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深入讨论】再挑一个话题: 北京故宫的门票应该涨价吗? -- 你克我服

共:💬39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应该涨.可以规定一年中的哪一天或几天参观免费

以此照顾北京市的低收入家庭.

家园 不公平.

都是人,干吗要分三六九等?

家园 别舍不得为孩子投资。
家园 这个建议好
家园 主要应该限制参观人数,破败的速度真是很惊人

已经不是小时候见过的那个故宫了,每次去或者路过都感觉很悲哀,好像看着它逐渐衰老,一点一点消失。

家园 限制人数也一样,主要是管理的人心思不在维修上面

就顾了挣钱,以现在的人流、门票收入,多请几十个打扫工也完全可以负担,偏要搞得垃圾处处也不清理,心思全放在创收上了。

家园 驴子说两句:事业部门当然不能统统推给市场、自负盈亏

一上来就往这方面想,习惯了。说的跟听证会可能不很符合,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走题怕是在所难免了,呵呵。

记得原来在哪里说过平遥古城坍塌的事情。现在的情况是,当事业单位被推向市场自负盈亏的时候,需要考虑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平衡的问题。对于博物馆这样的不同于一般公园的公益场所,它所体现的价值决不是单纯经济收入来决定的,通过大众在博物馆的参观学习所获得的社会价值,虽然不好估算,但可以肯定将远远大于门票等带来的实际收入。

谁都知道文化公益管理部门是冷衙门,在硬性经济指标下,摊派到所属的博物院、文化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将势必以包括提高门票价格在内的种种“措施”来实现创收目标。但带来的结果却未必是收入涨幅与门票价格涨幅的线形关系。

门票的实际付出方式有这么几种,除了平民大众以票面价格购买外,还有,一是送出的贵宾票、关系票;二是单位员工有时包括其家属的免费通票;三是付给单位员工低于市面价格的部分票券,作为红利、补偿等等;再就是大宗的“批发”票了。上面几种,尤其是贵宾票关系票等,跟门票价格涨跌无关。而平民大众买票游故宫,确实多以外地游客为主,这种情况下“杀生”,可以“杀”掉首次参观的游客,却也可能使得相当部分有意的回头客望而却步,倒不是真负不起那笔钱,而是心里个应。而可以参观的低收入者的门槛却要大幅提高。简单来说,门票价格涨了10倍,就指望年底可以创收10倍?呵呵。

故宫博物院作为副部级的事业单位,以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社会影响,不应完全推向市场而只看到短期经济指标。即便是创收,也看看创收来的收入放到了谁的小金库里,――这点看看文化保护单位实际的保护状况就知道了,前些日子平遥古城倒塌竟然被说成是古代的豆腐渣工程,真令人啼笑皆非,――文化部门的管而不理,确实是件可悲的事情。再拿故宫说事,博物院应充分体现出公益部门有益公众的本色,国家调配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当务之急不是如何创收,而是如何减冗增效,花小钱办大事――什么是大事?先把花花草草里的东西拣出来再说。

家园 问题是涨价能控制参观人数吗?

要知道来故宫的大多是远道而来的外地人,好不容易来一趟,哪怕200一张的门票也得进去看看。更何况参加旅游团的人,故宫是必到的一个景点。涨价只会增加故宫管理部门的收入。至于那部分增加的收入能否用在故宫的维修保养上,也许只有鬼知道。

最好的办法就是控制进入人数。比如规定每天XXX人的流量。不仅有利于保护,而且能让进入参观的人能仔细看,认真看。至于维修经费,我想作为国宝的故宫,只要少建那种莫名其妙的国家大剧院和世纪坛就有了。

至于听证会向来是婊子立牌坊,给人看得。

家园 把故宫与博物院分离

大部分文物统统移到另建的博物馆中,故宫只作为历史遗迹,从而分流一部分游客

家园 所以问题根本就不是该不该涨门票,而是应该好好整顿管理部门

都拿钱干什么去了。应该举行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听证会。

家园 全国拿钱给北京搞建设办奥运,倒是记着我们其他地方的
家园 可发赠票.
家园 如果他们自负盈亏涨价无所谓,反正俺觉得故宫没啥可看的

王朔说的对,参观故宫就是看金银财宝,看看以前中国最大的土地主的幸福生活。对学习文化,陶冶情操没什么帮助。况且值钱的东西49年就被搬到台北了。

如同难吃的宫廷菜,暴丑的后妃照片一样,故宫也是名声响,实际土的掉渣。

家园 能赠到老百姓手里么?
家园 这后妃观察倒是十分准确

总是听说以前的后妃怎么国色天香、沉鱼落雁,看了好几张清朝后宫的照片,都是丑得不行,就算是珍妃,放现在的标准不过是五官端正。照理说这些后妃都出身富贵之家,营养没啥问题吧,老子纳妾也不会专挑丑的纳,怎么生出来的女孩子都是歪瓜劣枣?做皇帝也不容易,天天要面对那么恐龙的后妃们,履行制造下一代的职责。

别说后妃,即使民国初年那些名妓的照片,也是那个丑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