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原创】你是独一无二的§两性关系之另类解读§ -- 达闻奇

共:💬11 🌺3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你是独一无二的§两性关系之另类解读§

引子

这个帖子来源于上一个帖,

情感分析:你不是不可或缺的

本来是作为理论部分的导引,但写下去发觉有成为长文的可能,所以单独列出来。本人刚通过认证,谨以此贴试水,望各位多多指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情感问题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可以说是超越国界超越文化超越历史的。但若干年来,我们似乎多寄望于文化的耳濡目染,却忘了情感也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如今情感教育似乎有愈来愈热的迹象,这是当今的中国呈现的最好的现象之一。

本人试图对情感、对两性关系做一个另类的解读。说到另类,其实也不过换了一种角度。通常人们是从文化去诠释情感。本文换了一种途径,试图以科学的方法去审视、分析情感。这样可能会造成阅读上的不便,请各位耐心看下去,也欢迎各种批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Tags): #理论#情感通宝推:谷品三斋,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一、人是目的

在展开讨论之前,我先问各位一个问题:人这辈子活来干嘛?

这个问题引起过无数人的争论,科学家,哲学家,伦理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诸如此类,提供的答案也不一而足:有的说为了生存,有人说真善美,有人说为钱权物,有人说为了性满足,有人说为了自我实现,有人说为了幸福……这些都有道理,但都不能让人满意。有人倾向多元价值观,实际上等于什么都没说。

我自己的观点,认为这不是一个决定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大自然造就了人类这一物种,然后就把他抛到一边去了,没有规定他一定要或者不能干什么。在这点上我很不同意生活在天堂里的那位,从亚当夏娃在伊甸园起就不停的骚扰人类,有事没事折腾一下,还动不动造个末日宣言之类吓唬吓唬,搞的西方人成天紧张兮兮的,还连带着我们一起紧张。

那么,人类凭借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成功突围,成为地球上唯一个高等物种,他的第一任务当然是生存和繁衍。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应该说这到目前为止仍然是最强大的解释学。很多关于情感的理论也是基于这个。虽然弗洛伊德说人类也有求死的本能,但这还是服从于生存本能的,是一个平衡机制。

马克思主义说的其实就是一件事:人活着必须吃饭。但人活着不仅仅为了吃饭,这点大家也认可吧。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把所有事情按与吃饭的相关程度排序,跟吃饭关系最紧密的比较重要,在时间和逻辑上也优先安排,然后逐次递减。

到目前为止,好像这还是决定性的思维,公理化的体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先找个不容置疑的理由A,然后按逻辑推出B,然后C、D、E一路下去。我的方法论不是这样。现实生活中,完全决定的事情几乎没有,比如A->B,可能在80%的情况下是对的,20%是错的。那么B->C,如果也是80%,那么在发生A的情况下出现C的几率是64%,再往下决定性就很小,概然性出现了。

我的逻辑比较怪,不是按事件的重要性(意义)去排序,而是按事件的种类和出现的次数排序。怎么理解?我这里的事件是主观的概念,指的是人的活动,包括思想,言语,行为,即有意识的活动。有人说一日三餐,天天重复,这应该很重要的。是的,但还不是最重要,因为你大部分的吃饭过程都是按部就班,有什么吃什么,除非有什么特别意图才会在吃饭上花心思。

那有人说,呼吸很重要了?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一天不吃饭可以,几分钟不呼吸就死翘翘了。这也说明不了问题,因为呼吸是下意识的动作,你不可能成天想着怎么呼吸。

简言之,我认为有支配意义的事件是事件的丰富程度X出现频率X主观关注度,这样的事件在时间和逻辑上享有优先权。那这样的事件是什么呢?待会告诉你。

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思路下去吧。马克思认为人最重要的活动是经济活动,所有活动都是围绕这个展开的。这没什么错,人的活动,从单个的人来讲,主要处理与外界的关系(外界包括自然,社会,他人)。

家园 二、社会价值

那么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有五个层面,分别为物质、身体、情感、精神、灵魂。到这儿有人可能看不懂了,怎么一下出来五个。这五个层面一般唯物主义只关注第一个物质层面。在这个基础上也确实能解释很多事情。但这也不是绝对的,我下面还会揭示,起码还有一个东西重要性不在它之下。

从这五个层面,可以解读一切与人相关的事物。

物质——经济

身体——劳动,血缘,性

情感——感性

精神——理性,知性,智慧

灵魂——自由,至善

有人用经济学来分析情感,这确实是个很重要的思路。中国古代讲究门当户对,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也最基本的经济学考虑。有人说,两性关系中最重要的是物质,这个观点很好很强大,也很暴力。也有人说,最重要的是感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观点也很好。还有人说,都错了,最重要的是性。这种“很黄很暴力”的观点大概是如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原因。

不管怎么说,人需要和外界互动,以满足人多方面的需求。相应的,人在需要外界时,也在被外界需要。这就诞生了一个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概念——社会价值。

何为社会价值?我之前在一个帖子里提到过相关的概念:链接出处

要下一个定义的话,就是“对社会和他人的有用性”。

这个“有用”的范围很宽泛,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一是你可以提供某种东西,二是解决某种问题。一般按提供东西的数量与质量,和解决问题的大小,可以鉴定这个有用性。

但人的社会价值不等于有用性。它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有用性,二是具有这种有用性的人的数量。前者除以后者,等于一个人的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会随时间和地域流变,打个比方,比如过去学英语的人多,学韩语的人少,韩流进来后,韩语用处多了,学韩语的学生价值提高了。但韩语一热,大家一窝蜂去学,又使韩语学生的价值有所降低。

这时候,某个地方政府引进韩国人投资,迫切需要韩语翻译。当地只有一名学韩语的学生,那他瞬时会变得很吃香。这就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价值提升。

如此说来,那第二项“具有相同有用性的人数”后面还有一项,就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找到这种人的难易程度”,这三者结合才是一个人的具体社会价值。但我们倾向于不加太多的限制条件。社会价值是个开放性的概念,有用性的定义本身就很宽泛,具有同等有用性的数量更受诸多条件的制约。但首先要注意,我们通常所说的社会价值,是一个主观的概念,即很多因素是我们主观判断的,而不是简单一串数字。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里的社会价值似乎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里的某些概念很像。具体来讲,有用性的概念似乎类似于使用价值,同等有用性的数量类似价值,而时空之类限制条件似乎跟价格的浮动很像。应该说这确实是很有相似之处。某种程度上,我们谈论一个人的“社会价值”,是在谈他/她的“不可替代性”。但我们要注意的是,人不等同于商品,虽然某种程度上,人的某些东西是可以出卖的。

有人用一个人拥有的东西来衡量其衡量社会价值,比如钱,权,物,才情,美貌等。这就比较具体化了。但还是可以统一在“有用性”下面。

好的,我们了解了人具有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可以拿来交换。下面该引出什么呢?

家园 三、不可替代

对于社会来说,我们大多数都是“可替换的个人”,对他人讲也是如此,除了那些和我们有亲密关系的人,比如父母,比如伴侣比如子女。但这种“不可替代”也不是绝对的。亲缘,血缘关系是个很牢固的纽带,但并非牢不可破。简单的说,传统封建社会用血缘/亲缘关系和地域性来形成稳固的纽带,现代资本主义用物质性把人拴在一起,逼迫人们进行雇佣性劳动,而其他一切关系几乎都被冲击和改造了。社会价值的重要性空前的提高。它也成为我们分析人际关系以及两性关系的主要手段。

一般来讲,两性之间的交流互动达到前三个层面:物质、身体、情感,已经算是一个很好的系统了。谈恋爱的时候可以少一点物质,性么看个人爱好,感情是一定要有的。当然,现在也有不谈感情,只有物质和性交换的“恋爱”,这也算是一种关系吧。如果要进入婚姻阶段,那这三个层次是一个都不能少的。

同时,系统要保持稳定,必须保持平衡。这包括系统与外界的平衡,和系统内部的平衡。外部是入出相抵,内部是你来我往。一般来讲一个婚姻关系对外是经济系统,对内是情感系统(包括性),但很多夫妻没情没性也过了一辈子,这就只履行了一个经济系统的智能,也算一种过法。

我见过很多畸形的“恋爱”,比如你给我很多感情,我给你很少,你给我做牛做马,我高兴就鸟你一下,不高兴就撂一边。这种看似不平衡的系统有时能维持很久,概因为内外部作用的原因。这里面牵涉到一个问题:你需要在两性关系里寻找什么?

本质上,除了性以外,两性关系跟其他任何一种关系都没有本质区别,可以在任何层面上展开。那么,两性关系最特别或者说重要的似乎就是性了。估计有些人会认同这一点。

家园 四、男女有差别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叫男人,一种叫女人。

这个世界,男人强势,女人弱势,男人阳刚,女人阴柔,因此,大部分时候世界都被男人所主宰,以男人的逻辑去运行,按男人的意志去发展。

其实未必,大自然处处都有着明暗阴阳的平衡。千百年来,女人的逻辑都是这个世界通行的“潜规则”。犹太人有一句古谚:“世界的中心是男人,男人的中心是女人。”

男人和女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都要追求社会价值。传统的观点,将男人的社会价值定义为钱、权、物等“硬实力”,而对女人更重要的是容貌、品德、性情、修养等这些“软实力”。当然,两者是交叉的。

男女的最大不同就在于随着年龄的增长,男人的社会价值会逐渐提高,而女人的社会价值在逐渐降低。所以,封建传统的三从四德和早成家观念其实是在保护女人。

传统社会女人没有经济独立的地位,生产活动主要由男人把持。女人的主要任务是相夫教子,这就是“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是让女人终其一生都有所依靠,不至于没饭吃。

而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女人获得了与男人基本同等的劳力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获得了新的社会地位。相应的,女人的择偶权也得到了提高,甚至在一定时间范围内高过男人。但女人的价值是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低的,而妇德始终是男人挑选女人的重要标尺。

男女价值的剪刀差交汇点在25岁左右,过了这个点,男人的心理-生理逐渐走向成熟与稳定,社会价值的积累也呈正向循环的良好状态(当然不是个个如此,现在社会主流文化有偏幼稚化、蒙昧化的倾向)。而女人到了25岁,生理状态开始由盛转衰(女人生理成熟早,这也是没办法),心灵上的孤独感开始增强,迫切需要依赖。

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的更新,女人的整体社会价值在逐渐提高。但这个男女价值的剪刀差趋势是不会变的。女人要做的就是在临界点到来之前抓住一个可靠的男人。

女人在经济独立性、情感独立性上都弱于男人,所以很多女人说:“我需要安全感。”男士们便以为,安全感是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这样。女人需要安全感是一个前提,安全感之后的那个东西才更重要。真正缺乏安全感的是男人。

家园 五、人性无差别

本质上,人和人建立关系是为了满足需求,自己和对方的需求。

人是一个能量体,能量聚集在身体内,叫做欲,欲有想往和冲动,叫做欲望。

情绪是流动的能量,与外界的刺激相结合,叫做情感。

注意上面的物质、身体、情感、精神、灵魂五个层面。人的本体叫做心,心的本体是情。情的自由无阻碍的流动,叫做快乐。

人的原始趋向就是追求各个层面的快乐。但单个人的能量总是不够,于是要向外界寻求。这就要建立关系。良好的关系是双方的,互动的。

一个成功健康的关系需要两人都拥有足够的独立性。如果一人对另一人是完全的依赖关系,那么就会很快失去平衡。有的人很享受这样的关系,是因为一方可以回到孩提时被保护的放松状态,另一方则得到了相应的价值感。

独立性很重要,但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缺乏独立性。真实的原因是我们既懒又贪。懒让我们付出的少,贪令我们想得到很多。

爱、恨、忌妒这些情感,会发生在一种情况下,就是别人有自己想要而没有的东西。

这些有用的东西,就是社会价值。

家园 六、人格的价值

上面讲到了人性。人的共性叫做人性。而每个人有自己的思维习惯、言语习惯、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这些东西合起来叫性格。

性格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一个自洽、稳定的体系,叫做人格。

人格有很多种模式,各不相像。但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追求自我人格的完满性。一个完整的人格,应该是独立的,自信的,宽容的,开放的。

世界太大,强人太多,我们很渺小。于是人们生活中主要的议题就是占有身外之物。缺少这些会紧张,拥有了之后还是紧张。

而占有并不能让人变得强大。它只能提供人在某一方面的独立性,比如经济。

但生活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现代社会似乎都不讲人格了,只讲价值。但人并非只是一个价值体。

古时候衡量君子的标准,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用现代的话讲,就是人要在经济、情感、精神等各方面与外界达到和谐融洽的状态。这种状态是独立的,而不是价值的附庸。

经济独立性、情感独立性、精神独立性加上一些其他的东西,就组成了我们稀缺的一种品质:人格独立性。

这个社会上人格独立的人很少。这样的人,能够吸引周围的人。

我们会爱上其他人,除了他/她具有你想要的东西(社会价值)外,还因为他/她有人格魅力。这也是我们想要的,但无法直接占有。只能学习。

爱情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看清自己。

家园 七、自恋:你是如何长大的

如果世界只有我一个,没有对立者,我能够自给自足,那是一个多么惬意的状态。

每个人孩提时都处于这样的状态。人在婴儿期,是分不清自我/外界的。在他的世界里,自己就是上帝,一切因我而存在。我啼哭,有人给我喂奶,我无聊,有人逗我开心。这在精神分析理论里,叫做原发性自恋。

而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如果对自我/外界的界限没有明确的认知,坚持把童年期的经验应用到与外界的关系中,就会产生自我中心,仅仅对自我的需要感兴趣,并进而产生一种自恋的幻觉——“外部世界仅仅为满足自身的需要而存在着”。这叫继发性自恋。

自恋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状态,在一定范围内是正常的,也是必须的。毕竟,人一辈子都跟自己在一起,很难不爱上自己。

但人同时也恨自己,因为自己总是不够强大,不够魅力,不够聪明,不够“好”。

这种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态,让人处在紧张感中,需要以别的方式得到满足。这样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自我不断的外化,让外界服从自己的逻辑,以产生“我很重要、我很伟大”的幻觉。一种是不断地占有,靠把外界变为自己的一部分来缓解紧张。当然还有第三种方式,就是自我封闭,逃避现实(外部的现实和心理的现实)。

在任何一对关系里面,即使你对对方有所需求,也不能伤害到你的自恋情结,自我价值感。因此人们会追求比自我价值高的人,但又不能相差太多。因为这样会伤害到自己。

而每个人在第一份感情里,这种防卫意识往往是比较弱的,因此受到的伤害也最深。有些人执着于若干年前的感情,或者初恋情人,其原因不过是自我过去的投射,本质上还是一种自恋。

人的一切属性都是可以量化的,可以比较的,也是可替换的。对你来说,其他任何人都不是独一无二的。对别人也一样。

所以最重要的是对自己的定位:自己是个什么人,以及自己需要什么。

事情不重要,别人不重要,结果不重要,自己才重要。

家园 结语:你是独一无二的

从前的一切理论(我在这里学学马大胡子的口吻),比如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其缺点都是往下看,都把人的活动看成是被某些因素支配的,比如物质,比如欲望。却忽略了人具有追求自我完满性,追求自由和至善的目的。

这两种力量形成反向的张力,支撑着我们的生活。有人说,那个不作数,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那些“基本”因素(动物性,欲望冲动)。他们忘了人并不是做每件事情都有意义的。我们很多时候都在浑浑噩噩的过活,不知道要做什么,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但我要告诉你,这是不对的。没有任何一种单一力量能够构成我们的生活。否则,人早就退化成野兽或者进化成神仙了。在你的内心里,始终有个声音在呐喊,只是你听不到。

我们先撇开不谈。刚才说过,人的绝大部分活动都在处理与外界的关系(自然,社会,人)。但还有一种没有罗列出来:第四种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

没有罗列,并不是它不重要,而是我们把它忘了。实际上,其他的所有关系,最终都要放到人与自身的关系里去解决。

而我们大多数的情况是与外界不统一,自身内部也不统一,这样就总处于紧张感。现代人过于依赖意识和知识,对于没意识到的,就当不存在,即使进入了意识,只要不动摇根本(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也懒得去处理。这还罢了,关键是没意识的时候也压抑感觉,造成认知力弱觉察力弱行动力更弱,一遇到问题就会在思维里打转转,矛盾和分裂就产生了。

普通人这时做的是向外界求助,很少有人停下来观察自己内心。一种思维主义的习惯是,除了本能,人一开始是没有知识的,没有知识就不能行动,不能行动就不能向外界有效求援,不能求援就更不能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问题一拖再拖。实际上,人有一种先天进化来的知识,叫“集体潜意识”,并且有一种后天的不自觉的学习能力。这样其实可以自我实现心脑的统一,以便更好的做出行动。

如上所述,人自身会产生分裂,人和外界也会产生分裂,分裂产生焦虑,焦虑促使人改变。人一生除了满足本能的各种欲求外,就是在处理人与自身、人与外界的关系(防止分裂)。所以要整合知识、梳理情绪、规范行为。但问题是,这种焦虑紧张无处不在,为了舒缓这种紧张感,人引进了一个机制,叫做防卫机制。

所谓防卫机制,就是忽视矛盾,掩盖事实,压抑感受,不让意识知道分裂的存在。而外界的刺激和压力被他以某种方式反弹回去。这种防卫机制,在意识上叫做“自我认同”。

注意,除社会价值外,本文最重要的另一个概念出场了。迄今为止,关于情感心理学对社会价值的阐述可以说屡见不鲜,但对自我认同的提及却寥寥无几。实际上这个概念在重要性上远远超过“社会价值”。

自我认同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基本的条件,也是进化形成的心理固型。它使人在漫长的一生中,不至于因为内、外的不一致而压力倍增,也不至因内在的不一致而精神崩溃。这是一个人最习惯最强大的精神动力,没有它,人连一天都活不下去。

自我认同投射到心理系统上,会产生两种情结,一个叫自恋,一个叫自卑。

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到自我认同,外界的,感觉上的,情绪上的,逻辑上的。自我认同产生一种“现在还不错”的感觉,如果对这种感觉过于执着,就会变本加厉的掩盖真相,对抗外界压力,拒绝改变,人就陷落在自己营造的问题中不能自拔。这是很多人患有心理疾病的肇因。

也就是说,分裂其实不可怕,造成分裂的原因也不可怕,抵抗分裂的自我认同倾向过强才可怕。但很多人都意识不到这一点。如果我们放弃对自我认同的执着,很多问题其实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但自我认同是如此强大,人可以不与外界呆在一起,但不可以不跟自我呆在一起。自我认同是一种心理本能。它使我们大多数时候,看不清真相,看不到问题所在,也看不到出路。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纷繁复杂的变化,使人疲于应付与外界的关系,更难以静下心来体察自己。因此,人习惯于把与自我的关系搁置,而把自我认同意识带到了其他关系中,并在与外界的互动中不断寻找并强化这种意识。比如说,别人的认可,比如达到目标,比如获得奖赏,比如自我逻辑的外化。当努力成功时,这种倾向便会加强。而失败时,会触动自卑情绪,大多数人的做法不是停下来观察,而是立即启动防卫机制,继续加强自我认同,甚至不惜与外界冲突。

因此,我们所做的大部分事情,其意义只有三个:一、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二、促进人与自己、人与外界的统一,三、用各种方式营造幻觉,解脱紧张感。

回到开头我所提出的那个逻辑: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丰富程度X出现频率X主观关注度。

你是哪一类人,就看哪一种事件占据了生活的主要部分。如果是第一种事件,叫普通人。第二种,叫强者(君子、圣人),第三种,叫弱者。

你要做一个弱者,还是强者?

家园 你要做一个弱者,还是强者?

这话说的,其实只生活把你拨弄成了强者,还是弱者?你再强,强八过命。

家园 那是传统价值观对强者的定义

指的是对身外物的占有。

我所说的最重要是心态,一个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身心与外界统一的人,就是强者。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