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道听途说】郎咸平怎样做到对中国问题深入研究 -- 高士奇

共:💬11 🌺5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道听途说】郎咸平怎样做到对中国问题深入研究

郎咸平教授对中国问题研究之深入可能是所有其他不长期在大陆的学者所不及的。从一些对他的采访中看出,此人虽然有些孤僻,但不失学者气质,自信而清高。不才对这样的人其实还是有些好感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而最令不才佩服的,就是他一个主要任教于香港的台湾人竟对大陆的事情如此了解。

不过近来听到一些事情,令不才的看法有了改变。今年上半年,郎教授在长江商学院任教期间,讲授公司财务课程。他要求MBA学生分组进行案例分析,而案例都是学生自己找的真实素材。学生们为了取得好成绩就挑选自己最熟悉的公司,尤其是自己工作过或正在服务的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郎教授因此获悉了解了不少内幕,而其中很多甚至属于公司的商业秘密。郎教授通过这种手段迅速掌握了大量中国企业的详细情况,用作他的研究基础,并且在研究成果中直接采用企业真名。

道理上讲,郎教授这么做也可以理解,他并没有直接强迫学生为他积累素材,出卖公司情报,双方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这里面的确对学生有一种“激励”,他的任教职位带使得他具有优势地位。这种办法还是高明的,但对学生而言未必是件好事。

家园 长江的学生是中层还是高层?
家园 老朗盗窃了多少“公司情报”可以估算出来

算法如下:

上半年带课,应该只有一个学期。算一个年级100人修公司财务,5人一组,每组做一个公司,就算每个组的学生都有某公司的“内线”,老朗一共可掌握中国多少家公司的“详细情报”呢?20家。中国一共有多少家公司呢?区区20家似乎很难算得上“掌握了大量中国企业的详细情况”吧。去学MBA的人应该不会很傻吧(当然这一点纯属猜测),老朗又不是纪委的举报信箱,算不算公司的不足为外人道的秘密学生心里也会有分寸的。我很怀疑老朗能弄到什么真正的“秘密”。再说,要想对大陆企业了解还真不用找什么内幕,光看中国公司的公开资料就已经够骇人听闻的了,真没必要再找什么内幕消息就能把人吓坏了。举个例子,刚才在sohu网站随便捡条消息:一个发电设备供应商号称自己的未来利润增长点是手机配套芯片,都是用电的东东就可以互换啊?老大,这不是胡诌是什么?一看就知道这家公司圈的钱不知道跑哪里去了。

让学生自己找公司做研究在国外的MBA课堂上十分常见,一般教授也鼓励学生找自己熟悉的公司(当然也有例外)。学院学者的研究成果当然要用公司的真名,他们的工作不就是研究现实经济中的公司吗?公众想知道也应该知道的不就是现实经济中公司的情况吗?在下感觉现在真正研究真正公司的人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所以那些公司才能利用信息掌握的不均衡来圈钱啊。哪国的证监会都无法看得住所有的公司,美国的上市公司都有好多分析员和学院的学者盯着,所以他们丑闻才能比中国少点。

老朗的分析虽然糙是糙了点,情绪化也重了点,什么“国有资产流失”云云也说明他老人家的经济学素养还是一般般了点,但是个人觉得他是中国目前“经济学家”种群中的极少见的亮点,还是希望他加油!

Disclaimer: 不是跟高兄抬杠啊。

下了。

家园 渡兄常来转转。
家园 高兄这可出现啦.先送花再扔砖.

教授让Master学生做个案研究,这个对MBA来说一点也不奇怪.MBA教育本来就是企业管理分析决策等等的学程,以实际企业为对象做访谈,当然比书本上的故事来得有用得多,对学生来说也有个实际的例子好参考研究,不光只是人家整理好的个案文章.这种教育方式几乎是知名MBA学程的主流方式,甚至冠上教授名义出书赚钱的都有.

另一方面,光靠学生能干得了什么?学生论文访谈能碰到哪个层次的领导?凭学生的专业度能问出多有深度的信息?这个是可想而知的了.再者企业本着产学互动,提供些信息给学者,换来一些学者的建议,又不用多花顾问费,说起来也没啥不好的,况且访谈也不是强迫的.

对MBA学生来说,在学期间可以接触到一些企业营运的实务面,总比只待在教室里研究书本好些吧.使用真名应该有获得当事公司授权,或者对象是国企或上市公司.(不过即使是上市公司一般也会口头询问是否能用真名.)

郎也评三农,那些跟公司机密关系不大,反倒是与地方农业金融的腐败面相关,这总说不上是派学生当间谍得来的吧.

批郎出身不正,用心不正,手段不正,都不如直接针对议题讨论吧.

家园 这个杠儿抬得好.

事实上国外的MBA多半是给有工作经验的人念的,就中国人偏向”学而优才仕”,大学毕业就念MBA.外国名校的教授要那些任职高层的学生做个案,也能取得最直接的信息.名教授为了自己的研究主题招收来自特定公司的学生也不是啥新鲜事.

再说,郎有揭露啥重大机密吗?看不出来,那些层次的公司信息若是在国外,随便一个分析师也能得知,甚至记者或杂志编辑也不遑多让.

郎的某些话听起来确实不入耳,也有那么点哗众取宠的感觉.不过评郎若是只对人不对事,那就有点可惜了.

渡兄多来逛逛,省得一会陶陶忍不住又要炸鱼啦.

家园 不才听到的也只是一面之词

就这一面之词而言,不才有两点看法。

首先,郎教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所教的这些IMBA多数是大陆人,而很多大陆学生的素质实在不敢恭维。如果通过统一的考试(包括案例分析,但题目对大家都一样),恐怕很多人会比较难过。郎教授的做法给了学生们一个投其所好的机会,他们知道郎教授需要什么,通过向郎教授提供自己熟悉的公司情报获得好成绩可以弥补自己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在多数学生存在类似问题的时候,相互之间就会产生竞争,他们会想方设法多提供一些东西给郎教授。楼下渡泸兄说得好,这样一次大约可以掌握一二十家企业的情况,绝对数量不大。但不才以为,这已经很了不起了。一般而言,国内一个普通学者要比较了解这么多企业,没有两三年是不行的。郎教授每年搞这么一下,几年后中国的知名企业就被他了解得差不多了。

其次,郎教授在这门课程中对选课的学生具有生杀大权――负责成绩评定。而这种评定的主观性是很强的。这里面缺乏一定的客观标准和监督。于是,学生的案例分析成绩就可能成为最终成绩的基础和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考核成绩是为了督促学生学习和检验学习成果,如果案例分析的成绩比重过大,考核的作用能很好的实现么?很多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没用到多少课程中学到的东西,只是对自己已经熟悉的东西进一步了解了,甚至连进一步的了解也没有,只是将了解的东西形成书面材料。

教授通过学生为自己的研究搜集素材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是他的主要工作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学到更多更好的东西,郎教授似乎有点本末倒置。如果所有的教授都这么干,后果如何呢?(现在国内已经有很多教授在这么做了,国外也有,虽然是没办法的事,但对学生终究不是好事,可以看作一种“剥削”吧。)

不才回到国内后,惰性很大,来河里也少了很多。望诸位同仁多多教训。

家园 高兄若知道国内有多少MBA是照本宣科卖文凭的,岂不要气得跳脚.

这几年觉得国内MBA的素质一直往下,召人时大伙履历写得洋洋洒洒,面试时发现懂得实在不多. 后来问了几个国内名校MBA,才发现教法大有问题,像在上补教一样,台上的念课本,台下的画重点,稀里呼噜便拿了文凭.这是在教育还是在卖文凭?还是硕士呢.

宏观上嘛,有人能够帮着看这些公司的行为,说真的对国内信息不完整的股市来说应该是正面的.由于国内股市没有像美国一样完整的体系,所以做假坑人层出不穷.至于学生,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总比纯卖文凭的好些了吧.

惰性很大?这个有趣,赶紧说来听听吧.

家园 四月兄说的对

现在国内的MBA教育就是一潭污水,很多人在里面混水摸鱼。当然了,除了卖文凭之外,MBA program还为networking提供了条件。但国内的这种networking比起国外名校就差得远了。

话说回来,虽然很多人都在混水摸鱼,郎教授要是也进来模一把就有点那个了。天下乌鸦一般黑,郎教授要是自己也学做乌鸦......呵呵。

家园 在北美读研究生本来如此,他只不过在香港照搬而已
家园 入世、出世,谁能说得清呢?五斗米能难为不少人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