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讨论】下任总经理的施政纲领 -- wqnsihs
就是我说的。
1,现在是中国劳动力供给最多的时候,相对应的,企业用工也就达到历史最高。这是总量的概念。
2,劳动力供给到了拐点,但企业的扩张却仍旧按照过去的人力供给速度在持续,于是人力供给比不上需求。这是增速的概念。
从数学角度说,1表示函数取了最大值,2说明函数的导数由30年来的正数突然变为负数。做个类比,就是弹簧在摆动到最大的幅度的时候,也是速度出现拐点的时候。
混淆了底薪和底薪加计件工资
07年珠三角很多企业就能达到这个水平。底薪一千一二,天天加班,每天干到晚上九点十点,过2k也是有可能的。
来源: 汉网-武汉晚报(武汉)
其实,俺怀疑这是为了吸引廉价劳力去珠三角的一个方法
最鄙视这种收获之时冲出来抢胜利果实的
我引用的帖子里的图好像显示不了,换个图给你看看。
那条紫色的线:总抚养比是指不工作的人与工作的人的比例。现在就在拐点上,而中国过去三十年,抚养比一直在下降,中国的经济也是运行在这个下降的轨道上,现在突然改变方向,用工需求仍然很大,但供给不足了。
老以为天朝是冤大头啊
过去劳务输出大省基本就是靠人力吃饭,本省没有多少工作岗位可以提供,但现在很多地方经济开始发展,有了自己的企业,也有很多经济发达地区的投资(资本都是往利润多的地方去,劳务大省的各种优惠以及人工相对便宜,当然这不会是高科技企业),那么,对工人而言背井离乡也就多个三五百块钱,那不如就在家乡找工作了。50、60后的农民工渐渐淡出市场,70、80、90后的农民工已经不是1000元血汗钱可以打发的了。我觉得,这波民众已经不适合叫农民工了,他们很多有高中文化水平,对时尚和生活的追求不亚于城市青年人,叫他们新产业工人群比较合适。中国现在的劳动力结构就是那个纺锤形的中段。
找不到人,开工不足,那么很多订单就没办法接,这个利润和市场的损失是很大的,丢了一块市场要再抢回来要费几倍的力气。而加人工,每个工人涨几百块钱,几百上千个工人又能多了多少呢?资本家们是怎么想的呢?
当然,也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那种血汗工厂,本来就是靠极低的人工过活,毫无技术含量可言,这样的企业,早死早超生。
上海:缺人;特别提了缺保姆;招工企业涨工资了;相关政府工作人员明确表示上海市最低工资标准今年将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杭州:严重缺人;截止采访时的一个招聘会所需工人数量和前来找工作的人数比为20:1;农民工开始挑工作言之:"至少两千否则有什么意思"
扬州:缺人;某开发区中企业转车接工人前去厂区参观;企业将赴外省定向批量招工
青岛:缺人;相关政府人员表示今年企业招工薪资普遍至少上浮200
佛山:缺人;用工缺口4W;工人跟老板谈条件
东莞:严重缺人;用工缺口20W
凭记忆记下来的;不会一字不差,但是以上数字和基本意思应该不错
==========================================
真的形式一片大好了?
5年前的价吧
现在是个能玩转机器的"技术工"基本都是3000起
不过看不到图,铁血的图不让转的好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很奇怪。
我这样和你解释吧。比如说,1980年,中国有20个人找工作,但沿海只有10个岗位,内地有2个。
到2009年,100个人找工作(除了新增人口外,还有农村转移进入城市的人口,即农民工),而经济发展了,有100个岗位。
到了2010年,人口开始老龄化(抚养比到达拐点),而农村向城市的转移也大大减速(甚至回流),可能只有105人找工作,但由于经济结构(劳动密集型)和企业的扩张惯性,沿海有110个岗位,内地有20个岗位。
于是,你会看到:
1,沿海的用工总人数创新高。(春运也创新高。)
2,沿海出现用工缺口。
3,部分产业在往内地转移。
没有矛盾的。
这个趋势一旦形成会越来越明显。也许到了2015年,110个人找工作,沿海130个岗位,内地30个等等。
理解了这些,你再看忙总的楼主贴就明白为什么要转变经济结构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