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整理】成功背后的思考 -- 我所思兮在长安

共:💬7 🌺26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整理】成功背后的思考

人在失意时总是想知道如何才能成功。市面上讲成功学的书或者成功人士的传记如汗牛充栋,我向来对这些不屑一顾,主要是觉得没有人的成功是可以复制的,这些书最多是解释了别人为什么成功了,我想很少有人真正用它们来指导自己成功。

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提出了一个概念叫“Conventional Wisdom”,有人翻译成传统智慧,它描述的是这样一个观点:被社会普遍接受的,每一个人都把它当真的,可是它却并没有受到认真考虑或检测。中国人的传统智慧认为苦难和逆境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使人变得坚强,从而成就一个人的成功和伟大。所以中国人很喜欢赞美苦难。而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的一无所有,几乎每一个企业家都是白手起家,告贷无门,最后忍辱负重,终获成功。其实这种对于苦难的讴歌根植于我们的教育中。我敢说,你的中学作文中一定引用过司马迁的“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或者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言下的逻辑是这些苦难造就了个人的成就和成功。这实在是有些荒谬!其实,在多数情况下,逆境和苦难会损害人的尊严,伤害人的心灵,扼杀人的创造力。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屈原留在宫中,就赋不出《离骚》;孙子双腿完好,就不修兵法了。曹雪芹落魄到喝酒也要靠按揭,居然写出了《红楼梦》,你能保证他吃饱喝好就写不出《红楼梦》?说不定写的更好呢。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但我们不能把特殊的历史情境当成了普遍的规律。这就是为什么历史上被处宫刑的人都成了太监,而只有一个司马迁成了太史公。

这样的传统智慧也无法解释像歌德、泰戈尔等一直顺风顺水的天才之成功。说个还活着的,比尔盖茨先生在谈到他的成功时说:“我非常幸运。”你要是看一下他青少年时的经历会加深对这句话的理解。盖茨先是在公立学校上学,这有些奇怪,因为他家境很好的,老爸是个成功的律师,姥爷是银行家。但他很聪明,公立学校的课程对他很快就没劲了,家里又很有钱,就转到了一家私立学校。他在那里开始用上计算机,时间是1968年,盖茨13岁。后来在同学母亲的资助下获得了大量的上机时间,锻炼了自己的编程能力,然后又在华盛顿大学获得机会。1975年,羽翼渐丰的盖茨刚20岁,正赶上了第一台个人计算机的诞生。于是,若干年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你是不是也很羡慕盖茨先生的命好?但他的成功我们却无法复制或者模仿。因为我们“生不逢时”,或者因为盖茨“生逢其时”。这就是《outliers》最重要的观点之一。可能这本书你已经度过了,中文名是《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我曾信誓旦旦的说不看这一类讲成功学的书,可是三十来岁一事无成,有点病急乱投医了。

说“生不逢时”,这可不是我安慰你,也并非我自嘲。现在回头看,计算机的革命始于1975年,因为这一年起个人电脑的普及才成为可能。如果创业的最佳时间是75年,那么20来岁的人最适合干这个事情,也就是往前推20年即1955年前后出生的人就可能是未来的计算机英雄。为什么?如果你年纪够大,很可能已经在IBM之类的老牌公司玩大型机,再去自己创业机会成本太大;如果你年纪太小,恐怕还没有掌握必要的IT技能。因此,你的年纪必须恰到好处。我列一下书中提到的大牛们:盖茨生于1955年,保罗艾伦1953年,斯蒂夫鲍尔默1956年,比尔乔伊1954年,还有Apple的乔不死1955年,Google的现任CEO施密特也是1955年!这些无一不是现在或曾经的计算机英雄。

生逢其时讲究的是时代和年份,再微观一点的看成功还要讲究“生逢其月”!书中讲了个有趣的事实,如果你看加拿大盛行的冰球运动中最顶级队伍的选手资料,你会发现绝大部分冰球手的生日集中在一月到三月;如果你看06世界杯球星档案,你会发现很多球星的生日是一月到三月;如果你看英国和德国青年队球星的话,竟然有一半是出生在这三个月的。难道这三个月有利于天才运动员出生么?答案是欧洲青少年联赛的队员报名年龄限制按12月31日划线,这样教练在选择队员的时候自然会优先选择那些一年中的早些时候出生的。所以1月份出生的孩子因为张的大而有小小的优势,比如比别人高出一截,体格也强壮一些,或许智力发育的也更好一些,这样就容易被选入更好的球队,他们因而有了更好的教练作指导,也有更好的球员互相切磋……,一个小小的优势被“马太效应”不断的逐级放大,最终带来这些人的成功和成名。“马太效应”的典故来自圣经,马太福音里说:凡是有的,还要给他;凡是没有的,就算他有什么也要拿去。说的是富人愈富、穷人愈穷或者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是广泛存在的社会现象,尤其是在经济领域。“生逢其月”正是“马太效应”的典型案例。

如果你要在这本书中找到成功的秘诀,你一定会失望,甚至会很沮丧。作者在书中否定了智商是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比如智商高达200的兰根,是绝对的聪明,他拥有世界上最高的智商,却没有成为第二个爱因斯坦。每个面对他的记者都惊叹他的睿智和聪明,即使是名校的教授都未曾在辩论中赢过他,但这哥们出生在贫民窟,并因为家庭的不幸以至于失去了读大学深造的机会,进入社会后又因为与社会环境的格格不入最后成了年收入只有6000美金的保安。同时作者还用大量的案例和数字研究得出来结论:时势造英雄;超常之成就离不开家庭出身、文化背景和时代际遇的共同作用。

这样的观点让人悲观,特别是出身和家境根本就不是我们能决定的了的。在你出生的第一天,地理的差别,父母的差别,环境的差别,就已经决定了你能成功的机会是更大一些,还是更小一些。就如同书中所提及,不同冰球运动员的选拔时间,不同历史时刻发生的事件,你没有在合适的时候出现,你就不可能复制别人的成功。这就是你的命,已经被注定了。所以中国的俗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但是,我们还有希望在自己手中。在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一万小时定律”。说的是一个人不管你的出身有多好,智商有多高,际遇多么的恰到好处,要在某个领域里取得成功往往还要付出十年大约一万小时或更多的练习。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心理学家Anders Ericsson在柏林音乐学院做了个统计。他把学院中练小提琴的学生分为三组:分别是将来的明星,职业小提琴手,和音乐教师。每个学生只回答一个问题:从第一次摸小提琴开始到现在,你总共练习了多少小时?这些学生基本上都是从五岁左右开始练琴,一开始的几年都练得很少,每星期两三个小时。然后从八岁左右起明星组的同学们明显开始发力:9岁时每星期6小时;12岁每星期8小时;14岁每星期16小时;20岁每星期30+小时。

统计结果:明星组的同学有10000小时左右的练习;职业组有8000小时;教师组只有4000小时。有两件事值得注意:一是没有学生天才到练习很少也能成功;另外就是练得很多的学生都表现很好。当然,,这里排除了那些练得很多却没考上的学生。

再比如,Bill Joy这个IT业的传奇人物,研究生期间就改写的UNIX操作系统直到今天他的版本还在广泛使用,而我们上网必需的TCP/IP协议也是其研究生时的作品。按他自己的回忆,从大一开始学计算机到研究生二年级成为专家,他的编程时间大概有10000小时。他的机遇是在17岁的时候,刚好赶上密西根大学有了一个计算机实验室,而他通过系统的 bug获得了无尽的上机时间。盖茨的例子也类似。

伟大的披头士乐队更值得说一下。出道前,这只是一帮爱弄摇滚的英国小混混,某天有个商人请他们去德国汉堡演出,别以为这有多么牛B了不起,其实就是在脱衣舞酒吧给脱衣舞娘伴奏罢了,跟今天深圳酒吧里的乐手没什么区别。挣的钱也不多,但有一样,就是这种酒吧营业时间很长,这帮哥们必须没日没夜的唱。这样在德国演出了1200场,每场8小时,花了7年时间。后来到美国一炮而红。

如果谁想用这本书研究如何让自己成功,意义不大。但我认为其重要价值在于打破了普通人对所谓“成功人士”和“天才”的迷信。作者论证了“后天”与“先天”相比具有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作用。成功人士其实都是普通人,不过是“时势造英雄”罢了。但作者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却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一如既往的,我还是没有找到如何让自己成功的捷径,呵呵,其实成功本就没有捷径。最后,我现在打算将这本书当作育儿指南再读一遍,并推荐给想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的父母们。

关键词(Tags): #成功#outliers #天才通宝推:快刀浪子,
家园 【求助】新手上路,请多关照。发个前不久的小文,混点经验。
家园 花“一万小时定律”
家园 出来混的都知道咧,花之
家园 不光是小孩,大人也用得上

现代人不限以前,过了50岁,一辈子就算差不多了。

现在50岁也许还是工作的好时光呢。

所以30岁时开始补足10000小时,也未尝不可。

当然,方向的选择还是很重要的。

如果希望健康工作50年的话,现在开始积累10000小时吧

家园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家园 送花谢宝。成功永远需要积累,虽然积累未必成功

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辈子未必能够达到心中的理想,但是一路走来,已经不凡,无悔。也知道那些成功人士也不过如此。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