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29) -- 江南水

共:💬209 🌺101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家园 荆轲刺秦王的时候,秦舞阳在干啥,吓得动不了了?
家园 花谢通宝!
家园 秦王可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

战国时贵族都要练武的,荆轲的武功未必有秦王高。夹脖子,对有功夫的人你看能夹到不。

家园 隔了一个桌子(案)呢

而且那个年代双方都是跪坐的,手伸不了多远。除非荆轲先搞个噱头,骗秦王把头伸过来。但是那也不容易,诸侯都是戴冠的。要那样估计一搂胳膊,光搂到帽子了。

倒是史记的描写很有意思,先是说“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这该是指群臣都动手了吧?后面的“已而论功,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似乎证明了这一点。然后又单独把“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提出来,难道是说群臣手脚并用还不如一个药囊?

我的眼里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秦王躲着猫猫,荆轲步步进逼,过来几个想救驾的大臣都被他随手打飞。突然,夏无且抱着一个巨大的急救箱向荆轲的脑袋砸了过去。。。

ps: 这个“以药囊”的“提”字,是不是就和《史记。吴王濞列传》里那个“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一样,不是扔过去,而是拎在手里直接砸过去?

家园 秦舞阳在下面远远地呆着

书上说,秦舞阳色变振恐,所以就荆老先生一个人上去。

一种解释,始皇气场太强(想起了几十年前图谋行刺的王军长),舞阳被完全压制住了。

或者,秦舞阳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怒而色白,说明秦武阳没有国际大赛的经验.....

家园 动手的只有秦王

其他群臣根本没机会上来,法令也不让。赏群臣是因为遵守法令。

家园 燕国真叫可怜啊

燕国这么一个历史最久远的诸侯国

在战国里一直弱小,一直战栗。。

终于被灭掉了。。。

家园 秦王的那把剑很长, 据说是有讲究的。

秦王的那把剑很长, 据说是有讲究的。如楼主说说, 一向以实用主义出发的秦, 不太可能在他们王的主要防身武器上玩虚的花样。

具体细节可以看央视10套当年拍的《复活的军团--秦军秘史》, 网上有文字版的, Youtube应该有视频版的, 或者在Verycd上有下载什么的。

文字叙述如下: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一次著名的谋杀事件。在秦统一中国前一年,强悍的秦军正准备消灭燕国的时候,一个叫荆轲的使者带着燕国的地图来到秦国。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阴谋,献图投降是假,刺杀秦始皇是荆轲真正的目的。

  史记上这样描述: 刺客荆轲手持匕首,绕柱奔逃的秦始皇企图拔剑还击,三次拔剑而剑竟然不出。司马迁解释说,秦始皇的配剑太长了,所以不能及时拔出来。

  青铜剑一般都是短剑,它无法做长的原因是因为青铜材料容易折断。春秋战国时期,最负盛名的越王勾践剑,全长不过55.6厘米。青铜剑普遍宽而短,60厘米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这种长度的配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始皇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对于司马迁的这个解释,历史学家一直很困惑。

  1974年,在兵马俑坑的黄土中,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把完全不同的青铜剑。令专家吃惊的是,这把剑的长度竟然超过了91厘米,秦人能够制造如此之长的青铜剑!可以推测,当年秦始皇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加长的青铜剑。在刺客紧逼的奔跑当中,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确实不容易。 司马迁记载:在一个宫廷医生的提醒下,秦始皇握主晃动不已的剑鞘,最终才拔出了配剑。

  专家很迷惑:秦人将剑加长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19世纪英国古兵器学者理查伯顿认为,在短兵器格斗中,刺要比砍更有优势,因为它更逼近对手。古罗马军团在血战中总结出一条规律:以相同的力量,刺比砍更致命,刺死砍伤。比对手的剑长出大约30厘米的秦剑,在格斗中显然更容易刺到对方,这很可能是秦剑加长的主要原因。但是,这毕竟是青铜剑,秦人用什么方法让长剑不易折断呢?

  在青铜时代,铸剑的关键是在冶炼时,向铜里加入多少锡。锡少了,剑太软;锡多了,剑硬,但容易折断。对秦剑做的化学定量分析显示:它的铜锡配比让青铜剑的硬度和韧性结合得恰到好处。但秦剑更让人着迷的地方,是它的外形。袁仲一教授仔细地研究了秦剑奇特的形状变化。

  这种设计使秦剑的受力部分得到加强,而又保持一定的弹性,同时剑身又不会过于沉重。或许,秦剑加长暗示着秦军对格斗技巧的认识有了某种重大的突破。

  秦剑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司马迁记载:秦始皇只一击就使刺客荆轲倒地不起,燕国也随后灭亡。

--------------------

俺还看过一篇文章, 讲到这剑, 因为在秦兵马俑发现了一把被倒塌的俑压弯成近90度的长剑, 发现后把重物拿开, 这把被压了两千年的剑, 居然立刻伸得笔直, 足见其金属工艺之强。

--------------------

另外《复活的军团》还讲到了秦的标准化进程:

当专家们对秦军兵器的研究逐步深入时,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铍是一种起源于短剑的长柄兵器,它的形式曾经五花八门。但是,在俑坑中发现的铍,尽管生产日期相隔十几年, 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这两件戈也不是同年生产的,但它们也是一模一样。湖北鄂洲是楚国的旧地,考古人员在这里发现了一把秦剑。细长的秦剑和当年楚国的青铜剑完全不同。但是,它的造型跟陕西兵马俑坑中的秦剑却完全相同。

  在兵马俑坑中发现的三棱箭头有4万多支,但它们都制作得极其规整,箭头底边宽度的平均误差只有正负0.83毫米。北京理工大学的冶金专家对秦军箭头做了金相分析,结果发现它们的金属配比基本相同,数以万计的箭头竟然是按照相同的技术标准铸造出来的。这就是说,不论是在北方草原,还是在南方丛林的各个战场,秦军射向对手的所有箭头,都具有同样的作战质量。难道,地处秦国各地的兵器作坊都在有意识地,甚至是强制性地按照某个固定的技术标准生产兵器吗?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秦人就远远地超越了自己的时代。

  标准化,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标准化生产使不同的供应商生产的零部件可以组装在一起,也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在两千年前农业文明刚刚开始成熟的时代,假如秦人真的有过标准化的兵器生产,他们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秦军使用的弩机,由于制作的十分标准,它的部件应该是可以互换的。在战场上,秦军士兵可以把损坏的弩机中仍旧完好的部件重新拼装使用。秦军的其他兵器虽然也可以互换,但对于大多数古代兵器来说,互换性要求的精确度并不很高。专家推测:秦人的标准化应该还有更重要的目的。

兵马俑坑中发现的各种兵器,在战场上应该有优异的表现。很可能是秦军从几百年的战争实践中优选出来的。专家推测,秦人很可能将优选兵器的技术标准固定,国家再通过法令将这些技术标准发放到所有的兵工厂。

  尽管按今天的工业标准看,这些兵器的标准化仍旧是比较粗糙和初步的,但是,在两千多年前,秦人执著于统一标准,肯定是为了保证所有秦军战士使用的都是当时最优秀的兵器。秦军的兵器制作得相当精致。在青铜剑上有三条90多厘米长的棱线,将细长的剑身分成八个面,手工要完成这样的表面加工有很大的难度。

  戈的圆弧部分加工得十分规整,箭头上三个流线型的表面也完全对称。让专家迷惑的是,某些天才的工匠制造出几件这样的兵器是可能的,但实际情况是,兵马俑坑中几万件兵器几乎都是同样的质量。

  根据司马迁的记载,秦军的数量超过了100万。不仅如此,这支军队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武器系统。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欧洲,亚历山大的军队是5万人左右,最为强盛时的罗马军团也不过几十万人。为一支100万的军队提供兵器,是一个可怕的任务,在十年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他们必须开足马力,日以继夜。问题在于,怎样才能既保证标准,又大批量生产呢?

  仔细观察这只戈的圆弧处,打磨的痕迹还清晰可见,手工打磨,会有交错的磨痕,那是锉刀往返摩擦造成的。奇怪的是,这些磨痕没有交错的痕迹。专家推测,秦军青铜兵器的表面加工很可能是用砂轮实现的。两千多年前是否有砂轮还有待考古证据,即便是用砂轮,靠手的感觉来完成这些弧形表面的加工,要让成千上万件兵器达到同一个标准也是不可能的。

  在兵马俑坑中的兵器上面,刻着一些文字。这些文字和今天的汉字很相像。研究人员发现,它们大多是人名,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相邦吕不韦”。

  吕氏春秋是秦国最重要的一本历史文献,它的编撰者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的丞相,相当于今天的国家总理。吕氏春秋上说:物勒工名,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对于历史学家来说,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透露的是秦国军事工业的管理机密。吕不韦作为内阁总理,是兵器生产的最高监管人。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只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只戈的工匠,叫“成”。专家由此推断: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帮、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

  透过这些冰冷的青铜铭文,我们或许还能看到那个遥远年代中一些普通人的命运。

  这个叫Zhe的人做了好多年兵工厂的厂长,ZHE每天都要检查兵器生产,他得向丞相吕不韦负责。如果兵器质量有问题,按照秦国的法律,厂长首先遭受处罚。为了自己和一家老小,他必须尽职尽责。处在这个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最底层的,是数量庞大的工匠。专家在铭文中一共发现了16个工匠的名字。在秦国的手工工场,工人一般都是终身制。无论如何,这个叫DIAO的工匠一生都得在工场度过了。16年的劳作,“窵”不知道经历过多少次的坎坷。就是这些像“窵”一样的普通人,制造出了留到今天的这些精良兵器,从一丝不苟的加工痕迹上,我们至今还能感受到他们粗糙的双手和专注的目光。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大批量地制作高质量的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然被荒蛮和蒙昧包围的时候,而秦人就以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现在,我们可以来回答最初的那个问题了:在秦的时代,人们还不能象处理青铜一样熟练地用铁,铁的冶炼和铸造还处在发展阶段。所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帝国,仍旧是青铜铸就的。

  2000多年前,秦人将青铜的性能发展到了极致,在波澜壮阔的统一战争中,这些青铜兵器曾经发挥了巨大的威力。然而,秦军战士怎样使用青铜兵器,强大的秦军究竟是如何作战的呢?这支从远古走来的军团,还有更多的未解之谜激发着人们的好奇心。

----------

看到这些, 俺知道, 原来对于秦来说, 行同轨, 书同文跟本就不算什么。 他是整个国家, 事无巨细的标准化!!! 甚至, 规定到每亩地要洒多少种子都用法律明文规定。呵呵。

家园 呵呵,水兄对燕国人物有点过于苛求了

太子丹自然算不上什么雄才大略的君主,但至少还能算一个志大才疏的好人吧。他对田光的吩咐,对荆轲的催促暴露了他器宇不大,但也不算太离谱,毕竟是关系一国安危的大事,而燕国的寿命确实已经开始倒计时了。对待樊於期的态度,更是非常感人。无论如何也不肯出卖危急时刻来投的人,这种厚道,不是一般人能有的。想起《世说新语》中的一段: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太子丹在这点上的表现无可挑剔,他在樊将军死后那场无可奈何的痛哭,也颇能让人产生“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慨。一句话:太子丹至少是个能得士的人。

水兄认为太子丹厚待樊将军是为了将来以其统兵伐秦,在下以为牵强了。且不说樊於期在秦国籍籍无名(如果他不是桓齮的话),能力未必强过燕国本土将领;从史纪记载来看,樊将军在燕国也是避难,而没有加入燕军。很难想象伐秦时燕国会空投一个两眼一摸黑的将领去领导一支他完全不熟悉的军队。

顺便说一说田光和樊於期,两人都是死生大事,一言而决,同样伏剑自刎,同样慷慨壮烈。不由得不慨叹那时的中国人的质朴,刚烈。

千秋二壮士!

家园 送花谢宝。可惜秦法后继无人

是秦法太过苛刻还是秦政暴戾逼使人民造反现在都无从考量,只知道刘邦的约法三章,然后依靠秦国故地一统天下,这片土地的生产力和战斗力确实惊人。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送花 关闭

家园 也许秦舞阳只是一个街霸而已,

碰到真正的老大,怂了!荆轲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家园 呵呵,兄台说的这个,我也看过

不过呢,我觉着吧,作为秦王的配剑,应该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会指望这把剑真的能派上用场,正如太祖当年所说,我要是用到手枪了,整个红军早完了(只是听说啊,不知道是不是真事儿)。

人算不如天算,荆轲竟然让这把剑有了用武之地,结果相当不露脸,暴露了剑太长的缺点。

秦军在战场上,用长剑是优势,秦王用长剑防身,就是劣势了,有所长必有所短。

嬴政这一辈子也怪有意思的,两次遇到刺杀,一次大半夜让人包围,被人包围那一次,不知道他用没用自己的长剑。

家园 对政治人物,我的看法是

如果他给特定的弱势群体好处,如秦穆公对300野人;或者给不特定的人群利益,如乐毅在齐国的一系列惠民举措。我不会管他的动机是什么,都说一声好。

如果他只是给特定的某些群体好处,如四公子养士,我就邪恶的推测他的动机。呵呵,有点儿诛心之论了啊,算是我的小人之心吧。

具体到这次刺秦,太子丹应该知道,荆轲一行的结局,否则易水送行的时候,也不会穿着丧服。

太子丹养荆轲是为了刺秦,冒着天大的危险收留樊於期,是为了什么?

如果只是为了保樊於期的命,把他送到匈奴也行啊。

难道太子丹真的是对樊於期有特殊感情?

对政治人物的感情,我是相当没信心的,他们的感情约等于零。

至于太子丹留着樊於期干什么,我也只是猜测,只是觉得,除了打仗,樊於期也没有特别的用处。

就当时来看,战国七雄的作战模式差不太多,互换性很强,换个将领,战斗力说不定真的能升级。再说樊於期对秦军还比较熟悉,以后真的合纵攻秦的话,燕国的地位能够提高不少。

同意兄台这一句

顺便说一说田光和樊於期,两人都是死生大事,一言而决,同样伏剑自刎,同样慷慨壮烈。不由得不慨叹那时的中国人的质朴,刚烈。

那时候的人,真没说的,视生死如无物。

那是一个令人追思的时代……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139)

信陵君的邯郸岁月

自立国以来,秦国的东面就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喜马拉雅山脉,晋国。鬼使神差,晋国居然分裂了。

三家分晋后,晋国这条山脉断裂成了一块块巨石,为秦国东出函谷关,打开了一道门缝。

从秦献公开始,秦国人就努力的让这道门缝一点点变宽。经过几代秦国人的不懈忙活,挡在他们面前的巨石,慢慢的变小,成为了绊脚石。

吞并韩国,攻陷邯郸,秦国终于把家门口这两块绊脚石解决了,剩下的就是要清理掉最后那块绊脚石了。

魏国,你该下课了。

整个战国时代,如果给魏国找一个关键字的话,最合适的就是“背”。

魏国的点儿,实在是太背了,独立的时候就处在天下的中心,周围全是一帮虎狼冤家,在魏惠王即位之初,还差点儿被同根生的赵国和韩国搞定。

虽然魏惠王很努力,一个劲儿的折腾赵国和韩国,试图改变自己那超级恶劣的战略环境,但最终只是竹篮打水,反而让魏国由时代弄潮儿变成了一个被弄潮的,草草结束了自己的辉煌。

没有最背,只有更背。

如果魏国的西边不发生什么大事儿的话,靠着黄河以西这个战略大后方,他还是有可能翻盘的。

可是……

三家分晋后,魏国正好跟秦国脸对脸。

如果秦国人没啥追求,只是想跟戎狄厮混几辈子,这也没什么。

即使秦国人很有追求,也想到中原来掺和一把,就他那点儿家底,对魏国来说也没什么。

商鞅却把这些“没什么”,变成了魏国的噩梦。

商鞅还是魏惠王亲手放走的,我们还能说什么呢。

秦国强悍的武力崛起后,魏国就走上了一条反比的道路,一条笔直的下降通道。

点儿背不能怨社会啊。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点儿背的魏国,一直是秦国的首要目标,从秦献公开始,秦国的历代领导人都没少了折腾魏国,直把个魏国折腾得死去活来。

铁树能开花,一直被秦国往死里折腾的魏国,也能过上几年消停日子。

魏国能过上两年的舒心日子,要感谢一个人,在魏国遭到非常不公正对待的范雎。

范雎提出那个远交近攻后,秦国对魏国是又打又拉,以拉为主,以打为辅。到了公元前260前后,秦国把枪口对准了赵国,魏国也迎来了难得的心情舒畅。这一舒畅,就舒畅了十多年,黄金十年啊。

魏国这一爽,爽大发了,忘了自己姓啥,没有对秦国发生的一桩喜事儿,表示出足够的重视,这就麻烦了。

秦昭王五十二年(前255年),秦国不是把九鼎搬到自己家去了吗。

第二年,天下的诸侯,纷纷前来表示热烈祝贺。

就在秦国家门口的魏国,不知道在忙活啥,竟然慢腾腾的当了副班长。

这还了得,秦国一看魏国肉皮子发紧,赶紧帮着他疏松疏松筋骨,上来就是一顿胖揍。

挨了揍的魏国,也很有种儿,赶紧发布了一个声明,以后保证听秦国的指挥,让干啥就干啥。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给魏国争取来又一个十年。

公元前247年,秦国的国内一切走上了正规,秦军也就不闲着了,他们在蒙骜的率领下来到了魏国的高都(今山西省晋城市)、汲(今河南省卫辉市)。

啥都听你的了,你还来揍我,欺负人也没有这么欺负的啊。

魏安釐王这个懦弱的好人,决定雄起一把,弄点儿颜色给秦国人看看。

这是魏国在战国末期的唯一亮点,也是最后一个亮点。

点亮这个点的人,是信陵君魏无忌。

公元前257年,信陵君用坑蒙拐骗偷的办法拿到虎符后,非正常的成为了魏军的统帅,率领魏军前往邯郸,给了秦国一个不大不小的教训。

信陵君自己也知道,这次让哥哥难堪得不轻,回去后没好果子吃。反正已经向姐夫证明了自己的“急人所困”,是原装正版的名牌,自己的后半辈子就让姐夫来买单吧。打发魏军将领率领着子弟兵回国后,信陵君在赵国住了下来。

在赵国暂住期间(没有赵国户口),信陵君没有撂下自己的特长,养士。

听说赵国有两位处士,毛公和薛公,信陵君决定跟这两位见个面,就发了一封邀请函。

所谓的处士,据说是有德有才而隐居不愿做官儿的人。是不是真的有德有才,那就不知道啦,是不愿做官儿还是做不了官儿,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有这么一个成语“终南捷径”,还知道有这么一句诗“翩然一只云中鹤,飞来飞去宰相衙”。

在任何时代,官位都是稀缺资源,不是什么人都能捞一个的。在战国时代,面向普通读书人的位子,更是少得可怜,除了敞开了扩招外姓人的秦国,大多数国家都把位子留给了自家人。

不管是不愿做官儿还是做不了官儿,当时的读书人还是能找到饭辙的,投奔在别人门下做门客,就是一个不错的饭碗嘛。

毛公和薛公这两位处士的饭碗比较另类,毛公整天跟一帮赌徒打成一片,薛公则混迹在卖酒的商贩当中。

无论在当时还是后世,这两个行当都算不上高贵。

虽然自己的职业不咋地,但是这两位的架子却大得吓人,把信陵君的邀请函丢到一边,该干吗干吗,压根儿就不尿信陵君这个壶。自我感觉有两下子的人,通常都是这个德性,这两位的表现算是中规中矩。

当年那么难缠的侯嬴都搞定了,你们这两块料有什么啊,不就是要面子吗?

给足!

信陵君坐着11路公交,来到了这两位的住所,双方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会谈。

会谈后,彼此感觉都很happy。

毛公和薛公需要借助信陵君,来抬高自己的身价,信陵君也希望通过这两位,来传播自己在赵国的影响力,各取所需,能不happy吗。

平原君看到小舅子跟这么两块料搅和到一块儿,很不以为然,就对自己的夫人说,听说你弟弟天下无双,没想到他竟然跟那种人搅和在一块儿,看来,他也就是那么回事儿。

平原君的政治敏感度,有点儿太偏低了。

听到丈夫这么褒贬自己的弟弟,赵夫人也有些不好看,就去提醒弟弟,注意一下自己的形象。

信陵君听了姐姐转达的姐夫对自己的评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还反过来对姐夫指指点点,平原君结交宾客,只是为了显摆自己的豪爽大方,并没有把这些宾客真正的当回事儿。

接着,信陵君还狠狠的表扬了这两位一番,当年在大梁的时候,就知道这两位了,到了赵国后,我还怕他们不跟我玩儿呢。

最后,信陵君还狠狠的鄙视了一下平原君,平原君竟然认为跟这样的人交往是掉价,看来他才不配跟我比呢。

说完后,信陵君就收拾行囊准备离开赵国。

赵夫人又把弟弟的话,向丈夫做了详细转达。

一听这话,平原君赶紧承认错误,再三再四的挽留信陵君。

本来就半真半假的信陵君,一看姐夫是这个态度,也就顺水推舟的留在了赵国。

也许,平原君这会儿才意识到,自己这个小舅子着实不简单,这小子对知识分子的心理摸得太透了。

寄人篱下的知识分子,往往并不认为自己是白吃的白痴,反而认为自己是在帮助白痴的主人,所以不管是不是真有本事,都很把自己当根儿葱。非但他们自己把自己当根儿葱,还打心眼里希望主人也把他们当根儿葱,否则那将是极度的失落。

乾隆皇帝对纪晓岚说了一句“倡优蓄之”的实话,不但伤了纪晓岚本人的心,也惹翻了后世无数的知识分子,他们大骂乾隆不尊重人才。看到了吧,对知识分子说实话,是很麻烦的,是要遗臭万年的。

知识分子在自我感觉良好这方面的基因,能比克隆还不走样的遗传万年。作为知识分子的老祖宗,战国时代的“士”,那自我感觉,也是相当的良好啊。

在这些人看来,不管是跟着平原君还是信陵君,物质待遇差不太多,但是能从信陵君那里收获额外的精神待遇。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跟着信陵君,实在是个更优的选择。

经过这一番折腾,信陵君的名声更是好得不得了了,不仅招来了天下的宾客,还从平原君那里挖了不少墙角。要是平原君放走了信陵君,那他自己的食客还不得让小舅子挖个精光啊。

精神待遇很重要,物质待遇更重要,那些打破头抢职称的人,也是为了职称背后那说得清道得明的物质好处。

不管是从平原君那里跳槽的,还是慕名新赶到信陵君门下的,主要还是为了吃饭,也就是物质待遇。

信陵君一个寄人篱下的人,能够为这群人提供足够的物质待遇,是因为他本人不但从赵国得到了一个县的封地,还保住了在魏国的封地。

食客们跟着信陵君混饭,信陵君利用食客保证自己的地位。

所谓养士,大体如是而已。

就这样,信陵君在赵国一呆就是十年。

看到秦军在自己家门口转悠,魏安釐王想起了阔别十年的弟弟,马上派人前往赵国叫信陵君回家,不是吃饭,而是保家卫国。

面对哥哥的召唤,信陵君没有了当年面对姐夫呼唤时的气概了,他跟自己的门客打好了招呼,谁要是为魏王的使者通报,就去死。

十年前,为了姐夫的一句话,信陵君可以啥都不顾,带着几个门客就去跟虎狼之师玩儿命,如今他却害怕回国后哥哥跟自己算旧账。

人是会变的!

当年信陵君率领宾客慷慨地离开大梁,奔向那注定的前途,那时的他抱定了舍生取义的信念。当一切风平浪静后,信陵君却没有了当年的气概。

这就是所谓的“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吧。

这也是人性。

文少保天祥四五年中,只求一死,从容就义,求仁得仁,超越人性,傲视万古!

门客们只是跟着信陵君混饭吃的,没有为魏王献身的义务。再说了,在哪儿混不是混啊,信陵君你自己都不把祖国当回事儿,我们干吗咸吃萝卜淡操心啊,大伙儿一块儿在赵国混也挺好。

信陵君在赵国结交的那两个处士知道,如果信陵君继续这么鸵鸟下去,以后大伙儿的饭碗都悬了,赶紧找到了信陵君。

毛公和薛公劝信陵君:当下赵国之所以看重你,只是因为你的背后是魏国。

中国人说话,很多时候都是说一半儿留一半儿,留下的那一半儿,需要倾听者自己细细咂摸。

这两位处士留下的那一半儿就是:魏国不在了,谁还尿你啊。

当然了,都是文化人,说话要留出余地,除了给信陵君留出咂摸的空间,这两位还帮着信陵君找辙,要是让秦国人把祖宗的宗庙给毁了,你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啊?

里子面子都照顾得头头是道,这两位处士真不是白给的。

魏国要是被从地图上抹去,信陵君在赵国的身份,转眼就会由贵宾降为难民,其中的轻重不用多说,信陵君自己心里清楚着呢。

为了祖宗,更是为了自己,下一步怎么做,信陵君用不着别人手把手的教。

啥也别说了,回家。

信陵君马上收拾了一下行李,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了魏国。

通宝推:液化,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又搬了沙发来坐坐

花呀!!!

催下文!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