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我所知的小镇上的生活 -- 方解石
过去一直听说其实酒劲上来的那些人都是在装呢。
看老引大大的文章就能感受到了,中国一般是从一些比较原始的线索出发,当然我相信110和120是负责的,因为白天尸体已经不见了,应当是被带走进行进一步检查了。但是司机的话,司机的处世态度,还有当时那些底层同车的人的氛围,还是让我感觉到一种奇怪——对人命和人性的那种浅淡的漠视,带有一点点戏谑,带有一点点游戏人生。
后面可能会提到这种观念带来的结果。底层人眼中的社会是和我们差别不小的。
“那司机说起来轻描淡写,你听不到任何对这条逝去的生命的惋惜、悲哀,也听不到任何褒贬、思考,仅仅是带点油滑的叙事。”
你这要求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太高。
你的思维方式实在是有点那个。
“那具尸体当时去了哪里,不知道。”这话可太龙应台了。
警方不严谨有一定责任,但是律师有目的的诡辩会将失误放大,放大到法庭不予采信的程度。
实际的重要性很可能没有这么大。
我这几年每年最少要去7、8次殡仪馆,原因是单位40、50多岁的同事占多数,他们的上一辈大多到了消逝的年龄段。
每次站在殡仪馆的院子里,我都会想起那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甚至亲戚也没有了多少悲伤。周围总是一片欢声笑语、寒暄问候,葬礼完全变成了来宾们的社交活动,变成了主人一家显示自己权势、财富、人脉的机会。
把“底层人”作为一个低级群体看待。而忘了他们也是人。
这个,和士大夫看待贩夫走卒之辈是一样的。
只是那种生活亲历的不多而已,毕竟一直在上学。
事实上现在80后很多都是这样。父辈的东西他们了解的不多,对于生活的艰辛认识也不够深,对于城市长大的更是如此——虽然我不是。
我是把他们当做人的,哪里有不把他们当成人的话呢?还望您不吝指教。
鉴于这几个故事出来误解很多,后面可能会讲一点其他的事情,或许对理解更有帮助吧。
像前几年我bf姥姥去世,居然守灵那天晚上众人打麻将闹的我bf睡不着觉只有去稻草垛里睡觉——那可是十冬腊月啊。这种现象要是发生在我们那边估计这家子以后就别想做人了。
我奶奶去世的时候孙子外孙子一辈的都回家去守灵,礼节还是要遵守的。单位的那种吊唁,我们那边大都还算比较正常的。我奶奶去世的时候我爸妈单位的很多人都去了的。只有那种当官的做生意的,吊唁才是一种往来手段,一般老百姓都还算很正式的正经的。
嚄
这个案子本来应该可以做成铁案的。
第一现场其实资料很丰富。但是大部分被警察破坏或者忽略了。
所以造成了后来的被动,给律师团们翻案的机会。
所以,这个案件也从侧面反映了90年代早前,美国的地方警察,职业技能很差的。怪不得李昌钰能成为名人。全国太需要他了。
我想,如果第一个赶到现场的是中国警察,这个案子早就破了。
美国警察破坏现场之后,连基本案情都没搞对。拼凑证据去起诉。
按照多年后的现在大家认可的情况,应该是辛普森和儿子二人共同作案。所以在短时间内很利索杀掉2人。
美国警察连这一点都没分析检测出来,一直判断的是辛普森独立作案。太弱了。
另,此案件也对我们中国很有教育意义:美国的陪审团制度问题大大的!!!完全就是黑人白人的政治对峙,介入一个普通刑事案件。 太混乱了。这样的陪审团,只记得自己的皮肤颜色,而罔顾正义和真理,太可怕!!!
就我自己来说,不管参加谁的葬礼,都能保持一个严肃的态度,不在殡仪馆说笑,不谈论无关的话题,尽管很多时候因为和死者太陌生而产生不了什么悲伤的情绪。
我刚开始很不理解别人肆意谈笑的做法,不过后来发现这样也好,这种喧嚣的场面很大程度上分散了死者家属的注意力,冲淡了他们的悲伤情绪。
基层机构烂的没法看。
其实这个地方该是知识分子的“对立面”阶层?实在不知道怎么来形容。
应该去翻那个社科院的啥中国社会阶层划分,看看这种应该怎么定义。
在我自己,其实是没有歧视的意思的。不过是挺感叹的,上硕士之后,种种经历告诉我,上学上了很多年,都快不知道社会啥样,和社会几乎完全脱离了。
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感觉比较艰难。真的。后面可能还要写到一些内容。这些人漠视生命,我不觉得他们如何如何,其实我是觉得上面的政策应当有所调整。常言道:子不教,父之过。整个社会氛围,尤其是下层的氛围比较不好的时候,国家的政策应当是有所调整的。
所幸,现在看到了一些曙光。而且,情况也没有太糟糕。社会虽然问题成堆,但是也在逐渐进步。刚刚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些内容就体现了这些。从文件的精神来看,农民工要大规模进城定居了。而乡村的各种问题,将逐渐得到重视和解决。
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小城市,有些地方烂到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