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人物】地质分析专家赵??田教授口述历史 -- 席琳

共:💬1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人物】地质分析专家赵??田教授口述历史

2003年,听朋友讲起就职于美国地质调查所的国际著名化探专家和地质分析专家、美籍华裔学者赵??田教授, 索得电话并自报家门。

赵教授遂开车接俺去家中,畅谈3个多小时。

84岁高龄的赵教授身体健康,神采奕奕,记忆力很好。

我们便从赵教授家世说起,经在美国的教育,到与国内学界的交往。

赵教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俺一边提问,一边做简单的笔录。

临别,赵教授还借给俺珍贵历史照片3张。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2003年3月6号, 赵??田教授和太太范汝逵女士在家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小板凳一张,等着。
家园 【人物】赵??田教授口述历史 (一)

1.

我的祖籍是河南省温县,属怀庆府。我祖辈务农,父亲兄弟二人。父亲年轻时离开河南老家去安徽闯世界,在蚌埠做生意,1946年年初过世,享年69岁。

我于1918年农历7月23日在安徽省蚌埠市出生。我上面有两个姐姐,都居住在安徽,一个哥哥,作烟草生意,他们都活到80余岁,分别在几年前去世。

我高中时才开始学习英文语法和写作,教员为国内外文系的毕业生,为后来赴美留学打下了基础。我是在安庆念的高中,当时许多中学包括高中和初中,只有安庆高中是独立的,也是安徽有名的学校,校长是孙闻园,为有名的教育家(可能是安庆第一中学--笔者注)。

1938年我考取已搬迁到四川重庆的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是中大入川后的第一届。班上10个人,三个专业,分别为农业化学、生物化学、发酵化学,只有两个半是学土壤化学的,后来一个转行搞树木,一个搞生化,坚持到最后的只是我一个,应用化学的基本知识到地质领域内的勘探地球化学。

1942年我在南京的中央大学毕业。1942-1944年我先在昆明云南大学农学院当2年助教,负责土壤肥料和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后来我到在重庆北培的中央农业实验所工作。

张乃凤先生是中央农业实验所的土壤肥料系系主任,他当时不在国内,而在华府商洽美援事宜。我是于1945年在美国才有机会见到他。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中美两国按租借方案进行训练技术人员以备接收之需要。重庆国民政府拟选派各类科学技术人员共约600人赴美国,由各科分批报送。农、林科在一起,共计近100人。

因我刚去中央农业试验所才2个月,本来不会有机会。但中央考试院争取了40个名额,经考试而择优录取土壤肥料专业唯一名额。作物方面好像是浙江大学的马逢周。

土壤肥料的其余13人均为农林部保送,包括宋达泉、胡济生、史瑞和、张守敬、吴志华、黄希素、孙渠、屠启澍、冷福田、金继汉、裴保义、陈祥、徐叔华等(这14人里面有三人在国外发展,一人早丧,二人成就非凡。国内的11人中有5人入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第一辑 - 笔者注)。

1945年我们经重庆坐飞机穿越驼峰到印度,再经孟买搭美国军舰到美国,在东岸Virginia州Norfork登陆。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1945年中国政府公派的14名留美学者 (土壤肥料)(从左到右) : 徐叔华、史瑞和、陈祥、张守敬、吴志华、金继汉、裴保义、冷福田、屠启澍、赵??田、胡济生、孙渠、黄希素、宋达泉

附注:

1. 土壤肥料学家张乃凤(1904― )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浙江湖州人。1926年毕业后升入圣约翰大学。1927年秋自费去美国康奈尔大学农学院留学,1930年毕业。随后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生院土壤系攻读硕士,翌年获硕士学位。1931年学成回国,受聘于金陵大学, 致力于化学肥料试验研究工作60余年,组织了我国历史上首次地力测定和全国化肥试验网,为我国化学肥料的使用、推广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4―1945年,张乃凤赴美国协助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编制中国战后善后救济用化肥计划。1946年回国后,兼任农林部农业复兴委员会上海办事处的工作,负责善后救济用化肥的接收和分配。

---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2. 土壤学家 - 宋达泉(1912-1988)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在辽宁省沈阳市。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现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前期从事土壤及自然资源调查和研究工作。早期在浙江、福建、云南等地进行土壤调查和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主持了东北地区土壤资源及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的系统调查和研究工作,为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1945年,宋达泉通过农林部公费赴美实习考试。在美国先到田纳西州学习应用航空照片测绘土壤详图方法,秋季到康奈尔大学研习土壤化学、土壤物理和森林土壤学。第二年春,参加在俄亥俄州召开的美国土壤学年会,继而去美国农部土壤局学习土壤胶体研究方法,去威斯康星州水土保持学校学习6周,再到米苏里大学师从马歇尔教授学习土壤矿物学,并与美国土壤学家梭颇等人一起考察了美国中西部各州土壤。1946年7月宋达泉回国,在南京地质所土壤室工作,并兼任中央大学农化系土壤学教授。

---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3. 土壤肥料学家 - 史瑞和(1917-)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江苏溧阳人。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后留校任助教。1945年被农业部选派赴美实习一年,1946年回国,任中央大学农化系讲师。1948年再度出国深造。1949年先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入俄勒冈州立大学土壤系深造,1952年获博士学位。1952-1954年在美国农业部北大平原试验站工作2年,由于成绩卓著,被美国农业部授予"土壤化学家"称号。

1954年9月回国,在南京农业大学土壤化学系任副教授、教授,并任研究生部副主任,还在1988-1989年当选江苏省土壤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长,他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

长期从事土壤、植物营养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土壤磷素的化学形态等进行较多的研究。对发展我国土壤分析、植物营养和施肥学科作出了贡献。

---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4. 土壤肥料学家 - 裴保义(1914-198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湖北汉口人。1934年考入金陵大学, 1938年毕业后留校任农经系助教,曾参加四川省的土壤调查和农村经济状况调查。1942年应黄瑞采教授的邀请转入农艺系任讲师,从事土壤肥力和肥料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1945年,中国土壤学会成立,裴保义是学会的首批会员之一。同年,他赴美深造,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进修和实习。1946年回国,任金陵大学农艺系副教授、教授。

---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5. 耕作学家 - 孙渠 (1911-1975)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山东潍县人。1936年1月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毕业后,先后在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肥料系和山东省立高级农业学校农科任职。1940年他前往重庆,并于1941年受聘于设在重庆歇马场的乡村建设学院,任副教授兼农专科副主任,讲授土壤学和肥料学。1945年,他获得以实习技术员身份去美国进修机会,先后访问了俄亥俄、康乃尔和加州大学。一年后,他回到重庆乡建学院继续任教,并升任教授。1948年,他离开动乱的重庆,再次来到加州大学进修。1950年3月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

孙渠是中国耕作学科主要奠基人。他汲取国外土壤肥力和耕作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率先提出用地养地相结合是耕作制度改革的核心,并以此为指导开设耕作学课程,创建耕作学教研组,主持编写第一部耕作学教科书,为我国耕作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不象写开国将帅,大家都知道一些,对人名不用注释。

还有学术上的争执,孰是孰非,也不敢妄断。

科学家们的传记,不太好写,尤其是事涉健在的人,只能绕开去。

好在这一篇是经过老头看过的,问题不太大。

家园 为科学家立传,传播科学和诚实,席兄是在做大功德。敬礼!
家园 【人物】赵??田教授口述历史 (二)

2.

我们先在康奈尔大学的Summer School集中学习三个月,其后约半年在校选修土壤化学、土壤肥力、植物生理等课程。然后由康奈尔大学的土壤学教授Harry O. Buckman(《土壤本质与性状》一书的作者,授普通土壤学)面试,并结合每人的兴趣安排而分开活动。

我和吴志华在一起的时间最久,开始跟Michael Peech学土壤测试。接着去北卡实习几个月,我在Adolph Mehlich的实验室做工作,吴志华则去了别的地方。然后我去伊利诺大学(时间较长,将近三个月)、加利福尼亚大学Berkeley分校、威斯康星大学、普渡大学,共一年时间。

在伊利诺大学时我见到了彭克明和李庆逵二先生,并与他二人分别合影留念。

李庆逵的土壤氮素分析做的不错,他的博士和我同一导师,是R. H. Bray,就是创用测试土壤有效磷方法的土壤化学家。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1946年, 我和李庆逵在伊利诺大学

彭克明在美国待了很久,本来很早可以毕业,但他一直拖着,边工作边念书,大概到1947年才毕业。彭克明的导师不是R. H. Bray,他更偏重于农业化学,除了名教授Bray外,伊利诺大学土壤系尚有Bray的学生和另外一个教授,是谁我想不起来了。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1946年, 我和彭克明在伊利诺大学

李连捷先生也曾在伊利诺大学获博士学位,我去时他已经毕业回国了,因而没有见到。

张守敬先生毕业后先是回台湾发展,退休后移民到了加拿大,我们很熟。数年前他不幸辞世。

1946年我和土壤肥料方面的12人坐船到上海回国,然后到南京。

吴志华是中国唯一的女土壤学家。她当时说:"你们回去都有工作,我没有工作”。于是她就留在佛罗里达大学念园艺专业的硕士学位,但论文是有关土壤学的。

吴志华于1947年硕士毕业后才回国,先是到浙江大学,后来调到南京大学。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迫害致死,她实在是很可惜,死时才51岁。

附注:

1. 李庆逵(1912-200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土壤农业化学家。浙江宁波人。1932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1948年获美国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一直从事土壤农业化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30年代编著的《土壤分析法》,推动了中国土壤分析化学的发展。对中国土壤磷、钾状况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促进了中国磷、钾肥的发展和应用;对中国红壤的生成、发育、开发利用和化学性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土壤学者的重视,对橡胶等热带作物宜林地的开发及合理施肥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摘自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院士介绍。

2. 彭克明(1905-1990)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河北省晋县人。1929年于河北大学农科毕业。1939年和1946年在美国伊立诺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历任河北农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二级教授。他是新中国成立后向国际学术界系统介绍中国使用有机肥料的理论与实践的第一位科学家。

彭克明教授长期从事土壤化学和农业化学的研究。在植物营养与施肥,特别是土壤――植物测试方面,有深入的研究。他第一个提出土壤中固定态钾可被植物利用的数量和速度。六十年代初,在我国建立了第一批肥料长期定位实验地和渗滤水装置,做了开创性的工作。

---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3. 李连捷(1908―1992)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土壤地理学家。河北玉田人。193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地理系。1940年获中华文化基金奖,被派往美国考查水土保持工作;继而留美学习,先后获田纳西大学硕士学位和伊利诺大学博士学位。北京农业大学教授。我国土壤学主要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在土壤分类学、土壤地理学、地貌学和第四纪地质学方面,科研、教学成绩卓著,在土壤微形态、农业遥感方面有开拓性建树。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摘自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院士介绍。

4. 吴志华 (1917―1968)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农业化学家,浙江省嘉兴人。1936年考入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1937年随校内迁。1940年毕业。毕业论文被评为第一名,深受竺可桢校长的赞赏。1945年,她考取公费赴美留学。1947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回国,受聘于浙江大学农业化学系,任副教授。1950年,她调到南京大学土壤系,任副教授。1957年,国家选派吴志华到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土壤系进修。1959年从苏联回国,在南京农学院主持土壤教研组的日常工作。1963年初,她去北京参加制定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文化大革命”期间,吴志华受到了无端的迫害,不幸于1968年9月1日含冤而逝,时年51岁。1978年12月19日,组织上宣布了对她的平反决定,为她恢复名誉。

---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赵老有没有讲他生活里的故事啊?
家园 没有。

俺的感觉是那一代人都不容易,经历的事情太多,但事涉个人,都谈的很少。相反,再早的一驳人,如汤佩松、金善宝辈的人,反而更无所顾忌。

家园 【人物】赵??田教授口述历史 (三)

3.

我是在1947年结婚,迄今已经56年。我太太叫范汝逵,她1948年在南京金陵大学缺少8个学分就毕业,后在台湾借读完成学位,是作物育种专业。我们有一女二儿,都在美国工作,从事医学行政与执业。

1948年我去台湾,在台南市台湾糖业试验所工作, 从事台湾甘蔗土壤化学与肥力调查研究。之所以去台湾,是因为当时的南京中央农事试验所,没有什么仪器设备,做研究根本谈不到。

当时浙江大学的卢守耕在台湾糖业试验所任所长,土壤室的主任王世中和我认识,写信给我,邀我去台湾。因为当时日本人撤退后留下的仪器设备还是比较先进的。

当时张守敬在台北市台湾农业试验所,主持台湾地区土壤肥力?y定,有南赵(??田)北张(守敬)之称。华孟也在台湾农业试验所,后来返回大陆。袁嗣良是浙大毕业,因而在糖业试验所。

1956年我申请了留美奖学金,在俄来岗州立大学(Oregon State University)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导师是Mehlich的研究生,因我曾于1946年在Mehlich的实验室待过,故相处甚好。特意给我配了助手帮我做实验。1959年我硕士毕业。一年后我博士毕业,论文题目是:硫酸根离子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吸附(Movement and adsorption of sulfate ions in soil systems)。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德裔科学家 Adolph Mehlich 博士

我毕业后先是在俄来岗州立大学做了2年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至1962年发表有关硫酸根的7篇文章,。然后我去夏威夷的凤梨研究所工作3年多。1966年我经朋友介绍,来到科罗拉多首府丹佛美国地质调查所(U.S. Geological Survey)。在这里工作了20多年,直至退休。

我先是在水化学系做重金属研究,1971年被调到地质部门的勘察地球化学系,任地球化学系的资深科学家。我于1988年底退休,给予Scientist Emeritus 称号。我太太比我提前两年退休,平时也喜欢运动,加入游泳俱乐部已经十多年。

我一生从事地球化学研究,发表英文论文88篇,中文著作及翻译50余篇。

附:有关文献

1. 台湾的"南赵北张":

1). 赵??田曾在台湾从事甘蔗土壤肥力的调查研究

“本省耕地土壤除了一般掾?I用地之外,尚有台?程??I公司所?碛兄?全省大面峰蔗田土壤。甘蔗肺植是台?吃缙诮???命谬之一,因此?φ崽锿寥乐?研究钊?橹匾?。

邝??田及李锾文(1952)便曾?θ?省蔗田咄行土壤肥力研究,整查?^域依本省地理位置及土??不同加以?^分,包括中北部台地及丘陵地蔗?^、?崴?平原、??倪台地、嘉南平原、?}分地蔗田、台南锾峰土、南部蔗?^及?|台???{谷?_峰平原。共???癖,708??土壤?悠罚?分析??目有土壤pH、有效性磷及有效性??。”

--- 摘自行政院??家科?W委?T???n}研究????成果?蟾婧台?抄h境??喵陪?夂蜃?喵蓄?糁?怎析?D土壤?h境。中攘民??88年10月30日。

2). ??守敬主持胚?车??^之土壤肥力?y定:

“民??38-39年(1949-1950)在胚?呈∞r?I????所??守敬氏主持下,佩揠全省土壤肥力概?y。”

“胚?彻??歪幔?土壤肥力?y定技戌陪愚念逐?u办展,民??38-39年(1949-1950)台?呈∞r?I????所??守敬氏以Peech法?y定全省掾田土壤有效性磷、??,?榇笠?模土壤肥力?y定之先??。”

--- 摘自席呗之、??守敬,1951。胚?呈⊥寥勒{查及肥力?y定?蟾???。台?撤柿瞎?司?部?第5??。

3). 民??52年1月至民??55年7月, ??守敬教授 (掾化系)任??立胚?炒??W掾?W院掾?I??列疝首任馆长

“胚?彻??歪幔?政府?罹??D治,峰?O推?痈黜?????建韵,土地改革之成功,掾?I技戌之精咄,都奠定了???r社??繁?s咄步的基石,?榱??⑴_?惩恋馗母锱c掾?I办展的成果具篦呈?F,於是滋生了在具有?W戌教育钌?У匚坏呐_大校?@?仍O立掾?I??列疝之想法。”

“掾?I??列疝自檫幕以?恚?除峰?O展出我??土地改革??施之成果外,更配合我??掾?I办展陪囔村建韵,多次更新展盂主铨:「土地改革陪掾?I生?a」、「胚?沉??I暨掾?I?C械展」、「?@??成果展」、「加速掾村建韵成果展」、「未?砼_?侈r?I久合办展」、「掾?I新科技展」、「胚?车霓r?I成果陪办展」、「胚?呈∞r?I????研究成果展」等。”

2. 一代宗??---王世中(1913-1985)院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先生於民??二十三年自北平燕京大?W化?W系???I,胗即投入??防行列任????狒署。民??二十六年赴德??纫比遽大?W攻坐掾?I化?W,民??二十九年?@博士?W位後即返??任教於??南大?W作育青年,抗???倮?後再弈往浙江大?W任教。民??三十六年?|渡?砼_,?氖屡_?程??I研究,其後半生?t全心???I於???u掾?I界。

民??四十八年先生以四十有七的英年??啉?橹醒胙芯吭涸菏浚??@此殊?s,可洲??至名?w。然而其?W戌研究工作?K非於焉而止,此後反而更年??一年,??理办表??著於中外著名塍丈,?榕_?程??I公司、土壤?W界,甚而全球掾?I界?淞⑷舾芍匾?里程碑。

民??五十九年???谴箝嘞壬?之邀,兼任主持??科??狒掾生物酵,????安排全??生物科技的推展。

先生後36年恰?槠浒肷?,功在胚糖,功在胚?惩寥澜纾?功在?砂倌??碇?掾?I化?W界,费?檗r?I一代宗??哲??之?o愧。

3. 土壤物理学家--华孟(1919 - 199?)教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北京人。1942年中山大学毕业,随即考入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土壤学部,在著名土壤学家邓植仪的指导下,承担土壤学、地质学的教学及实验课。

1945年秋,华孟被调任台湾省农业试验所农化系技正。在台中县实地参加土壤调查。同时又筹划玉山(台湾全境最高山,海拔3950米)的土壤垂直分布研究。

1947年秋,华孟到广州担任中山大学农学院农业化学系的教学工作。1948年夏,华孟不顾亲友的劝阻,由广州携家北上,应聘于北京大学农学院。

华孟长期从事土壤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率先向国内介绍土壤水能量观点的学者之一。他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土壤物理学教研室,推动了我国土壤物理学的发展;根据多年研究,提出了“持久型节水农业”的观点, 为维护华北平原良性生态循环和节约水资源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 摘自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人物】赵??田教授口述历史 (四)

4、中国农学家趣事

张乃凤:张乃凤先生是张静江的侄子,但他为人随和,从来不摆架子。张先生非常注意健康和卫生。40年代在重庆时疟疾肆虐,传说他每看见一个蚊子,就吃一片奎宁 [注1]。

胡济生:胡济生的父亲为胡霖(即胡政之),是上海《大公报》的总主笔(Editor-in-Chief)[注4]。

陈华逵:1936-1939年留学英伦, 获博士,夫人系武汉大学校长周鲠生的女儿。

马保之:马保之是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的儿子。马保之为金陵大学毕业,康奈尔大学博士。太太为蓝千碧。抗战期间任广西大学农学院院长兼广西农事试验场场长。国民党迁台后任台湾农林复兴委员会组长、秘书长、台湾大学农学院院长和台湾食品研究所所长。并曾任职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西非的利比亚(Liberia)创办农学院,并任院长。

朱祖祥:1944年到美国,1948年在密执根州立大学获博士学位。

熊 毅:熊毅比较有学问,各方面都行。他先是在密苏里大学跟C. E. Marshall教授从事土壤矿物学研究,获硕士学位。 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博士导师是 M. L. Jackson,也就是张守敬(S. C. Chang)、徐拔和(P. H. Hsu) 、黄盘铭等先生(P. M. Huang)后来的导师。

宋达泉:同陈恩凤为联襟, 太太为姚媛。

卢守耕:原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台湾光复后,任台湾糖业试验所所长。浙江大学在台湾的势力很大,与卢守耕有关。

周昌芸:台湾经济部次长,台湾土壤学会第一任理事长,因学会的关系,我与他很熟。周昌芸和左舜生、陈启天、李磺都是青年党党员。

席连之:原任职于中央地质所土壤室,经台湾肥料公司借调从事台湾土壤调查工作。曾与张守敬合著《台湾省土壤调查及肥力测定报告书》。退休后来美国定居,数年前因心脏病逝世。

罗宗洛:东京大学学士毕业,曾任台湾大学校长。

金善宝:金老南高农业专科毕业,曾留学美国,思想先进。文革期间下放农村。1979年我访北京时,金善宝痛责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纪登奎,说纪破坏了中国的农业科研体制。不久纪登奎便倒了台 [注2]。

袁嗣良:浙江大学毕业,俄亥俄大学博士。袁先生曾在贵州大学当助教。在台湾时曾积极参加基督教教会,来美后因教会里的虚伪对教会很失望。1979年后非常热心推动与大陆土壤学届的交流、合作和农业教育,后因大陆有关方面不信守承诺等原因对大陆颇灰心。但他的精神令人敬佩。

史瑞和: 1953年在俄来岗州立大学博士毕业。喜欢打篮球,身体不错。

孙 羲:孙羲这人很会说话,普通话讲得好,不知道是不是北京人。

金继汉:于1945年来美国实习,一年后返国。1-2年后获得奖学金赴英国进修博士学位,毕业后转往美国。嗣在 Detroit 的 Wayne State University 任教。在1960年代初期因车祸不幸去世。

冷福田:浙江大学毕业后加入中央农业试验所工作。于1945年来美国实习一年,1946年回国后返原机关工作 [注5]。

陈 祥:陈祥是四川大学彭家元的助手。1946年陈祥和我一起回国,回原单位四川大学。查阅彭家元的传记或许能知道他一些信息 [注3,7]。

笔者注:

1. 笔者从他处亦曾听到过类似张乃凤先生的故事。可见张先生吃奎宁片防病在圈子里是广为流传的。另外近来看宋达泉的传记,也有吃奎宁粉治疟疾的记录。大概奎宁是当时野外考察的常备药。

2. 据金善宝的传记, 金老1920南京高等师范农业专科毕业,1930年赴美国留学。1932年始先后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和南京中央大学农学院副教授。1937年金善宝任南京中央大学农艺系教授,抗战时随学校迁重庆。赵教授大概在此时结识的金老。文革期间金老任中国农业科学院院长(或副院长,因那时期正主管都是党委书记?D待考)。

3. 据彭家元的传记, 1936年彭家元和陈禹平一起发表了《广东土壤中氮素固氮菌之分离研究》,这是我国研究固氮微生物最早的一批论文之一,对后来的研究者颇有启迪。随后,彭家元与陈禹平还根据好热性纤维分解菌的功能,研究了我国农村有机肥的堆制发酵方法,成功地富集培养了高温纤维分解菌,定名为“元平菌”,是我国40年代在农业中推广的新技术之一,为发展农业生产作出了贡献。

4. 胡济生 (1918-): (摘自《世界人物辞海》) 四川成都人。1935年入南京金陵大学,两年后,转重庆中央农业实验所土壤肥料系。其间,被录选国家高等文管考试和美国战时租借法案,公费1945年留学美国。在康乃尔大学研究院肄业。从50年代迄今,倡导并致力于微生物学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成功菌种选育和菌剂生产程序,包括豆科作物共生固氮的持续农业生态技术。获前苏联列宁农业科学院“米邱林百年纪念奖, 全国科学大会等奖。

5. 冷福田: 江苏农科院原子能所研究员, 1940年代浙江大学毕业后, 加入中央农业试验所工作。于1945年去美国实习一年,返原机关。

6. 徐叔华: 于1957年7月和李连捷、彭克明、张乃风、朱连青、刘培桐等发起北京土壤学会。

7. 陈 祥(1911-1984): 又名陈光宗,四川南川人。1935年7月毕业于广州中山大学,1945年留学美国康乃尔大学。曾任浙江金华农业学校教员,浙江省土壤研究所技术员,四川南川简易师范学校教员,四川农业改进所技士、技正兼实验农场场长,四川大学、华西大学、川北大学、四川省立教育学院副教授、教授。1950年10月调至西南农学院任教授。

8. 屠启澍(1906-1992): 江苏常州人,1930年毕业于金陵大学。1945年至1946年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1947年回国曾任中央农业实验室技正。1960年调湖南农学院。1964年调西南农学院教授。

9. 黄希素(1908-1958): 原名黄熙寿,湖南长沙人, 1931年毕业于国立劳动大学。曾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技士。1945年到美国考察实习,先到依阿华州立农工学院农艺系土壤组实习,后转入康奈尔大学、 威斯康辛美国农部水土保持中心学校。1946年回国,任四川教育学院教授,兼重庆大学教授。1948年到贵州大学任教授,1952年到西南农学院任教授。

据唐纯良著《李立三全传》: 黄希素和李立三的前妻结婚。

李立三的妻子李崇善这时也在从事地下工作,她带着两个女儿,大的两岁,小的刚满一岁,腹中还怀着即将出世的第三个孩子。为减轻妻子负担,李立三决心把这个即将出世的孩子送人。他走后不久,李崇善生下了第三个女孩,受李立三委托的女工果然来把女孩抱走了。

李崇善不久就被捕入狱,1933年释放后,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只好拖着两个孩子回家乡长沙寻找生路。在窘困中遇到了进步知识分子黄希素,两人成立了新家庭。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人物】赵??田教授口述历史 (五)

5. 勘查地球化学家谢学锦院士

地质学家谢家荣是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毕业。他是曾任国民党行政院院长的中国第一个地质学博士翁文灏的学生。他这个人很了不起,听说先是和翁文灏及孙健初发现了玉门油田,后来又发现了大庆油田。

谢学锦是谢家荣的儿子,他先在浙江大学物理学与化学,后在重庆大学毕业。他在北京百万庄中国地质科学院主持地球化学制图。

谢学锦个人精神可佩,文革期间受批斗吃了很多苦。后来出车祸,他双腿致残后又重新站立起来。他的地球化学制图研究,在世界上是领先的。

70年代中期谢学锦首先从文献上知道我所从事的工作。我们在1983年开始进行了多次通信。后来谢学锦几次来美国开会都住在我家中。后来他还送他的学生周丽沂到我这里工作二年,从事合作研究。美国地质调查所与中国地质学界地球化学方面的合作也即从此开始。

谢学锦的许多论文我都有备份。最近出版的工作50周年论文集和谢学锦80周年生日纪念论文集综合介绍了他的贡献。这些材料我都可以借给你看。其中的照片有一份是给我加印的,你可以保存下来。

如果你有机会去北京要让我知道,我要带口信给他。

附注:

1.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 - 翁文灏 (1889-197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浙江浙东人,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1912年回国,是当代杰出的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我国近代科学事业的重要倡导者、组织者。

翁文灏领导了中国地质调查所,培育出我国第一代地质工作者;创建了新生代、地震、土壤、燃料等研究室,并推动这些学科的发展。同时,又任过多年北京大学地质学教授、清华大学代理校长等职。

他在我国地球科学各分支领域,包括矿床学、构造地质学、地震地质学、沉积学、山志学、地图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如《燕山运动》、《中国金属矿床分带理论》、《申报地图》等等。

他也是中国科学社、中国工程师学会、中国地质学会等学术团体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1932年,翁文灏为国民政府所延揽,担任国防设计委员会(即资源委员会的前身)秘书长,后又历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行政院副院长、院长、国民政府总统府秘书长等职。为国民党战犯之一。

1949年春,他脱离蒋介石集团,初居香港,后居法国巴黎。1951年经周恩来的邀请回国,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同时,仍专注于地质事业。

他组织和领导了中国第一个油田的发现和开发。他的儿子是中国第一个输油专家,英年早逝。他的堂弟翁文波,也是地质和石油界知名的院士。

2. 大庆油田的发现者 - 谢家荣(1898-1966)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字季骅,上海人。1916年在北京地质研究所完成学业,随即去美国留学,先后在斯坦福大学地质系、威斯康星大学地质系进修,1920年获硕士学位后回国。1929年赴德国柏林地质调查所及弗莱堡大学,从事煤岩学和金属矿床的研究,取得风丰硕成果。

他生前曾历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北平分所所长,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地质论评》编辑主任,全国政协委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他是国际知名的矿床学家,为中国地质找矿、矿业发展及地质学和矿床学的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我国近代引进岩芯钻探用于探矿的创始者。

他还在石油地质理论和普查勘探方面功勋卓著,是注意到在华北和东北平原下找油的第一位地质学家,为大庆油田和华北油田的发现做出重大贡献。

关于这一点,俺发了一个帖。详见:

http://www.cchere.com/article/208659

谢家荣1948年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新中国和旧中国的两栖院士之一。

3. 中国勘查地球化学的奠基人?D?D谢学锦(1923-)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谢学锦1947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化学系。50年代对矿床原生晕进行了开拓性研究。60年代开始研究地球化学填图的理论与方法。1979年提出“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据此发现百余个工业矿床,特别是金矿。

1988年, 谢学锦开始推动国际地球化学填图的标准化,担任国际地球化学填图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分析方法委员会主席。

1980年,谢学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2003年8月22日, 央视国际(CCTV)对谢学锦院士的采访报道片段:

主持人:提到李四光,我们知道,他是中国非常有名的大地质学家,但是您的父亲谢家荣,他在地质学方面作的贡献绝不亚于李四光,应该说, 他们两个人同为中国的地质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两人的知名度却相差甚远,那么您作为谢家荣先生的儿子,您是怎么看待他们之间的这种反差的?

谢学锦:我觉得这个,我在我父亲九十年诞辰纪念会上,我作了一个发言,我说我看到历史上,国内外都有,中国更明显,科学家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在生前受到非常大的赞扬,得到了很多的荣誉,但是,这些赞扬和荣誉都是人为地加上去的,到了后来,他慢慢地就被人遗忘掉了,这是一种。另外一 种科学家,他在生前做了许多工作,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但是他去世以后,人们越来越想念他,越来越纪念他,我说我父亲属于后一种科学家,而且也因为他的经历,使得我老有这样一种感觉,我还愿意做这样的一种科学家。

主持人:听您这么一说,我们就不难理解,您跟您父亲有一点也是相同的,今天提到您的名字谢学锦,可能我们国内也很少有人知道,对我们来说也比较陌生,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国内八成以上的几百个矿点,都是根据您的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发现的,特别是金矿,它的潜在价值就是2000多亿。

详见:

http://www.cctv.com/science/20030822/100247.shtml

〔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