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翻译】阿拉伯文化简史 第三章 伊斯兰教之前的希贾兹 -- 江城孤舟

共:💬14 🌺3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翻译】阿拉伯文化简史 第三章 伊斯兰教之前的希贾兹

响应老铁的号召,不发在同一个主题下,而是每章单独作为一个主题贴发出来。

第一节 社会状况

一、部落制度

帐篷是沙漠里的政治单位,其中父亲是一家之长,主持大局。多个帐篷或家庭汇集的地方,称为“区”,通常包括叔伯及其子女亲属,多个区汇集,称为“部族”或“部落”,每个部落在沙漠中都有一片“区域”,人们在其间逐水草而居,水源和牧场为部落公共财产,帐篷和牲口属于个人财产。

伊斯兰教兴起前的阿拉伯半岛上,阿拉伯社会建立在部落制度基础上,那时阿拉伯人分为一个个部落,每个部落的首领称“谢赫”,当选者首先必须是部落成员,此外,还要求年长、资深、有魄力、智慧、对部落的贡献大,对穷人慷慨好施——特别是在困难时期。如果一个人兼有这些品质,就可以成为部落首领。

部落成员的纽带是亲属和血缘关系,而不是对谢赫权力的服从。谢赫不能专权,他是部落长老们的首领,负责定期召开部落会议,组成长老会,讨论、商定大事。如:宣战、议和及涉及部落利益的事务。长老会类似于民主政府。这样,伊斯兰教产生前,“舒拉”协商制度虽不成熟,但业已形成。

部落首领通常是世袭的,即儿子具备了父亲所具有的勇敢、慷慨、宽厚、公正、英明的品性,长老会就选取他为下任首领。

原则上部落成员人人平等,但在部落内部,根据各人的道德、表现——如慷慨、勇敢、豪侠、保护部落成员等,地位会有所不同。

血缘关系对于阿拉伯人来说非常重要。由此产生了部落宗派主义,这影响了部落成员为人处事的公正与否。

部落没有明文法律规定,而是通过“惯例”来判决,即很久以来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其中包括“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报复思想,受辱之人要为自己复仇,其他部落成员会帮助他。若侵害者做出赔偿,被侵害者就不能再追究。但如果侵害者是被侵害者的亲属,那么被侵害者就得靠自己的力量复仇,而不能借助部落的力量。

受沙漠自然条件所迫,部落会进行抢掠。一个部落侵犯另一个部落,往往是因为敌对关系或力量差异,或是为了占据水草丰美之地,抢夺骆驼、牲口和其他家畜。

除了抢掠和复仇,游牧传统也决定了阿拉伯人的其他行为,如豪侠、慷慨、宽容、诚信、保护邻里、扶贫济弱,这些成为他们的特性。

如果一个部落壮大起来,会形成分支,各自有独立的生活空间,只有如共同保卫部落等重大情况时他们才再次聚集。

部落关系建立在亲缘基础上,同宗同血脉的部落之间互相联合,或结盟、或依附,两个或多个部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部落。如果小部落向大部落寻求保护和联系,就会成为后者的附属。

二、游牧人和定居民

由于阿拉伯半岛的自然环境的差异,其人口也分为两类:游牧人和定居民。

1、游牧人

他们是构成阿拉伯半岛最主要部分的人口,从事工农业,居住在帐篷里,以饲养牲口、饮其奶、穿其毛皮为生。他们逐水草而居,由一地迁徙到另一地,如果需要他们的牲畜所不能生产的东西,就靠交换来获取。如用牲畜及其产品换取所需的椰枣和衣服,有时也会采取抢掠或复仇的手段。

骆驼是游牧人行动的基础,马匹是战争的工具和富人的交通工具。他们的生活并不稳定,因为雨水稀少,经常产生饥荒,于是就出现慷慨好施者。侵略和纠纷也多了起来,于是出现了英勇无畏的品质,部落宗派主义也在加强。因此,诗歌里关于英勇、慷慨、出身的诗句也很多。

游牧人的吃穿、住房与装修十分朴素,推崇忠诚、勇敢、警觉与豪侠精神。他们十分好客,为客人准备最好的食品,保护客人不受威胁,帮助客人取得应有权利。他们英勇好战、不知疲倦,为家族和部落牺牲。他们无法摆脱“部落忠诚”,即执着地忠于他的部落。这种延续不断的部落精神就是过去阿拉伯国家弱小、分裂的原因之一。

游牧人的妇女比她们定居民的姐妹幸运得多,她担负更多责任,在工作、行动及在公众会议上有更多的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

这种纯朴的生活使得那个时代的文学作品表意清楚、感情真挚、想象合理,也因为缺少文化内涵,许多主题肤浅无序。

游牧生活使得基于稳定的大型社会无法形成,也无法形成一个政府。这迫使游牧人以部落形式生活,他们有时和睦,更多的时候发生摩擦。他们不服从部落制度以外的任何制度,不知道家庭和群体之外有政府或国家,他们的社会是部落和帐篷的社会,不是民族或人民的社会。

2、定居民

他们是稳定生活在半岛数个肥沃地区的人口,比如也门、阿曼以及希贾兹的部分地区,如麦加、叶斯里卜、塔伊夫等。定居人从事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生活较稳定、社会繁荣。

定居民的经济生活十分先进,因此建立政治制度非常必要,以保护人们的自由及其工作和财产的安全,免受外来和内部的侵略。

众所周知,南部阿拉伯人属于稳定的定居人群,他们建立了一些古国,如麦因、示巴、希木叶尔。北部阿拉伯人比起南部阿拉伯人,建立起国家的时间较晚。奈伯特人在沙姆南部建立了一个国家,定都佩特拉。台德木尔城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阿拉伯人也建立起一个国家,并命名为台德木尔王国。麦加的古莱氏族凭借其位于沙姆和也门间的地理优势,成为了商业中心,又因为天房位于此而成为了宗教中心。

朝觐的季节是欧卡兹、祖麦吉奈、祖麦加兹等地举办商业集市的契机,集会上人们吟诗讲演,最终变成古莱氏语统治的福地,他们的语调影响了所有部落,为《古兰经》的降世做了准备。

三、奴隶及其根源

阿拉伯人在贾希利叶时期(蒙昧时代)就有奴隶制,并把奴隶用于农业,饲养牲畜,家务劳动。奴隶可在阿拉伯人间继承或赠送,也可作为新娘的聘礼。如果奴隶交付赎金或表现杰出,或英勇杀敌、或对主人极其忠诚,主人也会释放他。

奴隶指失去了自由,变成他人财产的人。阿拉伯人对于每种奴隶都有其特定的名称,如:男白奴(称“马穆鲁克”)、男黑奴(称“阿卜杜”)、女白奴(称“杰丽雅”)、女黑奴(称“艾麦”)。

奴隶通常有以下来源:

1、战争和侵略中的俘虏。这种情况下,奴隶也是阿拉伯人,这有别于希腊人和罗马人的情况。

2、从相邻民族购买。“奴隶交易”利润丰厚,奴隶被认为是各种商品中较为昂贵的。

3、通过通婚。阿拉伯人有时和女奴结婚,女奴的孩子亦为奴隶,除非孩子成就卓越,可以跟随父亲,这才能获得自由身,典型的例子就是昂泰拉。

4、债务原因。如果一个人无法还债,他就要作为奴隶为债主工作一段时间。

阿拉伯人根据肤色区分两种奴隶,黑奴从埃塞俄比亚和非洲市场上购买,通常为男性。白奴从沙姆市场上买来,通常来自于罗马城邦。

四、社会阶层

1、奴隶阶层——他们是被抢掠的男女奴隶,劳动量繁重。伊斯兰时期仍保留奴隶,但是要求善待奴隶,并拆除项圈。

2、麦瓦立阶层——他们是弱小的阿拉伯阶层,通常依附于一些强大的部落。

3、平民阶层——他们是阿拉伯民族的多数,包括牧民、手工业者、农民。

4、贵族阶层——他们是首领、长老、头目们,在各机构和委员会有亲信,享有世袭特权。

5、统治阶层——他们是统治阶级,由部落领袖及其亲信、大法官和宗教人士组成。

五、家庭情况

部落生活决定了男人家庭中心地位的加强,男人是家庭事务的主管,拥有最高发言权,维持生计、保护家庭安危。

至于女人,则居于家庭第二位,她要为家庭服务,养育子女。她的处境不好,权利得不到保护,经常被剥夺遗产继承权等权利。

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通常重男轻女,如果产下男婴,部落亲属们就会前来道贺,宰杀牲畜以表庆贺,祝词表现了男性的重要和伟大,如“多子多孙”。如果产下女婴,父亲就会很不高兴,也不举行庆贺,有时会因担心贫穷或名声不好而活埋女婴。

阿拉伯人通常不急于断奶,而是在沙漠环境中哺乳下一代,使得孩子在清新的原始自然里经受严格训练,使他们成为在生活的重压下仍勇敢坚毅的男子汉。

阿拉伯人的习俗还有收养义子。男人可以收养非亲生的孩子做义子,义子拥有亲子的地位,可以继承财产,享有一切同等权利。

六、订婚

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如果想同女人订婚,须向女方的父亲、或兄弟、或叔伯、或叔伯的男眷提出请求。一旦获得同意,男方付一定数目的彩礼便可迎娶女方,如果男方比女方地位低,彩礼数目要增加。

七、婚姻

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不倡导近亲结婚,所以娶母亲、女儿、姑妈、姨妈都是禁止的。

但是社会习俗形成了婚姻的多样性。阿拉伯人的婚姻有以下几种:

1、娶战俘,这种婚姻因不需要彩礼而大受欢迎,那时候阿拉伯人认为战俘的子女是奴隶里最好的,这种习俗一直维持到伊斯兰教出现。

2、临时婚姻,这种婚姻由男方和女方协商,男人支付一定定金,婚姻持续一定时间。

婚姻习俗还包括迎娶父亲的女人或兄弟的女人,或姐妹俩嫁给同一个男人,或丈夫死后一年内女子不得再婚。

八、离婚

正如由男人签订婚约一样,离婚大权也掌握在男人手里。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三次休妻才算数,前两次休妻,女人仍属于他,第三次才断绝关系。

九、遗产

贾希利叶时期没有明确制度规定每个人应享的遗产份额,但是儿子们拥有继承优先权,其后依次是祖父、叔伯、男性亲属,最后是妇女。至于妻子、女儿、姐妹,他们没有继承权,因为阿拉伯人认为继承权仅限于能够拼杀的人,他们才能分得财产。

在贾希利叶末期,一些阿拉伯人开始让女儿继承财产,女儿一份,儿子两份。

十、妇女

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女人也拥有一定的自由,她可以就是否接受男方求婚参与讨论,一些女人讲明离婚由自己决定。

同时,活埋女婴的恶习也仅存于一些贫穷和认为生女孩可耻的阶层,特别是阿萨德和台米姆部落人。

妇女陪同男人作战,毫不落后,激战时她们冲在队伍的前面,激起了部落男性的勇敢,她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同男性一起参与政治与统治,比如示巴的巴勒吉斯女王和台德木尔的扎努比亚女王。

十一、朝觐

朝觐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部落或群体,而是所有阿拉伯人。无论哪个部落,哪个派别,他们都视朝觐季节为集会、贸易、交往、商谈、互相炫耀、解决问题的好时机,他们来到麦加进行朝觐仪式。

朝觐者禁止有犯罪、腐败、争斗、杀戮的行为。

朝觐月份为伊斯兰历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最著名的朝觐仪式是受戒,脱去衣服,穿上戒衣,在十二月的第九天进驻阿尔法特山,投石驱鬼。

最著名的朝觐仪式是多次环绕克尔白。

朝觐的风俗还有在赛法和麦尔卧两山之间奔走。这两座小山丘距离天方不远,两丘间相距约400米,蒙昧时代的民众向两丘之间的偶像贡献祭物。

十二、其他风俗

1、死亡: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有为死者洗身,用白布裹尸,为其做礼拜的习俗。

2、惩罚偷窃: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会剁掉小偷的右手,把劫匪钉于柱上。

3、不吃死物。

4、清洁: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遵循十条清洁的规定,它们是:

洗净污秽、漱口、清洁鼻孔、刷牙、梳剪胡须、割礼、刮阴毛、除腋毛、剪指甲、净下体。

第二节 宗教情况

伊斯兰教以前,阿拉伯半岛宗教多样,各宗教区别很大,有时又受邻国影响,阿拉伯人从邻近民族引进了很多神灵。最主要的宗教有以下几种:

一、拜物教

绝大部分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信奉拜物教。阿拉伯人的偶像崇拜建立在对自然现象的信仰上,诸如:大地、天空、星体,以及这些自然现象对人们日常生活轨迹的影响。为了取悦这些力量,人们为其塑像,建造房舍,赋予其人类或动物形态。阿拉伯人信奉两种偶像:一种是每个部落特有的偶像,一种是全体部落共同信奉的偶像。除此以外,还有其他偶像崇拜。各种偶像以房舍、树木、石头等各种形态遍布于阿拉伯半岛。甚至有人传言天方周围的偶像多达三百六十种,此外还有些画像,其中有圣女玛丽亚和她的儿子耶稣基督。

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遇工作、旅行或婚姻大事,没有主意,就求助于神籖占卜。他们敲击神籖,并按神籖上所言去实施,如果“是”,就高高兴兴地做,如果是“不”,就打消原有念头。或者求助于偶像的守护人,希望他告知神灵的意见。守护人拿着神籖,说:“神灵啊,哪种做法是对的呢?请指示这个人吧”。无论结果如何,占卦者都应接受。

总的来说,阿拉伯人中普遍存在拜物教信仰,比如他们求雨以战胜敌人,为此宰杀牲畜,摆满房屋。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迷信和幻想。如遇久旱不雨,人们便跑到赛莱阿和欧舍尔树下,牵来耕牛,将牛尾系在树上,然后将树点燃,以火光讨吉利。如有贵人死去,人们便捉住死者的骆驼,将其脖颈倒转,弃之于洞穴之中,不给饮食,直至饥渴而死,这样主人就会得到超度。如不这样做,来世将变成牲畜。

他们认为猫头鹰会从被害人的头里飞出来,在死者坟上鸣叫:用人血饮我!我口渴呀!直至有人为被害者复仇为止。

占卜和算命是贾希利叶时期的阿拉伯人生活制度的一种,他们求助于占卜者和算命者,解决纠纷,认为他们和神灵有必然联系……所有这些都流行于部落间,是不同阶层的共同制度。人们的生活服从于乐观和悲观的情绪,迷信算命,很少自己推理。

同时,阿拉伯人相信有天使的存在,称她们是安拉的女儿,用光所造,派往人间,报喜或警告。阿拉伯人敬奉天使,近乎信仰安拉。一些人认为天使的身体如同拉特、欧扎和默那女神,这三位是天使的象征和物质形态。

阿拉伯人也相信妖精和恶魔的存在,称他们是轻柔的空气做成,能随心所欲变为各种形状,做人所不能做的事情,他们如同安拉的伙伴,于是人们敬畏妖精和恶魔。

人们认为妖精和恶魔力量强大,行事古怪,认为他们和一些幻术师、占卜者、诗人有联系,他们能做令人畏惧的事。在阿拉伯半岛最重要的被崇拜的偶像有:

胡拜勒神:它是希贾兹最伟大的偶像,人形,身体是玛瑙做成,被供奉在天房内部的水井处,摆满了献给天房的物品。

胡拜勒神那里有七支神籖,写着:思考、是、否、在你们中间、附着于他人、水(有人说其中应该再加入以下一个正确的:附着、死者、婚姻……)

默那:她是这些偶像里最古老的,是执掌命运的神,特别是生死大权,表现形式是一块石头,树立于麦加和叶斯里卜的红海海岸上,默那是被阿兹德地区奥斯、哈兹拉吉、伽桑部落、叶斯里卜和沙姆地区人们崇拜的神。

塔伊夫的拉特:她的意思是神,在台德木尔和奈伯特古迹中为人所知,是一块方形石头。

欧扎:她比默那和拉特的时间要晚一些,由三颗小树,一栋房子和一个偶像组成。位于麦加附近的一个谷里。她是阿拉伯人普遍信仰的女神,特别是古莱氏人。

除了这些阿拉伯人普遍信仰的女神,每个家庭都有其崇拜的特定偶像。

二、其他宗教

除了拜物教,阿拉伯半岛上还有其他宗教,包括:

1、萨比教

他们信奉星星和天体,教徒分布于也门,豪兰和上伊拉克。

2、祆教

祆教起源于古代波斯人琐罗亚斯德,该教称“世界存在着善恶两种力量,光明象征着善,黑暗象征着恶”。其教徒认为火是光的来源,亦即善的基础。

祆教在波斯,阿拉伯半岛东部,特别是巴林占统治地位。

3、基督教

基督教流传于北部的塔厄勒布、伽桑、古道阿部落和南部也门,通过传教团进入阿拉伯半岛。公元四世纪,基督教士从埃塞俄比亚、叙利亚、伊拉克、希拉、拜占庭出发传教。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曾在公元365年派出传教团去也门,在祖法尔、亚丁和纳季兰修建了三座教堂。而埃塞俄比亚人也在纳季兰修建教堂,是为了干扰阿拉伯人去麦加朝觐。然而,基督教并没能吸引许多阿拉伯人。

4、犹太教

公元70年,罗马人消灭了巴勒斯坦的犹太国后,一些犹太人迁徙到也门和肥沃的希贾兹地区,如法得克、泰麦、基拉谷地、黑伯尔和叶斯里卜,以及叶玛麦和巴林。在那里,古莱扎、努多伊尔、高恩高厄部落形成。这些犹太人在居住地努力地传播《旧约》,这对阿拉伯的拜物教也有影响,使得叶斯里卜人最快接受了伊斯兰教思想。

5、哈尼夫

一部分阿拉伯人被称为“哈尼夫”,如瓦莱盖·本·瑙费勒(遗孀海迪彻叔父的儿子,著名诗人),他们了解自己民族混乱的宗教处境,试图用更高级的信仰替代拜物教。他们与犹太教和基督教思想相契合,宣扬摒弃偶像,破除蒙昧时期的旧风俗——如活埋女婴、饮酒、赌博等。他们相信只有一个神灵会清算或奖赏人们的善恶行为。但哈尼夫思想在阿拉伯半岛也没有广泛传播,因为它没有解决各方面的民生问题。

总的来说,当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马特鲁布·本·哈希姆出生时,拜物教对阿拉伯人的影响力有所减弱,一些人开始信奉末世论。通过引用基督教和犹太教教义,很多人开始信仰一神论。

尽管如此,以上这些宗教都没有在阿拉伯半岛取得胜利或统治地位。基督教教义复杂、差别很大、分歧很多。犹太教徒认为自己是被选子民,绝不牺牲自己的独立来接受阿拉伯人。哈尼夫的力量也削弱了,因为它遭到了祆教的极力反对。

以上种种,为伟大天才的出现铺平了道路,这就是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马特鲁布·本·哈希姆。

第三节 蒙昧时代阿拉伯人的知识

一、赛伯邑王国文明

阿拉伯半岛在伊斯兰教之前的时期被称作蒙昧时代,以此说明那个时期的阿拉伯人对于伊斯兰教带来的正确立法、公正裁决和最高理想是蒙昧无知的,也说明伊斯兰教之前的阿拉伯人行为中充斥着腐败、丑恶、鲁莽、劣行,为琐事开战,愚昧无知,远离精神文明等蒙昧行为。

游牧的阿拉伯人是迁徙的部落,他们无法深入地探求知识,研究宗教,尽管如此,为了生计,他们通过经验和实践也掌握了生活中必须掌握的知识。

他们掌握了算数、医疗、兽医知识,同时,南部的阿拉伯人还掌握了建筑工程,城市建设,工农业生产的学问。他们具备在人迹罕至的沙漠和迷途求生的相关知识,并能预测天气,了解星象。此外,他们具备亲缘、传说、描写大地的相关知识。

二、医学

虽然伊斯兰教之前阿拉伯人的医学受到波斯和希腊外来知识的影响,但它具有重要的阿拉伯特征,即人们实践累积的经验。比如:针灸可以使身体不受沙漠疾病侵袭,并有多种治疗方法。

阿拉伯人的行医方式有两种:

占卜者对着偶像祈祷,高声诵读,将被认为是病因的恶魔从人体内驱除。

使用一些材料,植物,作为药物治疗,如蜂蜜等。

三、星象学

至于星象学,阿拉伯人借用了一些迦勒底人的知识,并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经验。

蒙昧时代的阿拉伯人已经区分了行星和恒星,在第一类行星中,他们认识了金星、水星,通常认为他们也认识了土星、火星和木星。他们也认识了一些恒星,并分出了位置,如帝星和太子星、小熊座等。

四、气象学

气象学是与风雨相关的科学。阿拉伯人需要雨水,因此促使他们注意观察天象及其变化,能通过云的类型来推断雨量,白云雨水少,黑云雨水多。

五、预言、占卜、寻踪等

除此,阿拉伯人还有下列“知识”:

预言:特指预测未来的事情;占卜:特指弄清过去的事情和由来。

阿拉伯人对预言和占卜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尊敬。人们求助于他们解释梦境,解决精神和心理问题。

寻踪:即追踪痕迹,以眼推断。分为两种:

——根据足迹追踪逃犯。

——根据相貌辨别谱系。

相面:即根据人的相貌、体态、言语、行动、肢体来推断他的品德和功劳。

惊鸟占卜:指人用石击鸟,或对其高喊,鸟向右飞为吉兆,向左飞为凶兆。

家园 感觉阿拉伯人不适合建立一个王国

倒是更类似于美国建国时的合众国

或许阿联酋就是个好的例子

家园 阿拉伯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未必能一概而论

比如说埃及和伊拉克,历史上它就有比较完善的中央集权体制,建立合众国貌似不太合适。不过现在伊拉克倒真像一个联邦,反正库尔德人已经几乎接近事实独立状态了。

而像利比亚这样的国家,历史上几乎是蛮荒状态,就算是卡扎菲这样的政治强人,在治理时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麻烦。据传,卡扎菲曾戏称他自己的那套理论和折腾实质上都是满足游牧人心理的,不这样就管不好利比亚。

与它们相比,阿联酋算治理得不错了,不过一开始它也想把巴林和卡塔尔包括进来,最后以失败告终。对小国尚且如此,何况大国呢?

家园 你这种帖子,极有价值

献花感谢,认真学习,建议多写

家园 你这个系列最好增加一些对比

国内现在能了解阿拉伯历史的主要就是希提的那本书,建议能在写相关片段的时候对这本书中的一些谬误评论一下。

家园 俺只是从部落忠诚和美国传统的州权比较而论

具体各个国家当然各自不同~~

家园 阿拉伯人给拜占庭或波斯当过雇佣兵么

记得埃塞和波斯在也门打过仗。

家园 确实当过

希拉王国和加萨尼王国就分别是波斯和拜占庭的附庸国。罗马史上有“阿拉伯人菲利普”,他就是出生在叙利亚,而后当上近卫军军官,最后自立為帝。萨珊王朝的沙普尔二世也曾命令希拉的阿拉伯人去进攻拜占庭边境。

也门的那一次是当地人赛义夫为了推翻埃塞俄比亚统治而去波斯搬了救兵,据传波斯只派了800人、8艘船就赶走了埃塞俄比亚的驻军。问题是前门驱虎,后门进狼,也门从此归于波斯的管辖下,直到穆罕默德时期。

家园 谢谢您这个建议

不过我觉得现在评论希提,我这个非专业人士力有未逮啊。

家园 不敢

我很佩服希提的是身为美国学者读了那么多阿拉伯的书籍,那本书每章节都有大排的参考文献,这比国内的不少介绍阿拉伯的书籍要严肃的多,尽管他某些观点可能有个人偏颇,但他的学术风格是很好的。

家园 高卢也是

在凯撒征服前他们不仅内战,也经常对外劳务输出。

不敢
家园 希提是美籍黎巴嫩人
家园 嗯,查了一下百科

希提(Philip Khuri Hitti,1886~1978)

美国著名东方学家和教育家。生于黎巴嫩希姆兰。青少年时在黎巴嫩的塞克·加布上美国中学。1908年毕业于贝鲁特美国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13年移居美国深造,1915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伊斯兰国家的起源》。1920年加入美国籍。1919~1925年,返回黎巴嫩任贝鲁特美国大学历史教授。 1926~1954年,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担任讲师、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等,主讲闪族文学、阿拉伯语言和阿拉伯历史,并担任过纽约大学院校联合俱乐部主席,主持过伊斯兰教学术问题研究的国际研讨班。1946年应黎巴嫩政府的邀请,作为美国国务院的文化使节访问过中东。1954年退休后,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名誉教授。希提是美国从事研究阿拉伯历史、语言、政治、伊斯兰教及闪族文化等学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博学多才,治学严谨,尊重史实,客观公允。其著述甚丰,史料丰富,旁征博引,文笔生动。主要著作有:《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的闪族语》、《叙利亚和叙利亚人》、《十字军时代一位阿拉伯一叙利亚士绅和战士》、《阿拉伯通史》、《阿拉伯简史》、《阿拉伯人》、《叙利亚史》、《黎巴嫩史》、《阿拉伯史》、《近东历史》、《穆斯林教派的特征》等。在学术领域,他还担任过《韦氏国际大辞典》、《社会科学文萃》、《不列颠百科全书》、《美国百科全书》等工具书的编委、学术顾问,并撰写了有关伊斯兰教的大量词条。还为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编辑和注释过“阿拉伯文手稿的详细书目”。为了表彰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贡献,希提的名字被铭刻在“纽约世界博览会美国公共纪念碑”上。

他的著作好多,可惜美国当权派不肯认真读。

家园 【翻译】伊斯兰教之前的希贾兹(续)

不好意思,一段时间没来,青史版块里很热闹啊。某人好像指名要和我辩论,但是我可没有陪一个擅长吃了吐,屡次修改原文的ID浪费时间的爱好。他尽管干他的反对“绿化使者”的大业,我继续翻译我的文章,反正公道自在人心。

第四节 阿拉伯语及其书写

一、阿拉伯语的起源和产生

阿拉伯语是闪语的一支,尽管是产生历史最短的,却在同族语言里最接近本源语言。这是因为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十分闭塞,难以和其他人接触,从而受到其他同族语言所受的外来影响相对较少之故。

那些语言的最初形态仍然是一个未解的历史之谜。我们所知有两种语言分化演变为其他阿拉伯方言,即半岛南部的阿拉伯语——或称希木叶尔语,和北部的阿拉伯语——又称为木德尔语。

二、阿拉伯语是闪语里历史最短的一门语言,闪族语言发展的大致历史年代如下:

巴比伦语和亚述语 公元前3000-公元前500年

希伯来语 公元前1500年

希木叶尔语 公元前800年

阿拉美语 公元前800年

腓尼基语 公元前700年

埃塞俄比亚语 公元350年

阿拉伯语 公元500年

三、阿拉伯半岛南部和北部的阿拉伯语

在语态、词法和派生方面,也门盖哈坦人的希木叶尔语不同于希贾兹阿德南人的木德尔语。艾布阿慕尔本阿拉(公元770年)便说:“希木叶尔语不是我的语言,他们的阿拉伯语也不是我们的阿拉伯语”。也门的语言和埃塞俄比亚语、阿卡德语联系更紧密,而希贾兹的语言和希伯来语、奈伯特语联系更紧密。

一些学者认为南部的盖哈坦语是阿德南语起源之一,并引述了最新发现的也门铭文,称其中有从发音和构造上都符合木德尔阿拉伯语的表达。两种语言在最古老的铭文中有成百上千的共同词语,其中一部分在词形和词义上和阿拉伯语一样,如:兄弟、姐妹、偶像、幼狮、狮子、月份等。

四、木德尔语的发展

希贾兹阿德南人的木德尔语经过融合,发展成今天我们所见的蒙昧时期文学和《古兰经》里的形态。以下是木德尔语发展完善的过程:

1、希木叶尔语和木德尔语的融合

根据史实,公元元年前,南部的部落迁徙至希贾兹地区,人们寻找房屋用于通商,促进了盖哈坦人和阿德南人极大的融合。希木叶尔语和木德尔语的词义开始接近,这种互动和发展持续了近五个世纪。由于南部王国的覆灭,阿德南人的木德尔语较之盖哈坦人的希木叶尔语占了上风。木德尔语自身也在融合中发展得更迅速,更开放。

2、部落方言

阿拉伯部落说着同源但不同分支的诸多方言,如发音相似的字母互相替换,或者颠倒单词字母顺序。最明显的差别当属语法方面,如:希贾兹人的起语宾格并不是绝对的,在台米姆部落如果和否定虚词连用,就变成了主格……这种例子不计其数。

除了这些方言,阿拉伯语里还有很多缺陷:如古达阿人说话咕哝,吐字不清;说话的时候不区分字母。台米姆人就将出现在第一句的“海木赞”读成“艾因”,就像我们把“阿曼”和“安曼”搞混一样,如此种种。

3、标准语

不同的部落方言造成了每个部落的方言都不易为其他部落所理解,因此更适合文明社会的,应用于诗歌和演讲,错误较少的标准语应运而生。它融合了所有的阿拉伯方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成为《古兰经》和我们所见的蒙昧时期优秀文学的语言。

标准语是以古莱氏语为基础的,因为古莱氏语错误和缺陷最少,吐字最清楚。

五、标准语的成因

1、市场

阿拉伯人的集市位于半岛不同的地方,在特定的时间开放,为了经商、打官司、文学比赛和寻找血亲的人们纷至沓来,就好像一个大型展会一样。最著名的是欧卡兹市场,被称为“市场里的女皇”。这里汇集了前来经商、诉讼、战俘买卖,寻求裁决和进行朝觐的头人和首领们,这里说的是人所共知的语言。因此,市场对统一语言,普及标准语以及确立古莱氏语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影响,因为最著名的市场都在古莱氏人的地区。

2、古莱氏人

麦加自古就是商队的驿站,古莱氏人的故乡。他们继承了阿拉伯人的荣耀和财富,天房的地位使得朝觐者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

在统一语言和修正方言方面,古莱氏人功不可没。他们借用了来访部落的语言,使得语言轻柔悦耳。其他阿拉伯人于是模仿这种语言,诗人、演说家也使用这种语言。因为最重要的市场在古莱氏地区,用古莱氏语写成的诗歌从那里传遍全国。因此标准语的各个方面都最接近古莱氏语。

3、邻国文明

半岛的阿拉伯人并没有彻底孤立,完全免受邻国文明的影响,而是一直保持和邻国的交流。阿德南语里就融入了盖哈坦文明和埃及、波斯、罗马、埃塞俄比亚等文明的词汇。这是通过商业往来,还有希拉与加萨尼、及后来的波斯与罗马之间的竞争带来的。阿拉伯语言从其他广大地域的文明中汲取营养,弥补自身的缺陷,得以持续发展。

这样,阿拉伯语进入了贾希利叶时代,它高尚而完善,汇集了诸多语言和文明的优点。在这时,游牧人用阿拉伯语描绘一切事物,表达心中的波动不安与炽热的爱情,抒发着观点和想法。

阿拉伯语具有造句法和派生法,如造新词、改换字母、同义词、隐喻和转喻等。因此,阿拉伯语无论从句子结构还是表达准确性,都被认为是闪语系里最高级的语言,而它的词汇数量庞大,就像是千万小溪汇成大河。

六、阿拉伯书法

阿拉伯字母不是从开始就有的,而是由伊斯兰教之前流行于阿拉伯半岛北部的奈伯特字母演变而来。阿拉伯书法的雏形经过三个连续阶段的演变:

——古埃及文字,分为碑铭体、僧侣体、大众体三种。

——腓尼基文字

——穆斯奈德文字

穆斯奈德文字有多种形式,已知的有4种:

——赛法文字

——赛穆德文字

——莱哈亚尼文学

——赛巴邑文字(希木叶尔文字)

从赛法文字又分出肯德文字和奈伯特文字,从奈伯特文字分出希拉文字和安巴里文字,从前两者又分出希贾兹文字(阿拉伯式),至于库法体,它则是希贾兹文字的规则形式。

用阿拉伯语书写的最古老的书法是在公元328年的乌姆鲁盖斯墓上发现的。他是奈马拉的莱赫米人的一位国王,奈马拉是位于达尔伍兹山东区隶属罗马人的宫殿。

七、阿拉伯书法演变脉络

古埃及文字

腓尼基文字

穆斯奈德文字 阿拉美文字

希木叶尔文字 里哈尼文字 赛穆德文字 赛法文字

肯德文字和奈伯特文字

希拉文字和安巴里文字

希贾兹文字

库法文字

第五节 蒙昧时期(贾希利叶时代)的文学

蒙昧时期的文学指的是伊斯兰教出现前约一个半世纪的文学,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历史阶段就代表整个蒙昧时期。事实上蒙昧时期要比这长得多。可我们所知的阿拉伯文学是在伊斯兰教出现前的一个半世纪出现的。它依赖于人们的记忆而不是记录,依赖于口口相传而不是书写,因此蒙昧时期的众多诗歌和散文已经失传。

蒙昧文学是经说书家传述的,如:哈马德·拉维耶、赫莱夫·艾哈麦尔、艾斯麦伊·阿卜杜·马里克·本·高利卜等人。同时,一些学者从公元八世纪起注重蒙昧文学的整理编纂,如艾布·泰玛姆的《坚贞诗集》、布赫图里的《坚贞诗集》、艾布·法拉吉·伊斯法哈尼的《诗歌集成》等等……

一、悬诗

悬诗是我们现知的蒙昧时期的文学中最好的诗歌,据说有七首阿拉伯人推崇的悬诗,用金水写在细麻布上,悬挂在天房的帷幕上敬仰,或挂在帐篷的柱子上保存,就像颈项间的珠链,这或许就是称之为“悬诗”的原因。悬诗也被称为描金诗,如上所述,它用金水所写,金光闪闪。

史学家对悬诗作者数目看法不一,大部分人认为作者有七位:

乌姆鲁·盖斯

泰拉法·本·阿卜杜

祖海尔·本·艾比·塞勒马

赖比德·本·莱比阿

阿慕尔·本·库勒苏姆

昂泰拉·本·舍达德

哈里斯·本·希利宰

有人将纳比盖·祖布亚尼列为第八位诗人。第三种学者认为作者数目是十位,除了上面七位,还有纳比盖·祖布亚尼,大艾阿沙和阿比德·本·艾布莱斯。

二、环境对蒙昧时期的文学有很大影响

游牧人生活在沙漠中,险恶但又壮丽的自然环境毫无遮掩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游牧人看见了它的变化,并与之努力共存,以致削弱了他们的头脑,使他们思想浅显明晰。游牧人的头脑是现实主义的,真诚而忠实地谈论自然,并细致入微地描述它,所有这些导致阿拉伯人逻辑朴素,缺乏想象力,哲学思想肤浅。

同时,易变的环境也使得游牧人具有直觉和感性的思维,他们的文学浅显简洁,缺乏科学与复杂逻辑。

三、蒙昧时期诗歌的历史价值

蒙昧时期的诗歌具有伟大的历史价值,它是那个时期的重要文献,使我们了解了半岛的自然环境和阿拉伯人的社会思想状态,揭示了他们的道德、习俗、谱系、成就和战争,描述了他们的食物、饮料、衣服和装饰,阐明了他们的宗教派别和信仰及掌握的学科、知识等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