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一所大学五十多年来的零星琐事1 -- 东张西望

共:💬52 🌺4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哈哈,咱肯定做过邻居

你要是觉得我八十年代在上小学比你晚得话,鉴于我也没留过级,那就肯定得称你一声兄了。在校园里搬过无数次家,从团结楼,八十套到小三间大三间,除了那几撞带花园的小楼(现在都拆了),其它我基本都住过,所以咱肯定做过邻居。

老校长的确是物化学家,我写错了。

关于坟地,我的确是听说当年校园整个是坟地,不过你连什么时候迁移的都知道,肯定是你对了。八十年代的时候学校对面还有好多坟,我下课经常去玩的。

80年代是征了好多地,我好多农村同学都摇身一变成了子弟。本部和二三村中间据说有个建筑是古迹,我那时候上小学天天在那附近转可从来没发现过。

家园 校友好

直到八几年,学校还是属于上海县的,所以我们一般都称到徐家汇以外的地方去为“到上海去”。我直到工作以后还习惯这么说,被同事笑过好多次。

奉贤那个校区从来没去过,听说很大,设施也很好。其实我连本部也有好几年没去过了,上次五十周年校庆,从网上看了几张照片,连正门都变得不认识了。

家园 好文章呀。不接着写了么?
家园 哈,邻居,握手!

住过团结楼、老二村、小三间,80套、大三间没有福分。带花园的小楼我有点糊涂了,是指老一村和四村吗?本部和二三村之间哪有什么古迹?那一亩三分地我可是刨过N多遍的。当年贫下中农同学就有住在那里面的。

80年代我已经念大学了(黄埔一期的),王行愚、黄道是我师兄。

本来想写“大学的日子”,现在不敢写了。网上敢胡说八道,就是不怕人家对号入座,现在要被对门牌号码了,不敢再胡说八道了。

不过还是很高兴,海内存比邻嘛。

家园 哈,又一个校友,握手!

奉贤有新校区啦?具体在哪里?

家园 看来称兄是我高攀了

王黄二位是我的父执辈,我看见都是要执师礼的,没想到和您老是同辈,失敬失敬!

二三村旁边真是有古迹,刚听说时我也不信,后来想想现在一个猫食盆几千年前都有可能是秦始皇的饭碗,我辈不识真面目也很正常了。

带花园的小楼以前叫“教授楼”,散布在一四村,都是老校长那一辈的教授才有资格住的。我有个小学同学是某教授的孙辈,托他的福进去参观过,当时觉得美轮美奂,可用现在的眼光看,这房子和故宫差不多,气势固然足,但住在里面并不舒服。

家园 哪里的话,你客气了

在河里,你是前辈了,河仙级的。

家园 下面的呢?
家园 下面...没有了

老底都快被揭了,实在不敢往下写了。

而且后面的内容越来越敏感,当事人都还在,一个不好就该上我家来找我了。

家园 别怕,没人会那么没劲

离开了都那么多年了,现在你告诉我门牌号码我都找不到地方,变化太多了,自家都找得费劲。校园新老趣事,很想听听。

当事人吗?没名没姓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别对号入座嘛。

接着写,摆脱了!

家园 握手...
家园 呵呵,既然前辈发话了,让我再想想怎么措辞能隐晦一点

不过最近可能没空了,容我一段时间吧。

下面这个链接是以前的一篇旧文,里面有部分事情也是在我校发生的。

http://www.cchere.com/article/160006

另外,也请前辈空闲时写写你当年的大学生活。

家园 难道结婚了就不常来西西了?

家园 呵呵,我是说最近没空写东西

别说结婚了,就是有孩子了还是要来西西河的。

家园 先向诸位拜个晚晚年!

想来都是我的前辈了,因为等我入校时,陈敏恒已经下台了,不过据我先前公司(是一美资制药公司,从厂长、经理到主管、同事多有本校的校友,60~90年代的前辈都有)的学兄讲,他在任上时,本校应该是很风光的。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创见性的在80年代就发起了后勤改革。但人走茶凉,我们一届已经享受不到多少改革成果了。而且80年代征的地很多在90年代初就低价出售了,如果再晚个几年等地铁通车后再卖的话,那价格就完全不一样了。等到96年胡案发生后(胡是他的大弟子),他在学校的影响就基本完全消失了(他的下台好像也是经济和个人作风方面的问题)。

说到学校位置的偏远,我最早的印象是在92年高中参加“华化杯”竞赛时了解的。那时经过徐家汇给人的感觉也只是一个郊区县城的规模,只有徐光启故居和天主教堂给人留点印象。到了学校,发现校门外隔条路就是大片的农田。而等到考入学校时,梅陇附近已经开始改造了,待到我毕业时,从长桥到莘庄已经到处是高楼和工地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