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饮马出长城——简述贞观外战史(三)东方篇 -- 森林鹿
单纯说“某族是某族的后裔”,其实问题也不大,麻烦的是在于跟随这个“后裔”定义而来的政权、领土、资源、文化等一系列相关权益。
比如新加坡人绝大多数是华人后裔,这个我想没多少异议,但如果新加坡政府就此向中国提出领土或资源要求,囧囧囧
李世绩:药师你干嘛抢俺封号?李靖(摇扇子):不关俺事,你去找那只红茶喝多了的猫
药师的确是当时李唐一线将领当中,水战经验最丰富的,而且总体水平来说,包括俺在内的很多人也认为卫公比英公更高明(别人更不必提)。初唐将领当中,能够在绝大多数战役中准确地实现上级的战略意图、还经常性取得比预想中更好的战果(比如上级本来是派他把入侵者轰回老家,他却不小心把敌人给灭国了)的,唯李世民、李靖二人。
不过具体到这次的征高丽之战,考虑到卫公已经高寿七十五,如果李世民强行把他拖到前线,那与“海上突袭平壤”的精彩一幕相比,俺们更有可能看到的是……一代名将老死沙场,某黑心老板吃人不吐骨头渣的真面目被揭露,从而严重影响唐军士气……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七 贞观十九年
(五月)乙亥,高麗步騎四萬救遼東,江夏王道宗將四千騎逆擊之……
丙申……烏骨城遣兵萬餘為白巖聲援,將軍契苾何力以勁騎八百擊之……
(六月) 丁巳,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
有案可查的出城野战军前后累加超过二十万人,考虑到其中有重叠部分,或许还有史家夸大的部分,打个六折左右,认为高句丽动员了十二万野战军我觉得是很保守的数字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九十八
凡征高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考異曰:實錄上云,「徙三州戶口入內地者,前後七萬人」;下癸丑詔書云,「獲戶十萬,口十有八萬」。蓋并不徙者言之耳。〕新城、建安、駐驆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
其实俺个人觉得唐军死亡数字只有近二千人,似乎太少了些。即使野战打得好,几乎无伤亡,但攻辽东、安市两座坚城都是硬仗,除非唐军是高度依赖器械、没驱使士兵肉搏,否则这个伤亡数字看上去实在缩水。没有相反史料,不好随意修正数字,只表示一下怀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如果承认了朝鲜族和高句丽的继承关系,会带来有关领土的现实争端,所以必须尽可能的否认二者的任何联系。
旧唐书卷二百一十一
列传第一百四十九 东夷
总章元年……十一月,拔平壤城,虏高藏、男建等。……高丽国旧分为五部,有城百七十六,户六十九万七千;
这近七十万户,如以每户五口人计,则高句丽灭亡时总人口近三百五十万。考虑到从贞观十九年起,李唐对高句丽进行了长期的骚扰和战争,这期间高句丽人口应该不会出现较快增长,所以认为贞观末期高句丽有人口(包括其政权治下的其它民族人口)三百万左右。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出黄斌、刘厚生著《高句丽史话》,远方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提示:原图站已失效]
又确信大军不能拖延,所以就含糊地说,‘則安市在吾腹中,此兵法所謂『城有所不攻』者也’。含糊的目的?绕道进攻。如果绕道进攻,则建安不会是最终目标,大目标应该还是平壤。
《通鉴》没有分析唐太宗的想法,现在只能猜测。似乎李世民想利用唐军野战优势,有选择地攻下几个城市,然后直捣敌巢。
根据李世民和王世充、窦建德的作战经过以及在长安渭水便桥应对突厥大军的方式,他显然属于那种喜欢军事冒险的人。而且李世民也不是第一次在缺粮情况下作战了。李渊起兵时,在鼠雀谷对峙隋将宋老生,粮食吃完了,下令退兵,是李世民再三哭劝之下才继续进兵的。武德二年,李世民又在鼠雀谷打仗,对抗刘武周手下的宋金刚。粮食又断了,两天未开饭,全军仅分吃了一只羊,但最终8战8胜,俘斩数万。
李绩是不肯冒险的。唐太宗自然也知道越城突袭的风险,所以最后让步了。他说的「以公為將,安得不用公策。勿誤吾事!」,其中‘勿誤吾事!’四字,似乎流露出唐太宗情绪不太高,又无可奈何的心境。
至于虏获的事,唐兵在域外打了胜仗习惯上是要搜刮一番的。卫公李靖都不免俗。李靖战胜突厥,御史大夫劾李靖纵兵掳掠、私占珍宝。但李靖不辩解,唐太宗也不追究。侯君集灭高昌,不光自己拿了珍奇宝物,还纵容手下抢掠。有司弹劾,但中书侍郎岑文本说功臣大将不可轻加屈辱,就免罪了。接着又有人告侯君集的部将薛万钧,说他私奸高昌妇女,唐太宗诏令万钧与高昌妇女对质。魏征说:大将军与亡国妇女对辩,未免有亵国体。于是,太宗又‘感悟’了……
暂不评价英公李绩麾下征东部队的‘纯洁性’,先说说募兵时出现的有趣现象。唐太宗募兵时,有许多验收不合格、被刷下来的人,要求自备兵器军装、且自运粮食随军打仗(义工版‘黑水公司’?),唐太宗一概不许。
为什么不许呢?动机太可疑了!纯自费且自驮粮食去打仗送死?如果想当军官,封妻荫子,还可以理解;如果是把路费当作投资,掳掠当做收益,那就太丢御驾亲征的脸面了。
从这些背景理解,李绩带领甲士逼宫,的确出于气愤唐太宗破坏了‘潜规则’。‘潜规则’史书自然不便直书,以下为猜测:投降的城市,皇帝接收为州县,但抵抗的城市,将士打下来就‘快活’几日?城内居民掳为僮仆?太宗出绢为居民赎身,是否是这个潜规则的证据?
再说说唐太宗贬斥李绩这件事。
唐太宗想找重臣辅佐新任太子李治,选中了李绩。所以太宗临终前,突然把李绩贬斥出京,然后秘嘱李治,如李绩犹豫不出京,就杀掉他;如果李绩奉旨立即出京,就再把他召回,委以重任。这样李绩会感激李治,死心塌地为其效忠。
但就像林彪整天琢磨太祖,李绩早把李世民琢磨透了。接到圣旨,立即出京。果然唐高宗不久即召回英公。
李绩在支持李治换皇后一事,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违背了李唐宗室的利益,辜负了唐太宗的托孤之重,为武则天临朝铺平了道路。但唐太宗临终以权术待臣子,那臣子以权术侍奉其子,不也正常吗?唐太宗虽聪明英武,却是个直性子的人,玩心眼哪里玩得过瓦岗寨的强盗?
但李绩在军事上后来还是做了不少贡献的。
667年,李勣大军克新城、渡辽水,一路连捷,直抵平壤城南扎下大营,高丽王男建不断派兵出城战,皆大败而还。不久,平壤城最终被攻下,唐朝共获一百七十六城,六十九万七千户,高丽国灭,分其地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一州,一百县,设安东都护府统管整个高丽旧地。
哈哈,没有主题,东拉西扯而已。
这么快就回复了,还是扫描资料,楼主MM真是满腹经纶。。。
我其实只是想找到对是非的一种感觉,1/7也好,1/10也好,总不是空穴来风。这件事他们干得毕竟比什么孔子、端午靠铺很多了。
李二优容黄药师……哦不,李药师李大侠这点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水路突袭高句丽这样的神来之笔,当时貌似也只有李卫公有这个魄力作的出来。不要说真的亲自指挥水师上阵,就算是他在岸上基底运筹帷幄,那纵观几次高句丽战争经过,决胜千里之外的可能性还是很高的~
继续YY,李药师的老搭档李孝恭要是还在,指挥水师的经验不用说盖过“大奸臣李道宗”这倒霉孩子,就是相比李绩也是一点不怕的。可惜河间王英年早逝,要不然高丽之役时也不过五十出头,就算让这位凌烟阁名臣代太宗亲统大军也未尝不可。
P.S.真的要说某黑心老板吃人不吐骨头渣的真相,看看他遗言怎么处置李绩就知道鸟~
或者,这二十万把民夫临时拉的壮丁什么都算上了.
想想后来赵匡胤取天下不过二十万人,高句丽能拼出十二万也够不可思议的。
再者,如果高句丽能动员十二万野战军,太宗带了四万人就去死磕也未免太托大了,毕竟没动手的时候不大可能知道高句丽军队战力。
或者,曹魏那个时候的旧制,首级数都乘十,这个时候还在用?
想当年李渊父子太原起兵下长安,李世民自己带支偏师进潼关,在关中地区晃了一圈,呼啦啦就弄起一支二十万大军围攻长安,当然围攻的过程是相当地乱七八糟惨不忍睹
再想想当时薛举父子只占了陕甘宁那一片地区,也是号称“有众十三万”,后来一度发展到号称拥兵“三十万”,这种军队里说包括民夫壮丁都很客气了,没准是把拉家带口的老弱妇孺都数进人头里充场面。
据我一些搞军事的朋友说,冷兵器时代,在一个作战面上能实现同时有效指挥的军队人数,最大也不过三万人。超过这个数字太多的话,一定要分属不同的指挥系统,并且相互之间要有很好的呼应配合,否则在一个作战面上堆积太多的兵力,反而会相互掣肘弄成大混乱,等于削减自己的战斗力。
所以当俺们在史书上看到某支军队的人数超过三万,特别是达到十万以上,而又没有明确地记载其分兵成几路、分别负责不同作战面的话,俺们就可以期待这支大军的悲惨下场了
“三万”在军事史中也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数字,比如武德二年李元吉、裴寂丢失太原河东后,李世民请缨收复失地,给李渊的上书中明确提出“假臣精兵三万”。征辽的驻跸之战中,他投入战场的兵力也是三万,而且还把这三万人又分了兵:李世绩率一万五千人作为“正兵”,正面迎击高句丽军的攻击;长孙无忌率一万一千人为“奇兵”,趁夜绕道山谷,从高句丽军背后发起攻击;剩下的四千人作为李世民的皇帝卫队和最后一支预备队,占据山丘上的有利地形,由李世民本人指挥,判断时机投入战场,一举击溃高句丽军最后的斗志。
这一战结束的时候,由高句丽军主帅成建制带领投降的人数就多达三万,唐军斩首的数字则是两万,受伤逃散者没办法统计,据此看高句丽军原有(加上民夫壮丁散兵游勇充数)十五万人是可以成立的。这十五万乱七八糟的各色人等,战斗力不如三万唐军精兵,也可以理解吧。
附通鉴原文:
丁未,車駕發遼東,丙辰,至安市城,進兵攻之。 丁巳,高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
上夜召文武計事,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陳於西嶺;長孫無忌將精兵萬一千為奇兵,自山北出於狹谷以衝其後;上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因命有司張受降幕於朝堂之側。戊午,延壽等獨見李世勣布陳,勒兵欲戰。上望見無忌軍塵起,命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譟並進,延壽等大懼,欲分兵禦之,而其陳已亂。會有雷電,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上望見仁貴,召拜游擊將軍。仁貴,安都之六世孫,名禮,以字行。
延壽等將餘眾依山自固,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梁,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上語之曰:「東夷少年,跳梁海曲,至於摧堅決勝,故當不及老人,自今復敢與天子戰乎﹖」皆伏地不能對。上簡耨薩以下酋長三千五百人,授以戎秩,遷之內地,收靺鞨三千三百人,悉阬之,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他器械稱是。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
都不是在战场上给打败的,而是被后勤和天气拖垮的。
但李二比拿破仑幸运得多,因为后面没有一个反法同盟跟在屁股后头打他。而李二又比杨广明智得多,没有为了出口气一征、二征搞个没完。不过如果没有杨广的例子放在前面,还真的很难说。
新罗和唐之间并不是唐退却,新罗填补真空。中间很是和唐打过几仗的。还请森林鹿 MM 把这段详细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