 一向是“高标准,严要求”的。

家园 当然,除了米帝,北极熊现在大概只能算半个
家园 老观不谈政治,总有惊喜!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他就是一个大号的牛虻
家园 阿三虽然不容小视

但从根子里看,这个南亚国家始终不具备挑战中国的潜力。

不谈深的,就那软绵绵松垮垮的国歌就不是给一地道大国准备的。

家园 看来楼下说的没错阿,呵呵。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怪蛇3导弹打下了谁?讲一讲
家园 十年前,看杂志时,很让人惊叹,没想到成了茶杯里洗脸。

杯具加洗具。这个歇后语应该是我造的把,看看能不能流传出去。

家园 “LCA计划已经不再先进。复合材料带来的超重”

“LCA计划已经不再先进。复合材料带来的超重”,复合材料不是应该轻,一体化,容易加工么?

家园 结构强度的不足是问题所在

结构增强必定带来增重,另外耐性也是一个指标。

家园 理论上说是这样的

但是实际上,复合材料的生产、使用经验积累还很不足,远远比不上用了近一个世纪的金属材料。关于复合材料破损、疲劳的研究也差的很远,实用的维护检测方法更是难题。所以为了确保可靠性,必须把复合材料零件做的更粗壮一些,留出更大的工程裕度。于是重量就上去了。

家园 转个据说西工大专业人士对LCA的评论,比较中肯

来自西安西北工大的一名专家学者对印度LCA战机仔细研究后得出的结论

我本人是从事军工工作的,对国产的战机研制历程也算有些了解。前几天偶然看到了关于印度的LCA的新闻,感觉比较有趣,就仔细的研究了一番,感觉这样的飞机站在印度空军接收这款飞机的角度,一定令人哭笑不得。

LCA的研制历程是1983年由印度政府提出的,1988年完成任务规划,90年代初完成初始设计。2001年1月首飞,到今年12月才造出第五架样机,据称将很快正式投产。

 

应该说它的进度并不算慢。要知道,中国的第一种自行研制并且大规模装备的喷气式战机——歼轰七“飞豹”,1978年项目起动,1988年首飞,2000 年才定型,而新歼则经历了18年的研制过程,“18岁了,终于参军了。”应该说对于中国和印度这样技术基础薄弱的国家来说,“第一代”肯定是比较难产的。一般来讲技术储备决定研制周期,技术跨度决定试飞周期。尤其是在试飞过程中,很容易暴露出重大的设计缺陷和技术障碍,导致设计修改甚至推倒重来。这一点在飞豹项目当中曾经多次上演。而对于LCA来说,我们现在对于这个项目可以说是完全不了解,光凭道听途说很难一窥全豹。它在试飞中究竟试飞了什么项目,达到了什么性能指标,遇到了什么障碍更是无从得知。但是我从这个项目简单的报道当中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东西。

 

首先就是这个新闻过于低调。

    尽管我能够看到的报道都是转载的,但是我们仍然看到它的报道过于语焉不详,只说了它的操纵性能非常好,又说道它是“良好的飞行平台”。至于如何良好,不得而知,就算涉及机密,也可以搞几个特技动作来表现一下它良好的飞行性能吧。我觉得对于LCA这样一个对于印度来说具有时代开拓意义的项目,也是一个经历坎坷备受争议的项目,一旦获得重大突破断然没有不做大肆宣传的道理。

其次,它还有一道高坎要过。

  搞过飞机的人都知道,飞机研制过程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不是发动机或雷达,也不是材料和加工工艺,更不是空气动力学和结构力学,而是系统工程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如何把一大堆或先进或实用,或国产或引进的设备和技术捏合成为一个整体的能力。现在我们可以看到,LAC正在向“良好的武器平台”转变,而且“在随后的18个月内,将进行各种武器和传感器的集成和测试。”也就是说,现在的LAC,武器和火控系统还没有整合进去,“传感器”指的是什么我们还不清楚,可能是指和武器搭配的指示,制导和控制设备,也可能是说一部分飞机状态监控系统也不太完善。我们很容易推断,现在的LCA的技术状态最多处于“枭龙”03号的状态,而不是04号的状态。枭龙从03号到04号经过了两年。而03号本身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良好的飞行平台”,如果不是巴方的要求较高的话,它作为武器平台也是合格的了。至于04号,它的航电和武器系统实际上都是成熟产品,这两年成飞干的工作其实也就是系统整合。那么LCA在接下来的实验中肯定将面对重大考验,搞不好还要再度回炉,对于第一次研制先进飞机的印度来说,18个月的周期无疑是很紧张的。这样的过程甚至可能要延续到LCA服役之后:在某些系统不到位的时候用替代品先服役,日后再进行升级。

第三,我们看不到LAC项目对印度整个航空工业的技术辐射作用。

   我由于工作原因,长期和歼七,轰六这样的老机型打交道,但是我注意到,随着飞豹和新歼项目的进展,整个中国航空工业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正是在那些老旧机型身上,我们可以不断的看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武器的运用。相阵控雷达,电子化座舱,复合材料,数字化加工工艺,巡航导弹,精确制导武器,综合航电,飞火交联,救生,通信,导航,指挥,等等技术的运用,使得歼七和轰六这些经历了50年的机种焕发了新生。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批次的歼七和轰六都有所进步,同时部队装备的飞机也在不停的进行改装。以至于现在出厂的最新飞机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的同一型号都有巨大的飞跃。我们完全可以从歼七的改进看到歼十的进展。

那么,我们知道,印度为了维持它的庞大机群,几十年来一直在不停的生产米格21。那么他们生产的飞机水平如何呢?印度不是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工作,也不是没有获得一定的成果,但是以中国的眼光来看,实在是非常有限的。

20年来LAC所取得的进展为什么没有表现在印度生产的其他飞机上呢?

我认为可能的原因有3个:

第一,印度自身的技术进展有限。

第二,印度对引进的技术无法真正掌握。

第三,印度对米格21本身吃的不透。

印度90年代中期对米格21提出了改进的要求,参与竞争的有以色列和俄罗斯两种方案。而有意思的是,曾经有人把米格21的两个改进方案和中国同一时期生产的歼七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结果是中国版本无条件胜出。印度当然不愿意买比中国落后的飞机了,但是俄罗斯敢拿着比中国歼七落后得多的方案跑到印度去招摇撞骗,可见当时印度的航空工业水平如何了。而可悲的是:直到现在,印度人自己制造的米格21仍然属于无名之辈的行列。

但是从这一点我们又可以看到一个不同寻常之处:一个进行了二十年的先进项目,涉及整个航空工业的方方面面,怎么就会连一点像样的成就都没有呢?我猜想,这可能和过多的技术引进有关。当然,引进技术不是坏事,拿来主义嘛。但是拿来之后你得学啊,得研究啊,得吃透,然后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啊!印度人怎么就什么都没有学到呢?难不成他们就是站在旁边看热闹?

从这一点看来,印度的LCA即使获得成功,对印度航空工业的提升也十分有限。

第四,印度对LCA的期望值与它实际的航空工业水平之间有极大的落差。

印度的航空工业水平如何,我没见过实物,也没有参观过它的工厂。不过看印度制造的米格21和美洲豹就能看到一点端倪。

我前面已经说过,在印度能够制造高档产品的情况下,是完全没有理由造不出性能良好的低档产品的。

LCA是什么档次?按照印度人的说法,属于第四代,还是西方标准的第四代,还要2020年都不会落后。从第二代到第四代,其中的技术跨度有多大?两道技术鸿沟!

我们的飞豹是二代半,枭龙是准三代,歼十是正三代,中国用了将近30年才越过了第一道鸿沟。其中的辛酸苦辣实在不足以向外人道。

我们知道LCA的大部分子系统都使用了外国技术,外国设备甚至外国设计,但是最后的系统集成和整合肯定是印度人自己做,否则干脆给LCA安一个美国番号拉倒了。尽管如此,我对印度人跨越障碍的能力仍然深表怀疑,有些东西没有做过就永远不知道,我们开始搞飞豹和歼十之前也曾经对可能面对的难题做过这样那样的猜测。结果搞起来之后才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很多大麻烦都是从小毛病引起的。LCA迄今为止已经经过570次试飞,说实话这样的试飞强度并不大,很多有关可靠性的问题都不一定能够暴露出来。而中国队新型飞机的测试是一个相当庞大的系统工程,我们的风洞,高空试车台,地面微波实验室,仿真测试系统都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就试飞而言,不仅有原型机试飞,还有小批量领先使用试飞,还有用歼八2和教八改装的技术验证机试飞——用成熟飞机改装技术验证机,可以进行比还不成熟的原型机复杂的多的试飞。可以说,中国航空工业对新型战机的测试的强度,难度,力度和广泛性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最后,中国近几年研制的飞机都存在很大的技术交叉,很多歼十上的设备和技术,飞豹和歼七都能帮它试飞,甚至整个子系统的集成都可以在其他机种身上完成。而我们可以看到,印度是没有这种条件的,它只有一个LCA项目在进行,它的米格21和美洲豹不争气,也没看到它做这方面的工作。那么我只能看到一个选择,那就是让美国人帮它做。众所周知,1998年后印度和美国的关系一度中断,但是其后很快又再度热络起来,鉴于LCA广泛使用了美国技术,帮助印度进行全面的系统测试还是很可能的。但是要想达到“第四代”标准,美国人愿意提供的东西非常有限。

    在LCA的整个项目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从美国,英国,以色列引进的成熟技术,按理说,LCA不应受分子项目进度所累,印度方面的主要工作应该就在于机体设计和系统集成。但是从它的研制进程来说,印度在材料制造,加工工艺,空气动力学,以及系统集成能力方面存在着严重不足。从LCA2001年第一次试飞,时隔1年多之后才第二次试飞来看,它有可能在复合材料结构方面碰到了麻烦。LCA使用了过多的复合材料,是的,过多了。制造高性能的复合材料其实不难,但是复合材料的最大的弱点就是可靠性问题。从制造角度来说,基本上很难保证能够生产出质量完全一致的产品,以至于对复合材料件的性能一般都不以强度,硬度,公差来表示。而是采用一种概率性的表示方法,比如说“有90%的置信度可以达到某一强度标准”,或者“有99%的置信度可以达到某一强度标准”。于是,在复合材料设计时,经常要放大其安全裕度,也就是增加厚度,从而减少了复合材料对于金属材料的比强度优势。

 

我们可以看到使用了大量复合材料的LCA减重效果并不明显。更要命的是,复合材料极易受损,而且难以检测——金属材料的损伤往往是裂纹,腐蚀等,大部分损伤可以目视检查,难以达到的地方可以用窥镜。但是复合材料如果发生分层,气泡等问题,在表面上是绝对看不出来的。如果仅仅是使用在飞机的表面,用一台手提式超声波验伤机就可以检查,但是如果使用在内部结构上的话,检查起来就会极其麻烦。这也是美国等材料技术先进国家在复合材料的使用上保持谨慎的根本原因。我猜测LCA的第一次试飞之后一放就是一年半的原因可能就是复合材料出现了重大损伤,从而不得不对机体结构设计推倒重来。至于现在LCA的复合材料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我们不得而知,不过,就570次试飞而言,尚不足以验证其可靠性。

好了,说到这里了。我对歼十的了解有限,对LCA更是只闻其声不见其面,所以我并不打算对它们的性能作盲人摸象式的所谓分析。

关键词(Tags): #技术(马克沁)#兵器(马克沁)通宝推:李根,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