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地理帖子――大西洋的危险(作者:笨笨狐狸) -- 边寒剑
这是无聊时写的....
15世纪初,葡萄牙人在大西洋开始其伟大发现事业的时候,东方人在印度洋和太平洋上穿梭航行并将那里变成人员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如果说许多东方国家在各种文化进步方面能够与西方人并驾齐驱,单从这一方面就已经足够了。(当然不算那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人烟稀少的广大地区来来往往的波利尼西亚人)那如何解释西方人在航海技术方面的落后呢?
答案在三个大洋的地理学上面。太平洋(的确洋如其名)洋面诸多因素出奇地正规,这一点非常有利于航行;印度洋的飓风虽然令人生畏,但每年的季风时期和那星罗棋布可供停靠的半岛和群岛对航海十分有利。但我们来看看大西洋。大西洋,下通南极,上连北极,位于两大陆版块之间,南北长,东西窄,气候以及洋面的自然因素和现象极为复杂,水流大西洋是最湍急的,冰山的现象大西洋是最频繁的,风带大西洋也是最多的。甚至连大西洋中的一个内湖地中海也不大具备创造一种适用于大西洋航海技术的条件。因此,重新考虑大西洋的特征,不论是从整体的,还是从局部的角度,甚至可以这样说,由于航海的需要和大西洋复杂的地质和气候环境为航海科学技术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实验场。
大西洋最为独特的一点,我认为与其他大洋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就是新旧两个海岸的对应性。
学过地理的人都知道,版块之间的碰撞产生了拉力的扭曲,因此大西洋的地貌也是非常复杂的。
翻了翻资料,赤道地区由于旧大陆与新大陆之间的扭力,大西洋变得狭窄,成为一个宽阔的海峡。北回归线上大西洋两岸的宽度为3900海里,在南回归线上,宽度为3600海里;但到了赤道地区,缩窄为2700海里以下,在塞拉利昂的弗里敦和圣维森特以及巴西港口纳塔尔的距离仅为1500海里,这种情况在三大洋中是独一无二的(PS:我还是支持三大洋的理论,因为我认为,北冰洋实际就是海洋在极地地带的一个表现而已,类似南极洲附近洋面,因此从学术角度来讲,北冰洋的划分其实并不科学),实际上构成了南北大西洋的分界区。从气象学和海流规律上看吧,这个地区更显得有代表性,成了不知埋葬了多少航海士的死亡之地。
除此之外,因为那个狭窄地带的海岸的风和海流方向都捉摸不定,南北大西洋那个可怕的分界区也变幻莫测,人们就不得不克服各种困难,反复进行探险实验,直至发现可以航行的那些自然因素的新规律。
在天文学角度上看,这里的困难不是一般性的困难。在一个南北如此长的海洋里,赤道就具备了作为南北大西洋天文学分界线的各种条件。在靠近赤道线的时候,可以观察到天上的繁星的世界别有一番景象。将地球和天体联系起来的地动学说的论文需要改写,需要许找一种能够适用与两个半球的方法。如果说指南针和简陋的海图能够满足地中海航行的需要的话,那么在大西洋航行却远远不够。因此葡萄牙人开始利用小熊星座来确定纬度(见《葡萄牙文艺发展史》)。可是这种方法必须要是北半球,而且必须是天空晴朗的夜晚,穿越北回归线后各种困难就开始出现了;在南半球,南十字星座可以加以利用,但它却不是最靠近极地的星座,也不象小熊星座(北极七星)那样容易观测得到。葡萄牙的海员在这种情况下用了一种利用中午太阳高度来确定纬度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必须要知道太阳每天的倾角,而且只有在海员之中普及天文知识后才能采用上述方法。对那样一个科学文化不发达的时代来说,这样做无疑是航海培训方面需要解决的一个普遍性问题,也可以说这是一场文化和技术领域的真正的革命(我在搞什么啊,- -胡乱定义....先将就吧)。只有一个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强意志的中央政权才能领导这场革命,葡萄牙和西班牙都做到了。喜欢冒险的葡萄牙国王,追求发现的依沙贝拉女王和她的继任者,光荣与梦想的时代就此开始。
如果我们再看看把大西洋分割开的海盆的特点的话,航行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这些困难造成了许多要解决的难题。以风向为例,夏季自里斯本、冬季自加那利群岛,开始刮东北风或者信风,在夏季直到北纬10度刮东北风,冬季直到巴西东西海岸开始刮信风,这就造成了对非洲沿岸的探索和航行的影响。初步航行的时候,由于风向的原因,是非常有利于向南的,但却在回程中困难重重,因此,这里所谓壮士一去不回头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航海技术的发展直到15世纪初,在前往尼德兰和地中海的贸易航行中,或者与其他国家的战斗中,一直使用的都是重型船只,如三桅帆船、战船、古帆船或者大帆船。这些帆船还可以扛得住东北风的气流。对于风浪,除却几内亚海岸的礁石和群浪外,摩洛哥和塞拉利昂经常受到巨大的回头浪的冲击(原因:奇特弯曲的海岸线造成了冷暖流的交错复杂),这个对于海岸航行来说危险巨大;另外在上述地区也会出现海雾。这种海雾是由于从直布罗陀海峡南下的寒流所引起的,并因为沙漠灰尘而变得浓度更大,无疑之中加大了航行的危险性。另外加那利寒流虽然说不上太强大,但也给回程造成了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更加合适的船来克服航行上的困难,设法根据不同的季节在不同的纬度上寻找能适于回航的西南季风就显得势在必行。这是北半球的方面。
在南半球所遇到的困难情况相比北半球更加艰难。由于常年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天气经常表现为干燥无风,在几内亚海域,战胜无风带和几内亚暖流是一件非常头疼的事情,经常要花费几个月时间才能走出这片海域(迪亚士整整用了三个多月)。另外一个则是南部非洲的本格拉寒流,虽然这股寒流并不强大,但是由于温带低气压带所带来的风带影响,表现为东南风,这恰恰与探险家们所追寻的航路方向相反,往往他们经常是在这里被大风吹离了方向,接着再利用西风带来找到非洲南部海岸(迪亚士发现好望角,达迦马的航去路线在西南非洲是个典型的盘形,甚至没有在刚果河以南的陆地上停留),这也是安哥拉在16世纪的后1/4才被发现的原因。甚至在安哥拉殖民的初期,那些船只都要在圣多美(圣多美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共和国里面最大的岛屿)停留,然后才顺着海岸航行。圣多美这个小岛虽然不大,但确实重要的航海中转站。甚至在西方乃至整个航海界所认为的神秘的刚果也一直无人知晓确切位置。(1591年洛佩斯《刚果王国概况》里面略有提到,狐狸也尝试向大学时的导师询问资料,但结果只能得到个文献)。刚果的发现是在1578年弗郎西斯科利.马丁斯在尝试所谓的“海岸的南行”的过程中,在南纬30度附近,先利用西风,再利用东北风找到刚果河河口(稍微向上的特别的之字形走法),在利用河道顺流而上发现的。
那么,沿海岸航行的困难的关键问题在哪里?问题就是在一个“岸”字。其实就整个航行而言,环非洲的航线要比沿岸航行容易,但这里有一个误区就是人类所发现的误区,认为和古代的航海一样必须保持沿岸航行的态势。假如要沿岸航行,不仅仅要克服沿岸的各种冷暖湾流,而且必须要克服那些流量巨大的河流入海的流水冲击(刚果河可是世界流量第二大的哦),而且必须要在与美洲大陆保持适当的距离的时候(这是在下的废话......不适当距离你干脆发现美洲好了),避开汹涌的南赤道海流,绕过东南信风带直至找到将船推向好望角的西风带。(回来的时候也是类推,在回程时的便利变成了困难,困难变成了便利而已)。
大西洋的另一个危险因素是海面上漂浮的浮冰,就海域而言,大西洋的冰山和浮冰数目是各大洋中最多的,类似泰坦尼克号的沉陷有且只有发生在大西洋海域,为什么呢?(PS:说几句题外话,印度洋主要的航路是在热带,而且南极的极度严寒并没有形成能令冰雪消融的气候(当然全球变暖以后会不会就很难说了)太平洋由于有个海峡的亚保护作用防止了浮冰的移动。所以大西洋是浮冰的最频繁出现的场所。)
因为在大西洋主要的航道之中,冰山对过往船只的威胁非常大。浮冰从北冰洋向北,或者是向南逐渐向赤道的纬度移动。这种现象在现在和过去都给东起欧洲北海,西到新大陆和拉布拉多地区海岸(尽管这些地区都在温带)构成巨大的危险。
此外,越临近浮冰地带,越随之而来的是冰块的阻塞。低温而引起的海雾以及在西风带的恶劣大风天气,共同构成了大西洋独特的漂浮冰川气候。
另外在新大陆远离海岸到大小安得列斯群岛的海域在夏季常常会出现飓风,在航海家未了解风暴的规律之前,不知道吞噬了多少海员的生命!
大西洋给发现航行的危险远不只此。如果在赤道方向下行,会遇到强大的海流,数个世纪以来,一直都没有人去驾驭它。狐狸就举个简单的例子吧,以圭亚那湾流加以说明,虽然葡萄牙人一直在尝试和它做斗争,但就以航路来推算,非常有利于圣罗克角至安的列斯群岛海域的航行。但如果要进行相反方向的航行,绝大部分航海者都未能战胜这股海流的流向,如果他们出发的港口是坐落在南方的话,就不得不返回他们的出发港(哈哈,单行线啊,有趣有趣)资料上显示,凡是从巴亚或者是伯南布哥去马利尼翁(南美城市,在伯南布哥南端,北到南是湾流方向)的船只要想回出发港口的话,就必须要先去欧洲,以后再回去,绕个极大的圈子,不啻于二万五千里长征了。其实这也是为什么葡萄牙宗主国政府在17世纪不建立一个不属于巴西管辖的马拉尼翁宗主国的原因。
大西洋和地中海有许多自然现象也是绝然不同的,其中之一就是海浪,大西洋的海浪能发出巨大的轰鸣声,而地中海的浪几乎没什么响声(什么定义啊.....只是个人认为,个人认为)由于靠近赤道地方的咽喉地带和亚马逊河、托坎廷斯河、尼日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入海地带,由于大量甜水的注入造成了一种激浪现象。在黎明涨潮的时候,这种浪的高度可达6米,普通的小船是不可能承受得住巨大的破坏力。此外在几内亚海岸,也有我曾经提到过的几内亚沿岸回潮现象。虽然浪不大,但是推进速度可达23米/秒,再加上与风向相逆的航向,很容易一下子就和岸边的岩石接吻,而且这种浪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对于航海者是个极大的威胁。
最后,在更靠南的地方,有一个珊瑚礁地带,从圣罗克角、巴西的马塞约沿海、阿布罗利奥斯各岛的浅滩,一直延伸但里约热内卢附近才消失。这条珊瑚礁群不同于澳大利亚那边的大堡礁,它是在水下湮没的,它刚刚好与巴西沿海的季风和再向南的普拉塔地区的帕姆佩罗风形成了一个风暴的三角,而在大西洋上面作为进行航海补给的据点并不多,甚至还比不上岛屿星罗棋布的太平洋(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亚速尔群岛的重要性了吧?)因此谁也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横渡过一个未知的没有岛屿而且风暴强烈的海洋。
从上面列举的大西洋的自然现象之中可以知道大西洋这个横卧两个大陆之间、子午线走向的属于具有的特性,其航行之艰难和自然条件之复杂是其他各大洋所不能比拟的。(我没说百慕大- -因为太神秘了....)
无回复 无花 无宝推 无收藏
现在河里就需要这样的帖子。灌水神马的倒是不缺。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里摘出来的。当然加了些自己的感想。大西洋的最大问题是:
1 大西洋对岸离旧大陆近的位置基本人烟稀少,发展程度很低;新大陆发展程度最高的墨西哥和秘鲁一代离旧大陆那就又远了很多
2 在大西洋上来回,要兜一个大圈子,才能借上风力;哥伦布牛就牛在,他不仅去了,而且还基本算对了回程的办法
大西洋的风,洋流,入海河流,对于横帆船来说的确凶险万端,不知道中国引以为豪的硬帆船怎么样,能不能在17世纪上半页的技术水平下越过好望角到达欧洲。比如一条二千吨级,带三根拼接桅杆,一桅挂两帆的硬帆船。
葡萄牙为什么后期探险加速了呢,因为在约翰二世支持下在今天加纳的埃尔米纳,建立了当时叫做圣乔治达米纳的 城市,此城兼有要塞、贸易中心(黄金、象牙、奴隶)和进一步探险补给点的作用,那是1482年
此后,葡萄牙人探险,就是在这里再补给一次,然后续航的能力就大大加强了
中国人的船只,17世纪初的航行能力应该可以,但是去欧洲沿途无有合适补给的地方啊
其实.....好像日本人同期造的船,已经能越过太平洋去美洲和西班牙人打交道了
最根本的,商人和海盗是一体的......当时哪个国家都一样,你跑那么远,被人抓了可是没有人给保护的
也就能在内海或者浅海航行而已。西班牙大帆船有太平洋航线倒是事实(马尼拉大帆船)。
中国如果去欧洲,补给条件比欧洲人从大陆另一端过来更好,就是印度洋可能绕一些,越南的嘉定——马尼拉——文莱——马六甲——锡兰——卡利卡特——霍尔木兹——亚丁——摩加迪沙——桑给巴尔,然后再在好望角一带建立中继补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