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神技 -- 萨苏

共:💬43 🌺26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神技

看过耳福先生的《老北京讲古》,对文中七爷的秉性,素养深表钦佩,的是好文,顺便想起来关于仿画的一点旧事。这个活儿还有一种做法,我是听光华书店一个老师傅说过,他是我们河北老乡,干裱画干了四十年。中虎步兵兄如果上来,应该可以给大伙说得更详细。

老北京行里,仿造赝品已经是一种文化,而最高超神秘的仿画,采用的是“裱技”,也就是一张画能从面上分成两张,甚至有能分成三张的,还不伤真迹。如何能通过裱褙达到这两个矛盾的要求,具体的技术我不了解,不过说能一张画三裱的,那就是绝世高手,当年北京只有一位。

能够一张画裱两张的,稍微多些,但也几乎绝无仅有,我到日本后,尚未见到日本的研究方面有所提到,是“七爷”那个时代,如果没有文化上的大汉奸,应该可以乱真了。

这个活计,直到七十年代还在对香港的外贸中有所采用,香港的“真迹”多半就是这个技术的复制品,至今还有很多无法说清的事情呢。这种技术得到的赝品除非和真品放在一起,无法分辨。

不过,光华的老师傅说,这样大汉奸还真是有的,日本人占北平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位老师傅走了邪路,专门给鬼子鉴定古画。只不过他自己也不说其所以然 -- 这是他吃饭的家伙,作为手艺人他不能说的。日本人要问,他就指出其他的瑕纰来,反正,鉴定的结论他从来没有错过。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也终于出了一次纰漏。

据说是这样的,日本人占北京的时候,知道某老板有一幅镇宅子的宋画,日本收藏家是很认真的,给钱也很有信誉。但是这老板不肯卖。不肯那就先礼后兵了,就逼着他交出来,怎么逼的手段不说了,反正这位大汉奸没起好作用。这老板没办法就交出来了一张。

日本人很满意。

到了大汉奸手里,他说是赝品。

也只有他看得出来,这个画,是前面说的,一画两揭仿造的。而且揭的时候有点儿纰漏,有一朵花皱了。他就和日本人说了。

日本人当然火了,这次没有那样客气,带着宪兵去。结果这个老板用一碗染料泼在画上就喝药了,临死也不给日本人。日本人出价不低,属于公平交易,现在有人会说这老板是犟眼子,我的想法,国破家亡的时候,这个,叫做 -- 气节。

毁了的画很难仔细鉴定了,但是能够看到的部分,赝品上皱了的那朵花这里没有皱,证明这是真迹。那大汉奸也挺后悔,他并不想逼死人的,更不想把真迹给毁了。

等到解放以后,这大汉奸还在监狱里,就有个干部来找他,说有人给荣宝斋捐了一幅画,要他去鉴定 -- 这个活他还是权威。

等到了那儿,才知道捐画的人有事先走了,再看,正是那幅宋画的揭开后的赝品,这幅画日本人不要了,后来他也不知道落到了哪里,不想十几年以后又见到。

他就告诉人家说这是赝品。

荣宝斋的人说不对,这是真迹阿。坐过牢的人老实多了,他这次说实话 -- 这个是裱技作出来的赝品。

人家说是么?你是XXX师傅么?那个送画的点名要你鉴定,还给你一封信。

大汉奸看完了,老泪纵横,连说:“这是真迹,这是真迹。”

这封信是死了的那位老板留的,来的是他的儿子。

大汉奸一生只知道一张画可以揭两张,却不知道还有能把一张画揭成三张的神技,这位老板就是这一门神技到今天已知的最后一位高手。日本人逼他交画,他知道有这大汉奸,即便是交出一张赝品也没法过关。于是,他就一面拖延,一面把这幅画揭成了三张,两张赝品中的一张,就是他后来用染料毁坏的那一幅,因为揭成的赝品与真品太相似,毁坏以后难以鉴别,另一幅,他故意的弄皱了一处,然后重新裱在了真迹的面上,就把这幅两层夹里的画,送给了鬼子。

他准知道这一手一定会被大汉奸识破的。

同时,他也知道一旦识破,日本人饶不了他。

从日本人开始逼画的第一天,他已经打定主意要殉这张画。

死前,他让自己的儿子设法去把那张送给日本人的画弄回来,他说,如果弄不回来,那画也一定被大汉奸收着。果然没有人再重视这张赝品,有人就给卖到旧货市场了,老板的儿子买回了它。

而他最后的遗言是到了这画可以见天日的时候,还要请大汉奸来。

为了寒碜他么?

不是。

因为这种画上加画的裱制工艺精巧,想把外表的这幅赝品揭下来而不伤真迹,只有大汉奸还能做到!

据说这幅宋画是大汉奸一生处理的最后一件作品,不久,此人就病死狱中。这件事北京的裱褙行,用来教育徒弟们怎样做艺要先做人。

可惜的是老板的儿子因为年轻,来不及学会他的绝技。今天,荣宝斋最好的裱褙师傅,也只有一画揭两层的手艺。

神技,已成绝响。

[完]

家园 沙发!

轮也该轮我坐一回了吧。

家园 顶老萨好文!补充:揭裱主要取决于画材。

能够做揭裱的“素材”,得是夹宣或是类似的多层画材(取决于此画材的制作工艺)。桩子听说揭裱的东西明清的东西居多,因为那时候的画开始较普遍地用夹宣。五代宋元的东西玩揭裱的听说的是以书法居多些(纸本的缘故,那时的画以绢本居多)。如果画材是绢本或单宣,那神仙师傅恐怕也没办法。

画材的天然层数决定了理论上能揭下来多少片的物理极限。当然实际上能揭下几层就取决于裱工手艺的高低了。当然揭下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最重要的两道工艺一个是补,就是用接近原画的笔法将副本描浓。这就要求裱工有熟练的书画技巧,以及高超的墨、颜料配置技巧(许多知名画家有自己的独门颜料配方),谈何容易。许多揭裱的东西给人看出破绽来就是因为裱工的添笔不过关,蒙不过行家的一对毒眼。还有一道工艺就是托、裱,从而“做”出一件几乎相同的克隆。

一句话,里面的功夫大了去了。

家园 真是好文,也真恨日本鬼子啊。

我就奇了怪了,战乱年代有气节的人那么多,怎么和平时期就净是盲目媚外的呢?

家园 日本二玄社仿制的中国古典画正在上海展出。

仿制的几乎与原品毫无二致,价格也够恨,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要四千多大洋。

现在在刘海粟美术馆展出,有兴趣可以去看看啊。

家园 up.
家园 疾风知劲草

抗战前李宗仁和日本人“勾结”最多,八一三一声召唤,四十四个步兵团的八桂子弟兵闻警即至,前仆后继血战长江,大将廖磊,周元,钟毅等迭次殉国,李家军大战台儿庄,小诸葛大别八卦阵,真好男儿本色。和平时期的表现与气节的要求甚远,我意不必苛求,倒是足球赛后抡酒瓶子砸汽车的朋友,我看真有事的时候表现大可怀疑。

不说硬话,不作软事,似乎并不容易做到啊。

家园 专业人士来了

老实说我也没把握是宋朝的画,因为这是八十年代末听到的了,但肯定和宋有关,有没有姓宋的名画家?

宋朝的东西,作伪当以书最多,我记得有个百百(这个字念必)宋楼,号称有200本宋版书,而且藏着掖着不肯外借,鬼子就受不了这个神秘劲儿,就削尖脑袋往里进。最后终于重金给买下来了 ----

这边报纸上正骂这家子卖祖宗,日本人那边已经炸了,什么百百宋楼啊,90%是冒充的阿!

作伪书,早在明代就是一道手艺了,章太炎尚且不免老眼昏花,蒙个鬼子啊,小意思。

家园 看的惊心动魄。太神了。
家园 宋画当然不无可能,老萨别心虚啊

唐五代宋画虽然绢本居多(至少七八成吧),纸本亦复不少(虽然夹宣作画普及于元,在“文人”画大规模兴起以后)。著名的如阎立本的《步辇图》,宋徽宗著名的《柳鸦图》,米氏父子的一些东西等等。二三流画家的东西应该更多一些。

所谓“纸寿千年绢八百”,能传到近朝的唐宋旧迹虽段帛片纸亦是国宝。听一个装裱行的老师傅说过,对那些北宋以上国宝级的东西一个不成文的行规是绝不能轻易下手的,谓之“做虐”。若揭裱宋画可能性较大的可能是南宋或者二三流作家的东西。

聊作参考。一哂。

家园 老萨花得的太多了,还是给老沐献一朵

长见识了

家园 好看!

原来听说画功好,笔力可以透到纸背的画,才能两揭,三揭。不知是否真是这样。

家园 好神奇,真的有这样的事儿啊,还以为就是反间谍片里才有的。。。
家园 以前看过一个电视剧好象叫什么九骏图的,里面说过这类事情。

不过记得那作画的纸是道林纸,说是有九层,我一直没弄明白这道林纸是什么纸?有什么特点?

家园 关于道林纸

先抄一段道林纸的来历:

“大约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旧中国的纸业市场上手工纸还在占主流。有一年,上海的一家纸行同香港的英商道林股份有限公司(Dowling Co. Ltd.)做成了一桩生意,从欧洲飘洋过海购进了一批白度较高、强度较好的印刷纸。这些纸投放市场,印成的书籍比较漂亮,深受读者的欢迎。出版商因此也赚了一些钱。於是,带动了其他一些印刷厂和书局等,点名要买这种好的印刷纸。

“可是,这种纸叫甚么名称呢?按照当时的规矩,从哪里来的就叫哪里的名字。因为这种纸是由道林公司买来的,所以便冠以道林之名变成了道林纸。一时间,道林纸成为名牌产品而流行於世。

  “其实,据说当时的道林公司卖给上海的纸张,既有印刷纸,也有书写纸。它们大多数的采用漂白的亚硫酸盐木桨为原料制成的。按那个时候的水平已是相当好的了。後来,由於印刷业需要的量日渐增长,印刷纸占有绝大的比例,结果是道林纸即成了印刷纸的代名词。

  “时轮飞转,沧海桑田。到了1956年,北京的领导机关在整顿行业时,提出了道林纸这个纸名不够准确,不符规范,遂下令取消它,并代之以胶版印刷纸。” -- 摘自《印艺》

作为一种较不错的印刷纸,道林纸的表面平滑度是不错的,可供较细致精密的印刷网点使用,生产较高品质的印刷品。但随之问题也来了,平滑度高的纸张一般对毛笔是不适合的,一是柔软的毛笔笔锋杀不进去,二是墨和颜料不容易渗入,生成国画中所谓“笔墨生发”的微妙效果。因此这样的纸对书法、国画都不合适。“九层”应该是无稽之谈,而且即使羲献再世,笔力也不可能透过九层(!)印刷纸去(大理段氏或许可以也未可知)。电视剧里的这个说法可能就是以讹传讹,或者是编导缺乏基本的纸张和书画常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