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个经济学天才的故事 -- 北溟有鱼
偶然乱翻书,陆续翻出几个经济学天才的故事。稍稍整理加工,结集奉献。
一、哈博斯军火厂的经济天才
话说美国独立后不久,在偏远的小镇哈博斯设立了一个大型军火工厂。数千工人和家属在那里工作。
由于位置偏远,这几千号人的食物,都只能从当地唯一的小型农贸市场采购。
数千人需求极大,小市场供给有限,加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大家应该可以想到,这只会导向一个结果——涨价。
物价飞涨,厂长犯难了。职工生活条件下降,工作热情就不高了嘛……
咋整呢?
要搁成一般人,不外乎以下几种方法:
1,给员工涨工资——8过我们可怜的厂长大人现在真的没钱,何况加薪也可能导致菜市场进一步涨价;
2,限价——联系当地政府,请求它出台限价措施。8过我们也知道,以美国的行政体制,当地政府才不乐意管这种破事,得罪自己的选民(菜市场商贩)呢。
3,从外地集中采购食品——8过我们已经提到,哈勃是个非常偏远的小镇,外地运食品运输成本极大。
我们的厂长不愧是经济学天才。他的措施令人耳目一新——
他规定,凡本厂职工,每人每月在菜市场消费不得超过25美金(哇赛,那时美元,购买力梗梗滴!)专人监督,违反者重罚!
釜底抽薪,狠毒无比!
工人受规定限制,每逢买菜只能捡便宜菜少量购买,还要和小贩子拼命Bargain;
而商贩们也发现,想要把钱从工人口袋里掏出来,实在是越来越难了,而自己手头的存货,如果不尽快卖出,就要腐烂了。
于是少数商人开始含泪降价,而更多的商人随即效仿,降价潮开始涌动,军火厂得救了……
二、依靠市场,调控物价
这是一个中国人的故事。
那是在北宋,某年大旱,粮价短缺。不法奸商纷纷乘机大幅涨价,百姓生活颇受影响。
一些知府为保证治下民生,出台了限价措施。
而有一位吕惠卿吕知州却断然宣布:本州市场经济,政府决不干预企业涨价!
我们的吕知州不管百姓死活吗?非也。人家是大大的经济天才。
限价的结果是商人见状,便不往这些城市运粮了——运去也卖不出好价钱;
而等商人将粮食运到不限价的吕知州治下,才发现由于大家都往哪儿运粮,那边已经粮满为患,即便想要涨价,也办不到了……
这个故事还有余波。
吕知州的经济学天才,得到了另一位天才,王安石先生的高度肯定。后来王先生将吕知州招入内阁,一起开始了一场走向地雷阵与万丈深渊的伟大改革……
三、中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天才
这还是一个中国人的故事。
话说在五代十国时期,湖南地区有个“楚”国,开国君主叫马殷,这是个大大的商业天才。
那时战乱不断,而大炮一响黄金万两,于是各路大小军阀无不想尽办法敛财。
比方说,大燕国皇帝刘守光,规定茶叶国营,然后将枯树枝掺在茶叶里,高价出售;
后唐庄宗李存勖比较传统和保守,他的方法很简单,加农赋;
……
不过这些,都是从自家百姓身上拔毛,代价是民怨沸腾。
更何况,马殷的湖南地盘小,人口少,即便榨干老百姓,也挤不出太多油水来。
马王爷一拍脑袋: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保证国内生产和就业!
怎么贸易保护呢?高额关税?进口配额?两反一保?
统统不是。马王爷对该国的货币政策进行了调整——
他宣布:本国废止金银铜的一般等价物功能。今后所有国内贸易,均以楚国自铸的铁钱进行结算!
这哪跟哪啊?
呵呵,这才是最狠的贸易保护主义!
因为可怜的外国商人向楚国出口商品之后,只能换来一堆铁钱,一出楚国,就不能用了。
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用这些铁钱在楚国购买各种商品,将商品而不是货币运出去。
如此一来,马王爷成功地保证了楚国的贸易顺差,为国内提供了大量的外部需求和就业机会。
楚国的经济,也就蒸蒸日上了。
大旱而短粮,经济调控,效果也会稍有滞后。差五七日,就要出人命了。
大萧条时期,胡佛也想依靠市场,调控物价,结果。。。
确实是把双刃剑。
第一个不靠谱啊,核心的问题是供应不足,厂长这限制购买也就能压制需求的释放,长期还是要加大供应才行,否则不是等于变相减薪降低工人的生活水平吗?
第二个可能会有效果,不过时间上实在难以把握,谁知道啥时候才会发生商品过剩导致价格的下跌?常平仓才是大智慧,的比这样的小聪明做法更好。
第三个也要楚国有值得向外输出的东西才行,要不第二次就没人去了。其实再想想和现在的贸易制度也没啥大区别嘛,不过就是货币的地区化,不使用通用的金银铜,假如美元没有了通用货币的地位,可能情况差不多吧。
谢仁兄!
对于仁兄提的几点,探讨一下:
关于哈博斯军火厂的故事,本鱼的理解是:
造成物价飞涨的根本原因,无疑是需求远大于供给。
但同时,需求者人数众多力量分散,而供给者(商贩)相对集中,拥有一定的垄断能力。这导致了需求者在价格谈判中居于极大劣势,无疑加重了物价飞涨的程度。
厂长的措施,相当于逼迫所有员工,无论贫富,也无论是大方还是抠门,都采取统一的立场(这个月最多花25美刀),与商贩展开强硬的Bargain。
虽然没有改变需求和供给的状况,却使买方的垄断能力大幅增强,从而增强了其在价格谈判中的实力。
关于吕惠卿赈灾的故事,基本同意兄台的看法。常平仓是大智慧,吕市长只是小聪明。
在本故事中,小鱼猜测,可能缺粮只是导致物价大幅波动,却还没有到要引发饥荒饿死人的程度,所以只是地方政府出面,采取措施,平抑物价,而没有动用国家战略储备。
关于楚国重商主义的问题,本鱼的看法是:
楚国必然是有一些初具出口优势的商品,但在过去,已经赚得盆满钵圆的外国商人,可能嫌这些商品利润太低,采办起来还麻烦费时间,于是便放弃了。
然而马王爷的新政策无疑在逼迫这些商人:嫌钱少?嫌麻烦?钱少麻烦也得买!
有人可能会担心:惹急了这些商人,他们不和出国做生意了,咋办?
前面提到,这是五代十国的乱世。军阀想尽办法敛财,多数百姓生活困苦,消费能力低下。
而马殷的做法,保证了楚国的国内生产和就业,从而极大增强了老百姓的购买能力。也就更能吸引外国商贩来做买卖。
于是形成了如下良性循环:
外国商人来楚——被迫购买楚国商品——楚国就业增加经济发展——楚国民众购买力增强——吸引更多外国商人来楚……
可能当时仅仅是粮食不足导致物价大幅波动,却还没有到闹饥荒饿死人的程度。
或者说,只是相当于2007年的全国粮油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可能更严重些也说不定),严重影响了老百姓生活是不假,却还不至于产生人道主义危机。
至于胡佛的悲剧,只能说,搞经济理论容易,搞实践难。
搞实践,弄不好就是身败名裂……
说说想法,就一而言,对于工厂来说,物价水平实际上并不在其管理范围之内,之所以要进行调控就是基于工厂的长远利益考虑,长期的高物价水平会导致员工相对于其它地区的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导致人员的不稳定,并进而影响到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这才是工厂希望干预物价的原因。短期内的限制消费金额是可以降低物价的水平,但是第一不可能回复到工厂未建立前的水平,二是这种行为长期不可持续。所以说这个只是治标,不能治本,当然你说的效果在短期内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三的问题循环是有可能的,不过在起始阶段会很困难,前提就是有资源能够推动这个循环进行,也就是这个地区要有资源是优于其它区域的,才能够吸引外国商人的到来,这个应该是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倒是很有可能造成输入物资的短缺。
即使是将来东盟小国都把现在中国的低级加工业抢去,中国还是有很多飞机、火车、大炮、军舰可以卖。将来,东盟10+1里面用人民币结算,不怕东盟小国把低级加工的产品,如玩具、衣服,还有矿产卖到中国。你们收人民币,然后用人民币买中国的工业品就行。就怕东盟小国做低级加工业都竞争不过中国,那用什么币结算都没用!...... 估计中国会让一些甜头给东盟小国,只要不学美国,流失制造业,靠印钱过日子!
人民币结算刚刚在试水,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效果。未来走向如何,还真是让人忐忑啊。
看你这样子,和铁矿石、以及中国出口有点点关系,
放大来讲,就这些问题何解呢?
中钢协统一外购铁矿石,还是开源节流?如何操作,现实可行性?
中国产品出口呢,血汗工厂,OEM?
提高工人工资、国民收入倍增,亦或是人民币国际化?
就是军工厂自己开菜地种菜,这就是天朝大国企办社会。
福建子可是《新宋》里主角够得上分量的大敌啊
第一个供给还是那么多,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且最关键的是每人只花25美元买菜咋监督呢,你在市场监督,人家完全可以跟小贩私下联系,很快就是市场没人交易,黑市交易活跃。。。
第二个典型的小聪明,以邻为壑,损人利己,这人是个称职的地方父母官,但进中央是万万不可的。。。
第三个更是极端的危险,金银当货币是一分钱一分货,铁币可不行,价值远小于面值,造假的利润大大的。使用铁币不是不行,比如宋代也大批使用,后来干脆连铁都不用,出现了纸币,但前提是得有个有力的中央政府保证货币的信用,宋代私铸货币者要掉脑袋,甚至连当地父母官都要跟着倒霉。可楚国当时是军阀割据,如果敌对的军阀大批伪造楚国的货币,楚国经济完蛋指日可待。估计楚国用了这招还活得不错是因为别人懒得打它的主意。。。
是不是那个把苏东坡往死里整的家伙?
苏学士是反对变法的政敌。
不同时间、地点,所用经济政策都要有变动。当然第一个我也觉得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