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汉弩的可笑战斗力 -- 神州遗少
据说唐军的装备标准是一万军队中有一万张弓,五千张弩。汉军的装备比例应该也比较接近。三千人的军队装备大约三、四百所谓强弩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甚至有可能更多。
羌人之所以敢于并兵急攻,恐怕是看中了小弩的“不能至”,而不是射不中。羌人的军队当是比较典型的游牧骑兵,善骑射。但攻城是不可以骑着马进攻的,至少不能骑着马爬上城头。兄台下面说的两军相距20米是绝对不可能的。体育课50米的及格线好像是7秒多吧?羌人真要是相距20米扎营,汉军一个冲锋,5-6秒钟就到他们面前了(考虑到穿着盔甲速度较慢)。如果是晚上发动袭击,这一万多羌人早就挂掉了。他们怎么敢在这样的距离上扎营列队?所以,出发阵地还是很远的。也正是这个原因,羌人发现他们的压制部队,弓弩兵可以安全到达攻击阵地,掩护下马的士兵攻城,才会“并兵急攻”,而不是都骑着马冲到城墙下面……那样做的下场是什么?有一部美国电影《冷山》(好像是这个名字),开场就有这么一个场面,成千上万的北军窝在南军的阵地下的大坑里——正如在城墙下一样,被南军恣意屠杀,毫无反抗能力。
二十张强弩射一人,正是要保证对冲向攻击阵地的羌军骑兵的命中率。这时候,羌军没想到会遭到攻击,很震惊。同时,尚无力反击,他们往城上射击,同样武器,距离更近,所以,攻击阵地在小弩射程之外,却在强弩射程之内。如果命中率有限,倒也没什么,但是发现那边像点名一样,点一个死一个,就比较可怕了。
弓箭对于躲在垛墙后的人杀伤效果有限,主要是压制。登上过城墙的人都知道,要想向城下反击,一般要在垛墙之间的缺口攻击,垛墙上就算有箭孔,也无法攻击城墙下的敌人。所以,远处的骑兵用箭来压制,城下的人向上攀爬,或者撞开城门,或者挖开城墙,完成对城防的突破。
可是,如果压制兵力反过来被压制,攻城的士兵就会被原来那些“不能至”的小弩射杀。羌人发现这一点后,放弃进攻就很自然,也很明智了。在古代战场上弩,的确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而且任何一种兵器都不能单独解决所有问题,都需要配合使用。有一种说法,堂堂之阵不可击。因为这样的整列中,各种兵器相互掩护,相互配合,进攻者贸然攻击完全是送死。后世金军与宋军对战,往往是将宋军诱出阵地,破坏这种阵列配合,然后利用骑兵的机动性与冲击力朝混乱的步兵发动攻击。
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
否定之否定就是肯定。
乱说什么地雷战没用的话,,一是鬼子人少,技术兵更少,如工兵,扫雷的功夫足以让村子的人跑反了,二是那狗屁文章说什么用的是苏联雷,看不懂俄文,放他娘的狗屁,老毛子的援助是给了常公的,土八路除了抗战未期沾过毛子的光,什么时候收过毛子的大笔援助,地雷几乎全是国产的,三是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一句名句:不见鬼子不挂弦!!!!这是防止误伤的最大保证,没有组织能力的地方打不了地雷战,有组织能力的地方就能保证不见鬼子不挂弦
的有效射程是多少? 50米!!!!
还不如弩呢?
不过,近战时,若对方手持冷兵器,而本方手持手枪,呵呵,来一个灭一个。
古时汉弩的作用,就如今时之手枪。
“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是指命中率奇高。
真的不知道,朋友的古文的怎么学的。
“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
叫二十个士兵持强弩朝同一个人(目标)射击,射出去的(20只箭)没有一支是没有命中的。
这说明,士兵训练有素,武器精确统一。
所以“羌大震,退”。以少胜多,气势上完全压倒敌人。
十只弩射十个人,可能一个都射不中——废话,枪还不是每下都中呢。
十只弩齐射一个人,99%能射中。
典型的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做法。这有啥好喷的。
当然这种战术只在特殊场合适用,比如文中防守时,防守方有充裕的时间进行准备。
根本就没有提到弩的劲道问题。
就是说羌人无知,以为汉弩射程悲剧,结果悲剧的是羌人的见识。原以为悲剧到这里就行了,谁知道楼主更是悲剧,前面这句断句不会断也罢了,连下文“发无不中”的意思都看不懂。。。这句的意思是射出去的箭没有不命中的,楼主看不懂可以请教大伙,没想楼主连起码的谦虚都没有,就直接把自个摆出来供人践踏,那大家只好成人之美,人人都来踏上一脚啦。人常说某人语文不好是因为体育老师教的,不过我看楼主的语文是门房老大爷教的,就不必污蔑体育老师了。
中国历史大家都有点知识,出来卖弄太容易被拍死了...
难不成还要八百里开外一枪毙掉两个鬼子?
他出名的<欧洲民族大迁徙史话>出版署的罗三洋,当然也不见得是真名了。
不是汉弩的可笑,而是汉弩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