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讨论,民工荒的另一面。 -- 铁手

共:💬116 🌺26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讨论,民工荒的另一面。

在回复月色溶溶:【原创】是我太乐观,还是社会太悲观 这个帖的时候,我大致提了一下我老家浙江的一些情况,铁手:是因为你旁边努力的人多,抱怨的人少。浙江人的特点了。说话的方式可能有些歧义,后来又想到点东西,可能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觉得有必要另开一帖专门讨论一下。

wxmang:【讨论】民工荒真相猜想:中国特色的滞胀已经来了吗? 这个帖子里,对河里的讨论有一些很好的总结,也很有道理。wxmang 自己对民工荒总结为

总结起来,民工荒的真相是:因为工资的增长,赶不上物价增长,导致民工在城市生活成本大幅上升,而实际收入大幅下降,以致打工净收入基本为零。

觉得这个看法可以再补充或者更深入一些,也就是我说的民工荒的另一面:外出打工几年后,很多人在长了一定见识后选择在本地创业,其他人则选择在本地就业(乡镇、私人企业)。

根据我以前印象,依旧以我浙江老家的情况为例子。

早期的时候,因为种田不需要天天看着,收入也有限,有很多人就跑外地弹棉花、做木匠、修鞋、养蜂、做小生意。留在本地则是以养殖、苗木、建筑为主,还有很多是努力种田,比如试种各种品种的稻子。我印象中,至少品尝过不下10种的早稻品种。杂交稻和晚稻口味比较好,改进的余地也小很多,早稻米因为粘度不够,喜欢吃的人不多,新品种似乎要多一些。

这样的状况持续一段时间后,开始有不少人外出打工,具体打什么工不是很清楚。很多人过年回来在麻将桌上交流的时候,说的都是到外边挣钱,具体做什么,他们应该有交流,我不清楚而已。往往是,年一过,原来在外边的,又走了,顺带还带走了几个人。后来我知道比较多的是在外面工地上干的。基本上都是包工头,我们所谓“老板”“老板”的。不过,这些包工头的大部分,早期都是出去在工地上干过。

在这个外出打工阶段中,基本上是出苦力的比较多。

接下来一个阶段,比较明显,而且是很容易感受到的是,很多人开始自己当老板,而且往往是那些早先在外面打工几年的人。很明显,是因为“老板”突然多起来了,而且同样的小作坊式的工厂也多起来。村子里,包括自己的亲戚当中,在某些工种中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人,开始被老板“求”了。这些人,他们的工资待遇会比别人高,而且在各方面也有一定的优待。在定风波:【原创】说说我身边的例子,兼回答月色MM的乐观与悲观问题中所提到的情况,比如没有医疗保险等等的情况,那时候也是这样。大致来说,就是你来我这里干活,做多少,给多少钱,其他的不管。道理上是,即使出了工伤事故,得由你自己负担。但在实际操作上,则会有很大的不同。上一次回国,我印象中开始有硬规定,即使私人企业,也需要给雇员缴养老保险,其他的,比如医疗保险什么的,不是很清楚,请了解情况的帮忙说明一下。

从外出打工到在本地创业,我的理解,大概有两方面的因素在促动。一方面,是因为在外面闯荡过了,见识广了,看到本地的空白,就有了填补空白抢先手挣钱的动力和本钱。另一方面,则是避险趋稳。到了外地打工,总归是人生地不熟,别人赖你一下,可能一点办法都没有。即使是自己做老板,所谓强龙不惹地头蛇,还是要尽可能的夹着尾巴做人。多少有种自己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里的感觉。而在本地,这些问题则基本没有。当老板的,不用太担心雇的人太过分,在本地打工的,也不用担心老板太黑。不说乡里乡亲,就是因为大家近这个事实本事,做人做事也都要多一些分寸。基本上来说,在本地开厂开企业,在本地打工,大家都很明白,你做工我付钱,你付钱我做工。你这里工资低我到别地做。老板也好,非老板也好,关系也是融洽的。出了工伤事故,有些老板还会做人情,拿出些钱来,平时大家关系都不错。当然,欠了工资,资金无法周转,最后只好外出避祸的老板也有。老板,打工者,也可以随时转换。

说句题外话,榨菜丝很多地方都有,四川的以前最有名。浙江的榨菜丝,还有一个名称叫“老板菜”,最常见就是那种真空小包装的。在这里的华人超市也能买到。我不知道这个“老板菜”的名称到底有什么典故,不过每次我看到这个名称的时候,脑袋里往往呈现的是早年那些外出打工、磨练和努力创业的人,就着榨菜丝吃饭的情形。老板菜的“老板”,倒隐约和这些人有关。

温州有一段时间名声相当的不好。提到温州就是劣质鞋的代表。现在应该不会了。制鞋也不再是温州的主业。回顾以前,大概也能理清一条脉络:当那些在外地补鞋的鞋匠们发现没有人需要补鞋了,或者是新鞋的需求增加了,他们的第一转向,很可能就是做鞋子。而当很多人开始做鞋子后,不可避免的,就是劣质产品的绝对数量增加,也意味着赚钱的难度增加。到了一定程度,就迫使人不得不转移到其他方向。入门门槛低,也就意味着迅速繁荣,迅速衰退,最后的结果,要不就是产业整合,剩下的是大鳄;要不就是产业的升级,让别人能张嘴但下不了口。这种情况,在我老家也异常明显。

无论是哪种情况,整合也好,升级也好,都意味着对员工的需求有变化。如果是原来需求民工的地方有了更高的要求,原来输出民工的地方有了更多的本地创业和就业,那么,从总体来看,还是个良性循环。

以上内容,供参考,供讨论,供求证。

添加两个帖的链接,供参考:辉汉如雨:【原创】我眼中的浙江人创业陈经:从4万亿投资到民工荒

通宝推:本嘉明,山远空寒,
家园 sf抢了再说。
家园 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再向中西部转移了

一是中西部很多人完成了原始积累,开始办工厂了

二是沿海也该升级了

家园 不同意

“以上内容,供参考,供讨论,供求证。”

还可供献花

真希望这是良性循环,可以将假冒伪劣产品清除出人们的生活。

家园 生活成本上升的因素有多大?

民工大多吃住行都包,这个大头跟民工就没关系了。生活用品如果去超市买,城乡的差别并不大。

上升的成本大多应该被老板承担了,其中包括工资的大幅度上升。

更多的因素恐怕还是西部的开发。比如成都有个开发区,引进了一批很有实力的企业。重庆也在大力建设IT产业链,有点想取代苏州的感觉。前几年会合肥,看到随着交通的方便,合肥乃至安徽的发展也相当的快。这些以前的民工大省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本地工厂,很多民工在本地本省就能找到工作,自然不会舍近求远。

至于有人说元宵节的事就有点荒谬了,难道以前没有元宵节么?

家园 说说我知道的情况

我只能保证这些说法在我这个地区是真实的,中国的一个特点就是地方差异性特别大,别的地区如何我不知道。

与十年前相比,底层群众的生存环境实际上有了很大的改善,不仅是指社会保障这方面,也指谋生方面。

我的一个直系亲属一直开一个小超市,十年前每个月大概要交一百多元的工商管理费、近百元的税、卫生部门不定期不定额的检验费、国土部门的某种名目的国有土地使用费(数额不知道)、街道大概每个月十元左右的卫生费,最近几年我了解的情况是,除了大概五十元左右的税,其他费用都没有了。

我问过我经常去的理发店的老板,情况和我的亲戚类似,每个月现在也只有几十元的税,没有其他政府部门的收费了。在我的记忆里,最少以前工商和卫生部门是要收费的。

街头推车贩卖水果的小贩没有仔细调查过,但最少原来最多的一项工商部门的市场管理费不收了。

从我知道的情况看,这几个职业每个月基本上都可以保证月收入千元以上,沿海血汗工厂千元左右的工资找不人就不难理解了。

家园 想起SIM CITY的模型
家园 可能也跟四万亿有关,为中西部创造了就业岗位.

这个需要能持续.

家园 民工荒背后不是产业调整,

而是部分的产业已经落地生根,所以他们的员工相对固定.而找不着人的多数是血泪工厂.这些厂工资不多,待遇极差所以.......

以前的民工来是因为在外面挣个钱总比在家好,特别是九十年代,一亩地要交几百上千块的时候,外出打工是必然的.

而现在农村温饱问题已经没有了.特别是农业税没了之后.各地财政现在也不紧盯农村了,所以农民现在经营,至少获得的比以前多的多.在家里保温饱,再干点别的就能应付生活,这是一般新人不愿意出来去做黑劳工的主要原因.

民工荒实质是中国的一个巨大进步.但事情有两面!

要是东莞民工荒那不新鲜,因为广东的基本就是血泪工厂,如果浙江和长三角出现民工荒那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了.因为长三角工人的待遇不好也至少给个人的待遇.再就长三角的工厂质量和珠三角的没得比.

而中国的今天和过去是不能比的,特别是2008年以来,交通,医疗,住房这三个基本的东西涨了很多,而伙食涨了大约一倍.如果只2008年在外打工一千块勉强的话,那今天至少得两千才划得来.而目前普工也就是徘徊在一千三四左右,对比起来,民工跑那么远为只点是生活费,那就要考虑了.而且今年新出来的主流是八十年代后到九零的这一代人,这批人对生存压迫感没六七十年代的那么强.所以他们宁愿少挣点也要照顾自己的感情,所以一般十五六个小时的工他们是不愿意干的.

而背后是中国的经济政策的问题,一直来都是货币的实际价值很高,所以国内的人拿几百一千块就可以生活得一般了.但现在是国内通涨厉害,造成国内货币贬值很大.你得比以前支出上倍以上才可以获得以前那样的一般生活.所以,为目前这点钱去干,这谁都要考虑的事情.

现在人民币对外币升值了那么多.外方的劳工密集型产业比如会多付工资.这就它们就少收入.于是劳工密集型企业也就出现危机.

中国去年的经济增长,靠的是放贷和地产.也就是地产掩盖了制造业的危机.

比如产业西移,这一定程度上留住了西部一部分的人,特别是新加入打工者的人.所以民工荒的假象就出来了.

还有,在广东,每年过完年一个月肯定都是用工紧张,不管是那年这个时候工厂都难找够工人.清明过后,情况就好转,他们是七月之后.才能体现出来劳动就业情况.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刻意追捧什么民工荒.实际上,这是中国的国情.而民工的春节后短缺,那是经常性的,而工厂难找人的,那就是那些血泪工厂和那些想着低工资的厂.而实际上今天的基本生活,没两千一个月是日子不怎么好过.所以,民工荒的最好注脚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态度的转变问题,那是社会的进步.

对于经济,完全不用管它好还是坏,因为好坏我们屁民总有办法活下去的.

我想民工们也是这样想,不去血泪工厂他们也能活下去的.

家园 这个算你有点道理。
家园 民工也会自己升级的

2000年的时候,我老爸是个工头,那年的11月和他手下的一帮孩子在一桌吃饭。当时他们普遍是18岁左右,大部分人刚刚从技校或是中专毕业,也算是打工大潮中的一员吧

到了2006年的时候,当初同桌吃饭的孩子,基本上已经没有人在工厂里做工了。基本上都自己出来做生意了,并且从事的都是和最初他们接触的那个行业有关的生意。做的好的,和别人合资办厂。一般的,今年春节也是自己开车,带着自己在广东找的媳妇会山西的家过年了。

家园 南京伙食没涨一倍。

  综合起来大约涨了30%,毛估估的。

家园 沉宝花
家园 有人刻意追捧什么民工荒是给他们的人口理论做注脚。
家园 现在有强制的工伤保险,还不错

补鞋的不是温州人.温州人最早搞推销,饭菜票什么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