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照片非原创】美国人镜头里的中国—1972,北京 -- 白鹤梁

共:💬68 🌺266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照片非原创】美国人镜头里的中国—1972,北京

这组照片是美国《LIFE》画报记者1972年随尼克松访华时拍的,画质比较高。大家一起来看看那时的中国。

1972年2月21-27日尼克松访华,整整一周时间,去了北京、上海、杭州。

这组照片以北京为主,借机回顾一下近40年前的北京。透过美国人留下的片子,看看那时的民生。

这个帖子分为两组,第二组见下面的链接

[quote=/article/2679133]【照片非原创】美国人镜头里的中国—1972,北京(续)[/quote]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抵达北京,这张照片相信大家不陌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机场的迎宾车队,那时中国的轿车基本以国产车和苏联车为主。当然,也有奔驰。

国产车一般是红旗和上海牌,红旗车得是省部级(含)以上的座驾,上海车是局级。

苏联车以吉姆、伏尔加、胜利20、华沙为多。随后不久(印象是1974年前后),日本轿车开始进入中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尼克松到访弄得各级领导挺神经。

记得他来那天正好是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学校都接上级通知,下午上完2节课后不得回家,在学校听广播、组织学习什么的,所以街道空荡荡的。镜头里那几个人也应该是安排好的暗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警察站在空荡荡的路口指挥交通,这里可能是民族饭店那个路口,我推测的哈。

那时的柏油路面,一到冬天冻得板儿板儿硬,跟打了铁似的。那时铺路材料也不中,路面净是龟裂的大裂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那时的冬天那叫一个冷,地面冻得硬梆梆的,树叶光秃秃,天色灰蒙蒙的。这张照片里,北京简直就像一座死城:(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是北京东单路口,把角的是东单菜市场,72年还叫东单食堂呢,比现在的农贸市场都不如。那时的城里人呢,比现在的进城务工人员都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为了尼克松到访,商店里摆满了从各地调来的、只给看不能买的商品。即使这样,那水果也品相不佳。一个毫无表情的售货员空守着柜台,一脸的木然。白制服皱巴巴、脏兮兮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中国号称是自行车王国,那时自行车是主要交通工具,但在北京,除了春秋两季有很短一段时间,骑车还算宜人外,其余时间可真受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那时,作为北京LOGO性建筑的四合院,跟电影《地道战》那高家庄也没啥区别,村儿似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现在有人一回忆过去,总觉得那时汽车少,空气特清新,天也很蓝。看了照片就会明白,也不全都是这样。这是北京火车站路口,空气真的谈不上清新,天么,灰蒙蒙的一点也不蓝:(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那时冬天戴口罩的比较多,主要是搪风,否则会冻得流清鼻涕。

当然,空气太污浊用口罩挡一挡也是真的。那时空气是真脏,口罩的鼻孔位置绝对黑黒的两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个是在颐和园吧?看着像。

跳皮筋是那时女孩爱玩的一种游戏,确实活动胳膊、腿儿,身高腿儿长的脚能够到皮筋,玩起来比较占便宜。

这张片子里,已经玩到“大举”了,难度最高的一种。

元宝推荐:奔波儿,
家园 第五张照片应该是在民族宫上往西拍的吧

中间两个带尖的高楼,近的是广播大楼,远一点的是军博

家园 现在看那时候的照片简直是恍如隔世

这三十多年变化确实太大了。被压抑了几十年,经济能力一释放出来确实不得了。

家园 建国后这60年据说被分为两大块

前30年呢,委婉的说法叫曲折前进,折腾的时候不少(胡哥说的不折腾大概就是这意思吧?)。

后30年呢,基本是一路高歌、奋力前行。

这后30年当中,特别是近十来年,可以说是黄金十年。

看看过去的照片、纪录片,真的感慨良多。

家园 应该是在民族宫上往西拍的

那时的广播大楼和军博都是北京的地标,站在香山上很容易看到,因为很突兀。现在北京长高了,再在鬼见愁上找它们可就得费点劲了。

呵呵

家园 【照片非原创】美国人镜头里的中国—1972,北京(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个女孩正在扫院子,扫帚一到,照例的暴土扬尘,北京实在太干燥了,地表比月球水份实在是多不了多少:)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四合院或曰大杂院里一般都没户内自来水管,得到外边接水。

北京所有四合院/大杂院的格局都差不多。冬天用完了得回水,也就是要把管子里的水放掉,否则管子里会结冰,水就不自来了。真碰到这种情况,得用火烧或用热水浇管子,麻烦死了:(

冬天洗衣、洗菜手冻得通红,疼的要命:(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个父亲给儿子买了把桔子,那时北京市面上见到的桔子都特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几位怎么看怎么像便衣警察:(

冬天戴羊剪绒帽子属于比较富裕的主,印象里是10块钱一顶吧?跟高帮回力球鞋差不多(记得高帮回力球鞋是11元一双)。年代久远,大概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那时的服装以蓝灰为主,也不讲什么款式,跟灰秃秃的街景浑然一体:)

照片里的服装面料应该都是卡其布,涤卡是后来才出的。

那时服装牌子好像是有讲究的,北京讲究“红都”出的吧?红都的老师傅都是50年代从上海过来的,服装剪裁的比较考究。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爱红妆爱武装的女孩。那时军装比较时髦,简称“国防绿”。好像这个不是真国防绿,因为扣子的样子有点可疑,懒得查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尼克松临去长城那天,北京降雪,为了保障行车安全,动员了许多人力扫雪。这是拿着扫雪工具的中学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不知咋的,总觉得那时冬天的空气、街景以及人的服装总是不透亮、不整洁,即使在阳光明媚时也是如此。

说到个人卫生,那时,要么单位有澡堂,要么去公共浴池洗澡,单位发澡票。通常是一周洗一次澡。即使是特爱干净的人,也很难做到一天一个澡。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一个抱着孩子的父亲。那时,除了中山装,这种对襟的中式罩衣也比较常见,男女老少皆可穿。印象里是自家或请熟人缝制的,市场上好像没有卖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这张貌似是在郊区的公路拍的。第一辆自行车是加重自行车,城里人骑这种车的不多。

城里的时髦男女爱骑26大链套的沪产自行车,比如永久、凤凰牌之类的。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那时,由于住的比较近,常去首体看体育比赛。这里常举行乒乓球、体操、篮球之类的比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解放军军乐团在欢迎宴会上演奏,好像有首曲子叫《草堆里的火鸡》,觉得曲名挺好玩的。那时军乐团的驻地在海淀区车道沟,文革前,原来是北京外贸大学的校舍。文革时,成了军乐团的驻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剧照。在那个文化荒漠年代,八亿人民八台戏。这八台戏估计是世界上座率最高的戏了,观众人数以亿人次计了:)

通宝推:南加菜帮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国防绿的扣子是正宗的

那时有两种,一种是这样咖啡色塑料鼓面带八一军徽的,那是高级的;后来就是简化的,像照片上这样光面的。

看着这些照片……能看到我自己啊……不是说我在照片里面,但那就是我们长大的时代啊。

家园 是,相信许多50后,60后

在这个照片里都能找到自己:)

家园 第三、四、五、九张照片是在民族饭店上拍的

第二组的那些四合院也可能是在民族饭店上俯拍的

家园 那就是所谓的“蓝蚂蚁”

72年的时候穿军装做红卫兵打扮的,好像已经不大时兴了。

看到这些照片,又想起当时的一个传达,好像是碰见外宾“三要三不要”,只记得其中有“要不卑不亢”和“不要围观外宾”。可怜见的,那时上海外滩都有洋人被围观得不得不出动警察叔叔来解围的。

家园 北京(或北方)可能与上海不同:)

北京(或北方)那时国防绿还是挺时髦的,要是有身将校呢加身,那可牛掰的不行。

当然,那时女孩戴军帽确实少见。文革初起时可能还挺潮,那是奉旨造反的红卫兵小将(女)的得意扮相,后来城里就没啥女孩戴军帽了。

家园 没有经过苦难的民族是不会长久的
家园 黑框是原来有的?

还是您加上的。有几张黑框比较宽,有偷窥的效果。

家园 哦,那黑框原始照片就有

忠于原作,忠于原作:)

家园 这照片给你解说的啥都面目可憎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