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地方政府在房地产困境中的角色 -- wqnsihs
一点也不复杂,都没有我们家婆媳关系复杂,手续有问题是普世借口。
比如,大学教育这口,引进某某某人才,当时承诺房子还有孩子念书问题,并写入合同等等。这些估计都是一事一议,分别解决。
关键就是个利字。
以税收和能源安全为名,中石油抢回了这些利。
高校也不会做亏本生意
有一事一议待遇的都是能马上带来大笔经费的
凤毛麟角
关键就是个利字。
以税收和能源安全为名,中石油抢回了这些利。
地方政府/事业单位的情况不清楚
高校的了解一点
基本都在郊区的大学城
一个学校几千套
地皮是公开“招挂拍”时买来的
全部走商品房开发手续
实际上是集资开发,对内发售
06/07年拿地那会楼面地价两千多吧,正常市场价格
加上成本后内部发售价格四五千,去年到今年开始陆续交房
周边房价和一部分对外发售的"集资房"已经到一万多了
也就是因为这两年房价太疯狂后才显得合算
最开始集资报名时不少人还觉得又贵又偏远不愿意呢
不少地方的大学城好像都有这类做法
中间环节应该是大学城的地方政府协调
他们算招学引资了
中间少了很多盘剥--从侧面可见"中间环节"多恐怖
吗?这部分人也容易和国际资本结合,构成不稳定因素,他们的利益是应该被考虑的。
最早的住房是房改房,这多数是旧房,算去房龄折扣和工龄补贴后对老职工就没多少钱。比如我现在的住房是算在我老爸身上的,七一年建的,改造后建筑面积60不到点,买房时交了六千多元(总价)。其他的多数在一万到两万之间,新建比较大的的也有三四万的(当时房总价也就在十万到二十万左右)。
房改房后面就是集资建房,这个方法在南京一直到九十年代末,现在基本没有了。这有新房也有旧房,新房的土地有自已单位腾出来的土地改为住宅用地的,这个地价就比较便宜,有的单位甚至不算;有的是协议购买的土地,地价当然也比拍得的低一些。象南京铁路的最后一批集资房就有一块是买下了原特种灯泡厂的厂址建的。一般购买集资房的员工原有住房的得交出来,已购买的也按集资房价算或按面积抵扣。集资房价基本上是由各单位自己定,一般在市场价的百分之二三十到七八十。这段时间交出的旧房一般也按集资房卖,但价格比新房要便宜不少,象南京铁路的最后一批集资房新房七八十平(建面)的总价在十几万,旧房折去工龄补贴后六十平的有的只要交三万多,那时的商品房价大约在五千左右。
大约两千年以后集资房也没了,除了引进人才给的房有些优惠以外都只能买商品房。
这件事情第一责任人是地方政府,到处乱招商,到处乱许愿,忽悠人;第二责任人是民营企业乱采乱探;结果是中石油没有好处,因为本来就是人家的,民营企业赔得精光,而该承担第一责任的地方反而是获利最大的,没有这批民营企业家,地方哪来与中石油讨价还价的本钱。他的结论是太不公平,所以气愤。
工作環境要社会主義、
工資収入要資本主義、
福利条件要共産主義。
在一个発展中国家実現、難!
腐敗中的腐敗。
程序不了解,掉链子了,现在正在想法补救。可能还是会变相执行的。
执行力强的团队,重庆几年就能上一个台阶(不过目前重庆的厅局级干部有水平的凤毛麟角)。
没有老朱的上市安排,说不定就搞散伙了。然后资源就落到各个地方政府手上。
央企和地方矛盾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