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敝帚自珍)

主题:朋友写的小说 - 阳光透过常春藤 -- 穿越

共:💬35 🌺7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朋友写的小说 - 阳光透过常春藤

外链出处

找出这本小说的缘由是因为前两个礼拜无意中提到了俺有个大学校友博士读了八年,后来得空把她的经历写成小说发在晋江文学上,好评如潮。在我爱莫扎特老兄的推动下,俺从犄角旮旯里翻出了这个小说。这几天晚上睡觉前复习了一遍,又想起了一些久远的往事来。

俺对这个校友mm不算太熟,对她现在的情况也一无所知。但从她刚进大学时就打过交道,断断续续有十几年的交情了。mm是个牛人,进的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学校读博。mm也很善良,俺当年在纽约被911击中的时候mm第一时间就致电问候。mm很有文学和艺术品味,才女的名声在她十五岁时就在大学母校散播。mm是独生女,家庭和睦,老爹是中国和美国大学的著名教授。按理说mm应该过的是一种绝大多数人都会羡慕的生活。不幸的是mm选择的是一条布满荆棘的人生道路。这本小说记录的就是她博士生涯中的点点滴滴。里面有挑剔的老板,被抢的课题,变态的同事,再加上食物链底层的生活,做剩女的感情经历和突来的疾病,简直是人生苦难大全。在小说里提到的老游的马仔们的威逼利诱下,当时俺也加入读者群捧臭脚丫子帮她制造点击率。不过到后来马仔们要求所有的马甲都要写读后感,俺立刻就拒绝了,因为最大的读后感就是“总算有个混得比俺还惨的”,不敢写出来被人扁。俺自己读博时也被科研弄得焦头烂额,博士刚毕业时一心想改行去混华尔街。只不过发生了一些阴差阳错的事,才坚持科研直到现在。

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这本小说的,有很多小布尔乔亚的东西。但是也会有很多人有共鸣,特别河里很多还在科研界里苦苦挣扎的筒子们,都可以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国内由于给学生的待遇实在太低,又有种种不公,导致很多人只是把科研作为一种谋生或出国的手段,并不真喜欢,中途离去其实是正确的选择。出了国的人,表面上的不公少了些,工资也高了些,但就像mm写的,也还是有许多不如意处,而且有不少在国内遇不到的问题。以穿越自己的体会,博士毕业前一般是学生对科研兴趣的最低点。做为科技民工被老板压榨到八小时之外,到了恋爱结婚生子的年纪还是穷的叮当响,恋不起爱养不起媳妇和娃娃。不过到了博士后阶段对科研的兴趣会捡些回来。因为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去验证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其实搞科研和搞艺术一样,都是创造性的工作。体会过“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后,就知道很多种人生是无聊的人生,不值得过的。

正如书名“阳光透过常春藤”,在苦难面前,mm选择的是微笑。对于那些饱经摧残依然有志科研的人,科研道路上的幸存者们,这本书会引起不少共鸣。在理想世界里,如果待遇能再好一些,老板再少变态一些,我想许多搞科研的人都会乐意坚持走下去。不过愿望归愿望,现实是现实。现在只能希望搞科研的同行们都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或者说是打不死的小强。

通宝推:胡丹青,nightcat,道孙吴,池塘中的雨滴,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大胖子牌沙发
家园 8年别人两个博士都读完了
家园 这个跟专业有关的,有的文科就念得巨长

在她的专业里,一般来讲越好的学校越难毕业。文凭含金量当然也不一样。

家园 文凭含金量不一样是自然

但是是不是越好的学校越难毕业恐怕不一定。用任何标准来衡量8年都是偏长的。

家园 在美国得到博士学位平均需要6.5-7年

工科最快,文科的话7、8年是非常普遍的。另外我记得有个数据说一半以上的博士学生中途退出。

家园 向坚持到底的革命同志致敬!

很好的读后感,看不到布尔乔亚的幻灭和颓丧。您的坚持,对俺是榜样的力量。

体会过“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后,就知道很多种人生是无聊的人生,不值得过的。

现在只能希望搞科研的同行们都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或者说是打不死的小强。

家园 这个数据好像的确靠谱

我博士班上有六个中国人,三男三女。三个女的拿完硕士都不念了。一个男的拿完博士也改行了。只有两个人还在做科研。

家园 谢谢!其实我博士毕业时也差点改行了

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如果改行的话会比现在挣得多,可是没现在的科研那么有意思。幸亏家里领导也不逼我想辙去做大款,工资只要够花就行。

家园 concur

我这年一年级57个人,满满当当一个大办公室,prelim考试结束少掉一半的人,都拿了master工作去了。变成dissertator的20个人还不到,有一小半是5年“准时”毕业的,一半左右是6年,还有个别常年博士生。

每年的一年级都是几十个人进来,而每年发的学位一般也就十几,这个比例很清楚的。

家园 就托您这句话的福了

以穿越自己的体会,博士毕业前一般是学生对科研兴趣的最低点。

而我非常地认同这个看法

其实搞科研和搞艺术一样,都是创造性的工作。体会过“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和“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后,就知道很多种人生是无聊的人生,不值得过的。

上个礼拜还为了一个明显成立但就是不知道怎么证明的proposition不想做饭不想洗澡,周三想出来了,骑车出去兜风无比畅快,看外面春色上树赏心悦目。

有这么一种说法不无道理:为什么学术界的工资总是要比业界低一档,就是因为科研过程中的这种体验弥补了工资差,和愿意干这行的人能从中得到的乐趣相比,钱少一点无所谓。

另外,为什么研究生的收入也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因为如果读博士过得很宽裕的话使得研究生不介意推迟毕业时间。就是说低收入督促学生早些离开学校进入工作(同理是不是post-doc工资也不会很高?)。这说的是美国,毕业前后收入差至少四倍以上吧。据说欧洲,尤其是德国,毕业不毕业的收入差得也不是特别多,读上八年十年博士的比比皆是。

家园 德国不毕业靠打工赚钱??

那倒是个福音

家园 哥哥,多介绍介绍

你认识的天才XDJM吧。

晋江上那位天才姐姐写的《 女博士们的后现代生活》是杜撰还是真实的??

俺当年在纽约被911击中的时候

好奇中

家园 他说的是读博士期间,

在德国读博士一般会有半个位置到全位置的工资,所以教授不急着让学生毕业。但是毕业前后的工资和自由度那是相当不一样的。

这个方式是建立在传统理念上的,即,做科学研究的人应该衣食无忧,然后才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内在驱动,做出科学成果来的。

另外2004年以后,德国做 了改革,博士必须在6年之内毕业。

家园 了解了

花谢、

就改革了6年这个时间限制??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