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说说俺感受到的京沪差异 -- 大懒虫1号
中办可能给北京市打招呼,北京市再给城管打招呼吧
上海女权至上,北方男权至上,这是传统请不要用近几年的男女变化来理解。。呵呵 。
嗯,我们大院里菜场的卖肉大姐当年也是如此彪悍。
要里脊要小排,从来都是她信手切一块出来,基本上也是要三两给半斤的。
要是换了老公那只肉食动物在家的时候,我也就乐得买回去了。
但是我自己可红果果是只准素食动物啊——或者说,就是吃锅边素的。
肉之于我,那就跟放盐撒调料一样。
你说这么多肉给我不浪费么?
某家别的长处没有,水磨工夫一流。
加上大院里的菜场,点头不见低头见的,磨起来更有优势。
第一次遭遇到多给的情况后,第二次就学乖了。
先不跟她说要什么,就站那跟卖肉大姐闲侃——从剁椒排骨加点豆豉蒸会更香,到胡萝卜不配肉炒就不甜……反正周末一整天都闲着,够时间侃大山的。
聊了半圈各色食谱,大家熟了之后咱再言归正传:
大姐啊,今儿我就想要一点点肉配在胡萝卜里面炒,就让胡萝卜沾点肉味就够。
您看我这家里就一口人吃饭。上回在你那买的半斤肉我搁冰箱里吃了快一个星期,最后一点都快放坏了。这回你可得给我少切点才行,别糟践好东西了啊。
于是这么唠叨一大圈下来,这回大姐拿着刀子比在肉上,在我的指挥下一移再移,比划了好几个位置最后才下刀。
而且,打那以后我再去买肉,那大姐还格外优待的要多问一句:姑娘啊,还那么点肉够吃么?不多切点?
还想说一句
上都大人物说过去上海心怀全国
造船,火箭,电子,机械都是呱呱叫
现在,但凡了解点相关知识,应该能客观说出,上海这几方面做的还不错
俺第一次去北京,到某大学食堂打饭,根据多年在上海的习惯,要了一份A菜,要了一份B菜,加三两饭,然后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我那个被人称作大如“洗脸盆”的饭盒儿居然满了。我用一只手拿着饭盒走到座位上,短短的两分钟居然让我的手腕有酸痛感!可怜我那天吃了一个多小时才吃了一半。
后来才知道,北京食堂打菜可以要“半份”。
一根鸡爪子从上海啃到乌鲁木齐还没有啃完的故事我很早就听过。以前在宿舍里有同学说上海人一条鱼吃一个星期,另一个江苏同学更正说不是一星期,是两星期:第一个星期吃这面,吃完后第二个星期翻过了吃另一面。呵呵,玩笑,不过上海人会过日子是真的。
至于北京人,刚认识你没说几句感到说得来就拍着你的肩膀说“哥们,咱两谁跟谁啊,明天一定去来我家,咱们好好撮一顿。”你可千万别去,倒不是他说话不真诚,他是真心邀请你的,只是你要是去了的话他会拍着自己脑袋实话实说”哥们,你可害惨我了,我这一星期都没做饭了,米还没买。。。”
先赊着吧!
需要至少[经验20]来进行【送鲜花】操作!!
你现有:[14]经验
--------------------------------------------------------------------------------
送花 关闭
一次吃中饭,烤鸭比较肥,偶把肉和皮吃了别的就扔了,偶一无锡同事看到说“xx,你不会吃鸭子”,我一南京人第一次被人说不会吃鸭子,至于那块鸭子我是看不出还有哪边可以下嘴
整整等了两天。
可以归纳为“服务意识”的缺失吧。
在服务方面,北方和内地普遍落后于长三角,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均有这类问题。同样的,消费者作为顾客的意识也是长三角好于北方及内地,突出表现就是你所说的投诉与维权,这反过来又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
至于第三点,貌似上海女人这个特点闻名已久了。追名牌,追老外的现象比其他地方似乎突出一些。
100多年前还是个渔村的是香港,不是上海。100多年前的英国人不会找个小渔村来做通商口岸。
以下资料摘自上海港志: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4526/node57702/index.html
南宋中期,港口位置逐渐向海口迁移,间有海船停泊于上海浦,越百年,遂成人烟密集、海舶辐辏的港口市镇。约在宋景定末年至咸淳初年(1264~1265年),上海建镇并设置市舶提举分司,港与城同步形成,并名列全国七个水路口岸之一。
明永乐初年,治水开河,形成黄浦江新航道。至明代中期,黄浦壮阔,海轮可直抵城下。藉此优良航道,上海港控江襟海,占据了江海中转最有利的位置。加之苏松地区棉花种植与纺织业兴盛,棉布输往全国,成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孕育的地区。故虽有倭寇侵骚和闭关锁国交相干扰,仍难以阻止港口前进步伐。清康熙年间一开海禁,即在上海设立江海关,成为四大口岸之一,进出口船舶倍增。乾隆年间全国只许广州一口开放,江海关不再对外,上海港外贸运输一度中断,但作为海港发展的其它基本条件没有改变。到鸦片战争前夕,上海港已成全国最主要的江海中转枢纽港,有沙船数千艘,被誉为“沙船之乡”;货物吞吐量已接近200万吨,其中内贸吞吐量已跃居全国首位;从事装卸的人数达万余。城市依港而兴,人称“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以下资料摘自百度知道: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1847313.html?fr=ala0
公元前207年的汉代,缪县政为娄县。今金山县境内的海盐县,汉时为刘濞的封国,此地煮海水以制盐。这种盐称散盐,质量好而量多,都被运往吴都(苏州)集散。和海盐县发展同时,由拳县也在发展之中。由于局部地体下沉现象存在,海盐部分沦为拓湖,由拳也陷入了谷水。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前后海盐县被迫向南迁移。
到了晋代上海地区主要依靠渔、盐之利,经济已相当发达。南朝梁大同元年(585年),分割原海盐县地域置青浦县和前京县。唐时将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建华亭县,县治设在今松江县境内,天宝五年(746年),在今青浦东北的吴淞江南岸设置了青龙镇,直属华亭县。青龙镇原是三国时吴孙权建造和停泊战舰的场所。青龙港是吴淞江下游的起点,是唐代对外贸易的新兴港口,航运船只不仅可抵沿海和内河重镇,而且可直达日本、朝鲜。
宋初,华亭县改属两浙路秀州(州治在今嘉兴)。这时华亭县以东的海滩,已经成为重要盐场,“人烟浩穰,海舶辐揍”,商业日益发达。宋宣和元年(1119年),随着松江航道重新疏浚,青龙镇更见发展。据宋诗人梅尧臣在《青龙杂志》中记载,青龙镇有二十二桥、三十六坊,还有“三亭、七塔、十三寺,烟火万家”,时人誉称“小杭州”。青龙镇虽如此繁华,但当年作为华亭一个海口的上海,仍然是个荒凉的渔村。后来因为吴淞江下游的淤浅,曾经繁华一时的青龙镇,就逐渐丧失了作为长江口良港的地位,而日趋萧条冷落。
宋熙宁年间(l068一l077年),贸易中心转移到华亭东北地区,这里形成居民点,由渔村变成初具规模的小镇。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此正式设立镇治,并派镇将驻守。因地处上海浦西侧,便称“上海镇”。元朝至元十四年(l277年),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与广州、泉州、温州、杭州、庆元、澉浦合称全国七大市舶司。本埠市舶司的衙门设在后来的上海县署内,即今小东门方浜南路的光启路上。
元朝至元二十八年(l291年),正式建“上海县”,这是上海建城的开始。到了明代,上海地区商肆酒楼林立,这时,上海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东南名邑”。明末清初,上海的行政区又进行了沿革,逐步形成了今天上海的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