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也谈朱温 -- 清风席卷
附议,送花
是不合理的。中国的官,要么不会表演就会挡镜头;要么太会表演到处唐诗宋词吹拉弹唱。这两种都会让分析政策走入歧途。忽略了政策的主导因素而将焦点放到个人头上。天下兴衰毕竟不是系于一人。
如果要分析中国的经济政策,必须将中国的官僚体系作为主导政策的一个整体因素,放到中国的社会背景下,将经济需求与资源状况作为参数,对经济活动的动因与发展过程细致的分析,才会得出有意义的线索。
要记住,朱、温既不是暴君也不是能吏,他们都是一个庞大机器比较靠前的零件而已。可以看他们不顺眼,但是机器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不能仅仅由个别零件决定。
身居极位,要做事,要改革利益关系,怎么可能没人骂?从这个角度讲,朱和温都是很有担当的人,宁背一身骂名,也要把认定的政策推行下去。
- -- 系统屏蔽 --。
看了帖子很赞同楼关于农业税和统筹医疗的观点。我是在东部沿海的农村,对于以上两点我有切身体会。关于取消农业税和对种粮的补贴,至少我的家乡执行的很到位,而在老朱执政的前期我们村还要交各项的人头税主要用于当地的教育和基础工程。统筹医疗我更有发言权我们村给每个村民交了30元就可以大病报销30%,在去年我生了场病花了5000多后来报销了1300(床位费和一些检查费不得报销),搁以前就没有这样的政策。这就是看的见的实惠。虽然有了这样的政策可在我的家乡特别是农民有30%也就是解决了温饱,积蓄不会超过5位数,要知道我还是处于沿海比较发达的农村,而在内陆的农民可能会更艰难。
呵呵
朱总掌内阁的时候,我距离他有十万八千里之远,他不认识我,可我不能不认识他。按照他“三年消灭亏损”的指示,我所在的单位持续开展了下岗分流工作。单位内部有三分之一的职工被下岗了,其中,90%都是40/50人员。为了完成下岗指标,基层单位非常为难,施出各种招术,一般做法包括,“一刀切”,凡年龄满了多少岁就必须下去;“民主投票”选出下岗名单,等等。我当时负责一个部门的工作,也必须完成“下岗指标”,结果采用业绩排序与群众评议的方法筛选下岗人员。可以说,当时的一般工作人员都感到压力紧迫,每到落实下岗指标的时候,许多人都辗转难眠、坐立不安。下属一个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己任的理论教员因紧张而得了抑郁症。当时,我的部门职责就是搞稳定,见到上访的群众就宣传国家政策,劝说来访职工要忍受“阵痛”。然而,这些几十岁的弱者下岗了每月就拿一百多点的生活费,再就业也找不到雇主,生活之艰辛是可以体会得到的。曾有一位工龄三十多年的老职工问:我们不是主人吗?干部不是公仆吗?为什么仆人倒把主人给开掉了!其实,谁都知道所谓的主人与公仆的地位是颠倒的,这样说不过是“过嘴瘾、泄心火”罢了。胡温主政后,滞留在再就业中心的上千人,多数都转为“退休人员”了。应当说,胡温坚持年年给退休人员涨养老金,这件事是大受退休人员欢迎的。
回家看着减免农业税,农村医疗等,我记得当时算过,那钱花的还是很在正处的
自认为这些人都要比我强无数倍,不替聪明人担忧
退休这部分有点多,何况要考虑到人口结构变化的问题。
和和,那些年听了好多好多一刀切,听到我的危机意识暴涨,再也八把自己的命运绑在任何一个企业上了。
想当初,要是在90年代中期出来说几十年的农业剪刀差造就了新中国的初步工业化,我想没有人不会嘲笑和讽刺这个说法。原因无他,当时实在是太艰苦了,让人看不到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十五年后的今天,在大家都公认中国是世界工厂并且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工业体系比较健全的国家的时候,我们这样说就能让人信服了。所以,事情有个发展变化的阶段,先量变再质变。现在就说“今天对城市白领敲骨吸髓地盘剥造就了什么呢?一群群脑满肠肥的蛀虫而已”,这个结论恐怕真的下得早了点。
其实,岂止是一个国家,就是一个公司,依靠一个人或者认为有了某种特殊身份就可以唯所欲为,都是可笑的
看一篇以前看过的文章,很值得借鉴,文中的可可其实是富二代到父亲的公司做事,就分成了两派,加上她以后要创立的第三派,如果以为是太子女,呵呵
我妈替她想了想,建议说:“财务是命脉,但你现在管不了,不如这样你不要做什么行政主管,这完全是花架子,申请调掉人力部去,挑些你中意的人进来打好基础。你年轻沉不住气,总想风风火火一举把弊病烧个干净,其实谈何容易!他们进公司几年你才多久?我看一两年内你都要韬光养晦,无论什么事都不能轻易表态,别让他们趁机拿你做刀。等摸清门道了就挑他们自己斗去,等到他们你死我活了,你再高姿态的出来收拾残局。总之你一要有人二要能控制钱,才有资格上场。你还早着呢!”
我当场听呆了,没想到在自家公司上班也这么复杂,我还以为可可令出无所不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