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西方人眼里的周恩来 -- 元亨利
我的帖子里只是简短提了一下.
当时是选一个学生代表,北大实行自由选举.有很多学生出来竞选,发表自己的宣言,回答问题等等,很热闹,其中建国以来很多重大事件,人物都被提出来进行讨论.于是有庐山会议,彭德怀等,还有人对周恩来在历次事件,主要是文化大革命的作为提出很多质疑.
那位候选人被提问,是在这种背景下,不是突然有人提到彭与周的比较.候选人的回答在当时的场合里很明确是你说的第二种情况.你分析的有道理,可能是为了选票,最后确实是他当选.
附一句,这同学现在美国,是某民主杂志主编.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第一次献花,作为80后,只能通过阅读文字来感受总理的魅力,感谢元兄的好文!
我忍了半天,终于没在上个帖子里写“机会主义”四个字。不过,尘归尘,土归土,终究还是如此。
敬元兄一朵花。
书名是: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Red China Today。讲的是斯诺1960年访问中国的事,这本书很有意思。
其中有斯诺对周恩来总理的采访,是在去密云水库的列车上进行的。
杜勒斯于1959年去世了。周恩来说“他们对他的逝世表示遗憾,因为他是一个非常直接了当的反革命(downright reactionary),要预知他的反应没有一点困难”。但周恩来承认杜勒斯确实让他吃惊了一回。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提前到场,当他走进会议厅的休息室(lounge)时,发现屋里只有杜勒斯一个人。“In a natural gesture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Chou extended his hand. Mr.Dulles folded his hands behind his back, shook his head, and left the room. Chou winced as he remembered it.‘That was really carrying even reaction to extremes', he said”.
这些文字是斯诺记录的周恩来自己的话,应该比较有权威性。所以我还是倾向于认为杜勒斯在日内瓦会议上拒绝与周恩来总理握手的事请确实发生了。
中国方面的资料,以王炳南的最可信,但他是否是真的每次都与周在一起?
虽然俺觉得把宋美龄同总理相提并论是对总理的侮辱。
宋除了外表风度言语符合西方人的观点外,对普通中国人有什么影响,刻薄地说,她就是一个对中国人民没有什么感情的香蕉。
我觉得比较可以是多方面的,不一定每一个比较都必须是全面的,可以从各个角度比。本贴的比较就是从一个侧面来比:两人的外交能力与成就,以及原因。
海外老华侨对她也是很有感情的,尤其是从台湾出来的。
宋去世后,国外有几本她的传记,最新的是Hannah Pakula写的《Last Empress》。好象是去年出的。
意识形态上的殖民地和文化上的半殖民地。
迪克的《周恩来传》中也有类似的话,见15章《一套天蓝色的睡衣》中:周的名字中的“恩来”中的“恩”,在他父亲祈求50年以后终于来了。
我有两个版本的《周恩来传》,作者都是英国的迪克·威尔逊(DIC WILSON),纳闷的是一个是1989年4月第一版,1990年5月第五次印刷,一个是1989年6月第二次印刷,但页码小有变化:不是说同是一个版本吗?
小弟不才,何其幸运出生于89年后同一天,说起来从小父母的期许就是你只要能做到周总理的百分之一就好了.呵呵
另外小弟倒是觉得周总理后来的气质特质取决于少时干娘的教导,传统文化的熏陶,早日承担家庭重任的经验以及后日在西方受到教育的融合所结合的产物.几十年斗争中磨砺而成.
但是总理处世圆润细腻讲究章法,布局极其长远,协调不同势力冲突和维持团结的能力等等,至于为人更不必多谈
宋美龄等人相比起来,差距就不可道里计了.
对比彭周而二公,不禁想起陈平对王陵说的一句话:“在庙堂上据理力争,我不如你,保全国家,你不如我”。
[其中一个人提到,我不喜欢戴眼镜的],当然没问题
但他要是嚷嚷我们中国人都不喜欢戴眼镜的,肯定路人侧目,被人鄙视也说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