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闲谈中国流行音乐之无能 -- 达闻奇
我得翻翻资料,整理一下明天再说
张蔷、成方圆,蔚华等,太多太多的名字值得记取。限于篇幅这儿无法展开细说。
整个现代西方流行乐来源于黑人blues和教堂圣咏,都是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的。中国的流行/摇滚乐起步都经历了“土”、“洋”结合的过程,惜乎94、95年的歌坛大跃进造成了有生力量的透支,自那以后内地乐坛完全成为港台的附庸,再没有融合本土元素的流行乐能够流行起来。
是不是因为很长时间,从事唱歌(戏曲)的艺人被认为是下九流的原因?
古代中国有一个民族音乐大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朝时代的北方。人人都知道那个“风吹草低见牛羊”,《赤勒歌》是北魏的一个武将即兴而作,它说明两件事:一是民歌的创作及演唱已经成为常见的社会活动;二是北方少数民族在音乐文化上对汉民族有深远影响。从地理上讲,这个影响集中施加在山西。
我们说中国古代音乐在宋以前主要是歌舞大曲,宋元之后主要向戏曲发展。那么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则将歌舞大曲推向了高峰,而且至今很多少数民族都仍然流传着史诗作品,如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维族的《十二木卡姆》等等,不一而足。
我个人曾经利用旅行的机会收集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特别是那种原生态的,结果真是大开眼界。著名的原生态七和声(彝族妇女)我没采集到,但在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原生态艺术表演上算是见识过了,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奇妙。
解放日报:少数民族演员原生态表演酣畅
至于
汉族人采取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音乐作品,实在是太多了。最著名的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这一年中国的崔健正式“下海”,离开中国交响乐团加入ADO,然后就有了《新长征路上的摇滚》。
但我最欣赏的是U2的Yoshua Tree.
比如你说的“花腰彝”,你外人去听很奇妙,其实你让“花腰彝”去听外族唱歌,他们自己也觉得很奇妙。
像《格萨尔》之类的史诗,在某个特定的藏族地区它的曲目也就这么几个,甚至可能就《格萨尔》一个,其它什么都不会。所以某些老艺人能几千行上万行地唱。不过你要是不懂藏语,《格萨尔》的音乐价值实在有限。
《十二木卡姆》也是类似,它不是单单维吾尔族的艺术,它分布很广,从北印度、中亚到伊朗都有类似东西,往往是同一个素材在不同地区的演绎。
至于汉族人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出来的《月光下的凤尾竹》、《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你要真正听过傣族的对歌和《花儿》的原始塔吉克版本,你会觉得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基本是从新创作的,里面汉族和西方音乐的素材掺杂得太多了,原始的东西几乎找不着。《花儿》里面的很多东西更类似拉威尔之类19世纪欧洲的“东方音乐”(欧洲人想象中的中东阿拉伯音乐)。
你认为音乐有跨地区、跨族群、跨阶层的绝对高下标准。
其实音乐就像语言一样的,不同的族群有不用的语言,不同的阶层有不同的口音和用词。刀郎和李宇春有他们自己的群体。
刀郎唱《半个月亮怕上来》并不是他一唱这首歌就归他一个人私吞了。所有的人都可以去唱嘛。刀郎唱了,别人去买他的带子下他的歌,这是别人认可他唱的这个方式,你也别像给拦路抢劫了似的。
还有,我觉得很奇怪,摇滚爱好者似乎认为所有的人都应该爱好摇滚,否则就身上少长了点什么。我真不理解这种盛气凌人的爱好方式。
她差不多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利用现代配器法翻唱流行歌曲的民间歌手。
注意那几个概念,东方歌舞团的成方圆和央视下海的蔚华都不具备全部。
而且我注意到你对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叙述里面,缺乏1980-1985的实际内容。百度一下张蔷看看,她在1985这一年当中猛出了5张专辑(次年翻番!),不用原创就是快啊。
张蔷的演唱,实际上连当今的超女都不如--说实在的,那长相那唱功估计包小柏老师捂着嘴就会来一句“谢谢你,但是。。。”。
但是,她的作用是让我们头一回听到了不那么拖拖拉拉伊伊啊啊的音乐,完全西方式的配器(特别是吉他贝斯和现代打击乐器的应用)在1985年的中国内地极为罕见,因为连邓丽君都是伊伊啊啊的唱法。而且,她以略显稚嫩的声腔快乐地翻唱着好听的欧美流行歌曲,并以三年19张专辑的速度给我们原本荒凉的八十年代中期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
张蔷之前我们在听谁唱歌?李谷一阿姨,和东方歌舞团那些假扮异国民族风情的阿姨们。。。成方圆后来干脆只唱英文了。蔚华倒是个另类,国际频道主持人辞职去玩摇滚,已经是89年的事情了,而且还不成功。
民间流行音乐,倒是有几个人比张蔷早出道,重要的如周峰(翻唱欧美)和“流氓”张行(模仿台湾校园风格)。不过论普及作用和亲和力,还是张蔷更厉害。
OMG,什么叫跨地区。。。的绝对高下标准?
摇滚死在沙滩上就死好啦。大家不愿听它并不是大家缺心眼。我虽然不喜欢刀郎、李宇春,但很多人听刀郎可以听得很激动、很感动、很触动。李宇春并非一个单单音乐的问题,它也是一个众人参与的游戏、狂欢、和节日。
明清时期艺人地位低下,唱戏的不见得比青楼里的社会地位强多少,但明清是正是中国戏曲大发展的时期。
八十年代,能进文工团可是一件美事啊。
拿我自已来说,要不是被我妈提溜着耳朵回去参加高考,我可能就在武警的一个文工团里吹小号啦。
其实就是浮燥,前面由于意形态的原因,想模仿也没敢大大方方模仿。到后来就给人形式挂帅的感觉--比如摇滚乐,它在中国从硬摇滚直接跳跃到punk时已经不成样子了,毒品的包装纸倒是散落了一地。
主贴提到的花儿乐队,在走流行(主要是Dance Pop)之前就在玩PUNK,越来越看不到出路时,几曲欢快的流行歌曲就火起来了。花儿的抄袭非常明显,他们反衬出张楚这拨人的艰难(郑均后来走Alternative路线,比如对Coldplay有一些模仿,走的还行)。09年花儿乐队做一个北京台电视台的访谈节目,主唱大张伟突然魂不守舍,言不及物,汗如雨下,连主持人简单的问题都无法回答,最终不得不中断访谈。
此景被网友普遍认为是毒瘾发作,但花儿方面否认了此说。
跟隔海相望的日本相比,中国在流行音乐上的发展是落后一大截的。
90年代中后期中国摇滚渐渐坏死的同时,在香港发展的王菲却唱出了一曲极为舒展优美的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那作曲,那配器,还有王菲晶莹剔透的声线。我特别喜欢的是弦乐的齐齐顿音和间奏中行云流水般的钢琴琶音,完全就是后人评述苏轼的那种意境和情怀--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古词今曲。
它开启的是一扇锁闭了太久的大门:中国风。
别小看了周杰伦,人家也颇有一些不错的尝试呢。
我非常喜欢谭盾,他在夜宴里的作曲相当漂亮。腾格尔演唱的越人歌,谭盾和腾格尔对先秦诗歌古雅风范的把握,令人称赞。
我还是不明白你关于等级划分的说法啊
国际上和国内玩摇滚的,你要看是什么阶层的。
喜欢刀郎得人,你也要看他们的背景,看他们的个人经历。
喜欢李宇春的人你也要这样看。
音乐只要有人喜欢就可以了,剩下的评价其实都是对喜欢的人的评价。
我也讨厌把自己的审美观强加于人的说调。音乐是啥,一个纯主观的东东,我觉得啥好听我就听啥,就卖啥碟,我想唱就唱(别打扰别人)。啥好啥不好,用不着别人来教我。想来指导人家的欣赏爱好的人,实在是有点.........
上帝都管不了我们的"低级趣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