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从小处着眼说东北(系列一) -- 王小棉她妈

共:💬354 🌺84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家园 那不是说

城里人吃的玉米面都不是当年的? (问题貌似比较小白)

新手收的苞米含水量太高,没法脱粒,只能等上冻或者来年春天干透了才能脱粒。

辽源是吉林的呀, 我一直以为是辽宁的, 汗, 亏我还以为自己中国地理很好呢, 估计跟辽宁的辽阳混了.

家园 现在不少都引进街里了 唤作一锅出

玉米面和白面都可以贴

楼主说的那个是 酸汤子还是碴条? 在白山那边见过

家园 看着太有感觉了 感觉从长春往南线走 全是这样的

真写出东北特点来了 多写哈 鲜花一筐等着呢

家园 汤子辽源也有么?

老家离你不远,可小时从没吃过。

还是结婚后在老婆才知道有这种吃法,她家原来是黑龙江的。汤子面也总是亲戚捎过来。

家园 写的真好,看得我都想家了
家园 自己关于炕的点滴回忆...

家里的炕从来都是母亲盘,这类细活她信不过父亲。

我们家不是每年都脱坯,就只好用砖。砖的优点是上热比较快;相应地,凉得也比土坯炕要快。另外,砖炕能结实点。在农村,小孩在炕上淘把炕蹦塌一块属于多发事件。

农村以前过夜没有取暖设施(炉子无法烧一夜)。早晨一睁眼,除了一筒热被窝,其余都是拔凉拔凉的...... 套棉裤时,孩子们还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早起炕的父母这时会把棉袄棉裤放到炕头焐一下,再穿时就好多了。

家园 炕头都是给老人的...并且也只有老人能挺住。
家园 这个看过,东北有些地方还有据说是烤烟的土楼子...

坐火车时常能看到,跟土炮楼子差不多,是密封的。一直不知道内部是什么构造,是如何烤烟的。

家园 俺们那里还有火墙

和炕差不多原理,就是墙是空的,通火灶,取暖。灶头一般也在厨房里,俺们那疙瘩厨房叫锅屋。冬天火墙上可以烤袜子鞋子手套,大人烫酒。

俺们林区,以前取暖用木头,家家有拌子垛,把最不好劈细的疙瘩头留着到了冬天晚上烧炕。疙瘩头烧的慢,一两块能撑一宿,早晨炕梢也不凉,前提是炕得盘的好。

苞米大饼子窝窝头,小时候的主食,到了88年才基本不吃。回老家去,有个把亲戚还有6印8印的大锅,上面贴大饼子,下面豆角炖排骨,锅底坑前用火炭烤点小咸鱼,那叫香啊。馇条酸汤子是俺老爹最爱,上次来我这里的时候我父母自己还带了一个挤面条的工具(我忘了叫啥了),做酸汤子,不难做。

家园 东北粉丝来送花
家园 过去时代南方人在东北住没暖气的平房怎么办

北京天津冬天不算巨冷,家里生炉子就足够温暖。在东北靠炉子取暖热量不够,而且肯定比烧炕费燃料。七八十年代中小城市还是平房占多数,记得父母同事中南方人怎么也不习惯火炕,不少人家里是火炕改良成火墙,床很近很近地靠着火墙。

我妈妈经常提到,南方同事春节回湖北江苏探亲,回来大喊受不了南方冬天的阴冷,饭吃几口就凉了,成天穿得厚厚的,无论屋里屋外。

家园 小时候吃玉米面多

我们那儿把玉米叫苞谷。苞谷面做的发糕、钢丝面、面鱼儿,天天都是这些,想想都害怕。

现在偶尔煮个苞谷面糊糊,还觉得挺好喝的。

家园 跟山东差不多

确切说,胶东。

也是有土炕,玉米饼子,我们叫“苞米饼子”,不发酵,用热水和面,不叫“贴饼子”,叫“烀饼子”,我们那里的发音,“饼子”,发成“饼”拖长,再往上一挑的读音,很多普通话里发“*子”的,都是这么发音。

小时候吃苞米饼,和、喝苞米面粥,芥菜疙瘩或萝卜腌的咸菜,冬天还吃地瓜。当然没有白面馒头好吃。80年代初开始,慢慢就以白面为主了。

我们那的县城,还有一绝,就是楼房里也有炕,不过不是土炕,而是水泥的。新盖的楼已经没有这个设计了。除了我们那里,我在别的地方都没看到过楼房里有炕。

还有,小时候写作文的时候,不小心把炕写成坑,就闹笑话了。因为“坑”是我们那里厕所的俗称,也有另一个俗称,茅房。

小时候在村里,草房基本没有了,70年代末的时候,可能最多剩下一两座

家园 墨西哥的玉米做饼子不如中国玉米香,生腥味难去掉。
家园 错,住楼照样可以烧炕。

只要有烟道就行。我在山东住的八几年建的老楼,烧炕一直烧到香港回归。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