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汉弩的可笑战斗力 -- 神州遗少
《后汉书虞诩传》:(诩)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伤杀。明日悉陈其兵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于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斩获甚众,贼由是败散,南入益州。诩乃占相地势,筑营壁百八十所,招还流亡,假赈贫人,郡遂以安。
天,这就是被广大人民捧到天上去的汉弩?小弩“矢力弱,不能至”;“二十强弩共射一人”才能保证“发无不中”(还未必能射死),最后还得靠“出城奋击”才能“斩获甚众”,又无法歼灭敌军主力,使其“南入益州”。像这样的“小弩”,我不知道造出来是干嘛的;“强弩”的战斗力,和弹弓似乎也相距不远。大汉独步地球的弩箭竟然不过如此,可悲啊!
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
阵地战射击的时候也是四人一组。听命令瞄准同一目标射击。
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操典上也明确指出实战要四到五支枪集火射击。
移动中的目标是那么好打的吗!
这位兄弟没打过枪
让羌人来“并兵急攻”,增加敌军密度。但在这种情况下,依然需要“二十强弩共射一人”才能保证“发无不中”。可想而知,在羌人开始没有“并兵急攻”的情况下,虞诩军恐怕需要“五十强弩共射一人”才能保证“发无不中”了。可见汉弩准确性之差!
也不吹,成绩确实不大好,打仗时肯定不会先征我。
但狙击兵是干嘛的?再说日军射击的是数十米,上百米外的目标,汉弩射击的是城墙下的目标,充其量20米外,敌军密度又大,两件事没有可比性。
如果要消灭的敌人有一万,那我的弩是否要发射20万次?平常不训练啊?3000汉军一共才有多少弩?滚木擂石也比它防御性能强吧?
对于快速移动的个体目标都要集火设计才能保证集中。你说的狙击手主要选择也是停止状态下的目标。最起码是运动路线不复杂的目标。不然打仗几个狙击手就搞定了。没那么容易的。
汉弩在那个时代已经是威力惊人的远射武器了。二十支齐射保证击中这个概率可以了,不相信你去查查近代步枪的命中概率。
至于什么二十米就有点信口而言了。汉弩的仿制品可是做出来测试过的。
敌人不是傻瓜。不怕死不等于想死
虞诩才带了三千兵,估计强弩一共也就二十架吧。上万敌人排山倒海地冲过来,他却要弩兵集火射击,一个一个地射杀 -- 这个你相信么?弩这个东西射速又那么慢...
再说如果弩这么不准,他虞诩为何还费劲带了二十架废物跑那么老远?您不会是暗示虞诩智商只有22吧?
另外从城墙到墙根下的距离就有20米了,还得考虑墙根外面的护城河。更何况全文并没有提及弩箭是在多远的距离上交战 -- 非要强行导出“可见汉弩准确性之差”的结论,恐怕是操之过急...
敌人已经围攻他们好几十天了,明显就在城墙下面嘛,说二十米还是多的。
比如说射鸟,鸟运动得明显比人快,也没人调集几十支弓集中火力去射吧?我倒读过有一次调集几十支弓集中火力去射一只猴子,因为它在灌木丛里。五张弩联合去射还算可以,20张实在太多了,如楼下所说,汉方一共多少弩?
我只是指出弩在实战中对付机动的敌人效果确实很一般而已,针对的是某些认为靠弩就可以打败全世界的人,说这东西一钱不值也不是我的本意呀。
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
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
我认为此时虞诩的主要目的不是杀伤敌人,而是让敌人误以为汉军很多(所以弓矢的密度很大),从而造成敌酋的指挥失误及敌士兵的恐慌,并寻机击退敌军的进攻。所以二十强弩共射一人也好,东门出北门入也好,都是孙膑增兵减灶的翻版,最终目的都是要打退而不是全歼羌人。
上甘岭战役中联合国军伤亡一万多,而志愿军光子弹消耗就是四千万发,还不算炮弹.即使是射进距离目标,汉弩的二十发一中的命中率也很不错啊.
用小弩射城下人众力度有所不及并不奇怪,我始终认为弩多用为短距离密集杀伤武器(机关枪)而弓才是远距离点射武器(枪),说不定是小说看多了。
城下一万人,射倒数人有谁会知道?我看根本射的不是普通士兵而是统军将领,这样的震撼作用就如文中所说了。
我想神州兄引用的典故是没有问题的,不过,这不能论证汉弩威力不足,而是作战方法的不同罢了。
必有以报之。
别人说得中肯,你就会硬拗.
如此一来,反差对比极大,必然让敌方士气大减,不战而屈之。后面的一系列的战术均为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